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古灶,成就了“石湾瓦,甲天下”的美名。石湾制陶技艺是“泥、釉、火”的完美结合,本文从石湾制陶的原料陶泥、陶器的成型、釉料制造以及龙窑柴烧的传统手工技艺进行研究,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析,探讨其今后的传承与保护的方向。
石湾;制陶技艺;传承;保护
1独具特色的制陶技艺石湾的制陶技艺与其他陶瓷的工艺基本相同,即都包括选土、练泥、制坯、上釉和煅烧几个基本环节,不同的是泥料的练制、釉料的配制、成型手法及煅烧技术有着独特的工艺,充满地方特色。陶瓷生产所用的粘土只要包括瓷土和陶土两大类,石湾引进的陶瓷土中,有部分是瓷土,但陶土仍然是制陶的主要原料,这也是石湾制陶的传统,石湾当地陶土与岗砂质地优良,是特有的制陶原料,自创窑以来,均以本地原料为主。明清时期,尤其明嘉靖至清光绪年间,石湾陶业繁荣,对原料需求量大增,因为长期开采,本地陶土与岗砂供不应求,清中叶以后的《藩宪严禁挖沙印砖碑示》明令“凡有烧造缸瓦器皿、红砖等项,需用砂土,务[1]
向别境采运制造,不得在于本境私自收买”。由于陶土来自各地,性能不一,必须与本地陶土相配调整方能制成满意的作品。石湾陶泥的练制,首先将陶土按一定的比例搭配混合,置于泥池中,注入适量的水,待泥吸水松软,再参入适量的岗砂,以调节其浓度,经过陈腐一个星期左右,使得陶土分解极细颗粒。这个过程需要经常翻搅,并清除土中的杂质,石湾称“反泥”。然后将陶泥从池中取出推于地面,晒干打碎再投入池中,工人用脚踩踏,反复多次,使陶泥全部混合均匀,石湾称“踏泥”。将陶泥分批踩踏直至达到适度软性即称为“熟泥”,可用作轮制陶器的原料。泥料的练制是制陶中很关键的程序,如有一些仍未破碎和拌匀的粘土原体,粒子虽小,却会影响产品质量。2018年第06期(第263期)佛山陶瓷49艺人使用的工具俗称“牙批”(因其形似大象的牙,故名),由竹、木或铁片造成,包括刮刀、刨刀、三角刀、码横刀、鳝尾刀等,大小长短不一,没有统一的规格,多为艺人因用途而自制。捏塑———这种技法基本上是以泥条为主同时加上手捏,较少使用工具雕琢,只有在一些手捏不到的部位或较细致的造型才借助简单工具进行雕琢。贴塑———这是一种在整体艺术形象基本完成后,用泥雕塑某一细部,将其粘贴于主体上,以组成完整的艺术造型图1陶工进行的踏泥过程
和装饰艺术效果。镂塑———又称镂通花,它经常以镂空为主,综合捏、贴技法,多在胚体上把装饰纹样雕通,再贴以花卉、人物等并加彩。刻塑———又名刻花,较多使用石湾陶艺的成型方法主要有手制、轮制、印制、注浆等,最具特色的是手制和拉坯,手制通常是艺人独一无二的亲手制作,体现了作者对作品形象的理解。拉坯———石湾的拉坯一般由两人合作完成,师傅带着徒弟,徒弟蹬车,师傅拉坯,将揉好的泥团放在小圆盘中间,蹬车的师傅一手拉着屋顶垂下来的麻绳,一手用右脚按逆时针的方向反复蹬踹轮盘面,使得轮盘快速旋转,坐在旁边的拉坯师傅开始用双手拉坯,靠手的阻力使泥团出于轮盘正中,同时将泥缓缓向上捧起,然后用手拇指按进泥柱中间并外扩,拉成自己所需的形状。印模———制作时将泥搓熟后,依模制成大致形状的泥饼,放入模具内用手挤压,另一半也依此处理,再用泥浆粘合进行修理及组装。注浆———它是将陶泥浸泡后搅拌成泥浆,筛除气泡和杂质后把稀薄的泥浆注入石膏模型中,待胚体半干时把模具拆开,就得到了原始模型。工具雕琢,使陶塑造型更加精细,它既讲究中国书法、绘画的功力和气韵,又讲究金石艺术的各种刀法,被称之为“陶瓷上的刺绣”。最能体现刻塑功夫的是石湾的山公人物,最小的山公只有米粒大小,却眉目宛然,形神具备。陶瓷艺术是泥、釉、火的综合工艺,釉色通过釉药和火的化学反应而形成,是工艺技术与科学技术的完美结合。石湾窑的艺术釉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釉色斑斓多彩;二是仿名窑之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唐宋时石湾的釉色以青釉为主,到明清时对我国汝、官、钧、哥、定各大名窑的釉色兼蓄并用,发明釉色数十种,专门成立有釉料行,几乎所有的历代名窑的釉色均可仿制,使产品魅力倍增。石湾的釉色,因釉药配方不同,呈色浓淡不一,名目繁多。釉药大多以普通植物灰为基础原料,如桑枝灰、芒杆灰、松木灰、杂木灰、稻草灰、壳糠灰等,这些草木灰含有过量的钠、钾、硅酸等,混合石灰和过量的瓷土,成为石灰釉类,加入玻璃粉则成玻璃釉。如石湾黑釉便是以河泥、草木灰、石灰等制成。石湾白釉一半用稻草灰、桑枝灰等简单原料制成。再如石湾绿釉以稻草灰、玻璃粉、铜屑粉等炼制而成,将各种釉料反复配合,逐渐掌握了釉色的变化规律,于是能够较自如地配置各种釉药,使作品以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数百年来,石湾窑创造的釉色不但形成了自身的特点,而且成为陶艺的一种优势。图2石湾传统的拉坯成型
经过近千年的实践和提法,石湾陶艺形成了捏塑、贴塑、镂塑及刻塑等主要表现手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运用什么工具雕塑就显得尤为重要,石湾陶塑图3石湾传统的釉色原料
50FOSHANCERAMICSVol.28No.06(SerialNo.263)早期不少石湾艺人将釉药配方作为极其重要秘籍,不外陶瓷属于“火”的艺术,因此烧成乃是制作陶艺关键的工序之一,窑炉则是这一工序赖毅完成的主要设备。石湾人习惯将窑称为“灶”。据石湾《太原霍氏族谱》记载:元代“霍氏三世祖原山公烧缸瓦窑一座,地名莘村岗,窑[2]
灶名为‘文灶’”。南风古灶是在文灶基础上进行了一系传,很多调制技术和釉药配方随着艺人的仙逝而失传,而且近年来由于大量使用无机矿物釉,逐渐取代原来传统的有机釉,使不少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的名贵艺术釉色濒临湮灭和失传的危险。另外一方面,石湾窑使用最传统的木柴烧陶,虽然不能适应现代生产需要,但它传承了古老的龙窑烧制技艺,如今发展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此种烧窑工艺也濒于消亡。列改革,主要将原来设在窑壁两旁的火眼改在窑面上,每排增至五个,利于窑温分布均匀,便于控制,使得产品和质量都大大提升。因此,南风古灶是石湾制陶技术进步的一个里程碑。3做好传承与保护在此情势下,如何更好的使石湾陶艺得到传承和发展,是我们目前需要重点研究方向,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由政府牵头出资,设立一定的基金,奖励对石湾窑釉色有突出贡献的组织或个人,由专门的陶瓷科研机构整理收集传统的石湾釉色配方,对传统的釉色釉药进行科学定性分析,恢复传统的釉色配制和煅烧工艺。石湾釉色很大程度上讲求一个“变”,但是由于制釉师傅的素质、原料工艺落后等原因,石湾窑釉色烧成极不稳定,偶图4石湾龙窑“南风古灶”
有“窑宝”的出现,很难说的清楚其釉方和烧成方法。我们研究石湾窑古釉方就必须借助科技的力量,用科学的方法,寻找烧成的参数和依据,提升釉色的稳定性和可控性。建立健全各类型各层次的人才扶持机制,对于在制釉方面有突出的成绩贡献的制釉师傅,给予一定的专项资金奖励。要逐步扩大交流平台,形成良好的人才机制,通过举办各类学术研讨会座谈会,凝聚一批有较高造诣的制釉师傅互相交流合作,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新的石湾釉色品种,探索各种新的釉色运用方法,推荐石湾釉色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另外加大对釉色的在职称和荣誉称号评审中增加制釉师傅一项,并设定标准,增加釉色研发人员的发展空间,提升制釉师傅在行业中地位。现石湾有经验的师傅很多年纪老迈或已辞世,青年一代又不喜干这一高温下进行的重体力活,所以龙窑柴烧这一技艺的传承存在困难。对于濒临消失的石湾龙窑烧制技艺,政府应当采取抢救性保护措施,组织工作人员人员收集传承人的烧窑笔记和记录、龙窑营造和烧制时使用的工具和龙窑烧成的代表性作品,必要时应当根据各自业务范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研究、学五百年来南风古灶都保持着传统柴烧技法,烧一窑产品需时三天:第一天,陶工会通过窑门把泥坯放进窑内,他们会根据不同产品的特性把它们放在窑内不同的地方,然后用砖封住窑门。第二天,陶工首先会在炉头点火,用大木柴烧12h,这个过程称为“挤火”。火势会沿着龙窑的斜坡慢慢向上升,窑头温度也会逐步升高到900~1000℃。在12h之后,窑工就会走上窑背投柴。龙窑窑背上有许多小孔称为“火眼”,是用于观测火势和加柴。睇火师傅负责产品的烧制全过程,他指挥工人将木柴条通过火眼投进窑内,要投放多少,什么时候放,这就全靠师傅通过观测窑内的火色来判断。在窑背上加柴烧火的这个过程称为“上火”,这个过程大概需要6h,窑内火温最高可达1300℃左右。经过18h煅烧后,再等大约30h的自然降温,就可打开窑门将烧好的产品搬出。这样由装窑、烧火到出窑共需3天,石湾当地人俗称为“三日火”。[3]
2目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石湾陶器向来以釉色多变为特征,可惜的是2018年第06期(第263期)佛山陶瓷51术交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宣传、展示,促进了石湾龙窑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另外,对龙窑师傅在工资福利上进行补贴(如高温补贴),给予他们相对稳定的工作条件和保障性的工资,购买社会保险,在资金、福利方面给予更大的扶持。载了石湾陶工们特有的精神理念,审美情趣和生活智慧。我们相信,在新的历史时期,“石湾陶”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会,走向更加灿烂的明天。4结语[1]陈智亮.佛山市文物志[M].广东科技出版社,1991.
石湾传统制陶技艺源远流长,有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石湾制陶技艺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承[2]何炽垣.佛山市陶瓷工业志[M].广东科技出版社,1991.[3]林明体.石湾陶塑艺术[M].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上接第47页)
还是装饰艺术上,至今看来都是精湛的可传承学习的,我们通过对器物的观察和鉴赏,通过器物上的视觉图像感受到了前人的多元信仰和观念。由此可知,早期艺术就已经和人类特定的观念联系在一起,使器物带有灵魂。从无意到有意,从观赏性到实用性的反反复复,已经把两者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这是当今智能化社会所要鉴赏的,机械化的大规模生产,单纯的实用性,使器物失去灵魂,我们无法感受到它的温度。对于现代装饰艺术的发展,我们应更多的赋予它精神文化的寓意,而不是一味的批量化生产,这对于艺术创造者来说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和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才是我们今天谈论原始信仰、宗教文化对古代器物纹饰影响的朴素意义。[1]陈进海.《世界陶瓷--人类不同文化和多元文化在交融中延异的土与火的艺术(第一卷)》[M].沈阳:万卷出版社,2016.4:15-40.
[2]陈进海.《世界陶瓷--人类不同文化和多元文化在交融中延异的土与火的艺术(第五卷)》[M].沈阳:万卷出版社,2016.4:30-61.
[3]秦伟.《瓷器的故事》[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3.4:24-50.[4]刘兰华.《中国古代陶瓷纹饰》[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3.12:149-18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