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性质: 独立设课 课程属性: 专业方向实验课
学时学分: 总学时 72 实验学时 72 实验学分 2 开出时间: 三 年级 6 学期 适用专业: 化学(应用化学)专业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数: 12 个 72 学时 大纲主笔人: 张殷全 主审人: 董文
一、 课程简介
本课程作为现代化学实验技术的重要分支,是化学(应用化学)专业本科学生必选的一门独立的专业课。 它将现代有机化学和高分子化学的反应理论与现代物理化学技术、现代合成技术、合成路线设计等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合成技能和创新精神。
二、实验目的及要求
本课程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合成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熟练合成技能和分离、提纯、表征的方法,进一步掌握化学合成方法的选择和设计,进一步提高排除故障和解决实际操作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本实验课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
1、使学生了解现代合成化学和化学合成过程的研究方法,掌握现代合成实验技术和技能。主要包括:现代催化技术、相转移反应技术、气相反应技术、聚合技术等。
2、熟悉并掌握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实验条件的判断和选择、实验数据的测量和处理、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归纳等一套严谨的实验方法。
3、熟悉现代合成仪器的操作使用,规范地掌握仪器操作和技能。
4、学会重要的理化性能测定方法,了解大型精密仪器的性能及其在现代化学和高新科技中的应用。 5、在上述基础上,达到巩固并加深对各基础化学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在实验的全过程中,培养学生勤奋学习、求真、求实的科学品德,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查阅文献能力、思维能力、设计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 实验方式及要求
1、开课时,任课教师需向学生讲清课程的性质、任务、要求、课程安排和进度、考核内容和方法、实验守则及实验室安全制度等。
2、实验过程包括预习、课前讨论、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等四个环节,学生在实验前必须进行预习,预习报告或设计实验方案经老师批阅后,方可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
3、实验1人1组,每个实验要求在规定时间内由学生独立完成。碰到疑难问题,学生要善于独立分析,老师提供指导。
4、实验过程中,老师应在实验室进行巡视,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检查学生的实验记录。学生若实验失败,应找出原因,经老师同意后才可重做。
5、实验结束后,学生应认真分析实验现象,整理实验结果,分析产生误差产生的原因,能对实验提出自己的改建意见或建议。老师检查实验结果后,学生方可离开实验室。
6、利用大型仪器进行的实验,学生需记录测试条件,打印出测量数据或谱线,并对其进行处理与解释。 任课教师要认真备课,必要时提前预做实验,上好每一堂课。
四、考核方法
1
本课程采用平时考核、期末实验操作技能考查来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着重考查学生基本操作掌握程度、实验结果准确度和精密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运用所学操作设计并完成合成与测定的能力。
课程总成绩的评定是平时实验操作成绩占总成绩的30%, 学期末实验操作考查成绩占总成绩的70%。 每个实验的评分包括:预习报告20%,实际操作30%,实验结果30%,总结报告20%。 实验成绩实行百分制或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记分制。
五、主要仪器设备
半微量标准磨口制备仪(套); 电子天平;
酒精喷灯、酒精灯、封闭电炉、电热套、电动搅拌器、磁力恒温搅拌加热套、红外灯; 干燥器、真空干燥箱、冰箱; 循环水真空泵、油泵;
层析柱、展开缸、手提紫外检测灯; 旋转蒸发仪、数字熔点仪、折光仪; 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
紫外光谱仪、红外光谱仪、核磁共振光谱仪、质谱仪,自动旋光仪。X-射线衍射分析仪。
六、配套教材或指导书
曾昭琼主编,《有机化学实验》(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自编《有机合成实验补充教材》(正在编写中)
何卫东编.高分子化学实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 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编,高分子实验技术(修订版)1993
七、实验项目设置表
项目 序号 实验 仪器 每套 学套数 人数 时 1.薄层层析跟踪反应技术 2.红外光谱与紫外光谱 3.气相色谱技术 16 1 选做 综合 实验 实验 属性 要求 1、 基础 1、必做 2、 综合 2、选做 3、 设计 4 、研究 实验项目 名称 内容提要 多步合成:局部麻醉剂1 利度卡因的合成 多步合成:NBS法合成2 3-溴代环己烯 多步合成:相转移催化3 的黄鸣龙反应 4 不对称合成新配体与金
1.丁二酰亚胺的制备 2.NBS的制备 3.NBS法合成3-溴代环己烯 1.双-(2-氯乙基)醚的合成 2.二苯并-18-冠-6的合成 3.相转移催化黄鸣龙反应 将二苯甲酮还原为二苯甲烷 1.合成新配体 2.合成金属配合物 2
16 1 选做 综合 16 1 选做 综合 16 1 选做 综合 属配合物的合成及其组成、结构分析 天然有机物的提取、半合成和加工方法 3.红外、紫外、NMR与质谱 4.X-射线衍射 天然有机物的提取和加工工艺、 16 半合成方法 波谱分析 1.查阅文献、资料 2.提出初步实验方案 3.确定合成路线和实验步骤 4.制定检验鉴定方法 5.实验操作 6.写出实验报告(论文) 1 选做 综合 5 6 有机合成实验设计(文献实验) 20 1 必做 设计 泡沫塑料的制备 7 溶液聚合制备聚乙酸乙烯酯以及转化为聚乙烯醇及其缩醛的制备 苯乙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自由基共聚反应以及竞聚率的测定 1.了解逐步加聚反应,学习聚氨 酯的合成方法; 2.了解热塑性弹性体的结构特10 点与性质; 3.了解发泡聚氨酯的制备方法。 1.了解溶液聚合的基本原理,掌握其实验技术; 2.了解聚乙酸乙烯酯的醇解反应原理、特点及影响醇解反应的因数; 3.加深对高分子化学反应的理解,掌握分析缩醛含量的方法 1 选做 综合 8 16 1 选做 综合 9 1.加深对自由基共聚合的理解; 2.掌握共聚反应竞聚率的测定8 方法 1 选做 综合 1.掌握本体-悬浮法制备高抗冲高抗冲聚苯聚苯乙烯的原理和实验操作; 10 乙烯的制备 2.了解高抗冲聚苯乙烯的结构特性。 1.了解缩聚反应动力学的一般聚酯反应动原理和研究方法; 11 力学 2.求取缩聚反应速率常数、活化能和指前因子。 1.以有机硅、硅丙乳液、水性涂料为关键词查阅文献、资料; 12 硅丙乳液的制备及其性2.提出初步实验方案; 3.确定合成路线和实验步骤;
3
8 10 20 1 必做 设计 1 选做 综合 1 选做 综合 能研究 4.制定乳液性能以及乳胶膜性能的测定方法; 5.实验操作; 6.写出实验报告。 72 合 计 注:*有机合成实验(1-6)占36学时,高分子合成实验(7-12)占36学时。
**设计性实验步骤:查阅资料、设计方案、拟定步骤、 进行实验
八、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简介
项目一:有机合成实验设计(文献实验)
1、 指导思想
以“设计-合成—分离—表征”为模式,把化合物的多步骤合成、结构表征和产物的应用综合起来,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物质的合成、结构测定、性能检测等手段,以及色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等大型现代测试仪器的使用。
2、实验目的及要求
掌握有机合成设计的方法、有机化合物的多步合成、有机物分离技术、大型仪器分析测定技术。 3、涉及的内容或知识点
有机合成设计、有机反应理论、分离技术、有机分析
4、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师给出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题目;学生查阅资料, 自行设计方案、拟定实验步骤, 经老师指导,完善和确定方案,再独立进行实验,完成实验报告或小论文。
项目二:硅丙乳液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1、指导思想
以水性涂料逐渐取代油性涂料是目前全世界涂料工业的发展趋势,其原因是受有机挥发物(VOC)排放量的限制。水性涂料的优点是以水为溶剂,因而可以避免采用有机溶剂带来的可燃性、毒性,以及高成本和施工条件等种种不利因素;除此之外,水性涂料有优良的防锈性,可用于金属表面,其光泽接近一般溶剂漆,稳定性也较好。硅丙乳液是以水为溶剂,十二烷基硫酸钠-烷基乙烯基磺酸钠(SDS;DNS86)为乳化剂,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采用分步引发的自由基聚合方法,制备了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A-151-BA-MAA /SDS-DNS86/H2O)硅丙乳液。
2、实验目的及要求
实验目的:首先考察温度、不同配比、乳化剂含量等因素对乳液性能的影响,得到了乳化剂用量—粘度曲线、乳化剂用量—粒径分布曲线、固含量—粒径分布曲线、固含量—粘度曲线、固含量—吸水率曲线;其次对提高乳液固含量进行了研究,固含量最高可达60%左右;最后用IR光谱对各种乳液成膜进行了结构表征,用TG对各种乳液成膜进行了热性能分析,用DSC测定了各种乳液成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实验要求:所查文献至少10篇,其中包括一篇外文文献;学生必须自己设计实验、组合仪器并完成实验。
3、 涉及的内容或知识点
本实验主要涉及高分子化学及实验中关于自由基乳液聚合的知识点;还有水性涂料的知识点。 4、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师给出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题目;学生查阅资料, 自行设计方案、拟定实验步骤, 经老师指导,完善和确定方案,再独立进行实验,完成实验报告或小论文。
4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