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3):46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保护性耕作在小麦生产上的增产增效试验 刘月楼, 种旭东, 刘 桢, 赵金梅 (黄陵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陕西黄陵727300) 摘要:保护性耕作是在变革传统耕作制度的基础上走出的一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环境改善的新路子。文章针对黄陵县2002-2003 年示范推广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及2003—2OO9年大面积推广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情况,经过比对和研究。从经济效益、节水效益和生态 效益方面做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述,提出了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前景、技术模式及推广价值。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小麦;增产增效 中圈分类号:s512.1 文献标识码:A 10.3969/j.jssn.1007-0907.2010.03.022 文章编号:10o7_o907(20l 03删-ol l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推广情况 2.2配套技术 黄陵县200_2—2003年示范推广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 2.2.1筛选优质、高产、多抗、冬性、中矮秆小麦品种如长武 273.3hm2,其中小麦、油菜、大豆收获后采用不耕(免耕)残茬覆 134、洛农8918等。引进和改进与核心技术相配套的新型农机 盖播种小麦160.Ohm2.玉米收获后采用秸秆还田旋耕施肥播种 具,如2BMF一9型免耕施肥播种机,SCTNB一180 4/8型旋播机. 小麦80.0hm2,应用深松耕技术33.3hm2:2003—2009年6个年度 IGQNB一180型旋耕机,4F1.5B秸秆粉碎还田机。 在隆坊镇、太贤乡的9个行政村累计推广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 2.2.2优化与种植作物相适应的施肥制度 根据土壤养分状 1913.3hm2,其中小麦、油菜、大豆收获后采用不耕(免耕)残茬覆 况、目标产量,确定施肥量与施肥方法.中产田按300kg/667m2 盖播种小麦1244.7hm2.玉米收获后采用秸秆还田旋耕施肥播种 产量配肥,667m 施纯N10kg,P2058kg,K204kg。 小麦568.7hm2,应用深松耕技术100.0hm2。・ 2.2.3实施规范化作物栽培技术根据当地生产实际和气候确 2技术模式要点 定最佳播期(9月20—25日)、播量(667m2播25万粒)以及田间 2.1核心技术 管理等技术措施 2.1.1秸秆留茬覆盖技术小麦收获时.留茬2o~30cm.玉米收 3效果分析 获留整秆,使地表形成覆盖物,小麦播种时,采用旋播机播种,先 3.1 经济效益 将小麦秸秆压倒粉碎还田。玉米秆切碎成10cm左右长还田.地 调查100户小麦种植户的产出与投入情况.其中5O户 表秸秆覆盖量300kg/667m 左右,再用免耕施肥播种机播种。 18.7hm 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50户12.3hm2采用传统耕作技 2.1.2免耕施肥播种技术用免耕播种机一次完成破茬开沟、 术,二者相比,保护性耕作技术提高小麦产量22kg/667m ̄,减少 播种、施肥、覆土和镇压作业。 作业工序1~3道,降低作业成本3O元/667m2:增加纯收益39.6 2.1_3深松耕技术对新采用保护性耕作的田块.地表有秸秆覆 元/667m ̄,增收节支69元,667m2(表1)。 盖的情况下进行深松耕作业,深度23~30em.每3年深松1次。 表1不同耕作方式下的经济效益 注:小麦单价按1.8/kg元计算 3,2节水效益 田问耗水232mm,比传统翻耕少41.7mm,土壤蓄水量增加 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相比:土壤含水量增加O.9个百分 22.8ram;玉米茬麦田蓄水123.7mm,比传统翻耕多56.8mm;水分 点。玉米茬含水量均高于豆茬、麦茬、传统翻耕1.6个百分点、1.7 利用效率提高lO.5%(表2)。 个百分点、2.O个百分点。农田耗水量少10.9ram,玉米茬小麦田 表2土壤含水-、耗水量、蓄水量j水分利用效益 3.3 生态效益 培肥土壤肥力,土壤有机质增加1.2g/kg,速效氮、速效磷、 防止焚烧秸秆,减少环境污染,抑制病虫害,根茬固土减少 速效钾分别增加2.1mg/kg、1.1mg/kg、8.0mg/kg( ̄3)。 风沙扬尘,抑制沙尘暴;减少地表径流。 土壤5 ̄15cm保护性耕作比传统耕作地温降(下转97页) 收稿日期:2010—03—20 基金项目:国家农业部财政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3期 刘 斌等:玉米苗期常见问题及解决措施 粒种.补种时浇少量水并覆土。目前。玉米的播种大多采用播种 机.但是由于播种机播入每穴的数量不均,出苗后易造成苗多、 病、苗枯病和根腐病等。针对以上病害可分别采用10%适乐时 水剂、40%克瘟散、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 托布津可湿性粉剂进行防治。玉米苗期出现的虫害,可用敌杀 死、乐果乳剂、敌百虫等杀虫剂进行防治。 3结论 相对营养不足.最终导致弱苗的出现,所以出苗后应适时间苗、 定苗。提高群体整齐度,确保适宜密度,操作时间一般掌握2~3 叶问苗.3-4叶定苗。原则一般为间苗每穴留2株,定苗每穴1 株.间苗时应注意拔除次生根的茎节。 玉米在巴彦淖尔市作物种植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因此增加 玉米产量对于我市打造农业大市至关重要。玉米苗期是玉米生 长期中非常关键的时期.虽然在这个时期会出现许多问题,例如 2.2 中耕除草、培土 中耕除草的主要作用是疏松土壤、保墒提温、消除杂草,为 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和有机物的分解创造有利条件,增加土壤养 分的供给能力.促进根系生长。苗期一般可进行2~3次。除草可 采用人工除草.也可以选择化学除草。人工除草相对细致,但费 大小苗、弱苗、歇凉苗、病残苗等,但是通过合理的田间管理可以 有效的解决其中的诸多问题,及时查苗、补种,适时间苗、定苗, 中耕除草、培土,合理控制水肥都是很好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郭润雨.如何搞好玉米制种田的苗期管理叨.现代农业,2010,(2):39. 时、费力;化学除草省工、省力,但是对于某些地块,效果不明显, 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方式或两种方式结合使用。除草的原 则一般掌握收尾两次浅.中间一次深的原则。除草同时应适当培 【2]徐清.玉米需肥特点及施肥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1): 土.可以促进玉米不定根的生长数量,有利于主根向下伸展,增 强玉米后期抗倒伏能力 2.3合理控制水肥 一102,105. f31张彦芹,贾玮珑,杨丽莉,等.不同玉米品种苗期抗旱性研究[J】.干旱 地区农业研究,2001,19(1):83—88. 般在定苗后拔节前追肥.有促进壮苗和促叶、壮秆的作 I4] 吕月荣.玉米苗期管理关键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7,(16):118一 l19. 用。高产地块、地力基础好的,轻施苗肥,应占总施肥量的30%; 中产地块,足施苗肥,占总施肥量的40%;低产地块,地力差,重 【5】章午侠,张四华,马爱芹,等.玉米田间管理技术 .现代农业科技, 2009,(13):73. 【6]吴景山,陈贵成.玉米全苗播种技术[JJ.现代农业科技,2010,(1):71. 施苗肥.占总施肥量的60%。苗肥一般可施用尿素、硫酸钾,但 最好施复合肥或腐熟的有机肥.苗期需水较少,可适当干旱炼 苗.一般不浇水。追肥时间要根据苗情、土壤肥力等情况来定,深 【7】李士君,张凤.玉米苗期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fJ1.现代农业科技, 2008,(17):148. 度5era以上。离苗lOcm以上,注意不要烧苗。 2.4做好病虫害防治 [8_l冯 军.梨树县玉米抗旱栽培技术m.现代农业科技,2009,(23):62. 玉米苗期病害主要是由腐霉菌、串珠镰刀菌等引起的猝倒 [9】李士君,张凤,卢会芳.旱作玉米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07(15):121. (责任编辑侯旭光) ,低0.4 ̄C,风速减小.从而减少水分蒸发;20cm地温则高0.7℃. 利于麦根深扎,培育壮苗;改善土壤结构,土壤团粒结构和毛管 孔隙度增加,大孔隙减少。 4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方向 农业大学学报.2005.25(1):74—77. f31李春霞,王俊忠,李友军,等,保护性耕作对冬小麦生长及产量效益 影响的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2):6739—6740,6742. 【4】谢红梅.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 2009,37(5):1965-1967,1969. 黄陵县属渭北旱塬农业区.农业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60%,全县常年种植小麦0.4万hm2,若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 667m 增产22kg,增收节支69元,总增产小麦132万 ,增值 237.6万元,增收节支414万元.依此看来,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 f51韩泽华.保护性耕作的发展与变革叨.内蒙古农业科技,2oo8,(4):97-98. 『61董立国,袁汉民,李生宝,等.发展保护性耕作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 展的重要举措『J】.现代农业科技.2006,(5):96—97. 节本增效.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 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适宜冬小麦种植地区.年降雨600mm 【7】魏宏.互助县保护性耕作试验 .现代农业科技,2009,(16):254. 【8] 张宗军,窦学诚.西北旱作农业区宜采用保护性耕作[J】.现代农业科 技,2010,(6):298,304. 【9】黄勇,陈祖瑶,梅俊,等.保护性耕作在毕节地区的推广应用前 以下,农户所需饲料少,农业机械化程度高的地区。玉米茬、麦 茬、豆茬均可推广此项技术。 参考文献: 【1】高焕文,李问盈,李洪文.中国特色保护性耕作技术【JJ.农业工程学 报。2005,25(1):74—77. 景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8,(1 1):258—259,261. 【10】路战远,宋小琴,张德健,等.内蒙古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现状和有 关问题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6):1-3. 【11]陈青军.互助县保护性耕作的实践与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王晓燕,高焕文.保护性耕作的不同因素对降雨入渗的影响fJ】.中国 2008,(14):336,339. (责任编辑侯旭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