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提纲
1、爱情与婚姻的内容 2、爱情的品质与境界 3、爱的烦恼 4、大学阶段与爱情 参考书目
1、霭里士 《性心理学》 2、弗洛姆 《爱的艺术》 3、瓦西列夫 《情爱论》
4、潘绥铭 《神秘的圣火》、《性与中国文化》 5、福科 〈〈性史〉〉
一、爱情与人生
歌德:“哪个青年男子不善钟情,哪个妙龄少女不善怀春?” 巴尔扎克:“人生最高目标,男人为功名,女人为爱情。” 《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元好问:“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1. 婚恋之痛
法国人泰恩形容某些夫妻:“互相研究了三周,相爱三个月,吵架三年,彼此忍耐了三十年,然后轮到孩子来重复同样的事情。” 莎士比亚:“不如意的婚姻好比是地狱。一辈子鸡争鹅斗,不得安宁。 (美国)富兰克林:“哪里有无爱情的婚姻,那里就有无婚姻的爱情。”
2. 爱情、婚姻与性
性动机是人们求偶的动机之一:1)繁衍后代;2)寻求快乐
性动机是生物的、自然的,性关系是社会的、道德的。故对性宜坦然,对性关系应严肃——当然,若加上艺术感,就尽善尽美了。 3. 同性恋
(1)古今中外。约2——4%的人如此,男女皆然。原因不明,一般认为先天为主,后天为辅。
(2)人类社会对它的看法有过历史变化:自然的——不道德的——病态的——异态的。 (3)应受到理解和尊重。
(4)一个基本的困境:一个同性恋需要真正的同性,但真正的同性需要真正的异性。 4. 性与爱的男女差异
人类早期是群居群婚的,那时应该没有爱情。爱的起源?有人认为,从生存的角度看,女人以爱换取食物与照料,男人以爱保证关照的是自己的后代。性欲的生理渊源是雄性激素。因此有人认为,男人重性,女人重情。对男人,情是手段,性是目的;对女人,情是目的,性是结果。
以上仅就生物角度而言,高度社会化后,社会的因素有很大影响。 5. 婚姻中男女差异:
谚语说:女人嫁给男人,是希望改造男人,男人却一成不变;男人娶女人,希望 女人保持不变,女人却转眼改变。
女人对婚姻的需求依次是:忠诚、温情、浪漫、慈爱,对家庭有承诺,倾诉,经济支持。而男人的需要依次是:性满足,占有欲望,配偶有吸引力,能玩到一起,相夫教子。
初入婚姻,女性的落差往往大于男性。从恋爱时的小公主,到结婚后的黄脸婆,整日柴
米油盐,生活变得现实,公主待遇一去不复返。对许多男性来说,婚姻一方面意味着收获;另一方面也有角色的变化,在传统的“成家立业”思想的熏陶下,男性的家庭责任感会有所上升,因此往往婚后会将注意力更多转移到事业上,把“挣奶粉钱”当成生活的主要方向。 面对新婚,男女所担忧的也有所不同。多数男性会恐惧在婚姻中失去自由,在他们看来,不能随意同异性结交、工资悉数上缴、不能通宵打游戏等等都是失去自由的表现,当妻子干涉他们的自由时,他们势必反抗。而女性则恐惧婚后自己变得不重要,害怕失去丈夫的爱,担心丈夫有外遇,因此,女性会因为紧张而不由自主地干涉丈夫的自由。
6. 拿破仑、 叔本华、毛姆论性爱
法国政治家拿破仑认为:爱情是一股邪恶的势力,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或者在科学上,都会妨碍男子汉征服者的意志品质的发展。因此,爱情是有害的,应该把爱情局限在生理范围之内。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男人的爱情,从他得到肉体满足的瞬间起显著减退,不管哪个女人,在他看来,都比自己的女人有魅力。因为他是渴望变化的。与此相反,女人的爱情是从这个瞬间起骤然增长的。” 英国作家毛姆:“女人非常不幸,常常当他们爱上人们的时候,人家就不再觉得她们可爱。” 爱的感情
7. 归属感:免于孤独 英国谚语:“心灵不在它生活的地方,而在它所爱的地方。” 俄罗斯作家别林斯基:“爱情是两个相似的天性在无限感觉中和谐的交融。” 成长:心灵的充实、丰富与完善。 泰戈尔:“爱就是充实了的生命,正如盛满了酒的酒杯。”
法国作家莫里哀:“爱情是位伟大的导师,教会我们重新做人。” 俄罗斯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爱情的意义就在于帮助对方提高,同时也提高自己。惟有 那因为爱而变得思想明澈、双手矫健的人才算爱着。” 8. 婚姻社会关系
1、法律契约:两性关系的合法性;对相关义务的承诺;受法律保护的相应权利。 2、民俗认同:体面性;公认性
3、连带关系:财产、子女、老人,其他社会关系 二、成熟 爱情的品质
1、相知、了解(爱是感性的,但并非盲目的)
2、认同、接纳和尊重。(真爱一定包含尊敬。否则,爱而不敬?那和喜欢一只宠物、占有一只宠物有何区别?)
3、相悦、情投意合
4、知心、默契、志同道合。价值观、人生信念的一致才能导致人格的谐融、感情的深厚。 法国作家圣塔克乔贝里:“真爱并非男女两人互望着对方,而是两人所望方向相同。” 5、爱情中的自由与责任
车尔尼雪夫斯基:“爱一个人就是希望他幸福。可是没有自由,就没有幸福。”
英国哲学家罗素:“爱情只有当它是自由自在时,才会叶茂花繁。认为爱情是某种义务的思想只能致爱情于死地。只消一句话:你应当爱某人,就足以使你对这个人恨之入骨。” 法国作家罗曼 罗兰:“两个人的结合不应当成为相互束缚,而应当成为一种双份的鲜花怒放,------任何人没有权利将另一个人的灵魂,作为自己的牺牲品,也没有权利将自己的灵魂给另外一个人作为牺牲品。” 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为一切类型的爱所共同具有的要素是:关切、责任、尊重、了解。------人们常常看不到性爱中的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意志,爱一个人并不仅仅是一种强烈的
感情:——那是一个决定,一个判断,一个承诺。如果爱仅仅是一种感情,永远相爱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6.、爱情中的自立与依赖
法国作家西蒙 波伏瓦 “理想的结合,应该是两个完全自足自主的人,基于完全自主的互相爱慕上所组成的,决不单单是互相接受。------两个人若是为了互相弥补缺陷才结合,则注定是要受折磨的。婚姻是要联合两个完整的独立个体,不是一个附合,不是一条退路,不是一种逃避或一项弥补。” 弗洛姆:“童稚之爱的原则是:因为我被爱,所以我爱。成熟之爱的原则是:因为我爱,所以我被爱。不成熟的爱声称:因为我需要你,所以我爱你。成熟的爱则认为:因为我爱你,所以我需要你。 7、爱与奉献
爱是愿望,也是动力,更是品德:仁慈、关怀与奉献。其境界正如泰戈尔诗云: 让我的爱 象阳光一样 包围着你,也给你 光辉灿烂的自由 三、 爱的烦恼
1、当爱成为人生唯一目标
别林斯基:“如果我们生活的全部目的仅仅在于我们个人的幸福,而我们个人的幸福又仅仅在于一个爱情,那么生活就会变成一片遍地荒茔枯冢和破碎心灵的阴暗的荒原,变成一座可怕的地狱。
鲁迅《伤逝》:不能为了狭隘的爱情,而忽略了人生的其他要义。 有爱情的生活是幸福的,为爱情的生活是危险的。
2、单向恋
3、失恋:1)草率相恋埋下苦根:一时冲动、一念之差、一叶障目 培根:“当人心最软弱时,爱情最容易入侵。人在此时急于跳入爱的火焰中。” 2)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不能摆脱是人生苦恼的根源之一,恋爱尤其如此。” 4、爱的达观 罗曼 罗兰:“这世界造得不够好,那爱人者不被爱,被爱者不爱人,相爱的人又往往还不能结合。”
爱虽无形,但很真实:有就有,没有就没有,无法强求,无法占有。 泰戈尔:“爱是给予,所以永远不会失去。” 四、大学阶段和爱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