老年患者心脏瓣膜手术中的体外循环管理探讨
目的 研究老年心脏瓣膜手术中的体外循环的有效管理方法。方法 资料选取2007 年6月~2013年6月在我院诊断并接受心脏瓣膜手术的患者共88例,全部患者采用靜脉复合麻醉,加强体外循环管理。观察体外循环管理效果。结果 本组88例患者转机平均时间(60.2±21.0)min;阻断主动脉平均时间(46.6±12.4)min;88例患者术后并发症共出现9例,占到10.2%。88例患者死亡3例,占到3.4%。结论 心脏瓣膜手术中体外循环需要加强心肌保护,合理灌注,采取有效的保护性措施,从而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标签:老年;心脏瓣膜;体外循环管理
由于老年心脏病患者数量不断增加,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人数也在逐年上升,但是老年心脏病患者病史长,身体基础条件差,手术中面临的风险较多,为了保证老年心脏瓣膜手术的安全性,必须要加强手术中的体外循环管理[1]。为此,我院针对88例老年心脏瓣膜手术患者进行了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选取2007年6月~2013年6月在我院诊断并接受心脏瓣膜手术的患者共88例,年龄45岁~78岁,平均年龄为(64.8±2.2)岁。疾病类型:先天性瓣膜病10例,老年退行性瓣膜病24例,风湿性瓣膜病54例。合并糖尿病10例,下肢水肿21例,曾发脑梗塞5例。
1.2方法 ①仪器设备:人工心肺机、一次性体外循环管道、膜式氧合器。②体外循环方法:全部患者行静脉复合麻醉,常规肝素化之后动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确定激活全血凝血时间大于480s后开始转机。不主动降温,阻断主动脉,经主动脉根部或冠状动脉开口处灌注4:1高钾氧合血心肌保护液,首次剂量为10~20ml/kg,同时采取左心引流管减压,防止心脏过度膨胀,如患者心肌肥厚,冠状动脉阻塞严重,可适当加大灌注量。如主动脉阻断时间小于30min,则行1次灌注即可,如患者主动脉阻断时间大于30min,则每隔30min灌注1次,心肌表面要覆盖冰泥加强心肌保护。术中要加强患者动脉压、血压、ACT以及血气、电解质指标监测,动脉压维持在60~90mmHg,转中红细胞压积需维持在24%~30%,心内操作完毕之后,进行复温,确保水温和血温之间的温度差不超过5℃,同时肛温要在35℃以上,鼻咽温要在36℃以上。待患者心肌收缩有力,血压及心率平稳,心电图基本正常,血气、电解质,酸碱平衡基本正常,方可慢慢还血停机。
2结果
本组88例患者转机时间最少30min,最多170min,平均时间(60.2±21.0)min;阻断主动脉时间最短26min,最长110min,平均时间(46.6±12.4)min;在开放主动脉后68例患者心脏自动恢复跳动,占到77.3%,剩余20例患者采用
电除颤后心脏复跳,占到22.7%,待患者血流动力学平稳后停机;88例患者术后并发症共出现9例,占到10.2%,3例肺部感染、2例精神症状明显、4例肾功能衰竭,后经针对性治疗均痊愈或好转;88例患者死亡3例,占到3.4%,3例患者死于严重低心排,其余1例患者死于多器官衰竭。
3讨论
对于老年心脏病患者而言,其心脏功能退化幅度较大,且合并各种疾病,手术危险因素较多。在心脏瓣膜手术中为了保证安全性必须事前全面分析各种不良因素:术前要对患者体质全面评估,不符合手术指证的需要进行调整,同时要加强体外循环管理,保护患者身体脏器功能[2]。
在体外循环中因为要阻断主动脉,患者心肌缺血和缺氧严重,当开放主动脉后,发生再灌注损伤的可能性增加,在很多临床治疗中,大部分老年患者死亡均是因为心脏因素,因此要重视体外循环管理,在体外循环开始时,不进行主动降温,避免心脏刺激,同时放置左心引流管,充分减压[3]。本研究所选病例中有20例患者采用电除颤后心脏复跳。
在体外循环后,肾功能不全或衰竭是常见的并发症,主要与患者术前合并肾脏疾病或体外循环灌注压力、时间等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在体外循环中必须保证高流量灌注,必要时可以使用呋塞米或甘露醇,从而有效避免术后肾功能衰竭。虽然本组研究中出现了4例肾功能衰竭,但是经过治疗均痊愈。
参考文献:
[1]耿素娟,阴颖,宋磊军.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管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1):54-55.
[2]王彦隆,房瑞芹.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分析探讨[J].当代医学2011,17(17):98-99.
[3]张欣妹.79例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体外循环管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0,25(36):69-70.编辑/许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