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食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食
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10(4):9~l3 Culinary Science Journal of Yangzhou Urdversity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食 黄清敏 (闽江学院历史系,福建福州350108) 摘要:中华民族的主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处于蓬勃发展的辉煌时期,主食之花大放异彩。这一时期的主食 主要有饭、饼、粥等。样式繁多的主食,极大地富了当时人们的饮食生活,奠定了现代饮食生活的基础。长期 战乱使人口频繁流动,南北主食必然与之相伴而生,当时的主食交易市场业已形成并具一定规模。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主食;交易市场;食文化 中图分类号:Ts 972.1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717(2010)04—0009—05 人类的饮食生活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行为事象,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它是人类饮食实践所 反映的社会多层次的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各种表现形式的总和,是一种文明的标尺和民族特质的体 现,从某个方面体现了本民族的创造精神和独特风格,标志着各个历史时期的文明进程和美的神韵。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战争频仍、社会动荡、政局最为不安的时期。汉末以来的战乱,使人 们的饮食生活受到了极大的破坏,食不果腹屡见不鲜,人吃人的惨剧比比皆是,东汉兴平元年(194年), 关中兵乱后,大旱,“是时谷一斛五十万,人相食啖,白骨委积” 】I3 。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粮食供应极端 困难,袁绍军中“仰食桑葚”,袁术军中“取给蒲赢”l2』】 ,曹操军粮“颇杂以人脯”l2 ,刘备军队“饥饿困 败,吏士大小自相啖食” 。各军事集团强征劫掠,食物仍严重短缺,百姓的窘迫状况便可想而知了。 但随着战乱的暂时沉寂,政治环境的稍许安定,农业和林、牧、副、渔各业不同程度的发展,为饮食文化 的发展提供了现实的物质基础,民族之间、中外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都进一步丰富了我国人民的饮食 内容,并对后世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作为人们饮食主体内容的主食,自然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1 各类主食 1.1 饭 有一句俗语:民吃百谷。以谷粒制成的食品为主食,是古代农业民族的共同饮食特征。自古以来, 我国人民便种植谷物,以此作为主要的食物资源。人们将谷物整粒烹熟,用各种谷物制熟的颗粒疏松干 爽的食品,即称之为“饭”。据说,黄帝时期开始蒸谷为饭,然而这一传说明显与地下出土的文物实证有 出入。从出土的陶器鼎、鬲、甑、釜等来看,至迟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神农氏时期就可能有蒸饭了。但由 于缺乏文字记载,详情不得而知。商周之时,在《周礼》、《礼记》等文献中已有用糯米做饭的记载。《诗 经》中也有“释之溲溲,蒸之浮浮”赞美蒸饭的记载。春秋战国之时,吴越之地“饭稻羹鱼”,米饭俨然已 成为长江流域居家的主食。此后,饭的做法日益增多,蒸、煮、捞、焖都相继出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 要粮食供应作物是黍、粱、豆、麦、稻等。饭是当时人们的主要食物,其制法与现代的做法相差无几。江 南多水,气候温和,故“东南以水田为业” "黯,以种植水稻为主。《齐民要术》中记载了水稻的栽培技 术:“既生,七八寸,拔而栽之……畦田寻大小无定,须量地宜,取水均而已……秫稻,法一切同。” 水 稻的品种较前代增多,仅《齐民要术》一书中就记有36个品种,有虎掌稻、紫芝稻、蝉鸣稻、乌稻、黑米 广、青函、豫章青稻、大香稻、小香稻、马牙秫等。《初学记》卷27《五谷・叙事》引《抱朴子》日:“南海晋 收稿日期:2010—10—09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2008年A类社科项目(JA08147S)。 作者简介:黄清敏(1972一),女,福建武夷山人,闽江学院历史系副教授,从事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研究。 一9一 2010年第4期 扬州大学烹饪学报 第27卷总第100期 安有九熟之稻。”“九熟之稻”指的是由于栽培时间、栽种季节,以及对土壤、温度、肥料等要求不同,而可 以在九个不同时间里收获的各种水稻品种。北方也开始出现一些优良的水稻品种,洛阳附近的新城稻 “上风炊之,五里闻香”l5 ;桓彦林说“新城之杭,既滑且香”,袁准称“新城白粳,濡滑通芬”。 6 但由于自 然条件的限制,黄河流域的粮食稻米所占的比例很少,是只供给少数统治阶级享用的珍贵食品,属于稀 缺之物。石崇是西晋时有名的豪富,《晋书》里记载:“初,崇家稻米饭在地,经宿皆化为螺,时人以为族 灭之应。”l3l1 饭化为螺自然是无稽之谈,但石家所食为稻米饭是确定不疑的,稻米饭能进入当时首屈 一指的大富人家的食谱,足见其贵。北魏定都平城时,明元帝拓跋嗣曾专门下诏长期供应其元老重臣安 同粳米 ” 。粳米需要皇帝专旨供应,可见当时在北方粳米的确十分罕见。即使是在南方稻米产区,稻 米饭亦属上品。南朝宋时何子平,“月俸得白米,辄货市粟麦。人或问日:‘所利无几,何足为烦?’子平 日:‘尊老在东,不办常得生米,何心独飨白粲。” 副 何子平的做法足以表明当时米、麦之间应该存在 着一定的差价,一般百姓之家经常食用的多为麦饭。史载梁武帝萧衍在为其父丁忧期间,“服内不复尝 米,惟资大麦,日止二溢”_919 。南齐的刘怀慰任齐郡太守时,“民有饷其新米一斛者,怀慰出所食麦饭 示之,日:‘旦食有余,幸不烦此。’因著《廉吏论》,以达其意。太祖闻之,手敕褒赏。”【1 0_叭 以上三例可以 看出,稻米饭在南方比麦饭还是胜出一筹。麦饭是用麦子蒸制而成,价格较为低廉,因而一般多为百姓 的盘中餐,《急就篇》中颜师古注:“麦饭,磨麦合皮而炊之也……野人农夫之食耳。”官员食用麦饭则被 视为清俭,前已提及的诸例都可引以为证。北魏高门大族的卢义僖,“性清俭,不营财利,虽居显位,每 至困乏,麦饭蔬食,忻然甘之” J2 。兵荒缺粮时,麦饭也被作为军粮,如陈霸先与南齐东方老、萧轨决战 前夕,“四方壅隔,粮运不继”,令孔奂“营麦饭,以荷叶裹之,一宿之间,得数万裹,军人旦食讫,弃其余, 因而决战,遂大破贼”。¨ 麦饭虽然不如稻米饭香甜可口,但仍可资以破敌。粟饭,即小米饭,也是十 分常见的。长久以来,粟都是农民向封建政府缴纳租税的粮食,如曹操屯田时“令收田租亩粟四 升”l3_7跎。史料中也常常可见帝王赏赐粟米的记载,孝文帝拓跋宏曾赏赐“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人粟 五斛”…” 。粟主要产于北方,所以在北方普遍盛行,十分常见。曹魏政权的卞太后十分俭朴,其左右之 人“菜食粟饭,无鱼肉,其俭如此” _】 。在南方,粟饭被视为粗粝之食,《宋书》记载宗悫未发迹时,到 其乡大富豪庾业家,庾氏素来豪阔,“方丈之膳,以待宾客,而悫至,设以菜菹粟饭,谓客日:‘宗军人,惯 瞰粗食 1.2 粥 。可见,在南方人的饮食体系中,稻米应该是居于主导地位的。 米类主食除了“饭”以外,还有“粥”为之辅助。宋人高承《事物纪原》卷9《粥》云:“(《周书》)又日: 黄帝始烹谷为粥”,说明我国上古时已有粥食。但“粥”字的出现与之相比要迟得多,至《礼记・月令》中 才言及:“仲秋之月,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食饮。”粥是把米煮烂而成的一种饭食,又名糜、嬗等,食用 十分普及。汉刘熙《释名》中说:“糜,煮米使糜烂也。”可见古人对粥的定义是十分准确的。魏晋南北朝 时期,由于长期的战乱与天灾,普通百姓经常处于饥荒之中,粥就成为他们聊以维生的救命之食。各级 政府及士族豪强往往在饥荒时,设置粥棚进行赈恤,向无家可归的难民们施舍米粥,使他们赖以存活。 史书记载南朝梁萧景,“会年荒,计口赈恤,为馇粥于路以赋之,死者给棺具,人甚赖焉。” J3鲳北魏孝文 帝拓跋宏在出巡途中,“赐所过粥给饥人,所活九十四万七千余口”I 7_ 。与当今的情形类似,当时病人 为了调养身体,也常常喝粥。三国后期司马懿与曹爽争权,当曹爽派人打探虚实时,老奸巨猾的司马懿 装病,“婢进粥,宣王持杯饮粥,粥皆流出沾胸” _2踮,装出一副不中用的样子,以此来麻痹政敌。晋朝的 魏咏之天生豁嘴,这一缺陷令其痛苦不已甚而想到轻生,后来他听说有人能治此病,便前往就医,医生要 求他“须百日进粥,不得语笑”,手术完成后,魏咏之“遂闭口不语,唯食薄粥”。l3』2 《陈书》里记载徐孝 克的母亲生病时,“欲粳米为粥,不能常办。母亡之后,孝克遂常啖麦,有遗粳米者,孝克对而悲泣,终身 不复食之焉。”l_】l_” 北魏的文明太后生性俭朴,“太后尝以体不安……宰人昏而进粥” l3凹。另外,当父 母病重或去世时,一些孝子则往往停止正常饮食,以食粥来寄托自己的哀思。梁昭明太子萧统在其母丁 贵嫔去世后悲痛欲绝,水浆不入口,经梁武帝下旨劝慰后,“日进麦粥一升” 。。《北史》里记载皇甫 遐在为其母服丧期间,“食粥枕块,栉风沐雨,形容枯悴,家人不识”_l 。他们的这些做法都深受当时 一10— 2010 No.4 Culinary Sdence Journal of Yangzhou University Vo1.27 Sum No.100 官府与民问舆论的赞扬与激赏。除了以上的特殊情形外,粥也是人们日常饮食中的常见主食,那时上至 士族高门、下至庶民百姓都经常食粥,除白粥外,还掺以杂粮制成各种花式粥,有豆粥、粟粥、麦粥等。白 粥就是大米粥,是指不放任何配料用纯米煮成的粥,诸如粳米粥、糯米粥等。晋代周处的《风土记》中已 有“具伏日食白粥”的记载。“具伏日”,即农历五月初五前后,这一食俗的由来与东晋政治家谢安有关。 据说某年三伏日(农历五月初五),谢安在家喝热气腾腾的白米粥,吃得满头大汗也不觉得热,中书郎郗 超看见后,赞道:“此乃君子所为”,从此谢安炎暑日“食白粥”被相传下来。用小米熬制成的粟粥,与粟 饭一样,在北方食用得很普遍,如北魏时,“时属岁俭,(韦)眦以家粟造粥,以饲饥人,所活甚众” J】Ⅲ 。 麦粥是以未磨的整粒麦子熬制的粥,如把麦粒磨碎后再熬成粥则称为麦屑粥,多为贫困无依者或为父母 守丧者的食物。张昭、张乾两兄弟在其父去世后,“不衣绵帛,不食盐醋,日唯食一升麦屑粥”… 。豆 粥是以绿豆、红小豆等豆类为主熬成的粥,深受大众喜爱。西晋时就如何快速做出软烂的豆粥,当时的 富豪石崇和王恺之间曾进行过一番较量:“石崇为客做豆粥,咄嗟便办。”石恺仿效无果,引为恨事,于是 收买石崇帐下的都督,才知道石崇是让人事先将豆煮好,待客人来后再将业已煮烂的豆投入白粥中,故 即刻可得。王恺探知这一秘密后,依葫芦画瓢,在二人的相争中终于占了上风。l3】l 还有就是麻粥也见 于记载,麻粥即用麻仁熬制的粥,南齐的宣孝陈皇后,“生太祖。太祖年二岁,乳人乏乳,后梦人以两瓯 麻粥与之,觉而乳大出,异而说之。”_1 u_ 花式繁多的粥品极大地丰富了当时人们的饮食生活。 1.3饼 在魏晋南北朝人的主食结构中,“饼”食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麦类作物种植广 泛,为饼类主食的普及奠定了有利的基础。麦类作物在饮食领域中最大的优越之处是加工成面粉后,能 够烹制出非常可口的面食,并随着烹饪手段的变化而花样百出。魏晋南北朝时期,饼的范围远比现代饼 类食品的含义要广得多,包括各种面制品及部分米粉制品,“面”则是指用麦类或其他谷类磨成的细粉。 以汤煮的面食称煮饼或汤饼,油炸而成的称油饼,烧烤成的称烧饼或炉饼。饼在我国先秦时期已经食 用,早在新石器时代的河南裴李岗遗址就出土了磨盘、磨棒,说明我国加工面粉的技术已有悠久的历史。 最晚到战国时已有关于饼的明确记载,《墨子・耕柱篇》说:“见人之作饼,则还然而窃之。”到了汉代,食 饼之事已较为多见,魏晋南北朝时期,面点制作技术迅速提高,饼的花样变化多端,出现了许多面点品 种,如《饼赋》中提到了安乾、粗敉、豚耳、狗舌、剑带、案成、髓烛、馒头、薄壮、起溲、汤饼、牢丸等l0多个 品种。《齐民要术》中则记有白饼、烧饼、髓饼、膏环、细环饼、截饼、水引、俘饪、切面粥(棋子面)、粉饼、 豚皮饼等近20个品种。其中最为普遍、经常食用的主要是以下几种:一是蒸饼,即用笼屉蒸制而成的食 品,相当于后世的馒头。“馒头”一词较早见于诸葛亮南征时,据宋人高承的《事物纪原》卷9记载:诸葛 亮南征,将渡泸水,见当地土人有杀人取首祭神的习俗,于是就让他们改成用面做成的馒头,“杂用羊豕 之肉以包之以面,像人头以祠神……由此为馒头”。另据明人郎瑛的《七修类稿》记载:“馒头,本名蛮 头。”束皙在《饼赋》中则使用“曼头”一词:“三春之初,阴阳交至,于时宴享,则曼头宜役。”魏晋南北朝 时期,出现了蒸笼等炊具。《饼赋》中记有蒸笼,并说在蒸面食时,要“火盛汤涌,猛气蒸作”,这样就可以 蒸出暄和的面点来。虽然根据传说,诸葛亮似乎是馒头的发明人,但类似馒头的蒸饼在汉代就出现了, 馒头可能由蒸饼发展而来。蒸饼是面粉加入水,经发酵后蒸熟的。《释名》卷四《释饮食》说:“饼,并也, 溲麦使合并也。”魏晋南北朝的蒸饼可以单纯麦面制作,也可以包含各种配料。富贵人家所食蒸饼颇为 讲究,晋朝的何曾生活奢侈,“食日万钱,犹日无下箸处”,吃蒸饼时“蒸饼上不坼作十字不食”。[3l9粥这种 裂纹蒸饼,实际上就是经过发酵后,蒸出来很松软的“开花馒头”。另据《太平御览》卷860引《赵录》记 载,十六国时期后赵的最高统治者石虎“好食蒸饼,常以干枣、胡桃瓤为心蒸之,使坼裂方食”。这种夹 入果肉的蒸饼,实际上已经是包子的雏形。由此亦可以看出,当时对发酵技术掌握得还不够成熟,蒸饼 上部开裂的技术可能仅为少数人掌握,因此被视为珍贵奢侈品。二是汤饼.即在水中煮熟的面食,指水 煮面条或面片一类的食物,也称作“索饼”、“煮饼”、“水引饼”、“水溲饼”、“博饪”、“ ”等。魏晋南北 朝时期的汤饼,一般作成薄片形状,如《齐民要术》卷9《饼法》记载:“傅饪:援如大指许,二寸一断,著水 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援使极薄。”又记载:“水引博饪法:援如箸大,一尺一断,盘中盛水浸。宜以手临 一1 1— 2010年第4期 扬州大学烹饪学报 第27卷总第100期 铛上,撄令薄如韭叶,逐沸煮。”这段话记载了汤饼的做法:用一只手托面,另一只手往锅里撕片,撕成一 尺左右筷子粗细的条,在盘里盛水浸着,再在锅边上削如韭叶那样薄,“饪”即手托之意,然后下水煮熟 即可。后来有了擀面杖,不再用手托了,所以叫“不托”,进而讹为“饵饪”。《世说新语》中说:三国时, 人称“傅粉何郎”的何晏,“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面。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 然。”ll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载:“六月伏日进汤饼,名为辟恶”,这说明魏晋时期,六月伏日进汤 饼已成为一种习俗。南朝齐开国皇帝萧道成就很喜欢吃水引饼,他在任领军时,常到司徒左长史何戢家 中,“上(即萧道成)好水引饼,戢令妇女躬自执事以设上焉”【121 。束皙在《饼赋》中指出最适宜食用的 汤饼的季节是冬季,“玄冬猛寒,清晨之会,涕冻鼻中,霜成口外,充虚解战,汤饼为最”,他还夸张地描绘 了汤饼的美昧,“气勃郁以扬布,香气散而远遍”,如此佳肴,使“行人失涎于下风,童仆空爵而斜盼,擎器 者砥唇,立侍者干咽”。这段传神的描绘充分说明汤饼在当时是人们最为喜食的面食之一。三是胡饼, 魏晋南北朝时流行胡饼,并成为一代饮食风尚。胡饼原系西域食品,是在专门的炉中烤制而成的,以其 咸香酥脆深受各阶层人士的喜爱。《释名》卷4《释饮食》云:“胡饼作之大漫泾也;亦言以胡麻著上也。” 这样看来,胡饼乃是由于其表层撒有胡麻(即芝麻,原产于西域,中原人称之为胡麻)而得名。但似乎也 应该与其制法出于“胡”地有关。正史中关于胡饼的最早记载见于《后汉书》:“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 胡坐、胡饭、胡箜篌、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 朗 灵帝生活于东汉末年,约168—188年在位, 可知这种胡式食品至迟在公元二世纪末时已传人中原地区,并逐渐进入百姓家庭,而且经久不衰。作为 主食来说,胡饼在魏晋南北朝极受欢迎,屡屡出现于文献记载中,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普通食品。西晋 人王长文,“于成都市中蹲踞啮胡饼”[3 32 ̄38。《太平御览》卷八百六十引王隐《晋书》记载:东晋初,太尉 郗鉴派使者到琅王牙王氏家中挑选女婿,王氏诸子都修饰整齐,只有王羲之坦腹东床,神态自若地大吃胡 饼,遂被郗鉴选中。在《王羲之书澄清堂帖》中,两处言及他“停谷啖面”,可见胡饼当为王羲之最钟爱的 食品之一,由此可知,胡饼在江南地区也颇为流行。此时,胡饼亦称麻饼,《太平御览》卷860引《赵录》 说,十六国后赵统治者石勒讳胡,禁止臣民说胡字,“胡服皆改名,胡饼……改日麻饼”。除了蒸饼、汤饼 和胡饼之外,魏晋南北朝饼食丰盛,还有许多其他名目,并且各具特色。与粥饭相比,各类饼食不仅食用 方便、贮存性好、口感独特、易消化,而且可以做成各种形态,增加文化色彩,因此,深受人们喜爱,成为人 们的重要主食 2 主食交易市场的繁荣 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期的分裂和战乱给当时的饮食生活带来重大的影响,期间除了西晋37年的短暂 统一外,随之而来的就是十六国割据称雄和南北朝的长期对峙,即使是西晋的短期统一,中间也夹杂着 “八王之乱”与“五胡乱华”,长期的动乱造成了空前规模的人口大迁徙,南北方主食交流必然与之相伴 而生,当时的主食交易市场业已形成并具一定规模。随着社会经济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程度的复 苏和发展,主食贸易在这一时期处处可见。西晋的首都洛阳就设有“五谷市” ,泰始四年,“乃立常 平仓,丰则籴,俭则粜”_3 ,政府通过常平仓的设立对粮食市场进行有效的调控。江南地区“凡自淮以 北,万匹为市;从江以南,千斛为货,亦不患其难也”_8_2呻 ;沈约也说:“夫千匹为货,事难于怀璧;万斛为 市,未易于越乡。”I8_1 《齐民要术》则记载了北魏时期黄河中下游粮食商品化的情形。其卷三《杂说》 篇在论述一年的农事安排时,指出在二月“可粜粟、黍、大小豆、麻、胡麻,籴……大小麦”;七月“粜大小 豆,籴麦”;八月“粜种麦,籴黍”;十月“籴粟、豆、麻子”;十一月“籴粳稻、粟、豆、麻子”。这里论述了全 年粮食买卖的经验和规律。“凡籴五谷、菜子,皆须初熟日籴,将种时粜,收利必倍。凡冬籴豆、谷,至夏 秋初雨潦之时粜之,价亦倍矣。盖自然之数。”由此可窥知北朝粮食买卖的兴盛景象。当时的粮食交易 不仅仅局限于较大的城市,在偏僻乡村也有市场可供购买。北周的泉企“在州五年,每于乡里运米以自 给”u ,说明北周时期的乡里中存在粮食市场。南方有些地方还出现了专门出售粮食的店铺和商贩,会 稽永兴人“(郭)原平……佣赁以给供养……须日暮作毕,受直归家,于里籴买,然后举爨”¨ ”舳 。南朝 宋元徽(473~477年)末年,会稽郡永兴县(今萧山)丁氏所在的村庄,“大雪,商旅断(行),村里比屋饥 一1 2— 2010 No.4 Culinary Science Journal of Yangzhou University Vo1.27 Sum No.100 饿。丁自出盐米,计口分赋。”l】2l_埽”这个村庄的粮食供应在一定程度上当依赖于市场交换。魏晋南北 朝时期的粮食贸易活动遍及城乡市场,规模比两汉时期进一步扩大,并成为最主要的大宗商品之一。备 受欢迎的饼食也出现在市场上,《魏略・勇侠传》载,赵歧逃亡后,“又转诣北海(郡治今山东昌乐西),著 絮巾布祷,常于市中贩胡饼。(孙)宾硕时年二十余,乘犊车,将骑人市。观见歧,疑非常人也。因向之 日:‘自有饼邪,贩之邪?’歧日:‘贩之。’宾硕日:‘买几钱?卖几钱?’歧日:‘买三十,卖亦三十。”’。 ” 那么早在汉魏之交,既有批发胡饼的较大商人,也有卖胡饼的小商贩。神医华佗在替人治病时所用的医 方是道旁卖饼人家的蒜齑大醋三升 叭。可以推论,各类饼食的售卖亦已深入城乡,相当普遍。 3 结语 魏晋南北朝人的主食结构主要由面食和粒食构成,其中面食以饼类食品为主,同时涌现出众多的花 样;粒食主要以米饭的形式出现,辅以粥等食品。就在这些简单的米和面之中,魏晋南北朝人充分发挥 了烹饪方面的创造性,制作出了色、香、味、型俱佳的各类主食,并不断推陈出新,创制出风味各异的主食 品种。从饮食文化的持续发展来看,盛唐饮食文化的繁荣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这一时期的继承。中华饮 食文化之所以绵延不绝,传承千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饮食文化在其中的链条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参考文献: [1]范哗.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2. [4]贾思勰.齐民要术[M].北京:中华书局,2009:99. [5]李防.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85:3818. [6]虞世南.北堂书钞[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 [7]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2. [8]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2. [9]姚思廉.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0]萧子显.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1]姚思廉.陈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2]陈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3]陈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4]徐震塄.世说新语校笺(下)[M].北京中华书局,2001:333 [15]令狐德菜.周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2:786. Staple Foods in Wei,Jin,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 HUANG Qjng-min (History Department of Minjiang University,Fuzhou 350108,Fujian,China) Abstract:Wei,Jin,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witnessed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staple foods of various kinds,including rice,bread,porridge,and SO on.,which greatly enriched people’S dietary menu and formed a sound basis for present daily life.Because of the long—time war,the population floated fre— quently,which made the exchange of staple foods in the south and north possible.The trading market of staple foods during the time has come into formation and has achieved certain scale. Key words:Wei,Jin,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staple foods;trading market;cuisine culture 一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