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站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困境与出路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困境与出路

来源:爱站旅游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

困境与出路

摘要: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课程育人成效的重大举措。目前,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面临诸多困难,要解决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难点,本文提出了完善课程思政育人环境、挖掘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拓宽课程思政育人方法的建议。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时代价值

一、引言

高校若要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就必须针对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改革,只有如此才可达到理想的课程育人效果。目前,已有很多高校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及学生的思维特性,推行与时代趋势相符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在此之前,必须先明确这项改革工作的时代价值及改革工作开展期间的难点与解决策略,围绕育人初心为前提展开研究与分析,以此加快课程思政建设进度、展开相关实践。

二、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困境 (一)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环境不足

最近几年,许多高校对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改革,为了对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指导,使其保持足够的规范性出台一系列与之相关的规定与指南。但这项改革工作仍在探索阶段,实施广度、深度有待提升,成果也过于零散,难以突出准确性与科学性,更无法构建健全的体系。如今很多老师在展开课程思政教学时,仍以“各自为营\"为核心特征,难以于短时间内编写或收集各专业课程的教学辅助资料,教学范例也特别片面。

(二)高校课程思政资源挖掘不足

课程思政中涵盖诸多课程,内容也特别复杂,每节课程设置课程中的各个章节是否涵盖思政元素、包含的是哪些元素没有统一标准,许多专业课教师会产生困惑,也不知道该如何挖掘或搜寻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学资源。而在改革期间,必须从这些看似和思政教育毫无关联的课程知识中找寻思政资源,再从中找出课程思政的衔接点,尝试着将这些资源和教学活动相结合。这不仅使教师授课标准及难度提升了不少,备课量也大幅增加,需要教师有极高的知识水平,懂得如何进行思政育人才可达到该标准。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有些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特征及概念没有正确认知,也无法区别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不知道二者间有何关系,也无法把握授课内容中包含的思政元素;有些教师会盲目地在教学活动中增加思政元素,刻板的套用很难发挥此类元素的作用;有些老师把专业课定义为思政课,既不利于学生吃透专业知识,又难以突出课程思政的教学初衷。

(三)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认知不足

于高校实施课程思政,可使专业教师改变以往的知识传授形式,老师作为传授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的重要载体,必须具有爱岗敬业精神,树立育人意识具有极强的责任感,知悉自身承担着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才可全身心地投入至课程思政教学活动中。教师的综合素质与课程思政能否达到理想的教学质量直接挂钩,然而,部分教师未明确人才培养期间课程思政的作用及其于国家教育发展中的作用,没有自觉地于教学活动中塑造价值;部分教师未深入了解学习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无法精准地挖掘思政元素,更不能将其正确融入至教学活动中;还有一些教师没有对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展开,无法明确课程思政的教学规律,而是盲目地套用或嵌入其中,导致教学活动过于形式化,学生很难通过课程思政教学活动树立正确三观;有些教师不具备创新精神,不懂得如何将课程思政建设付诸实践操作中,没有主动去挖掘相关教学活动中的教学资源,更无法在利用这些资源的前提下,把思政元素的育人作用完全体现出来。从以上层面来说,提升教师素质、把课程思政建设转化为育人责任迫在眉睫。

三、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出路 (一)完善课程思政育人环境

若要持续推进课程思政,必须涉及多种类型的课程及不同层次的主体,如果只有其中的某一方付出努力,很难达到预期效果。这就需要相关方履行自身职责、共同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首先,构建科学完备的制度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党于政治层面的领导作用,引导课程思政明确自身的政治方向,优化教师培育制度及教学管理制度,通过组织便捷高效、趋向常态化的培训活动提高教师对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认同及教学水平。

其次,建设底蕴深厚的校园文化环境。高校可以自身特色为基础,在进行课程建筑或景观设计时加入传统文化元素,为全校师生打造具备独特含义的育人环境,使其感受到独特的校园文化。在打造校园文化环境时,也可突出人文情怀、做好与校园文化相关的建设工作,以此丰富校园文化并突出其育人作用。

最后,校园文化活动可使校园文化的灵魂更加丰满,还能将活动育人和文化育人有机结合,给学生带来更多获得感。通过此类活动,还可形成更加健康合理的网络环境。在课程思政发挥育人作用期间,网络是非常关键的阵地,创造具备一定价值的网络文化作品,激励学生可使其更主动地了解相关内容;当然也要鼓励师生改变自身的上网习惯,自觉保障网络自由,抵御各种错误思想,才能共筑稳健、安全的网络家园。

(二)挖掘课程思政教学资源

课程思政教学需要在校园内以课程为载体,由教师担任主体身份、学生以学习对象的角色存在于该教学活动中才能进行。因各高校、师生及课程有着明显差异,各学校的课程思政设计不可能完全相同,要根据学校师生及课程特性与具体情况,根据实际问题展开分析,才能提高育人质效。

第一,课程思政教学要贴近学校实际。在办学实践持续推行的过程中,所有高校都形成了独特传统及办学特性,具备显著的地域特色及学科优势。学校可借助这些与众不同的特性与优势,找到适当的课程思政教学方向、明确相关内容,以此体现出学校与德育教育方面的优势,形成针对性的课程思政教学活动。

第二,课程思政教学要贴近课程实际。虽然各种课程追求的价值目标相同,但课程在内容和性质方面有一定差别,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活动时要依据实际课程区别对待,在课程内容融入思政元素,避免生搬硬套的情况出现。

第三,课程思政教学要贴近教师实际。任何人都有自身特色展开教学活动时,每个老师的擅长之处、专业水平、个性特色都有差别,教师需基于自身的具体情况发挥个人优势,突出课程思政教学的独特之处,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拓宽课程思政育人方法

课程思政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与国家培育有着坚定信念、全面发展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可通过观察该目标是否实现找寻课程思政教学活动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要优化课程思政育人方式。高校要注重思政教学,指导老师要尝试各种新型教学方式,尝试着把显性教学与隐性教学有机结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展开实践教育,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法,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与效率。

其次,增强课程思政教学的亲和力。教师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其个性需求,选择能和学生在情感层面产生共鸣的素材,运用真实且贴合生活的案例及实践操作,让学生对党越来越信任、认可党的创新理念思想,进而形成情感认同。教师还可创设协调的课堂氛围,给学生带来更多情感体验,使其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自主学习。

最后,完善课程思政教学建设。着重开发可满足学生教学需求的教案教材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并在展开教学管理工作时对此类辅助性资源展开管理,将其定义为最关键的教学成果,提高课程建设规范度,依照课程思政的教学标准调整或修改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及课程标准,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与资源。总之,若要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活动的开展,解决教学活动开展期间的种种难题,就必须对课程思政的育人方式加以调整,使相关教学活动的亲和力、课程思政教学建设完善度大幅提高。

参考文献

[1]洪早清,袁声莉.基于课程思政建设的高校课程改革取向与教学质量提升[J].高校教育管理,2022,16(01):38-46.

[2]蔡林明.新媒体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方法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24):80-81+85.

[3]刘春兰.“课程思政”教学范式的形成机理及改革路径[J].西部素质教育,2021,7(24):13-15.

[4]孟上九,李进京.大思政观视域下地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1,(12):73-74.

[5]曹芸茜,邢东洋.新时代高校实验课程中思政教育的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21,43(06):141-144.

作者简介:孙云龙(1992.07),男,汉族,河南平顶山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