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概念:
说明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说明事物或阐释事理为主要内容的文体。它说明事物状态、性质、构造、类别、特别、功能或者解释事物的含义、原理、关系、演变等。 说明文知识网络 说 明 文 基本知识点 说明文的顺序 说明文的语言 说明文的结构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说明文的特点 说明文的分类 说明性、知识性、科学性 事理说明文(说明内容)、事物说明文(对象及其特征) 分类别、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画图表、摹状貌等 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准确性、平时性、生动性 总体来看:总分、分总、总分总 部分来看:并列式、递进式 一、辨析说明方法 赏析表达作用
知识清单
说明事物的特征,要说得好,就必须讲究方法,这就是说明的方法。阅读说明文,必须弄清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才能对所说明的特征理解得更透彻。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1、分类别:说明事物特征往往从单方面不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据类别,逐一说明。例如《中国石拱桥》把赵州桥的特点分为四点,一点一点分别说明。
2、下定义:有时为了突出事物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往往用简明扼要的的话给对象一个说法,使读者对被说明的对象有明确的概念。例如:统筹方法是什么呢?先个它一个说法:统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3、举例子:举出有代表性的例子,能够反映一般的情况,真切地说明事物特征。如〈〈中国石拱桥〉〉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子来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4、作比较:选择有外部或内部联系的事物进行比较,往往能增强说明事物的效果。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在说明缩微图书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时,就进行了比较。
5、列数字:有些事物为便于从数量上说明特征,往往用一些数字来说明。如《雄伟
1
的人民大会堂》就运用了数字来说明大会堂的宽度、深度、中部的高度、体积等。
6、打比方:适当运用比喻,能够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如说明石拱桥形式美,就用了“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像虹”,比喻不但贴切而且很美,既说明了桥洞的特征,又能吸引读者。
7、作诠释:就是对事物的一般性理解说明。与下定义相比,作诠释比较详尽具体,下定义比较简洁。因此有人说,作诠释是部分定义,即对定义的某个义项加以解释说明。
8、列图表:运用表示各种情况和注明各种数字的图表来说明事物的方法。二者可以单独运用,也可一起运用。它是一种辅助手段,常与文字解说配合使用。
9、摹状貌:为了使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这种方法叫摹状貌。 考点清单
对说明方法及作用的考查,有时是直接考查,如“下列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或表达效果)?”有时是间接考查,难度更大一些,如给说明对象下定义,例如“什么是统筹方法?”。
技巧清单
对说明方法和作用的判断,下面两种情况进行分析:
1、如果题目问:文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主要说明方法有哪几种)? 先从大的方面入手(从全篇,从各段入手),看大的方面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这些就是题目所问的主要说明方法。
如果在这些主要说明方法中又包含其他的说明方法,则不用答,因为它们不属于文段的主要说明方法。如《中国石拱桥》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列数字不是说明主要方法)
2、如果题目问:这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哪些说明方法)? 这时答题时则不分主次,将文段中所有的说明方法都写出来。 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的题,答题时常常包含三个要点: 说明方法﹢说明方法自身的作用﹢结合文章说明的具体内容。 常见说明方法作用具体表达格式为:
① 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了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具有说服力。 ③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分们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2
④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作品的趣味性。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回答说明方法的作用,遇到同时使用几种说明方法时,是分别答出每种说明方法的作用还是结合在一起概括来答,并没有固定的要求,要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总的来说,要本着把意思表达清楚的原则。
遇到给说明对象下定义的题应注意:
如果我们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表示就是A是(特征)B,这个公式反过来也成立,即B是(特征)A。如:“太空垃圾”是指遗留在太空中的失去地面控制的航天器以及火箭残骸。 需要注意的是,遇到给说明对象下定义的题,学生常常会答成某种事物有某种特征。如2008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题第12小题:结合选文第8段内容,说明什么是“太空垃圾”。有些同学是这样答的:太空垃圾的飞行速度很快,破坏力极大;而且因为外太空空气稀薄,阻力很小,它们可能绕地球飞行好多年也不会坠入大气层烧毁。这显然是错误的。
二、 紧紧依托文本 理清说明顺序
知识清单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
1、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用在说明建筑物的结构。有表示方位的词,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
2、时间顺序:因为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所以时间顺序是指按照时间的先后所分成的顺序。可以从古到今,也可由今到古。有表示时间的词,如朝代、数字等。 3、逻辑顺序:逻辑顺序是指按照事物或事理内在的逻辑关系来进行说明的说明顺序。常见的逻辑顺序有8种:①由抽象(概括)到具体;②由主要到次要;③由原因到结果;④由浅入深;⑤由现象到本质;⑥由表及里;⑦由整体到局部;⑧由特殊到一般(或由一般到特殊)。
文章采用什么顺序,主要取决于作者所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事物发展变化,以时间为顺序容易表示清楚。写建筑物的结构离开空间顺序很难让读者看明白。说明事理用逻辑顺序最方便。
阅读时,要紧紧围绕事物的特点,分层概括,就能比较容易搞清楚说明的顺序。
3
考点清单
考查说明顺序的题常常有以下两种形式:1、文章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2、文章中段与段之间能否互换,为什么? 技巧清单
第一种形式让我们直接找出文章的说明顺序。要判断文章的说明顺序,首先要注意文中提示性的词语。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中在段首有这样的话:“碑身四周围绕着双层汉白玉栏杆”“碑身东西两侧上部”“从碑身东面起往南”“转到碑身的后面”“碑身的西面”“最后来到碑身的正面”,很显然文章是按照方位的转移来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这样就可以判断文章使用的是空间顺序。一般来讲,事物说明文常用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而事理说明文则常用逻辑顺序。
如果让我们判断段与段之间能够互换,通常也是从说明顺序入手,答这样的题,一定要先判断文章的说明顺序,当然要注意一点,就是把说明顺序具体化。例如文章用了逻辑顺序,答题时不要笼统地说用了逻辑顺序,而是应该指出用了逻辑顺序中的哪一种。
三、品味说明语言 体会语言特点
知识清单
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稍有差错,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语言又可有生动和平实两种风格。 1、准确性
(1)用词讲究分寸(特殊词语)分三类:
A、表示推测估计,如据说、大约、可能、差不多、左右等。 (B、C、D三个方面可以概括为“表限制”)
B、表示范围上的限制词,如只、只有、之一、仅仅、全、都等。 C、表示程度上的限制词,如最、更、很、最主要等。 D、表示时间的限制词,如具体时间的词语。 (2)数字的使用 (3)引用资料(确凿) 2、生动性
(1)使用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方法,可以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如使用引用的修辞
4
方法(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奇闻趣事等),可以增强说明文的趣味性、生动性。从说明方法的角度老分析,就是使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会使得语言生动。
(2)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使说明更具体形象。从说明方法的角度来分析,就是使用举例子、摹状貌等说明方法会使得语言生动。 3、平实性 考点清单
对说明文语言的考查,常常有以下四种方式: 1、下列加点的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2、加点词语能否换成另一个词,为什么? 3、文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4、找出体现词语准确性(生动性)的词语,并分析该词语的表达作用,如请举例分析本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技巧清单
以上题目都是要结合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的特点来回答的。 以上四类题的解答格式如下:
1、判断能或不能﹢词语的语境义(表示推测估计、表示范围、表示程度)﹢词语去掉后后果(“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顾虑或与客观事实不符合”之类的表述)﹢这个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即,一正、一反、一综合)
2、第二类题型除了结合“方法一”之外,还要在答题中比较两个词语的区别。 3、第三类题一般是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答案要点: (1)修辞手法﹢自身作用﹢文章内容。
(2)表达方式(记叙或描写)﹢具体形象﹢文章内容。
4、第四类题的解答过程可分为两步:首先要找到词语。寻找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与生动”的词语的方法,可参见“知识清单”部分的讲解。
然后分析该词作用。方法可参见“方法一”和“方法三”。只是在使用“方法一”时要把“词语去掉后有什么变化”这一反向角度去掉即可。
四、理解课文内容 筛选主要信息
知识清单
说明文重在介绍知识,传递信息,因此,阅读说明文一定要理解文章内容,弄清文中介绍的知识,明白传达给我们的信息。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根据题目回扣原文,
5
分析整理出答题要求,注意要点一定要找全,不能有所遗漏;然后对相关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准确凝练的语言表述作答。 考点清单 常见题型:
(1) 概括全文的说明内容,或某一段的段意。 (2)给某事物下定义,或概述其形成过程、原理等。
(3)通过回答题的形式,考查分析摘录文中有关的重要信息,常用疑问词为“有哪些、为什么、哪几个方面”等。 技巧清单
1、对文意、段意的概括。
归纳内容要点时应准确把握文段的中心句及说明的内容。如果有中心句,可以直接摘取中心句;如果文段中是几层并列的内容,就可以把几个意思联结、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如果文段中有结构类似的词语、短语或句子,那么这些往往就是所要找的几个要点。另外,归纳段意时还可以找出段落中表示句子终结的标点符号,如句号、分号、问号、省略号等,在这几层意思中进行“合并同类项”概括出段落的要点。 2、给某事物下定义,或是概述其形成过程、原理等。
(1)下定义,是对于说明对象的本质属性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加以概括说明。要用“什么是一种什么”的句式。
(2)概述其形成过程、原理等,一般从原文中找,但需要进一步理顺,把零散的意思归纳到一个完整的大句子中。
3、通过问答题的形式,考查分析摘录文中有关的重要信息。 (1)要审清题干的要求,或针对疑问词,切忌答非所问。
(2)找准原段,分析句意,把握句间关系,从相关的文段中准确摘取有关的内容信息。若是总分关系则用总写句,标点十分重要,一般一句介绍一个意思,注意全面概括,不要遗漏。必须明确,此类题考查对文章的感知筛选,一定要结合原文来作答。
五、开头标题有趣 导入耐人寻味
知识清单 1、出现形式
有些说明文,在文章开头并没有直接提出要说明的对象或者内容,而是先讲一个故事或者一个事例,讲完后才开始说明。
6
2、主要作用
说明文与一般记叙文相比,显得比较枯燥,所以在考虑时可以先从讲故事的趣味性上考虑,也就是从它会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等角度来考虑。另外看一下故事后面是不是紧跟着提出了文章的说明对象或者说明内容,如果是,那它就还有引出下文或者为下文作铺垫的作用。
考点清单
一般对这类试题的考查,会直接问开头的作用。如“文章开头列举……用意是什么?”或者“文章第1段的作用是什么?”
技巧清单
解答这类题,可结合上面的分析,运用下面的公式完整作答。 表述格式:
标题作用:(用问句或修辞)﹢标明文章要说明的对象(或者内容)﹢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开头段落作用:引用部分的内容﹢引出文章要说明的对象(或者内容)﹢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或者为下文作铺垫)。
六、锻炼发散思维 考查拓展迁移 知识清单
说明文的拓展延伸类试题,主要考查知识迁移能力,对阅读材料的评价能力以及学生的文化积累和语言运用能力,让学生进行与文段内容有联系的个性化表达,这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提高。近年来,说明文中的拓展延伸类试题逐渐增多,而且成为试卷中的又一亮点。
考点清单 常见题型:
(1)列举类(2)献策类(3)拟宣传语(4)谈感受认识(5)想象设计类。 技巧清单
1、列举类:此类试题要求考生列举出与选文内容相关的材料。如有关电脑术语,除了文中提到的“菜单、因特网、点击”之外,请你再写出几个。
2、献策类:此类试题要求学生结合选文相关的问题提出对策并能阐述理由。如:根据平时的观察与思考,提一条保护森林资源的建议;或者请你提出几条预防流感的建议。
7
3、拟宣传语:这类试题在环保、预防疾病、开展科普宣传等说明材料中出现较多。如:请你拟写一条号召人们保护草坪的宣传语,要求语言简洁、警示性强,易于为群众所接受。
4、谈感受认识:这类试题一般在记叙文和议论文中出现较多,但近两年来在说明文中也偶尔出现。如2008年扬州中考试题中“温家宝总理与胡锦涛主席先后在地震灾区作了重要题词,请说说他们题词的深刻含义”。
5、想象设计类:此类试题要求考生根据文段内容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自己个性化的创造。如请发挥自己的想象,为自己设计一套“住得舒服”“有新鲜感”“富有个性化的”住宅。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