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作者:薛素萍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09期
摘 要:《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是较早较为完整地论述汉字的性质、结构、及其发展演变的专著。笔者在研读该书的基础上对该书中提到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分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文字”和“语言”的关系——主要是探讨“文字”和“语言”之间是否存在优劣或主次之分,文字起源学说——主要是探讨是否存在“文字画”阶段,汉字表音趋势——主要是探讨这一趋势存在是否具有现实性。
关键词:文字;汉字;语言;起源;表音趋势
中图分类号:H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7-0082-02
《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一书,著者是梁东汉①先生,本书刊于1959年。全书结构清晰,条理分明,内容丰富。本书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的看法和论述,例如对文字和语言关系的分析,对汉字本身特点的分析,对汉字与汉语关系的分析等等。同时,在梁先生的这本著作的指导下,笔者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挖掘和深思的问题,下面将作具体阐述。 一、“文字”和“语言”关系之思考
在梁先生之前,中国的文字学家很少谈及一般意义上的“文字”和“语言”的关系,在这一问题上,梁先生不仅有“草创”之功,更重要的是他将对此问题的深刻认识完整而明确地表达出来,为后来学者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在梁先生看来,“文字”和“语言”的关系,要从九个方面叙述:(1)语言是基本的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文字是辅助的工具;(2)语言是文字的基础;(3)语言的共同性是民族的重要特征和标志之一,而文字却不是民族的特征和标志;(4)虽然文字和语言都是社会现象,但是文字的出现比语言要晚得多;(5)文字的应用范围比语言要小得多;(6)文字的发展落后于语言的发展;(7)语言比文字有更大的稳固性;(8)文字和语言的变化过程有同也有异;(9)文字和语言都没有阶级性,它们都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服务的。
在对“文字”和“语言”关系的叙述中,梁先生批驳了一种认为“文字由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而优于语言”的观点。笔者由此而受到启发,认为另一种为许多人所接受的相反观点,即“语言优于文字,语言的地位高于文字”的观点,也是不科学的。认为“语言优于文字”的人,所持理论依据主要是语言在人类社会一出现那一天起就已存在,而文字是后来才出现的,而且文字是在语言基础上产生的,“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这一理论依据固然是有其合理之处的,但并不能就因此而得出“语言的地位高于文字”这样的结论。笔者认为,文字的出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正是因为语言的发展已达到了一个“瓶颈”,人们在使用语言的时候逐渐发现,语言表达所借助的“物质外壳”——语音是转瞬即逝的,既不能“传于异地”,也不能“留于异时”,可以说文字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需要把话传到远方,并且在时间上巩固下来这一阶段的客观要求。与语言一样,文字也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担负着交际和交流思想的任务。并且文字通过其不受时空的特点,有时甚至比语言的作用更加重要,例如我们在研究古音时,已经不可能听到古人是如何讲话,如何发音的了,但通过流传下来的文字记录,古人编著的各种韵书,写的诗词歌赋等等,进行归纳推理,总结出在过去哪些字是同声纽的,那些字是同韵部的,从而大致概括出古音的发音情况。又如,因为现实条件的局限,处于天南地北的古人是无法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只能通过书信进行联络;就是现在,不同方言区的人们也无法用自己的方言进行毫无障碍的沟通,但他们也可以通过书面形式的文字来达到交际的目的。因此,在笔者看来,“文字”和“语言”之间不存在优劣或者主次之分,二者的地位是相等的,作用是相同的,都是人们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就算一定要将二者区别开来,也只能说,“语言”是主要的交际工具,“文字”是辅助的交际工具。 二、文字起源学说之思考
关于文字起源的种种学说中,目前为学者们所广泛接受的是“文字起源于图画说”。这种学说认为文字是由图画发展而来的,甚至认为,不仅汉字源于图画,世界上各种文字都源于图画。梁先生在本书中论证这种说法的合理性的同时,提出了学界一直有争议的两个概念——“文字画”和“图画文字(指早期的象形文字)”。
最早提出“文字画”这一概念的是沈兼士先生。沈先生在其论文《从古器款识上推寻六书以前之文字画》中说:“就余之所研究,不但说文中之独体象形指事字非原始文字,即金文中独体象形指事字,亦不得认为即原始文字之。盖于六书文字时期之前,应尚有一阶级,为六书文字之导源,今姑定名为„文字画时期‟。”之所以提出“文字画”,是因为沈先生认为“文字之起原,实由于纪事之绘画”,在文字产生之前,除了用语言表达思想之外,还存在一个用绘画表达思想的阶段。笔者认为,沈先生所提出来的“文字画”,并不等于真正意义上的“文字”,它只是通过简略、象征的图形来帮助人们记忆或表达思想,它“不能表达语言的声音,也不能表达词和词序”,无法具体、正确地记录语言,它只是“象形文字的前身或起源”。
“图画文字”这一概念是唐兰先生在分析文字起源时提出来的。唐兰先生在其论著《中国文字学》中说:“真正的初文,应当是象形文字”,“象形文字是由图画演变而来的,每一个图画文字的单位,原本是一个整体,并不是由一点一画凑起来的”,“图画文字,就是用图画方式写出来的文字”。唐兰先生认为“图画文字”就是“象形字”,“象形字”就是中国文字的字源,由此批评沈兼士先生提出的“文字画”,认为“文字画的理论是不彻底的”,不赞成文字产生之前还有一个用绘画表达思想的阶段。梁东汉先生在本书中明确表达赞成唐兰先生“图画文字”的观点,而反对沈兼士先生“文字画”的观点,他说:“„文字画‟这个术语本身就很有问题,因为是文字就不是图画,是图画就不是文字,图画和文字,二者是有排斥性的。”梁先生还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图画”和“文字”立了一个标准,就是凡不与语言中的词相结合的就不是文字,甚至还用马克思主义语言学观点来给这个标准作根据。因此,笔者总结唐兰先生和梁东汉先生的观点,发现他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们二人虽然都承认文字是起源于图画的,但是他们都认为在“图画”和“文字”之间并没有“文字画”阶段,从图画发展到文字是一个直接“飞跃”的过程,是图画失去其图画的性质直接变成符号性质的文字的过程。如果按照这样的观点,笔者不得不反问,像“奥基布娃情书”这样的材料,到底是属于“图画”呢,还是属于“文字”呢?很显然,“奥基布娃情书”表达的内容肯定不是单纯的“图画”所能达到的,但它也没有“文字”的那种符号性质,不能分解成一个一个固定的字或词,因此,笔者认为,我们不应该继续胶着在“图画”和“文字”的区别上,而是应该考虑二者之间是否存在这么一个过渡阶段?如果没有这个阶段,“图画”能否直接变成“文字”? 笔者看来,沈兼士先生的观点与唐兰先生、梁东汉先生的观点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承认“图画”和“文字”二者之间的过渡阶段——“文字画”阶段的存在?并在此问题基础上产生了对中国文字源头的不同看法:沈兼士先生承认“文字画”的存在,并认为“文字画”就是“六书文字之导源”;而唐兰先生和梁东汉先生都不承认“文字画”的存在,并主张“图画文字(象形文字)”才是“中国文字的字源”。就笔者而言,更倾向于沈兼士先生的观点,认为在象形文字产生之前是存在着“文字画”这么一个过渡阶段的。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的发展观,我们知道任何一个新事物的产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总要经历一个旧质不断灭亡和新质不断产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新质以其更加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优越性不断战胜旧质,才最终促使了新事物的真正产生。由“图画”发展成“文字”的过程同样如此,“图画”在发展过程中会不断失去其图画性质,逐渐被赋予符号性质,当着两种性质同时存在的时候,就是“文字画”阶段,而后当它发展得具有完全意义上的符号性质的时候,就成了“文字”。此外,笔者对唐兰先生所说的“图画文字就是象形文字”的观点也存在疑惑。依据沈兼士先生的观点,“图画文字”应是属于“文字画时期”的,它和“象形文字”是有所区别的,前者是“绘画的”,“复杂而流动不居”的,后者是“符号的”,“简单而结构固定”的。对于“图画文字”这一概念的不同认识,也就决定了对“„图画文字‟是否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文字‟”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 三、汉字表音趋势之思考
“表音趋势”这一说法,正是梁东汉先生首先提出来的,并且在本书中作了详细的论证。梁先生认为,汉字由最早的图画文字发展到现在的形声文字,并且依据一般文字体系演变的规律,即“由表形趋向表意,由表意趋向表音”,汉字的标音成分所占比重会越来越大,汉字最终会实现“拼音化”。后来许多学者都对这一观点进行了批驳,目前学界较为统一的说法是:“汉字的拼音化是不太可能出现的”。其理论依据主要是:汉字是在汉语的基础上产生的,汉字的发展就必须要适应汉语的发展,目前汉语发展仍处于双音节词占主要地位并且有太多同义语素或同音词的阶段,而汉字正是能够通过其“形”的差异来区别这些同音语素或同音词,以达到方便交际和交流思想的作用。而且,我国自古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多是通过文字的形式保存的,如果汉字实现拼音化,那将十分不利于这些文化遗产的保存和传承,这对整个中华民族来说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此外,汉字因其特殊的超方言的特征,使得不同方言区的人们可以互相看懂汉字书写的作品,如果汉字实现拼音化,不同方言区的人们势必会依照他本方言的语音来拼写,那么人们之间的沟通障碍就更加无法克服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笔者认为,我们除了要看到汉字“拼音化”的不可实现性之外,还不得不反思汉字“表音趋势”存在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就目前的汉字体系来说,形声字的数目早已超过了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数目的总和了,并且人们仍在继续用“形声”这种方法来创造新字以指代现实生活中新出现的事物。形声字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优势,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的“标音的作用”,这也正好可以映证为何汉字的“表音趋势”会愈来愈明显这一现象。汉字“表音趋势”的现实意义在于它使得汉字越来越“易认”、“易识”、“易读”,不仅方便了人们的学习,对以后的汉字信息化处理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当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无论汉字的“表音趋势”再怎么发展,汉字依旧是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汉字的这一基本性质是不可以推翻的。 注释:
①梁东汉(1920-2006),广东省珠海市人。著有《汉语知识讲话·文字》、《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等。 参考文献:
[1]梁东汉.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 [2]唐兰.中国文字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3]沈兼士.沈兼士学术论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蒋善国.汉字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 [5]王凤阳.汉字学[M].长春:吉林文艺出版社,19.
[6]夏中华,张金玉.汉字学概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7]翟惠林.汉字发展的一条独特规律——重读梁东汉先生《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J].兰州大学学报,2006(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