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站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保险经济学的发展阶段及趋势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保险经济学的发展阶段及趋势
第9卷第3期2010年9月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保险经济学的发展阶段及趋势 胡慧源 ,王京安2 (1.南京大学 商学院,江苏 南京210093; 2.南京工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211816) 摘要:随着Borch、Arrow等将一般均衡范式引入保险分析,保险经济学开始起步并快速发展。保险 经济学的发展分为萌芽、起步和发展的历史阶段,各阶段都有重大里程碑意义的理论研究成果,保险经济 学与其他学科的进一步交互融合是保险经济学未来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保险经济学;不确定性;风险;交互融合 【中图分类号】 1;'8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7287(2010)03—0074—06 价格通过自由交易而获取其完全信息。保险的起 一、引言 源及其行为的本质则在于应现实世界中广泛存在 早在公元前2500年前后,保险的萌芽便出现 的各种“不确定性”,换句话说,没有“不确定性”的 在古巴比伦、古埃及以及古罗马。近代西方保险业 存在就不会有保险及其行为。由此,传统主流经济 的起步则始于14世纪后半叶。文艺复兴后资本主 学理论无法将保险及其行为纳入其理论研究的框 义的发展带来了海上贸易的繁荣,以此为契机,推 架内。 动了海上保险业的发展。随着个体需求的多样化, 20世纪60年代,Borch、A丌0w等经济学家将 火灾保险及人寿保险也随之出现,保险行业结构体 不确定性及不确定性条件下经济分析的一般性工 系逐渐建立。但20世纪60年代前对保险及其行 具引人保险及其行为分析,成功解决了上述保险研 为的认知基本局限于一种行业知识,特别是古典经 究的困境,这一范式也逐步成为保险经济学研究的 济学发轫以来,传统主流经济学中少有学者对此进 主流分析框架。传统保险过程中出现的诸如“道 行深层剖析和阐释,更毋论将其提升到系统理论研 德风险”、“逆向选择”等问题不再仅仅归咎于行为 究的高度。 人伦理道德,其问题本质则被明确表述为不确定性 究其原因,自李嘉图以来的传统主流经济学理 条件下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信息经济学的带动 论难以解释保险业的存在,更无法对各种保险行为 下,特别是伴随着不确定性条件下经济分析的一般 作出合理解释。传统主流经济学理论建基于“完 性工具的发展,保险经济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体 全信息”的假设之上。个体通过市场自由交易能 系才得以快速发展起来。 获取决策所需的一切信息,准确预期到每个行为导 致的结果,并在此预期基础上做出“最优”决策。 二、萌芽阶段:不确定性和风险问题的研究 指导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价格也是事前就能确知 涉及保险经济学的经济学理论著作可追溯到 的,任何低于此价格产生的利润都是暂时的,其他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他认为,保险费必须足 个体的竞争行为将使其趋于消散。可以看出,“完 以补偿通常的损失、支付管理费,并提供一份在任 全信息”的假设意味着传统主流经济学理论将“不 何通常的贸易中所能获得的同额资相等的利润。 确定性”这一概念从其理论体系中抹掉了,其研究 通过将个人损失分散到社会,保险能够依靠整个社 对象即便不是事前确知的,也是可以以确知的市场 会减少损失。之后奥地利学派的Bawe ̄在其博士 【【基金项目】江苏省软科学基金项目(BR20收稿日期】佳煮堕岔】2魍羹薅l010—07一O {1-2:  菱淮安人,o8o93)南京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一…产业经济学。…~  74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论文中进一步论述了意外损失补偿的代价问题。 剑桥学派的Marshall在其《经济学原理》一书中集 中讨论了保险费的本质问题,认为这是厂商为摆脱 题的研究,这往往又与概率和数学密不可分。这一 阶段的研究重点与其说是保险问题,毋宁说是不确 定性条件下个体行为的经济分析工具,相关文献大 “灾害的不确定性”所支付的价格¨ 。 洛桑学派的Walras将保险作为消除其他所有 经济活动中固有的不确定性的一种手段,在完全确 多缺乏对保险市场以及个体委托人、代理人保险行 为的分析。20世纪60年代初,以Borch发表的论 文《再保险市场的均衡》为标志,经济学家们纷纷 将不确定性条件下的经济理论应用于保险市场及 其个体行为的研究,保险经济学得以初步形成,这 定的条件下发展出一般均衡的经济理论,而将保险 作为一个特殊的问题单独进行研究。但Knight与 其观点相左,他认为保险的本质在于应付现实中广 泛存在的不确定性,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保险及其 行为研究更具有一般意义而非单独意义。换句话 说,“不确定性”应该是比“风险”更为本质的概念, 更值得引起相关理论研究的重视。在他看来,不确 定性意味着完全无知,没有事前确知的概率分布因 而不可度量,而风险则有可确知的概率分布并可度 量。这样,Knight便为之后的保险研究提出了一个 基本的概念框架。 保险经济学的起步建立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经 济分析工具发展与延伸的基础之上。传统经济理 论认为决策者是在对周围环境和自身行为结果做 出预期之后,根据预期效用最大化的原则进行决策 的。也就是说,通过假使环境条件和个体的行动都 是既定的,个体的决策过程就简化为预期的形成和 最大化问题。但该假说处理的与其说是不确定性 问题不如说是风险问题,原因在于相关事件概率的 客观确知是其必要假设,通过信息的收集可以完全 确定概率,并且与个体的意见无关。而现实情况却 是不确定性条件下个体决策依据的概率估计绝大 多数是在完全无知的情况下进行的,经验表明这种 估计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基于过往经验的预期, 其基础是个体具备的“特定情景下的知识”并受到 心理、伦理、情绪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具有一定的主 观性_2j。通过区分不同个体之间不同的主观期 望,Friedman和Savage提出了主观期望效用函数, 弥补了期望效用理论中剔除“不确定性”导致的上 述缺陷,并逐渐成为传统经济学理论模型化不确定 性问题的基石。随着Arrow和Debreu完成了不确 定性条件下一般均衡的证明,不确定性条件下经济 分析的基本框架得到了奠定,这也为随后保险及其 行为的经济分析确立了基本思路。 三、起步阶段:保险行为与市场的研究 早期的保险经济学始于对不确定性和风险问 一阶段的研究成果大致可归纳为资源配置、保险需 求、保险市场结构和信息不对称等方面。 1.资源配置 诸如科技研发等活动有着巨大的风险,个体则 是风险厌恶者,并且不愿意独力承担全部风险,伴 随一定费用的发生,保险风险从承担能力弱的一方 全部转移给承担能力强的一方或两者共担,一定程 度上可改善社会整体的效用水平,达到风险分摊的 帕累托最优。Borch将这一思想模型化,研究了再 保险市场上的一般均衡,从理论上解释了这一风险 分摊机制的实现途径。Borch认为个体风险可以 通过保险进行分散,而社会风险则不可,但恰恰是 社会风险对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因而研究的重点应 是如何有效分散社会风险。基于此,他提出的“博 尔奇定理”认为社会风险只能通过个体之间进行 分担,而个体承担的社会风险份额与其风险容忍程 度(风险厌恶系数的倒数)成比例 。 Kihlstrom和Pauly对Borch的思想进行了延 伸。在其风险分担模型中考虑了信息成本,认为信 息(成本)条件下的规模经济能够解释保险公司的 起源问题 。这一模型被Marshall进行了扩展,他 将保险行为分为转移模型和共担模型。在转移模 型中,全部的风险被转移给了外部投资人;而在共 担模型中,风险则在投保人之间进行了分担 j。 Raviv则在Borch的基础上,提出帕累托最优保险合 同应该同时包括一个免赔额和超过免赔额之上的损 失赔偿。他还指出,如果提供保险的管理成本取决 于保险的金额,那么最优保险合同不会有免赔额 J。 2.保险需求 Mossin是最早研究保险需求的主流经济学家, 他与Smith提出了风险规避个体保险需求的一个 简单模型,导出了如何确定最优保险金额,并指出 了部分保险的充分条件 ;他的另一个重要结论 是,当投保人是递减的风险厌恶者时,保险是劣质 品。但在实际生活中,财富数量变化常意味着有可 75 保险经济学的发展阶段及趋势 能受损部分的财富数量(风险标的数量)也在变 化,可见上述第二个结论并不成立 。 个体对于保险的需求并非必须,原因在于个体 可采用两类机制进行风险的预防:一类是调整事件 均衡以及保险市场结构。 1.保险需求与预防 研究发现,如果风险之间的依赖能够通过相关 性表示的话,个人保险需求绝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 频率的机制;另一类是降低事件后果的机制。针对 这两类机制,Ehrlich和Becker提出了“自保”(减少 损失大小)和“自防”(降低损失发生的概率)的概 承受的风险之间的随机相关性。即使现实的保费 很低,如果所保风险与不可保其他风险呈负相关关 系,部分保险是最优的;相反,即使保费很高,如果 念。通过分析保险的收入与替代效应,他们指出自 所保风险与其他不可保风险呈正相关关系,足额保 保和市场保险互为替代品,而自防和市场保险互为 互补品。直观地看,具有递增风险厌恶倾向的风险 厌恶者将选择更高水平的自我保护和自我防护 。 3.保险市场结构 Joskow首先将SCP范式引入美国财产与责任 保险行业并进行分析。通过论证,他认为市场集聚 水平很低,而且不存在严重的进入壁垒。他估算了 保险业的规模收益,认为保险业是以规模收益不变 为特征的,并且直接保险人的费率比独立代理保险 人的费率要低很多 ¨。此外,Joskow还指出无法 用服务差异来解释直接保险人和独立代理保险人 之间的运营成本差异,因为直接保险人的行为类似 受制于短期能力约束下的寡头,约束条件下的利润 最大化涉及低于平均预期索赔成本的风险选择。 4.信息不对称问题 Arrow曾指出“交易费用”、“道德选择”和“逆 向选择”可能使风险在相关市场上不能被完全转 移,“道德风险”是他分析的重点 121。“道德风险” 本身可能是个体理性行为的必然结果¨ ,但毕竟 应该存在着一个“限度”的问题。个体的过度行为 导致了“市场失灵”,仅仅依靠市场的自身调节无 法解决这一问题,因此非市场调节成为可能¨ 。 从Arrow与Pauly开始,许多经济学家对“道德风 险”进行了探讨,并得出了两个不尽完善的解决办 法:一是对损失进行不完全保险;二是由保险人谨 慎监督被保险人对投保财产的保护行为。 四、发展阶段:泛学科化的研究 1973年,“国际保险经济学研究协会”的成立 标志着保险经济学步人了发展阶段,并涌现出了大 量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不但从理论上弥补了先前研 究的种种不足,并且对其进行了适当的拓展与延 伸,充实和发展了保险经济学研究领域,也推动了 其与相关学科的联系。这一时期的研究大致可归 于三类:保险需求与预防、信息不对称下保险市场 76 险是最优的。通过资产组合的办法,保险不完备市 场为不可保风险的足额保险提供了一条思路。这 样,通过改变视角便可解决莫森悖论,而无需改变 整个(期望效用的)分析范式。此外,部分研究表 明,对安全资产来说,投资能够替代保险 。 遗憾的是,风险预防(自保、自防)方面的研究 并未从保险需求理论的发展中受到多少启发,研究 分析的框架仍然停留在Ehrlich和Becker范式之下。 保险需求理论的其他成果包括:①公司保险需 求的研究。风险转移曾被认为是保险需求的根本 动机。但随后的研究表明,风险转移只是个人保险 需求或所有权集中企业的主要保险需求动机,所有 权分散企业保险的需求情况则略有不同,保险合同 所带来的“比较优势”是所有权分散的企业需求保 险的主要动机 。②期望效用模型的拓展,个体 所处的状态被纳入效用函数之内。③非预期效用 分析对于预期效用模型的代替。著名的“阿莱悖 论”和“框架效应”都对期望效用理论提出了质 疑¨ ,前者驳斥了期望效用理论线性假设的不切 实际,而后者则指出同一种问题的不同表述能够影 响个体的决策行为。在此基础上,Kahneman和 Tversky提出了前景理论,指明现实中多数个体的 行为并非完全理性和风险规避的,个体面对不确定 时往往表现出非理性的一面¨ 。 2.信息不对称下保险市场均衡 Arrow的研究表明,即使存在着不确定性,如 果交易市场是完全的,市场经济也能够达到帕累托 最优 。然而技术上存在的市场在现实中可能并 不存在,因为现实市场中广泛地存在着“交易费 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风险在市场上并 非都能被完全转移,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问题实质 是由不确定性条件下个体双方信息不对称所致,本 质来看,道德风险是一种“隐藏行为”,逆向选择则 是一种“隐藏信息”。 Shavell利用两状态模型指出,存在道德风险 情况下部分保险是最优的,而最优程度受到投保人 “自防”成本的影响。道德风险不能完全消除保险 市场中的收益,在仅能部分监督情况下,道德风险 能够得到降低 J。Shavell还证明了强制性保险会 降低投保人谨慎程度,而禁止购买保险则相反 。 当然Shavell的讨论假设是保险人知晓事故的风险 属性,对于保险人并非完全知晓事故的风险属性, 如果投保人作假成本较低而保险人审查成本较高, Mookeoee和Png证明了随机审查能够有效降低审 查成本,并且此时部分保险是最优的 。 怎样才能消除道德风险?在无限期模型中, Rubinstein和Yaari证明了通过选择一个合适的经 验费率能够对投保人的行为起到激励作用,从而能 够消除道德风险,但这一结论并不适用有限期情 况 。由于投保人可寻找其他保险人进行投保, 因而,针对投保人的道德风险行为进行惩罚在完全 竞争的保险市场中并不能施行,因为保险人之间并 不共享潜在投保人的信息。 逆向选择其实是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柠檬”市场表明现实中的确存在着这类问题。保 险市场中,逆向选择同样会分别发生在投保人和保 险人各方,使得市场配置资源效率低下甚至无效 率,一些理论上成立的市场结构在现实中可能并不 存在。市场的信号显示和信号甄别模型成为解决 逆向选择的一类方法。信号显示通过信息优势方 将信息传递给信息劣势方,使双方达成信息对称; 信号甄别通过向投保人提供由不同保费和保险金 额组合而成的保单,让投保人进行“自我选择”,从 而对投保人的风险类别进行有效分类,在实现信息 对称的基础上达到有效的分离均衡。Wilson对信 号甄别模型进行了拓展,通过放弃保险人短视行为 这一假设,证明了分离均衡或者混同均衡总是存在 的 ]。Spence指出,风险区别性保险合同中含有 交叉补贴将导致帕累托最优,此时低风险投保人将 对高风险人进行补贴 。但信号甄别模型并不是 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当存在交易费用时,该模 型的适用性有待进一步探讨 。此外,通过部分 保险以及由经验费率确定合适的费率,同样可减少 逆向选择导致的资源配置不当问题的发生。但这 些“解”都是次优的,通过使用多期间非对称信息 合约则能获得“完全最优解” 。 3.保险市场结构 保险人之间信息共享的制度安排能够有效提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高效率、降低交易费用,从而有利于更多企业进入 保险市场。Mayes和Smith认为保险公司所有权的 其他形式能使所有者、保单持有人和经理人之间的 冲突成本最小化,而不同保险组织形式的选取正是 由这一冲突决定的。此外,他们还对财产与责任保 险中的股份制、互助组织和其他组织形式的有效控 制冲突的能力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 大多数对保险监管的经济分析都将注意力放在 偿付能力与费率监管上。Harrington和Danzon讨论 了美国对偿付能力的监管,主要体现在对特定活动 和财务报告的直接控制、监督保险人行为、监督偿付 能力不足的保险人对索赔的赔付系统三个方面 。 Munch和Smallwood估计了最低资本要求和其他形 式的对销售保险的保险人数目和破产保险人数目的 监管形式,并在Borch基础上提出了违约风险模型, 认为最优资本与索赔成本超过公司金融资产时给股 东带来的损失金额是正相关的 J。 五、发展趋势:多学科的交互融合 从2004~2008年发表在“Geneva Risk and In- surance Review”上的研究成果来看,当前保险经济 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主要包括保险效用与风险理 论、保险需求与预防理论、保险市场理论以及保险 与金融四个方面 。 总的来看,尽管受到种种责难,经济学家仍尝 试着将主流经济学的分析范式渗透进社会科学的 各个方面建立起所谓的“经济学帝国主义”,因而, 他们主动吸收非主流经济学家对其批评的积极要 义来弥补自身现实解释力的匮乏。经济学的发展 趋势与其说是主流经济学一枝独秀,不如说是主流 经济学与其他经济学理论、甚至是社会科学理论之 间的逐步融合。作为主流经济学核心理论之一的 保险经济学,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必定与主流经济学 相一致。在此情势下,保险经济学势必将与其他学 科理论存在进一步的交叉与整合,其中可明确看到 保险经济学与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和金融经济 学等互相融合的迹象。尤为突出的是,现今的保险 研究越来越多地从金融理论的一般框架出发,保险 受资产组合理论、期权定价理论、公司财务理论的 影响也越来越明显,与金融市场的联系也日益紧 密。此外,有理由相信保险与其所处的外部环境, 如法律、自然等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将成为今后保 险研究的主旨。 77 保险经济学的发展阶段及趋势 参考文献: mand for insurance[J].The Journal of Busi・ Bess,1982,55(2):281—296. [1]周道许.保险理论研究:主要成就及发展方向 [J].金融研究,2006(11):183—190. [2]汪浩瀚,徐文明.现代不确定性经济理论的比 较研究:凯恩斯与奈特[J].经济评论,2005 (1):90—93. [1 7]MACHINA M.Choices under uncertainty:prob・ lems solved and unsolved[J].Journal of Eco. nomic Perspectives,1987,1(1):121—154. [18]KAHNEMAN D,TVERSKY A.Prospect theory: 『3 1 BORCH K.Equilibrium in a reinsurance market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J].Econo. [J].Econometrica,1962,30(3):424—444. 『4]KIHLSTROM R E,PAULY M.The role of insur. ance in the allocation of irsk『J].American Eco. nomic Review,1971,61(2):371—379. [5]MARSHALL J M.Insurance theory:reserves ver。 SHS mutuality[J].Economic Inquiyr,1974,12 (4):476—492. [6]RAVIV A.,rIle design of an optimal insurance policy[J].Ameircan Economic Review,1979,69 (1):84—96. [7]MOSSIN J.Aspects of rational insurance purcha— sing[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68,76 (4):553—568. [8]SMITH V.Optimal insurance coverage[J].Jour. 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68,76(1):68—77. [9]孙祁祥,孙立明.保险经济学研究述评[J].经 济研究,2002(5):48—57. [10]EHRLICH I,BECKER G S.Market insurance, self-insurance and self-protection『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2,80(4):623—648. [11]JOSKOW P L.Cartels,competition and regulation in the property-liability insurance industry[J].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1973,4(2):375—427. [12]ARROW K J.Uncertainty and the welfare eco. nomics of medical car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3,53(5):941—973. [13]PAULY M V.The economics of moral hazard: commen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8,58(5):31—36. [14]ARROW K J.Optimal insurance and generalized deductibles[J].Scandinavian Actuarial Journa1. 1974(1):1—42. [15]DIONNE G,EECKHOUDT L.Insurance and say. ing:some further results[J].Insurance:Mathemat. ics and Economics,1984,3(2):101—110. [16]MAYERS D,SMITH C W.On the corporate de. 78 metrica,1979,47(2):263—292. 『19]ARROW K J.The role of securities in the opti. eral allocation of risk-bearing[J].Review of E- conomic Studies,1964(31):91—96. 『20 1 SHAVELL S.On moral hazard and insurance [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79,93 (4):541—562. [21]SHAVELL S.The judgement proof problem[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Law and Economics, 1986,6(1):45—58. [22]MOOKHERJEE D,PNG I.Optimal auditing,in— surance,and redistirbution[J].The Quarterly Joural of Economics,1989,104(2):399-415. [23]RUBINSTEIN A,YAARI M E.Rejeafed in sur- ance contrauts and moral hazard[J].Journal of Ecowmic Theory,1983,30(1):74—97. [24]WILSON C.A model of insurance markets with incomplete information[J].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1977,16(2):167—207. [25]SPENCE M.Product differentiation and perform- ance in insurance markets[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78,10(3):427—447. [26]ALLARD M,Cresta J P,ROCHET J C.Pooling and separating equilibria in insurance markets with adverse selection and distirbution costs[J]. Geneva Papers on Risk and Insurance Theory, 1997,22(2):103—120. [27]DIONNE G.Adverse selection and repeated in— surance contracts l J 1.The Geneva Papers on Risk and Insurance,1983,8:316—332. [28]G・迪翁,s・哈林顿.保险经济学[M].王国军,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522—545. I 29 I HARRINGTON S E,DANZON P.An evaluation of solvency surveillance in the property liability insurance industyr[R].Schaumburg,Alliance of American Insurers,1986.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O]MUNCH P,SMALLWOOD D.Solvency regula. tion in the property—liability insurance industry: ics,1980,1l(1):261—279. empiircal evidence[J].Bell Journal of Econom. [31]陈伟.风险和保险经济学的发展与金融理论 的整合[J].国际经贸探索,2004(5):21—26.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s of Insurance:A theoretical review HU Huiyuan ,WANG Jing an。 (1.School of Business,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 10093,China; 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anjing 21 1816,China) Abstract:With the paradigm of general equilibrium being applied to the analysis of insurance by K.Borch and K.Arrow,Economics of Insurance started to develop rapidly.This paper distinguishes it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with three stages,including the budding,the start—up and the development:all produced significant research find— ings.The paper also points out that a further integration with other social theories should be the development trend for Economics of Insurance. Key words:Economics of Insurance;uncertainty;risks;integration (上接第73页) [8]司金銮.论国际可持续消费及其政策引导[J]. 江汉论坛,2001(11):27—29. of Consumer Policy,2001,24(3—4):251—286. [11]BERND H,wILFRIED K,GEfu)S.New concepts in product use for sustainable consumption l J I. [9]李松.限塑:喜忧参半一年间[EB/OL].[2009— 12—01].http://paper.hbjjrb.com/html/2009— 06/01/content45705.htm1. _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O∞(11):873—881. 『12]MICHAEUS L.The role of business in sustain. [10]REISCH L A.The interact and sustainable con- sumption:perspectives on a janus face[J].Journal able consumption『J].Journal of Cleaner Pro. duction。2003(11):915—921. The Promotion of Low-carbon Consumption Mode in the Low-carbon Economic Context JIN Ye ,WANG Wanzhu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anjing 210009,C ̄na; 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Nanjing 210016,Cllina) Abstract:Consumption is an important step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 circulation,and it exerts more and more influ— ence on environment.The traditional consumption mode brings great damage and pressure to the ecological sys— tern.The change of the traditional excessive consumption mode and the promotion of the lOW—carbon consumption mode exert great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economy.Different consumption modes have been a— dopted in the diferent phas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PRC.In the context of conser- ving energy and reducing emission,we should change the current consumption mode and promote the low—carbon consumption mode through the cooperation of government,consumers and enterprises. Key words:consumption mode;low-carbon consumption;environment 7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