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职业者“自由”的背后
【摘要】自由职业者是不隶属于任何组织并处于游移状态和社会边缘的知识群体。在单位组织变迁、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社会条件下,这一群体应运而生。由于科层组织的种种束缚和弊端等因素,自由职业者选择了组织外的从业方式,并且形成了自主经营和承接短期工作的运营方式。新职业群体在兴起和发展过程中,同样遇到来自社会与个人的多重生存困境,因此分析其自由背后所面临的困境有助于我们更客观地评价这一特殊群体的状况
一. 有关自由职业者研究的现状及本文的理论视角与方法 1.关于自由职业者的界定
由于人们研究的视角不同,对其有不同的界定,有的界定很宽泛。
对自由职业群体特点的概括一般主要有以下几点:(1)近代新式知识分子,并以此身份投身某一职业。(2)经过系统学习,具有某一专业的相当知识,并在这一行业内不论是对知识还是对市场都具有垄断性。(3)职业生涯相对独立,可以自我聘雇(self-employed)(这可能是最体现“自由”的地方)。(4)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远较一般劳动者为高。对于近代自由职业群体的范围,学者们基本没有分歧,主要包括律师、会计师、医生、新闻记者、工程师、教师等,与西方社会的professional的范围基本一致。也有学者将profession翻译成“专业”,将上述群体表述为“专业群体”。③这一表述可能更加偏重于律师、医生等职业的专业化,特别是对其专业知识和市场的垄断。
笔者看来,由职业者特指那些不隶属于任何组织,不与任何组织建立长期的契约关系,依靠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社会提供合法的服务性劳动,并获得资源、谋取生存的人。1他们往往不受任何组织机构的束缚,具有较高的工作自由度和灵活的生存发展空间,是一种比较自由的职业状态。 2.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自由职业者的研究刚刚起步,多数研究者主要从现象描述和对策建议两个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性的工作。一方面,一些学者是就自由职业者的基本状态、自由职业者的概念进行分析和描述2,有的学者在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和青年群体这三个群体的交错特征中间接地展现自由职业者的特征3;自由职业者的从业体验是研究者们热衷的话题,他们常常列举一些个案来描述这一群体的生存状态,生动而鲜活。另一方面,自由职业者面临的困境得到了很多研究者的关注,社会保障和理财方面的困境涉及较多。由于学术研究的相对缺位,从现象描述引出的政策建议就格外受到研究者们的青睐,他们试图对这一新阶层进行引导和控制,督促他们形成有秩序的从业规范,为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可行的措施和手段。如规范自由职业者的税收制度,加强社区建设以统战的思想容纳自由职业者作为
1
事实上,在很多国外的研究中,把自由职业者分成两种不同的群体,一种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被称为高技能(high-skilled)的群体,他们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却宁愿主动选择自由职业;另一种是靠出卖体力并难以得到固定工作的人员,他们被动流浪于各个组织之间,常常成为社会问题。本文所研究的自由职业者,集中于前者的情况,即脑力劳动者或称知识分子,是高技能的专业人员。 2
刑军:《自由职业者的生存镜像与阶层培育》,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3
周晓虹:《中国中产阶级:现实抑或幻象》,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新阶层的存在,等等。这些研究以新的社会现象的视角向人们介绍了自由职业者的存在,比较系统全面的展现了这一新群体的生活,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十分可贵的资料和基础。但是以往的研究仍然有待深入,存在一些不足:第一,以往研究的学科特征不突出。关于现象的描述止于个案素描,提出的政策建议又偏向一般性的措施和对策,学科和学术的视角欠缺。第二,以往的研究缺乏理论依据和理论参照视角。学术研究应以理论为基础,若没有理论的依托会显得苍白无力。第三,即使少数研究的学术性较强,但对于自由职业者的直接研究尚觉不足。如:周晓虹对于中产阶级的研究,汪和建对于自我经营方式的研究,都在某一个侧面涉及到了自由职业者的学术性问题,但自由职业者只是他们所论述群体的一个子群体,还缺少专门的、系统的理论研究。因此,有关自由职业者的研究才刚刚开了个头,而且自由职业群体日新月异的发展又不断地涌现新的素材,学术研究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本文的研究视角
本文在社会学的研究框架内,以个人与组织关系的视角为参照,对现阶段自由职业群体的选择行为、从业方式及生存困境进行探索性的研究,以其通过这项研究进一步认识自由的社会学意义,了解并探索在社会变迁中人与组织新型关系的建构方式及新兴社会阶层的社会需求与组织建构模式。
二.自由职业者的从业动因与职业特征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崇尚和追求自由,但社会学意义的自由又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呢?萨特说,人是生而要受自由之苦。自由是选择的自由,这种自由实质上是一种不“自由”,
鲍曼对此有生动的论述:“你有自由随意地离开这个国家,可你却没有钱买车票;你有自由学习自己所钟爱领域的相关技能,可你却发现在这一领域中并没有你的一席之地;你可以希望从事你所感兴趣的工作,可你却发现这样的职位并没有空缺;你可以畅所欲言,可你却发现没有办法找到人听你倾诉。” 无论萨特还是鲍曼都揭示了一个社会学的基本命题,即任何社会现象都是与其他社会现实相关联的,无不处在关系之中,人的行为总是与社会的结构及环境相适应,人们的自由选择行为总要受到社会制度与社会关系的影响和制约。因而,自由职业的出现与选择是中国社会体制转轨与单位组织变迁的结果,是相对于组织内固定职工相比较的一种自由。
自由职业者分属不同的行业, 其职业特征也有很大差异, 如自由摄影师和媒体运营策划人员就各具职业个性。但综合这一群体的共性来看, 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 自由性。自由职业者的自由性主要表现在他们可以比上班族有更多的自由, 可以拒绝不喜欢的工作任务, 可以自己制定工作计划, 可以同时从事两个以上领域的工作。时间安排灵活, 不易受外界干扰, 工作上可以有很大的变化空间。 2. 从年龄方面来说, 中青年是主力。20 45 岁约占到90%以上。他们勇于接受新事物, 喜欢挑战, 比较容易接受新兴的职业。特别是自由艺人, 属青春行当,年龄都比较小。
3. 从文化程度来说, 多有较高的学历, 毕竟要以知识技能为安身立业之本。据统计, 接近80%的人有大专学历, 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占50%。他们多为某一方面的专门型人才。
4. 收入高, 明显高于当地居民的收入。大部分接受调查的自由职业者认为自己
属于 中等收入阶层!。约一半的人已经购房或者是拥有过去所在单位的福利房, 40%的人已经购买养老保险, 有私家车者达80%。月平均收入在3000 元以下的占16% , 3000~ 5000 元 的占25%, 5000~ 10000 元的占45% , 10000 元以上的14%。
5. 生存压力最大。一是社会文化认同的压力。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主流社会成员对他们从事的职业缺乏一种理解和宽容, 甚至产生一种普遍的歧视, 认为他们是一群 不务正业者!。二是家庭及亲友的压力。自由职业者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最多的就是家人的不理解。觉得没有保障, 收入不稳定, 工作上尽管 落得一份自由!, 但生活中是被社会遗忘的一部分, 多少有些寂寞和无奈。三是预期发展的压力。他们往往都是抱有一定预期发展目标的, 然而现实中有诸多因素导致 目标的错位或无法实现, 由此带来的思想压力也无可 避免。
6. 自由职业者群体中无党派人士所占比例较大。我们初步了解到, 在这一群体中, 共产党员极少, 民主
党派的人士约占15. 6%, 71. 9%的人是无党派人士。7. 独立意识强, 群体性差。不靠政府、不靠单位,靠自己的就业理念, 使他们自立、自主意识强, 有开拓创新意识, 信息拥有量大, 工作热情和韧性比较足。但 另一方面, 他们在自己的空间中生活、工作, 单枪匹马地闯天下, 又表现出较弱的群体性。他们因为没有业务纽带, 彼此之间较少有人际或人情往来。平常来往的朋友多是同乡和过去的同学、同事等。能力强而不合群, 没有阶层意识和共同的阶层利益, 更谈不上普遍
认同的阶层文化和比较完善的阶层组织( 如工会、协会)。他们是一个尚不成熟的、正处于 青春成长期!的再生阶层。
8. 自由职业者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很多青年人为着自己的兴趣爱好而加入自由职业者队伍, 有的甚至为此放弃了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的 金饭碗!。年长者觉得这不务正业, 可青年人自己以为最重要是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另一方面, 从客观环境来讲,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国家大力倡导自主创业, 在这种情况下, 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加入了自由职业者行列, 从而使自由职业者队伍越来越壮大。新华每日电讯评论, 自由职业者是社会发展催生的新选择
三自由职业者产生的社会契机 首先,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行使中国的所有制形式由单一的公有制发展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形式,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纷纷涌现,组织形式不再单一,组织风格也趋于多元化。组织的政治功能便逐渐淡出,经济功能得到深化,企业组织开始市场化,同时这样的权责分明的组织形式使得劳动力市场逐步成熟,劳动市场中个人自主择业的情况透露出自由的契机。
再者现代组织对于流动劳动力的需求,使得自由职业者的出现成为现实。 单位制度的变迁,是与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相伴随的。市场化意味着经济的全球一体化,这样,竞争对手来自全世界,竞争范围大大地扩大了。“今天的企业处在一个剧烈动荡、飞快变化着的世界中,经济的全球一体化、高度的不确定性、全球战略的实施,正使企业经历着空前严峻、激烈的竞争。此一时的竞争优势转眼就会变得不堪一击,企业自身的生存变得如履薄冰。”4同时,技术日新月异的
44
宋湛:《中国劳动力市场动态调节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62—68页。 [英]泽格蒙特·鲍曼:《自由》,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4—50页。
进步带来了强流动性的市场环境。技术的进步意味着产品更新的周期变短,产品报废的周期变短,要求企业不断地发展以跟上技术进步的脚步,否则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败下阵来。
为了应对变化的经济形势,必须制定新的策略以在竞争中获胜。因此,原有单一的“铁饭碗”的雇佣关系被打破,新型灵活的雇佣关系出现了,其中,雇佣自由职业者便是手段之一。Sharon F. Matusik和Charles W. L. Hill分析了组织雇佣自由职业者的原因和条件:一是降低成本,二是增强组织灵活度。5从降低成本的角度来说,与组织内部人员相比,组织雇佣自由职业者不必为其进行培训,省去人力资源等培训费用;组织雇佣自由职业者不必为其缴纳各种保险,省去了员工福利方面的开支;并且,在应对季节性的工作问题时,短期雇佣员工或者采用外包的方式进行工作,可以省去平日里聘用一名长期员工以应对不时之需的费用,等等。由于不必向自由职业者提供长期承诺,组织就可以灵活运用劳动力,不在人力资源上耗费过多。从增强组织灵活度的角度来说,当技术革新时,如果组织内部并没有一名固定员工熟悉该项技术,就可以雇佣一名自由职业者,在技术革新的关口上采取应急措施,度过难关。同时,组织可能会汲取到自由职业者的技术,从而更新组织内部的知识结构,以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这两个方面是互相促进的,灵活的组织比较容易降低成本,获得更大的灵活性。因此,组织需要雇佣自由职业者,以增强组织的竞争力。出于节省福利开支增强组织灵活性的考虑,以及减去各种培训费用等培养长期员工的成本的目的,自由职业者的
成了市场的新宠,组织无需提供长期承诺,不用在人力资源上好费过多,而且在应急情况下能帮助技术革新,解企业一时之渴,然而这也是自由职业者所面临的困境埋下伏笔。
三、组织外生存的困境
1、生存困境
尽管自由职业者的队伍越来越壮大,发展越来越成熟,但与固定职业者相比,他们还是面临很多生存困境。
第一,经济生活上,自由职业者的收入很不稳定,并且花销很大,属于高消费群体。自由职业者尽管对个人技能有一定的自信,但没有组织作为依靠,自由职业者往往没有稳定的制度性保障,惶恐感也总是不断地袭来。我们就中华英才网调查问卷中的一个问题:“自由职业最让您担心的问题是什么?”一项做了数据分析,如图1所示:
44
[英]泽格蒙特·鲍曼:《自由》,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9页。 杨雪莲、崔玲:《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型雇佣关系》,《商业研究》,2003年第15期。 4
Sharon F. Matusik, Charles W. L. Hill, The Utilization of Contingent Work, Knowledge Creation,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ol. 23, No. 4. (Oct., 1998), pp. 680-697.
60.00%50.00%40.00%30.00%20.00%10.00%0.00%收入不固定公司对个人的信用难以保障亲友不认同自己的职业
图1 自由职业者最担心的问题
超过一半的人认为“收入不稳定”是最大的问题。同时,在收入不稳定的情况下,自由职业者还是高消费的群体。由于没有组织为他们缴纳各种费用,他们的高消费主要用于个人的各项保险金、个人的医疗卫生费用和个人的职业技能培训费用等,比固定职业者的花费要多出很多。、
第二,在权利保障的问题上,自由职业者是弱势群体。在由“组织化的社会”向“社会化的组织”转换的过程中,由于社会保障政策的缺位,社会组织的欠发达,自由职业者的很多权利无法得到保障。按照中国改革开放前的社会结构,人们几乎都被纳入到各种各样的组织中去,各种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都是通过组织来实施。正是由于这种传统社会体制的沿续,“许多城市未把自由职业者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之中。从社会保障制度看,城市中的医疗制度、住房制度、教育制度、养老制度、福利制度均不考虑自由职业者阶层的利益,自由职业者成为所在城市的无归属的群体和事实上的二等公民,给他们以巨大的心理打击,使之成为城市不稳定的矛盾源,将会给社会管理产生巨大的阻力和压力。”6一位网友对此深有感触:
被边缘化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很多福利啊,经济增长等等我们都不能从中受益了,比如之前的给公务员涨工资(嚷的不凶,涨的凶),现在研究的给各行业员工涨工资,减轻农民负担(有人减就有人增,个税的低起征点),各种社会、医疗保障,这些还都是最直接的,间接的还有,被歧视,生活圈子狭小,而且人类社会就是靠组织化程度生存的,自由职业者长期没有组织会慢慢积累各种困难,而且没有任何解决途径,单位,身份,组织,在西方世界也许无足轻重,在中国,没有这些东西的人,就跟香港电影里的混混一样朝不保夕;单位和身份没有办法,组织应该有一个,非官方,非政治性的,说不定可以解决点医疗、法律纠纷、养老的问题,或者一起创业,最不济,大家可以同城活动一下,过过集体生活,互相出谋我感到万分沮丧„„我已经结束了那慌乱的自由职业者的身份,但仍对那段时光怀念。那到底是炼狱,还是死亡„„?
第三,在精神生活上,自由职业者是“永远的陌生人”7。自由职业者在从业过程中,不断更换工作,进入新的工作圈子,一方面固然积累了一定的社会资本,但从另一方面来说,由于没有固定的工作圈子,常常没有归属感和认同感,飘泊在各个群体之间,是“永远的陌生人”。除此之外,缺乏认可的自由职业生活也常常会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中华英才网的调查中问道:“依据您的主观判
6
7
邢军:《自由职业者的生存镜像与阶层培育》,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2月第22卷第1期。 即“being an outsider”。这个说法来自Gideon Kunda,Stephen R. Barley, James Evans, Why Do Contractors Contract? The Experience of Highly Skilled Technical Professionals in a Contingent Labor Market. 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s Review, Vol. 55, No. 2. (Jan., 2002), pp. 234-261.
职业发展前途渺茫其他断,自由职业者是否真的自由?”统计结果如图2所示。32.33%的人认为精神压力大,可见,“自由”并不易得。
40.00%35.00%30.00%25.00%20.00%15.00%10.00%5.00%0.00%37.97%32.33%19.55%10.15%物质压力很大精神压力大非常自由比较自由
图2 自由职业者的自由程度
四结论:
自由职业者群体是一个发展迅速的、重生的社会新群体,这一群体的成长与发展是现代公民社会建构的主要力量。从中国目前的自由职业者从业状况看来,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生成的自由职业群体具有厚积薄发的实力,原有的社会建构体系渐渐解体,,单位社会体制下“解放”出来的个人立即跃跃欲试,着手实践“自由”的意义;自由职业者在市场经济的具体实践逻辑中,找到了适合他们群体特色的运营方式,以自主经营和短期承接任务的方式为主,把自由的理想变成了可操作性很强的现实;同时,在从业过程中,他们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些困境,自由职业者们面对困境,发出了来自新群体的呼声,这些诉求将成为新阶层前进的动力,并将推动整个社会结构的稳定和社会的进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