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生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得出结论1:规律不是主观想象的联系,而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 1
设计意图 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对生活动中具体事例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刻体会规律的含义,从而激发探索规律的兴趣。 一、规律的含义 简单复习上节课知识,自然过渡到本课内容。 判断下列哪些是规律: ▲喜鹊叫喜,乌鸦叫丧 ▲价值规律 ▲新陈代谢 ▲彗星、地震预示国家衰败
学生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得出结论2:规律不是现象的联系,而是本质的联系。 判断下列哪些是规律: 学生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守株待兔 得出结论 3:规律不是偶然▲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的联系,而是必然的联系。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 展状况 ▲汽车靠右行使 肉价、蛋价、菜价、奶价、房价…….天天都在变。这一现象背后是什么在起作用?价值价值规律价格结论4:规律不是多变的联系,而是稳定的联系。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的含义,并加深对规律含义的理解。 学生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得出结论4:规律不是多变的联系,而是稳定的联系 学生一起说出规律的含义。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自己找到的规律,并在班里与大家分享。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能够总结出,规律具有普遍性。 (1)学生思考。 回答: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对教师提出问题的思考,感悟规律的客观性。 初步感悟尊重规律,自觉地按规律办事 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感悟规律的普遍性。 二、规律的特点 探究活动一:找一找 1、规律是 自然界的规律 普遍的 人类社会的规律 人的思维的规律 指导学生进行班级的交流分享 2、规律是 客观的 合作探究二:想一想 (1) 这些规律的存在是否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保持百分数100806040201234567(天数)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2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什么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 学生思考,通过教师的引导,理解这一问题。 学生回答:牛顿没有创造万有引力规律,而只是发现了万有引力规律。 有人说:“是牛顿创造了万有引力规律。”你同意他的观点吗?(3) 学生回答:规律不能被消灭 有人说:“人们能够引水上山,使水往高处 流,说明万有引力规律是可以被消灭的。” 追问:既然万有引力没有被消灭,学生思考,联系前面讲到的为什么我们可以引水上山呢? 规律发生作用都有条件。 板书设计 物质 主 体 运动 固有属性 存在方式 特殊状态 静止 普遍性 学习效果评价 规律 客观性 本节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通过问题引领,让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基本上达到了我的预期效果。整堂课气氛活跃,在学生的问题冲突中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 ① 立足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基础,选择典型案例,展开探究。 ② 设计有思维力度,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生成结论 ③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 满意之处在于,上课前做好学案,让学生自主预习,使得课堂流程比较顺利,课前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知识基础,设计贴近学生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生成知识。不足之处在于,细节还需进一步把握,有些语言用的不够简练和艺术。 教学片断 设计特色 教学反思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