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经验及国内对策
作者:郑婕
来源:《商情》2014年第52期
【摘要】通过对社会资金流向的引导,作为经济“血脉”的金融业,通过开展“绿色金融”,正在节能减排以及发展绿色产业的过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2012年,中国党的十提出了“美丽中国”的概念,强调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国外金融业在绿色金融领域已积累了众多经验,值得大力发展生态文明的中国借鉴和采纳。 【关键词】生态文明,金融业,绿色金融,国际经验 一、引言
从世界范围来看,金融业对于可持续发展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积极作用,“绿色金融”正在迅速成长起来。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绿色金融是指金融机构在投融资决策中充分考虑潜在的环境影响,将与环境相关的成本、风险以及回报,纳入到日常运营和业务中,利用金融活动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金融业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也就是金融机构践行绿色金融的过程。
二、金融业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经验
在绿色金融为时并不长的发展历程中,各国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已经践行出一条值得绿色金融后来者深入学习与借鉴的道路。
1.积极参与绿色金融相关的全球倡议。为促进全球金融业的绿色化,联合国以及金融业自律会议制定了一系列绿色金融的全球倡议,这些倡议主要包括:赤道原则;全球报告倡议指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倡议;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等。其中,赤道原则是最具有影响力的倡议之一。赤道原则,是指2002年10月由国际金融公司和荷兰银行倡议,在伦敦国际知名商业银行会议上提出的一套自愿性原则,它旨在用于确定、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过程中所涉及的环境和社会风险。赤道原则第一次明确化、具体化了项目融资中的环境和社会标准,为银行评估和管理环境与社会风险提供了一个操作指南。该原则已逐渐成为国际项目融资的行业标准和国际惯例,极大地推动了绿色金融在全球的发展。 2.发行绿色金融产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金融机构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其投融资方向上。通过创设和发行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绿色金融产品,如清洁能源融资、碳金融、建筑节能贷款、排污权抵押贷款、绿色股权融资等产品。
美国摩根大通银行设立了一项可再生能源投资组合,该组合包括坐落于18个州的总产能超过6500兆瓦的67个风力电场和12个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2010年,摩根大通为可再生能源项目筹集了12亿美元的资金,其中包括9.6亿美元的摩根大通自有资金;资助了产能总值780兆瓦的23处设施,包括4个发电厂。
韩国新韩银行推出了多种类型的绿色金融产品,这些产品包括:(1)一个绿色存款银行账户,在环境友好型公司申请贷款或请求投资时为他们提供特权;(2)生态友好型金融产品,如“新韩能源分期储蓄”、“新韩太阳能贷款”等绿色环保保险产品;(3)“生态爱心卡”,鼓励银行客户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关注可持续发展;(4)绿色金融教育项目,在集团中培育绿色文化,提高员工开展绿色金融的能力等等。
荷兰商业银行(ING)下属的投资管理集团在2011年推出了2亿欧元的ING所得税基金,这只新基金投资于由追求可持续发展并遵守社会和环境规范的公司发行的、以欧元计价的债务证券。2011年,ING推出一项贷款,为在南非和印度建立沼气设备进行融资。此外,ING还启动了其对德国海上风能领域的参与,签署了一份10.47亿欧元的项目融资。 除了发行绿色金融产品,金融机构还通过提供绿色产业投融资咨询与管理服务、参与各类环保活动等手段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 三、国内金融业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中国的绿色金融起步晚、发展速度相对比较缓慢,整体水平远远落后于欧美和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国家。在生态文明的建设中,中国金融业应该广泛参考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绿色金融的实践,积极吸取先进经验、反思并规避教训,少走弯路,最大化绿色金融的环境效益。 1. 转变理念,将支持生态文明建设视为自身责任。就当前情况而言,中国的大部分金融机构还将促进环保、投资绿色产业看作企业的慈善行为。转变观念,要求金融机构培育绿色金融企业文化,加强对员工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对绿色金融重要性的认识,树立全机构范围内的绿色价值观,主动地将社会、环境价值和风险纳入到公司经营目标和活动中,有意识地将对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投融资转向绿色环保行业,避免投融资决策中只追求眼前利益的短视行为。
2. 积极创新,拓展绿色金融的业务模式和产品服务种类。金融机构可以将国外的成功经验与国内市场需求情况加以整合,在业务模式上,积极拓宽绿色金融的范围和领域,利用获取信息成本低和金融知识丰富的优势,提供融资租赁、项目协调、托管基金等业务服务模式,强化中介功能;在金融产品和服务上,应当加大研发力度,使绿色产品和服务不再囿于为环保产业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提供的绿色信贷或项目融资,而努力把绿色基金、绿色证券、绿色保险等衍生类绿色金融产品添加到产品组合中。
3. 控制风险,确保绿色金融稳健发展。金融机构在发展绿色金融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识别和降低风险。具体而言,金融机构在进行投融资决策之前,应该利用多样的调查手段尽可能全面地对融资对象进行风险评估,做足事前分析,避免逆向选择;在投融资的使用过程中,加强对资金使用者的监控,关注项目进展,规避道德风险。 四、结论
国外金融业主要通过发行多样化的绿色金融产品支持本国生态文明的建设。对于绿色金融起步晚、水平低而又急需建设生态文明的中国来说,绿色金融的国际经验值得思考和借鉴。为使金融业在生态文明的建设中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中国的金融机构应该在理念和行动上同时做出改变。金融业带动引导下的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实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Suresh Chandra Bihari , Sudeepta Pradhan. CSR and Performance: The Story of Banks in India[J]. Journal of Transnational Management,2011(1):20-35.
[2]谭泰平.国内外银行业绿色金融实践的比较研究[J].生态经济,2010(6):60-63. [3]韩立岩,尤苗等.引导下的绿色金融创新机制[J].中国软科学,2010(11):12-18. [4]陈柳钦.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J].理论研究,2010(7):12-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