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第一课 《指南录后序》导学案
制作人 李东常 审核人 岳建华 使用时间 2016年 3月21 日
【学习目标】:
1.了解序、跋等文学常识;
2.学习并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及“为„„所”表被动等句式。 3.体会作者用词灵活多样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4.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文天祥以死报国的爱国精神; 5.理解本文在叙述中兼用论证、抒情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知识链接】
文天祥(1236~1283)南宋大臣,杰出的民族英雄、文学家、诗人。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宋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宋理宗祐宝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曾任湖南提刑,知赣州(现江西赣州市)。德祐元年(1275),元军进迫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文天祥应勤王诏,捐家产作军费,率义军万余人起兵抗元。不久元军大举南下,驻军于皋亭山,文天祥以资政殿学士身份出使元军议和,被扣,后在北解途中逃脱,经海路转至福州,拥立端宗,图谋恢复,转战东南,终兵败被俘。次年送至大都(北京)宁死不屈,从容就义。时年仅46岁,遗有《文山先生全集》二十七卷。
《指南录》是文天祥自由出使北营到南返福州期间的诗作。以《扬子江》诗中“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之句命意,以表达作者心向南宋,冒死南归的一片丹心。 1.文天祥的几首诗:
渡扬子江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后人纪念文天祥的对联:
(1)南宋状元宰相;西江孝子忠臣
(2)正气贯人寰,河岳日星传万世;明禋崇庙观,丹心碧血照千秋 (3)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古谊若龟鉴,忠胆若铁石; 敢问何为浩然正气,镇地为河岳,丽天为日星 (4)热血腔中只有宋;孤忠岭外更无人 3.关于“序”、“跋”
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它的内容,写作缘由,经过,旨趣和特点;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本文作者在写这篇序之前,已经写了一篇“自序”,因此叫做“后序”。
跋:文章或书籍正文后面的短文,说明写作经过、资料来源等与成书有关的情况。
【预习导航】
1 / 8
高一语文必修三导学案
1.文学常识:
文天祥(1236——1283),号文山,是南宋(朝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所作《过零丁洋》中的两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他爱国精神的写照,他在狱中创作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正气歌》。诗集名《指南录》取自《扬子江》中的“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两句诗。 2.字词读音:
缙绅( ) 纾祸( ) 翌日( ) 献谄( ) 羁縻( ) 觇视( ) 得间( ) 庶几( ) 自刭( ) 巡徼( ) 檄文( ) 邂逅( ) 愧怍( ) 遗体( ) 渚洲( ) 层见错出( ) 遽轻吾国( ) 自度不脱( ) 分当引决( ) 号呼靡及( ) 3.找出句中的通假字:
(1)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 缙,“搢”,插 (2)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陵,“凌”,欺
侮
(3)境界危恶,层见错出 见,“现”,出现 (4)主辱,臣死有余僇 僇,“戮”,罪 4.指明句中古今异义的词语,并解释:
(1)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行为——行:出使。为:是/举止行动,指受思想支配而
表现出来的外表活动
可以——可:可以。以:用/可能,能够
(2)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可以——可:可以。以:用/可能,能够 (3)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 慷慨——神情激昂/大方,不吝啬
(4)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利害——偏义复词,意在害,危害,个人安危/好的方面
和坏的方面
(5)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无聊——没有依靠/单调,没有价值 (6)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 至于——到达/副词,表示另提一事 (7)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 物色——盘查/寻找需要的人才或东西 (8)真州逐之城门外,几彷徨死 彷徨——走投无路/走来走去犹豫不决 (9)以父母之遗体行殆 遗体——赐予的身体/人死后留下的躯体 5.说明句中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轻——轻视。形作动。 .(2)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前——走上前。名作动。 .
(3)草行露宿 草——在荒草中。露——在露天的地方。名作状。 ..(4)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 道——取道。名作动。 .
(5)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悲——同情。形作动。 .(6)北虽貌敬,实则愤怒 貌——在表面上。名作状。 .
(7)予分当引决 分——按照道理。名作状。 .(8)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序——为„„作序。名词的为动用法。 .6.一词多义解释: 间(1)至京口,得间奔真州——机会 (2)间以诗记所遭——间或,有时 .. 殆(1)进退不由,殆例送死——几乎 (2)以父母之遗体行殆——危险的事情 .. 为(1)将以有为也——作为 (2)为巡船所物色——被 .. (3)留北关外,为一卷——编为 (4)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是 ..
2 / 8
高一语文必修三导学案
使(1)会使辙交驰——使者 (2)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使命,任务 .. (3)使北营,留北关外——出使 (4)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让 ..7.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授予官职 (2)都督诸路军马——统率 ...(3)时北兵已迫修门外——逼近 (4)会使辙交驰——适逢 ..(5)于是辞相印不拜——接受官职 (6)予更欲一觇北——窥视 ..(7)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列举罪状 (8)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前往 ..(9)中兴机会,庶几在此——也许,差不多 (10)变姓名,诡踪迹——隐蔽 ...(11)穷饿无聊,追购又急——重金收买 (12)诋大酋当死——辱骂 ..(13)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离开 (14)如扬州,过瓜州扬子桥——到 ..
(15)进退不由,殆例送死——几乎等于 (16)非人世所堪——忍受 ...(17)修我戈矛,从王于师——整治,修理 (18)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向:原先。委:抛...
弃。
(19)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微:无,没有。文:文饰 ..(20)使旦夕得正丘首——死在故乡 ...
(21)是年夏五,改元景炎——是:这。改元:改年号 ...8.虚词整理:
说明下列句中虚词“以”的意义和用法。 (1)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 ——介词,凭„„身份 .(2)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介词,凭„„身份 .(3)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表修饰连词 .(4)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介词,用 (5)夜则以兵围所寓舍——动词,率领 .(6)间以诗记所遭——介词,用 .
(7)昔人云:将以有为也——介词,凭借 .(8)生无以救国难——连词,用来 .
(9)然微以自文于君亲——连词,用来 .(10)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介词,因为 .
(11)至通州,几以不纳死——介词,因为 .(12)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介词,把 .(13)挟匕首以备不测——连词,来 .
9.句式整理:
说明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予羁縻不得还。——被动句,“羁縻”语意被动
(2)发北关外,历吴门——省略句,发(于)北关外 (3)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被动句,为„„所„„
(4)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被动句,为„„所„„ (5)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状语后置句,日与北骑相于长淮间相出没
3 / 8
高一语文必修三导学案
(6)骑数千过其门——定语后置句,数千骑过其门 (7)死生,昼夜事也——判断句
(8)诚不自意返吾衣冠——宾语前置句,“自”作“意”的宾语,前置 10.句子翻译:
(1)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适逢双方使者车马往来频繁,元军方面邀请我方主持国事的人相见,大家认为我走一趟可以解除(国家)祸患。
(2)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国事到了这个地步,我顾不得爱惜自己的身躯,(而且)我料想元军方面还是可以用言语说服的。
(3)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在这种情况下,就辞去丞相职位不就任,第二天,凭资政殿学士的身分前往。 (4)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
——可不幸的是,吕师孟(早就同我结怨),先在元人面前说我坏话(陷害我),贾余庆又紧跟着向敌人献媚献计,(于是)我被软禁不能返回
(5)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我揣度自己不能脱身,就径直上前责骂元军统帅不守信用,列举吕师孟叔侄的叛国行径,只想寻求一死,不再考虑个人的安危。
(6)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我按理应当自杀,但还是暗中忍耐着跟随他们出发。古人说:“(忍辱不死)是将要凭借这个有所作为啊!”
(7)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死了就死了,可是处境是那样危险艰难,而且层出不穷,(实在)不是人所能忍受得了的。 (8)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 ——我虽然正大光明问心无愧,但在君王和父母面前却无法文饰自己的过错,国君和父母大概会怎样讲我呢?
(9)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
——想追求做一个孝子,现在却用父母赐予自己的身体去冒险,即使死了也有罪责。 (10)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
——自己实在没有料到自己能回到宋朝,再次见到皇帝皇后,即使早晚死在故国的土地上,我还有什么遗憾呢!
【问题探究】
一、找出各段:1.古今异义词;2.活用词;3.特殊句式。并试着翻译各段。 二、概括本段大意。
三、赏析本段表现技巧或手法。
█ 读第一段
1.文天祥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出使北营的?
2.他当时的心情和意图怎样?
4 / 8
高一语文必修三导学案
3.文天祥辞相印不拜而出使元营这件事说明了什么?
█ 读第二、三段
1.文天祥至北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怎样的?
2.文天祥既然“分当引决”(按理应当自杀),为什么却又“隐忍以行”(含垢忍辱地前往),这两种做法是否相互矛盾?
█ 读第四段
1.第4段写了哪几层意思?
2.第4节能表达作者急切、紧张的心情,以及连续所经历的坎坷的动词有哪些?领会作者用词灵活多样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 读第五段
1.在第5节中,细心品味:两个“呜呼”和三个“矣”所表现的语气是有怎样的区别?
2.这段文字中连用了多少个“死”字?这样写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段文字和全文有什么关系?
█ 读第六段
1.诗集的由来是怎样的?
5 / 8
高一语文必修三导学案
2.结集的目的是什么?
█ 读第七段
1.第7段主要写什么内容?
█ 读第八段
1.为什么要以《指南录》命名?
【课后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 附:
叹英雄气短 念赤诚忠心
——读《〈指南录〉后序》想到的
初识文天祥是在《过零丁洋》一文中,读过此文,他的救国之志瞬间便爆发出来,融进我的脑海如今,几番阅读《指南录后序》却有说不尽的感觉
初读此文,字字血泪扑面而来“痛定思痛,痛何如哉”,对自己的遭遇,文天祥有过这样的慨叹当他逃出敌营时,一路上艰难险阻,“非人世所堪”,“九死一生”亦不足以形容逃亡途中“穷饿无聊,追购又急”,谗臣落井下石,元人散布谣言,国人狐疑不敢接纳,他都未尝懈怠,一颗爱国丹心促使他“隐忍以行”一路走来,“草行露宿”,几十次遇险,差点命丧他乡一路读来,字字血泪,句句含情,衣裳褴褛、一脸憔悴、伤痕累累的文天祥形象跃然纸上
再读此文,千古之恨萦绕心头当宋濒临灭亡的境遇时,“文未有孔明之谋,武不具岳飞之能”的文天祥,他毅然站了出来,承担了谈判大任他试图以口舌之利劝退元军,或许他已经接近成功,但“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他不但没有劝退敌军,却成了俘虏他怨愤不已,恨奸臣当道,恨北军野蛮,恨空有才华却不得施展,恨遭遇非人凌辱当大难不死,重回故土之时,他再次领兵抗元,起初他意气扬扬,奔走于战场之上他想借此机会中兴宋王朝,可命运又和他开了个玩笑,他又一次被俘沦为阶下囚他恨,恨自己无能,恨自己不能光复大宋河山,为君王鞠躬尽瘁!他又一次陷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的境地!
三读此文,殉道之歌震撼心灵在敌人威逼利诱、软硬兼施的情形下,他不为所动,道出了“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坚强决心见此状,元人并未放弃,仍想让他去劝降宋将,文天祥心情激愤,在零丁洋上爆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铮铮誓言元人惊呆了,在他们心中一向软弱的宋人,竟有如此傲骨!他们哪里知道文天祥心中装着什么,“初
6 / 8
高一语文必修三导学案
至北营,抗词慷慨”一心为宋,“自度不得脱„„但欲求死”想舍生取义,落魄江湖间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他仍奋进不已,即使后来兵败被俘,仍不屈节义,坦然谱出撼动山河《正气歌》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文天祥也曾有过战死沙场,马革裹尸的壮志豪情他终于在战斗中实现了人生价值,也活出了作为人的精神!古之贤者,又有几人有这般正气,树碑立传者无数,像文天祥一样活在天地间的人却寥寥无几读《指南录后序》,读文天祥,我读懂了什么才叫做“义”,什么才叫做“爱国”!
不死的神话
——读《〈指南录〉后序》有感
认识文天祥是从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开始的似乎从那时起,一位浩气凛然、刚正不阿的英雄就矗立在了我的心中如今,他又高唱着“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夹杂着坎坷的人生经历,再次演绎了“无畏于死”的千古绝唱。
千钧之际,显英雄本色
似乎自古以来都是乱世出英雄文天祥生于中国历史上边患最多的宋朝,他所处的时代南宋朝已经到了“一见风雨,立倒于前”的地步于是,他担负起了复兴国家的大任鲁迅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生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人的脊梁”而文天祥便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脊梁、民族魂危难之际,一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世人朝思暮想的高官厚禄,“辞相印不拜”,他希望像烛之武那样用自己的言辞劝退元军但他没有认清元军贪婪的本性和“箭在弦上”的形势,以致身陷囹圄,但即使如此,也没有磨灭他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和浩然正气古往今来,能有几人欤?
利益当前,不改复国忠心
人都有自己的欲望,关键要看能不能正确引导和控制自己当欲望变成了贪婪,那么人便成为了“歹人”中国历史上似乎从来不缺少“卖国贼”,光宋朝便出了好几位臭名昭著的汉奸而文天祥不可谓不是“出淤泥而不染”,即使在吕师孟、贾余庆等“伪君子”已经归降之后,即使是元军对其“仁至义尽”,“献媚讨好”,他,一个民族义士依然面不改色,毫不动心,坚守着自己忠君、忠国的信念为了自己的抱负,他谨记“将以有为也”的古训,“隐忍以行”这就不得不让人联想起忍胯下之辱的韩信,克宫刑之痛的司马迁,是呀,大丈夫要有所作为就得学会忍耐,正如一句俗语所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九死一生,紧扼命运的咽喉
其实,历史上于死亡面前毫不畏惧的仁人义士有很多,诸如使楚的宴子,力护和氏璧的蔺相如,为国殚精竭虑的屈原,精忠报国的岳飞„„但综观他们的死都不及文天祥的死曲折、惊心动魄在我看来,死不是最痛苦的事,于死亡线上挣扎、搏斗的经历才是最折磨人的试想,每天风餐露宿,草行浪隐,在进退不由中度日,在生与死中沉浮,又有几人能受得了?然而文天祥做到了,他勇敢地扼住了生命的咽喉,并非怕死,只为一个“忠”字,一颗报国的赤子丹心
不死的神话,永留汗青史册
司马迁曾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文天祥死得其所,重于泰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危难之际,他挑起了重担,这是义士之气利诱面前,他矢志不渝,这
7 / 8
高一语文必修三导学案
是大忠、大善他的躯体幻化了,然而他的民族气节却永传后世,他谱写了一个不死的神话,成为了一个永载史册的英雄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殉道者之歌
千年不泯的誓言
——读《〈指南录〉后序》有感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字字都是从文天祥的心中呕出来的,千百年来我们还能清晰地听到他声如洪钟的宣誓,还能看到他用鲜血染红的人生路。
乱世中挺身而出,谁能担此重任?
“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南宋朝薄弱的营垒即将坍塌文天祥毅然站出,一手撑起了危亡朝廷的天空,走上了精忠报国之路英雄总是在国事危急时冲锋陷阵,从那时起,身躯也就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破碎的山河,属于危如累卵的王朝,必须和它共进退同荣辱林则徐在国人被鸦片湮灭灵魂的危难关头,一把火,烧出了“拯救苍生、拯救中华”的一句呐喊;屈大夫甘做一匹不羁的野马,为国家的未来开辟新的光明,一句“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唱出了“肝胆只为君王除弊事”的豪情!他们都是乱世之中的指航灯,一心指向光明,指向祖国,照亮了自己的铁血丹心,刺痛了国人的眼睛!
零丁洋里叹零丁,谁能了解这份孤独?
文天祥“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正当他要展开外交攻势时,“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内忧外患使文天祥力不从心,百般孤独,没有勇者与他一同主持正义,没有志者跟他一起与元人周旋,他孤军奋战,心力交悴在敌营备受凌辱,没有同道是寂寞的,再强大的力量也需要别人的支持“众人皆醉,我独醒”这句话正是描述无人同志的苦闷,但文天祥并没有沉沦,他抗起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孤独,他的心中有火炬,因而一个人的世界也是光明的!
憔悴落魄、飘零江湖,九死一生为哪般?
《〈指南录〉后序》中文天祥连续举了18个事例,22个“死”字道出“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的事实试问,是什么强大的力量让他连死神也不畏惧?是什么让死神也望而却步?他一路颠沛流离,只因心中还存有一丝希望,即使死在这片土地上,也要化作磷火在茫茫原野中燃烧。
身不由己的无奈,有几人知晓?
无论是诸葛亮,还是文天祥,他们的君王都是如此不堪,赵显乃骄奢淫逸、昏庸无能之徒,国难当头却优柔寡断,不能任人以贤,致使军事软弱、小人当道这是臣子的最大悲哀,也是国家的最大不幸文天祥的奋斗失去了坚强的后盾,自然底气不足再加上妒贤嫉能的小人为争权夺利而挑拨离间,奴颜婢膝的“软骨头”通敌卖国,文天祥在战斗的道路上没有了支援,如同独自一人在沙漠中行走,自然是无奈而身不由己的
文天祥身在乱世却镇定自若,官位极高却视为身外物,他在危难中奋进,在孤独中战斗,他是伟大的,因为他不仅属于南宋朝,更属于整个炎黄历史!
8 /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