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发展 《现代数离科学・罄教研究> 2010年第2期 生态学视角下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探索 程(湛江师范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广东湛江志 范爱华 524048;西安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陕西西安710048) 【摘 要】 通过在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生态中,应用花盆效应、边缘效应、限定因子定 律、耐度定律等基本生态学原理,探寻出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开展 虚拟校本教研;构建虚拟学习共同体及推进“教师网联”计划;加强教育技术能力的培 训;建立合理的评价及激励机制。 【关键词】 生态学;面向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0)02—0092—03 中图分类号:G451.2 一、刖声 “花盆效应”在生态学中又称为“局部生态环境效 应”。花盆是一个半人工、半自然的小生境,它不仅在 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化程度提出了 新的要求。因此,教师如何应对教育信息化的要求,使 自身专业在日新月异的信息化环境中得到生存和发展, 这是每个教师所要面临的问题。作为一门以研究生物与 空间上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且由于是人为创造的适宜环 境,易于导致生态因子的适应阈值下降。因此,在花盆 内的个体或群体若离开此生态环境,就难以维持其生存 和发展。与此类似,如果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局限在传 其赖以生存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为主要任务的学科,生 态学可为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探索提供一个崭 新的视角。依据生态学原理,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是一种 生态现象,是以促进教师专业的、学术的、人格的发展 为目的的生态进化过程…。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与影响 其专业发展的信息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 境等生态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即面向信息化的 教师专业发展生态系统,该系统的运行规律便是面向信 息化的教师成长规律。本文试图在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 业发展生态中,应用花盆效应、边缘效应、限定因子定 统封闭半封闭的继续教育系统中,使教师脱离现实的教 学生活与实践坐而论道,也会使教师产生局部生态环境 效应 。由此可见,教师的专业发展不能简单依赖“学 院式”培训,这样尽管可以使教师获得系统、全面的教 育理论知识,但却难于满足教育实践对教师专业发展的 需要,造成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二元分离,并因此衍生 阻碍教师专业发展的“花盆效应”。这要求我们应能够 根据生态学的规律,重视教师教育中的理论与实践相结 合的问题,建构基于学校的、多元开放的教师教育体 系,破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花盆效应”。 律、耐度定律等基本生态学原理,探求面向信息化的教 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二、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校本教研是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 教育理念,它以学校为研究基地,以学校中的教师和领 导为研究主体,以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对 象,通过校外研究人员的合作、指导,总结推广教学经 验,探索教学规律,融学习、工作和研究为一体,促进 依据生态学原理,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也是 一种生态现象,因此,生态学可为探索面向信息化的教 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通过在面向 学校发展、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研究活动[31。 由此可见,校本教研改变以往教师专业培训从理论到理 论的闭锁式循环方式,促成了教师专业发展从“人工” 情境到“生态”的回归,也因而摆脱教师专业发展的 “花盆效应”。因此,开展好校本教研是破解“花盆效 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生态中,应用花盆效应、边缘效 应、限定因子定律、耐度定律等基本生态学原理,可探 寻出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1.开展虚拟校本教研,摆脱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 发展的“花盆效应” 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要做到这点,需要我 们在开展校本教研时,应重视教师个人学习和反思,强 作者简介:程志,广东湛江师范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计算机教育应用; 范爱华,西安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学设计。 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互相学习,彼此 体,如在我国的许多农村及边远地区,由于教师继续教 支持,共同分享经验。同时,还要求学校应能为教师之 育资源的严重匮乏,造成许多中小学教师专业知识及能 间的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和专题讨论提供良好的平台。 力不合格,而不合格的教师又只能培养出不合格的学 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借助于网络环境所提供的各种信 生。信息技术环境下,通过构建虚拟学习共同体和推进 息交流、共享与协作的工具,非常有利于开展校本教 研。 “教师网联”计划,充分关注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 展的“边缘效应”,可加快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虚拟学习共同体是来自不同学科专业背景、不 虚拟校本教研就是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校本教研的一 种教研方式,它是对传统教研活动的一种延伸。因此, 虚拟校本教研是在信息化环境下,摆脱教师专业发展的 “花盆效应”,促进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 同学校的教师,通过网络创设的交流与协作环境,就共 同关注的教育教学问题,进行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一 种学习型组织。由此可见,构建教师虚拟学习共同体, 关注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的“边缘效应”,是促 径。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共享性和互动性等特点,使 得校本教研能突破时空限制,方便校内教研人员、学科 教师以及校外专家广泛地参与,因而有利于促进校本教 研工作的全面普及,形成学校人人参与教研的局面,也 因而有效地推进校本教研的工作。跟以往面对面的校本 教研相比,在网络上开展虚拟校本教研具有以下优势: (1)能为教师自我反思提供良好的平台。在网络环 境下,通过应用Blog和Wild可以为教师自我反思搭建 良好的平台。 (2)便于建立教师教学研究共同体。网络环境下, 通过Blog、Wiki、QQ、BBS等工具可方便地建立教师 教学研究共同体,实现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 (3)便于教师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网络的明显优 势在于其拥有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如优秀的教学案 例、教学素材、教学课件、网络课程、电子书籍等,而 且这些网络资源的知识更新速度快,能够突破教育环境 的时空限制,易于实现资源的共享。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开展虚拟校本教研并不是不 要面对面的校本教研,相反,只有将这两种不同的教研 方式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地促进面向信息化的教 师专业发展。 2.构建虚拟学习共同体及推进“教师网联”计划, 关注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的“边缘效应” 生态学的边缘效应是指在某一生态系统的边缘或两 个或多个生态系统的交界区域内,能流、物流和信息流 都远远大于某一生态系统内部的能流、物流和信息流的 现象。这种边缘环境,一方面,能为各物种提供最丰富 的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另一方面,也使它 们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包括更为激烈的竞争和更为频 繁的自然灾害。与上述的有些不同,教育生态学的边缘 效应有两种不同的理解l41:其一,按生态学边缘效应的 含义来理解;其二,指现实中教育生态系统存在的薄弱 的、不受重视的边缘区。作为教育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 统,教师专业发展生态系统的边缘效应也应有两个方面 含义:一是与生态学的边缘效应含义相同,如一个学校 的教师要想在专业方面得到发展,必须要通过各种渠道 与不同专业、不同地区的教师及教育专家进行交流、协 作和共同解决问题,形成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边缘环 境;二是指由于教育的不均衡发展,以致存在薄弱及荒 疏的教师继续教育边缘区,存在大量的教师教育弱势群 进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教师虚拟 学习共同体中,每个教师的身份都是平等的,教师之间 通过相互交流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分享对方的观点, 相互帮助,最终促使教师专业共同发展。在信息技术环 境下,实现教师虚拟学习共同体的途径比较多,可以通 过建立专f-]的教育论坛,如南京大学小百合BBS的 “教育论坛”、水木清华BBS的“教育论坛”等,也可 通过应用聊天室、QQ聊天群等实时聊天工具来实现。 “教师网联”计划是教育部启动实施的一项重大计 划,旨在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创新,以信息化带动教师教 育现代化,逐步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推 进教师继续教育,全面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大幅度提升 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及边远 地区教育的发展。15]通过推进“教师网联”计划,能够 加强教师教育系统、卫星电视网与计算机互联网,即 “人网”、“天网”及“地网”的三网融通,实现教师教 育领域内的行业联合,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从根本 上提高教师教育的水平。此外,通过推进“教师网联” 计划,可以打破时空阻隔,为广大农村及边远地区教师 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大规模开展教师培训,提高农村及 边远地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因此,推进“教师网联”计划,同样是关注面向信息化 的教师专业发展的“边缘效应”,促进面向信息化的教 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3.加强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摆脱面向信息化的教 师专业发展的“限定因子” 生态学中的“限制因子定律”认为,生物在生长和 发展过程中,总有某一因素对其新陈代谢起着制约作 用,如果这一因素缺乏,就会延缓或限制生物的生长和 发展。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几乎所有的生态因子都会成 为限制因子,都会起限制性副作用,只是程度大小不同 而已。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要求教师要转变教育 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不仅应该掌握 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还应能将这些知识应用于教学实 践领域,具备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教学整合的能 力。如果教师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它们将共同构成面 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困限,制约着面向信息 化的教师专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可通过教师教育技术 能力的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摆脱面向 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限定因子”, 促进面向信息 化的教师专业发展。 子,也因而促进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 在评价方面,首先,要树立起生态化的教师评价 观,既注重教师专业综合素质的考察,也要尊重教师个 化,既要有客观评价,也应有主观评价;既要有定量评 价,也应有定性评价;既要有教师的自评,也应有学 生、其他教师、教育管理者、家长等参与的评价。在激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其目的在于使每位教师都 业发展生态困限的主动超越。根据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的要求,具体培训的内容可包括以下几个部分『6J: (1)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此部分包括:信息工具使用能力、 能获得教育技术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自身专 体发展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价值。其次,评价方法要多样 信息搜集获取能力、信息分析识别能力、信息加工处理 励机制方面,首先,可将教师参与信息化教学及教学研 能力、信息再生创造能力及信息相关能力。 (2)教学 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主要包括:各种教学媒体的功能及 其教学适应性、多媒体组合教学的知识、教学模式的应 究的情况作为其绩效评估和工作考核中的一项重要指 标,与教师的薪金、升职、奖励等直接挂钩,以此来鼓 励教师将信息化教学常规化,提高自己的教育技术应用 用评价、教学媒体的优化与选择、教学评价的理论与方 法等。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此部分主要包括: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内涵及方法;国内外 典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项目的宗旨和目标;信息 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与案例。 4.建立合理的评价及激励机制,关注面向信息化的 教师专业发展的“耐受力” 1911年,美国生态学家谢尔福德(Shelford)提出 了耐度定律。所谓耐度定律,就是指任何一种环境因子 对每~种生物来说,都有一个耐受性范围,范围有最大 限度和最小限度,一种生物的机能在此范围内的最适点 或接近最适点时发生作用,趋向这两端时就减弱,然后 被抑制。换言之,生态中的个体、群体、系统在自身发 展的~定阶段上,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各种生态因子都有 自己适应范围的上限和下限,在此范围内主体能很好发 展,否则将走向反面。与此类似,在教师专业发展生态 系统中,当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或多个因子,超过 教师专业发展对其的耐受范围时,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 的交互作用及其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 交换关系就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系统的整体失衡,造 成教师对环境的适应性障碍,严重影响教师专业的发 展。信息化环境下,学校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及激励 制度,对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有较大的影响。众 所周知,信息技术在学校教学中的应用,要求教师要改 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要有适应新 的教育技术能力,这些都无疑会在一段时间内给教师带 来一定的工作压力。因此,如果学校没有好的评价及激 励制度,不顾教师的实际情况和需要,不考虑教师专业 发展过程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刻意追求学校教育信息 化目标、速度或规模,就有可能加重教师的负担,使教 师对学校教育信息化产生抵触心理,造成面向信息化的 教师专业发展的超耐失衡和整体功能的失调,影响了面 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因此,通过建立合理的评价 及激励机制,解决教师所关心的问题,提高教师参与教 育信息化的积极性,规避那些可能成为超耐的环境因 能力。其次,学校还可以通过建立校级课题立项制度, 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研 究,对于那些切入点较好、研究过程设计较为规范的课 题,可将其列入校级科研项目,并给予一定的项目资 助。最后,对那些不愿参与信息化教学及教学研究的教 师要给予适度的惩罚。奖励是为了诱导教师参与信息化 教学及教学研究,而惩罚则是从鞭策的角度来驱使教 币 要参与到信息化教学及教学研究中。 三、总结 信息化环境下,不仅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发生了改 变,而且信息化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也逐渐被构建起 来。因此,面对教育信息化,教师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 专业水平,使自己有与之相适应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才 能担负起在信息社会中教书育人的重任。依据生态学原 理.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也是一种生态现象,因 此,通过应用花盆效应、边缘效应、限定因子定律、耐 度定律等基本生态学原理,探寻出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 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这些途径包括:开展虚拟校本教 研;构建虚拟学习共同体及推进“教师网联”计划;加 强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建立合理的评价及激励机制 等. .参考文献: 【1】【2】古立新.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学思考U】.当代教育 科学,2004,(11):43-47. f3J刘方.校本教研的理念及特征简析£『】.教育理论与实 践,2004,24(01):14—16. 【4】 教育生态学【DB/OL].http://baike.baidu. com/view/1280489.htm. 【5】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的指 导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 /96/in ̄13996.htm. 【6】荣曼生.继续教育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培训U】.中国电化教育,2005,(09):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