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站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来源:爱站旅游
3.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德、鹊、蝉、稻〞这四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热爱自然、歌颂自然的情怀,感受自然的美好。 3.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悟能力。 【教学重点】

1.借助注释理解古诗词的意思,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悟能力。

2. 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热爱自然、歌颂自然的情怀,感受自然的美好。 【教学难点】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宿建德江?。

2.通过品词赏句,了解诗歌?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主要内容。 3.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

【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了解孟浩然吗?〔生介绍自己了解到的资料〕 2.今天,我们又将学习孟浩然的一首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释题: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4.师小结:对,这首诗就是描写的作者在建德江边看到的景色。究竟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们听老师吟诵这首古诗。 二、介绍作者 孟浩然,唐代诗人。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字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三、初读感知 〔1〕 〔2〕 1.闭眼,师配乐吟诵全诗。 2.整体感知: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生谈,师相机在黑板上板画〕 3.自由朗读,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生自读〕 4.生字都读准了吗?〔开火车读带拼音的生字---去掉拼音,男女生赛读〕 〔3〕 5.谁有勇气把整首诗读给咱们听听?〔指名〕 四、明诗意,悟诗情: 1.整首诗中,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呢?〔生质疑〕 2.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疑惑,现在小组里讨论讨论,看看你能解决哪个问题?〔四人小组交流〕 3.反应: 第一句: 〔1〕生读句子,说诗意。 重点理解:移舟:移动的小船 泊:停船靠岸 烟渚: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州。 日幕:黄昏时分 客愁新:又增添了新的哀愁。 诗意: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2〕指导朗读〔指名读,引导学生读出诗人淡淡的哀愁。〕 第二句: (1) 生读句子,说诗意。 诗意: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消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2〕指导朗读〔指名读,引导学生注意停顿〕 4.指导吟诵全诗〔吟诵比赛〕-——-相机指导背诵 五、总结学法。 1.总结学习方法:知作者──读诗句──明诗意──悟诗情 2.用学过的方法尝试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学生按步骤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六、检查回馈,点拨指导。 〔一〕介绍作者 〔4〕 〔5〕 〔7〕 〔8〕 〔17-29〕 〔9-12〕 〔13〕 〔14〕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二〕初读感知 1.闭眼,师配乐吟诵全诗。 2.整体感知: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生谈,师相机在黑板上板画〕 3.自由朗读,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生自读〕 4.生字都读准了吗?〔开火车读带拼音的生字---去掉拼音,男女生赛读〕 5.谁有勇气把整首诗读给咱们听听?〔指名〕 〔三〕明诗意,悟诗情: 1.整首诗中,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呢?〔生质疑〕 2.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疑惑,现在小组里讨论讨论,看看你能解决哪个问题?〔四人小组交流〕 3.反应: 第一句: 〔1〕生读句子,说诗意。 重点理解:①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②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位于杭州西湖畔, ③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④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遮:遮盖,遮挡。 ⑤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15〕 〔16〕 〔17-29〕 ⑥跳珠:跳动的水珠〔珍珠〕,用“跳珠〞形容雨点,说明雨点大,杂乱无序。 诗意: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 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2〕指导朗读〔指名读,引导学生读大自然的神奇变化。〕 第二句: (1) 生读句子,说诗意。 重点理解:①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 ②忽:突然。 ③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诗意:突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2〕指导朗读〔指名读,最后一句要读得舒缓一些。〕 4.指导吟诵全诗〔吟诵比赛〕-——-相机指导背诵 七、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八、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根底练习〞板块的习题。〕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背诵课文。

2.借助插图读懂课文,描绘村居画面。在多层次的诵读、想象、拓展中,感受乡村生活的和谐美好,体悟词人对这种安宁生活的向往。

3.激发学生学习、积累古诗词的兴趣,弘扬传统文化。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课前导入 1.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今天,让我们回到八百多年前的南宋,与辛弃疾一同欣赏夏夜美景吧! 2.一起读题目?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西江月是什么?夜行黄沙道中又是什么?让学生了解: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词韵。 1.先听老师来读读这首词,注意听读音和节奏。 2.请同学们自由地练习朗读这首词,老师给你们一点友情支援好吗?请看屏幕。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好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有疑问的地方可以标出来。 〔3〕 〔4〕 3.指名读词,师相机评价。 4.要想读得更有韵味,平仄读得要有区别。知道平仄怎样读吗? 导读:平就是第一、二声,读得长一点轻一点,仄就是第三、四声,读得短一点重一点,这样才有美的韵味。请孩子们再自由地朗读,读出韵味来。 5.抽生读,再指导。师生合作读。 〔设计意图:古诗词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学生的诵读朗读上。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 三、抓重点词句,解词意 1.同学们读得有滋有味,会读词了还要懂它的意思。在这首词中有没有不 〔5〕 懂的词语?你有什么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同桌商量商量,看看能解决哪些问题,〔6〕 不明白的地方再提出来。 2.通过孩子们的解读,夏夜黄沙岭上的美好景象仿佛就在我们眼前,你最喜欢哪幅画面?说说你的理由,请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3.抽生说自己喜欢的画面,师相机点评并指导朗读。 〔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方法指导:所谓想象,就是再现记忆中的印象或是对印象加以扩大或组合。诗词创作要有独创性,必须有出人意表的想象。追忆、梦想、联想、代拟是古诗词中的四种想象艺术手法,联想是其中之一。如王昌龄的?出塞?,诗的前两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采用联想手法,从眼前的关塞联想到数百年前秦关汉月,概括了千年以来边境不宁、战氛难靖、万里戍边、代代依然的历史。联想在此起到两个作用:一是借以起兴。秦汉以来就设关备胡,所以后人在边塞看到明月临关,自然会想起秦汉以来无数征人战死疆场,那秦关汉月就是历史的见证。二是借以形成历史的纵深感和画面的广阔感。 (2)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似在说着丰收年。〕 〔3〕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7〕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4〕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的眼前。〕 〔设计意图: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创设出其乐融融的学习情境。充分把握词的根本内容,然后通过品读悟情,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词的美好的意境之中,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与词产生共鸣。同桌讨论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获得更深的阅读体验。〕 四、想像画面,境中悟情 1.同学们,词中说伴随着清风吹佛,传来阵阵稻花香和蛙鸣声,仿佛是青蛙们在争说丰年,那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这儿的“说〞字,只是青蛙在说吗?还会有谁在说? 〔8〕 〔9〕 2.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 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巨大喜悦之中, 浑然不觉天气的变化,他猛一抬头,看到了——读“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此时他的心里怎样想的? 3.提出质疑: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 4.词人可能因为天黑、心急、树茂而没发现旧时的茅店,后来怎么看见了?哪个词表达了词人的惊喜之情?让他惊喜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去感受和体验词的优美意境。学习中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边读边想象再现画面情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感受得真真切切,才会体会到词人的心境。在学生自主感悟的根底上,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象,在关键处给予巧妙引导,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趣,还丰富了文本的内容,更加深了对诗词的理解和记忆。〕 五、学习写作方法 1. 学一法: 想象是我们写好作文的一种必备能力,读词语想画面是常用的一种方法。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通篇写景,好象没有抒情,其实心情的变化已在其中。特别是“天外〞“山前〞这两个词语,本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清楚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通过描写景物和动作,把心理活动给表现出来了,俨然一个夏夜的山村风光纪录短片。 2. 举一例: 比方读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看到“翻墨〞“跳珠〞“乱〞脑海中就出现这样的画面:诗人那时是坐在船上。船正好划到望湖楼下。忽见远处天上涌起来一片黑云,就像泼翻了一盆墨汁,半边天空霎时昏暗。这片黑云不偏不倚,直向湖上奔来,一眨眼间,便泼下一场倾盆大雨。只见湖面上溅起无数水花,那雨点足有黄豆大小,纷纷打到船上来,就像天老爷把千万颗珍珠一齐撒下,船篷船板,全是一片乒乒乓乓的声响。船上有人吓慌了,嚷着要靠岸。 3.练一练: 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中“说丰年〞“听蛙声〞会想到什么景象? 例如: 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而说丰年的主体,不是人们常用的鹊声,而是那一片蛙声,这正是词人匠心独到之处,令人称奇。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来源。以蛙声说丰年,是词人的创造。 六、推荐阅读 本课推荐阅读?月夜??渡荆门送别?。 七、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八、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根底练习〞板块的习题。 板书设计

〔泊〕烟渚

宿建德江 客〔愁〕新 孤寂情怀

野 天 树 江 月 人 六月二十 黑云翻墨

七日望湖 远处 白雨跳珠 大自然的热爱 楼醉书 卷地风

西江月•夜行黄沙 道 近处 水如天

明月清风 明月清风

鹊惊蝉鸣喜丰收,爱田园 稻花飘香

蛙声一片

峰回路转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