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学习型教研
学习型教研以学为着眼点,旨在通过学习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保证,为教师专业发展奠定基础。研究表现为一种学习——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不是去掌握一些理论术语和时髦名词,而是理解和领会理论的内在实质,学习理论所蕴含的反思和研究精神;不仅仅是运用理论来解决自己的实践问题,而是利用理论来对自己的实践加以思考。读书和思考是研究的主线,观摩和交流是研究的途径。读书笔记、读后感、观后感是研究结果的主要呈现样式。
(一)教师学习的意义
1.对学生成长的意义——为学生而学习
教师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学习的专业人士,要是教师自己不学习,那么,这种“引导”和“帮助”就会变成为一种说教和强制,其效果可想而知。教师劳动的重要特点是“以身示范”,唯有学而不厌的教师才能培养热爱学习的学生。教师教好书的根本支撑是自己要成为一本书,没有持续的学习,广泛的阅读,教师就不可能获得深厚的学识和素养,那样教学就会沦落为以书教书。教师要通过阅读和学习把自己打造成一部让学生百读不厌的书,这部书比起课本对学生的影响要深刻和持久得多。为“学生而读书”是教师阅读的第一推动力。
2.对教育教学的意义——为教学而学习
当前,面对新课程新的设计思路、新的目标要求、新的内容体系、新的实施策略,面对急剧发展变化的教育对象,教师必须不断学习、终生学习,成为学习型教师,唯其如此,
教师才能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丰富自己的学识,拓宽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从而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教学的需要。相反,教师要是“吃老本”,固守原有的经验,缺乏学习和进取的意识,他就会落伍于时代的发展,甚至被时代所抛弃,成为学生眼里的“老古董”,成为新课程推进的阻力。
3.对教师个人的意义——为自我而学习
对教师而言,学习不仅仅是对外在变化的一种适应,更应是内在生命的一种自觉,是来自教师内心深处的个人所需,是一种自我的要求,它与教师微观的教育教学工作可能无直接关联,并不是为了“教”而去“学”,而是作为完善现代“社会人”的角色而进行的修炼与自我提高。它以完善人和丰富人性、充实文化底蕴和生活情趣、体验人生为目的。这种学习虽不直接指向教学工作,但却有助于塑造教师新形象,有助于教师用更广阔的视野来思考和实践新课程,用更为厚实的文化底蕴来支撑教育教学,用更完善的人格魅力去熏陶和感染下一代。教师只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知识人”,才能领略到“教育者的尊严”。
(二)教师学习的对象与途径
1.读书(读文)
读书是教师学习的最基本途径,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着重读好以下三类书:
第一类:教育类。教育知识是教师职业的条件知识。课程改革呼唤教师教育知识更新。当前,为了更新和提升教育知识,教师必须认真系统地阅读新课程图书和相关的教育文章以及教育经典名著,清楚、深入地把握教育文本中最主要的思想观点及其理论要旨,体会教育理论的精髓,并从中悟出精神、形成思想,在理论上正本清源,走向教育理论的源头,
深刻地领会和把握新课程的精神实质和核心思想。
第二类:专业类。学科知识是教师职业的本体知识,新课程对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也提出新的要求。只有拥有深刻和广博的学科专业知识,教师才能从容地应对新课程的挑战。教师要跳出课本和教参的小圈子,进入更广阔的专业书籍空间展开阅读,并且要读得深读得透。唯其如此,才有可能成为本专业的行家里手。
第三类:文化类。教育是一个宽泛的文化领域,各门类的知识无不蕴含着教育智慧的宝藏。真正的教育必须以文化为根基。教师要在更为广阔的人文生活视界下,进行广泛的阅读,汲取人类的文明,丰富自己的学识、提高自己的素养,使自己成为真正意义的文化人。
2.读图
这是一个被称为“读图”的时代。我们学习的对象不再仅仅被局限在文字材料,具体可感的画面和图像也成为我们学习的凭借。在这方面,多媒体技术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听专家讲座和报告已经成为教师学习的一个重要渠道,专家毕竟是某个领域有造诣的专业人士,他们厚积薄发的演讲常常会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听名师现场授课或观看名师课堂录像是最受教师欢迎的学习形式,不少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从名师身上获得榜样的力量。除外,现在有些学校还通过组织教师观看“教育电影”和“教育电视(节目)”来进行学习,这是最生动最有趣的学习形式。
3.读人
读人首先是读与自己直接交往的人,向同事学习,向身边的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学习,
从他们中间确立自己的学习榜样。教师成长的最理想环境,是一种合作的发展文化。教师之间通过相互观摩,相互交流和讨论,相互提出建议和批评,实现彼此互动和共同成长,这是教师学习的最经常、最富有成效的途径。读“人”还可以读与自己间接交往的人,有个课改实验区,鼓励教师与自己心目中的全国教学名师写信讨教,收到意外的反响和成效。
(三)教师学习的机制与原则
1.建立学习型学校
学习型学校的本质特征就是学习,通过学习,淡化学校组织的行政色彩,提升学校组织的文化品质。它强调终身学习,即学校中的成员均应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这样才能形成组织良好的学习气氛,促使其成员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它强调全员学习,即学习组织的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都要全心投入学习,尤其是学校决策管理层,他们处在决定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命运的重要位置,因而更需要学习;它强调全过程学习,即学习必须贯彻于学校组织运行的整个过程之中,也即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形成一种工作即学习、学习即工作、教学与研究互动提高的良性机制;它强调团体学习,即不但重视个人学习和个人智力的开发,更强调学校成员的合作学习和群体智力(组织智力)的开发,强化组织成员彼此理解支持、协调合作、团体学习、激发集体智慧、共同提高的重要性,使学校成为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2.倡导全息学习
“全息学习”是一种全身心参与的学习,它强调三“到”:手到——坚持记笔记,手到是读书最基本的要求,一般可分为摘录式笔记、心得式笔记等;心到——养成“研究性”阅读习惯,通过思考,不仅可以理解文本的要点,发现文本的思想,感悟文本的精神,而
且还可以激发教师批判意识的觉醒和促进反思能力的提高,从而不仅读出文本,也读出自我;身到——把学到的东西及时用到课堂,通过“身体力行”,不仅可以把书本知识特别是教育知识读懂、读活,而且还可以把理论与实践、观念更新和行为改变统一起来,这个过程也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也是读书学习的最终目的。
从研究的角度说,我们鼓励教师结合阅读学习的体会和收获,撰写教育日记和教育散文,实际上,课改实验区的不少教师已经这样做了,有的已经形成了习惯。一位小学教师说得好:“我喜欢阅读,喜欢阅读中的一次次‘碰撞’,喜欢阅读专业理论的充实并滋生的教育教学绩效。我喜欢写作,喜欢写出的一行行‘铅字’,喜欢写作中专业素养的提升和它总结的我的教育教学故事。读和写,成就了我平凡而富足的人生。”
教学型教研、研究型教研、学习型教研是校本教研的三种基本类型,它们的有机结合较为完整地体现了校本教研的内涵和外延。提倡教学型教研,防止把校本教研“神化”;提倡研究型教研,防止把校本教研“泛化”;提倡学习型教研,防止把校本教研“窄化”。这三种教研具有相对独立性,在实践中,它们又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关系。我们必须深刻地领会各种校本教研的精神实质,既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作用又注重相互间的整合,卓有成效地把校本教研推进下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