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站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宠物犬对空巢父母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

宠物犬对空巢父母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

来源:爱站旅游


宠物犬对“空巢父母”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

郑日昌**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北京,100875)傅纳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北京,100875)Bruce Headey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应用经济学和社会学研究所, 澳大利亚墨尔本,3010)

摘 要 采用量表法以642个成年人为被试研究了是否拥有宠物犬、依恋宠物犬和身心健康之间的关系。差异检验表明,饲养宠物犬的空巢父母身体更健康,一年内就医次数更少、生活满意感更高。相关分析表明,是否拥有宠物犬与身心健康显著相关。回归分析表明,是否拥有宠物犬、依恋宠物犬对就医次数和生活满意感有较好预测作用。

1 问题提出

虽然人类饲养宠物的历史已有数千年之久,但对于宠物给主人在身心健康方面所带来的好处显示出日益浓厚的兴趣,却是近几十年的事。例如学习困难的儿童在与海豚一起游泳后开始变得聪明起来,成年人心脏病发作后在犬的帮助下获得康复。这类故事通常都是根据个人的叙述而不是根据实证撰写而成的,不过,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却为这些说法提供了有利的佐证。这类研究工作大多是在最近三十年开展起来的。

在美国、英国、德国和澳大利亚进行的研究表明,拥有狗和猫等宠物同主人的身心健

康和生活满意感有关。早期的一些研究主要是横断研究,难以表明因果关系,因为有可能是健康的人才去饲养宠物。 但是两个新近的研究确实表明,拥有宠物和身心健康之间具有某种因果关系,虽然,这一结果可能不是最终结论。第一个研究中的被试是一些不养宠物的人,他们在研究开始时都被给予或主动获得了一只宠物,研究者测量了这些被试获得宠物前后的健康状况,结果表明,在获得宠物后,被试的健康得到了改善。在澳大利亚和德国进行的一项纵向研究中,研究者每年都调查同一批被试,访谈内容涉及十分宽泛的社会经济问题,当然也包括他们的健康问题。研究中两次问到被试拥有宠物的情况,第一次和第二次的时间间隔是五年,在这期间,大量的被试开始养宠物,同时也有一些被试停止饲养宠物。研究结果表明,持续饲养宠物的人健康最好,其次是那些新近获得宠物的人,健康最差的两组被试是从不养宠物和中途停止饲养宠物的人。

由于西方国家有着长期饲养宠物的传统,考察宠物对健康的影响相对比较困难,而在当代中国则比较容易,因为自1995年以来,随着相关法规的出台,城市饲养宠物的人数在迅速增加,为在自然状态下,考察宠物对主人健康的影响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条件。所谓自然状态是指研究者不对条件进行控制,从而使得研究者可以客观地研究其感兴趣的某一种社会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本研究是一个关于宠物犬对于“空巢”父母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由于子女不在身边,“空巢”父母可能会感到孤独,从而有损于健康。那么,作为人类伴侣动物的宠物犬是否有益于主人的身心健康呢?对此,我们提出如下两个研究假设:

假设1:空巢养犬家庭的父母比空巢不养犬家庭的父母身体更健康。

假设2:空巢养犬家庭的父母比空巢不养犬家庭的父母生活满意感更高。

2.1研究对象

我们是通过两个渠道获得研究样本的。首先,在北京8个城近区中(东城、西城、崇文、宣武、朝阳、海淀、石景山、丰台)进行随机抽样获得4个城区,再从每个城区中随机抽取2个街道办事处,而后,又从每个街道办事处随机抽取2个社区居委会。在每个居委会所辖区域内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门户,由经过培训的访问员上门向被调查者及其家庭成员说明调查目的,根据自愿原则,采取问卷留置或面对面访谈方式进行调查。此种方式获得的养犬被试人数只有56人,难以满足本研究的需要,因此又使用了北京某专门生产和销售狗、猫食品的公司在产品派送过程中建立的数据库。由于该数据库中的人员家庭住址比较分散,施行入户调查耗费的人力物力太大,因而,我们采用了电话访谈。两个渠道最终获得有效样本642个,其中,259人养有宠物犬(研究组),383人不饲养任何宠物(对照组)。

我们对“空巢家庭”的操作定义是:子女、孙子女不与父母、祖父母同吃同住;子女、孙子女最多每周回家探望父母、祖父母一次。

被试需要符合以下条件:“空巢家庭”父母;年龄在40岁及以上。每个家庭由一人填答问卷。

2.2方法和材料

(1)身体健康

对这一指标的测量是以日常生活能力量表为主,该量表采用了健康状况问卷的题目,通过评价个人独立完成轻度、中度、剧烈运动,爬一层或几层楼梯;弯腰、曲膝;一次散步的时间、路程;自行安排就寝、起床;准备饭;服药;洗澡、穿衣服的能力来评价个体的身体健康程度,记分为1(根本不能)到4(没有问题);分数范围从13(不良的身体健康)到52(身体健康良好)。除了上述题目外,又加入了一个与健康有关的题目: “在过去的12个月里,您去看病的次数有多少?”(1=0次,2=1至3次,3=4至6次,4=7至12次,5=12次以上)。

(2)生活满意感

采用编制的生活满意感问卷作为心理健康的指标。该问卷由一系列对自己的健康、工作、家庭生活、精神健康、情绪健康、生活总体、总体幸福感满意程度的题目组成。由4点Likert量表形式进行评定,1=非常不满意,4=非常满意。共7道题目,分数范围从7(生活满意感低)到28(生活满意感高),得分越高,说明心理健康状况越好。

(3)主人与宠物的关系

a.目前家里是否养有宠物犬(0=否,1=是)。

b. Lexington的依恋宠物量表,该量表由23个题目组成,为4点Likert量表(1=完全同意,4=完全不同意)。为了清楚地呈现和分析方便,该量表被转换成0(低依恋)到10(高依恋)的标准分。

3.1描述性统计

在有效样本的642人中,67%为女性,33%为男性。研究组被试的平均年龄是53岁,对照组为65岁。

3.2独立样本t检验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研究组与对照组被试在就医次数、ADL、生活满意感方面是否存在差异。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两组被试在ADL和就医次数上差异显著,养宠物组被试身体更健康,就医次数更少.

3.3相关分析

从表4可以看出,对宠物犬的依恋程度不同可以显著预测就医次数,高依恋的被试比那些低依恋的被试就医次数少,也就是说,在0-10点的依恋宠物量表(LAPS)上,依恋程度每升高一点,就医次数就减少5%,这一结果是相当显著的(p<0.01)。

是否拥有宠物犬、依恋宠物犬与生活满意感的关系

生活满意感是我们选择进行分析的另一个因变量,它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虽然是否拥有宠物犬和生活满意感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呈现出期望的结果,但我们发现一旦控制了前述的一些变量后,“空巢家庭”的生活满意感与是否拥有宠物犬之间的关系就变得比较密切了.

讨论

在对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后发现,研究组被试的平均年龄低于对照组,而通常状况下年轻人比老年人更健康,因此,为避免由于年龄因素本身导致的身体健康差异,我们在回归分析中,控制了年龄,此外,还控制了其它与健康有关的一些变量(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家庭收入),选择这些变量的原因是,在大多数国家中,不仅女性所报告的健康状况比男性差,而且就医次数也比他们多,在婚者比无配偶的人更健康。而诸如职业、住房面积、子女数则与健康无显著相关。

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北京的“空巢养犬父母”比“空巢不养犬父母”更健康,生活满意感更高。

可能低估两者关系的原因之一是样本的复杂性,有一些犬的主人实际上并不太喜欢犬甚至讨厌它。在本研究中,我们无法完全辨别谁只是犬的拥有者,谁是真正的爱犬者。在每一个“空巢家庭”中,我们只访问父母当中的一位,虽然大多数被试十分依恋他们的宠物犬,但是我们也看到研究组259名被试中的30人并不依恋其宠物犬,另外,还有那些不太依恋宠物的被试被留在数据中,这些人不太可能从他们的宠物犬身上获得更多的益处。

西方的一些研究表明,宠物拥有者去看医生的次数少,其使用的医疗资源也少,因而认为养宠物可为国家和个人节省医疗开支,而且节约的数额是可以估算的。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养宠物犬的空巢父母比不养宠物的空巢父母看医生的次数少,这是否对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研究作为初次探索,显示了在北京空巢家庭中宠物犬和主人健康之间的关联。为慎

重计,我们拟用更大更有代表性的样本重复此项研究,并要进一步采取干预和追踪的方法考察因果关系,搞清是拥有宠物导致更好的健康,还是健康的人才去饲养宠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