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P课件出示:一组鲁迅出行船路线照片)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好的故事。我的故事从一条老街(P配图)开始。老街上有一家历史悠久的小酒店(P配图),有一间名叫跨湖的书院(P配图),有一座总有游客端着相机去拍照的老房子。老街的旁边是一条宽阔的河(P配图),对岸也都是老房子。老街的出口是一座桥(P配图),站在桥上眺望,可以望见远处的亭子(P配图),传说站在这个亭子上可以望见远处的大海(P配图)。出了老街向右转,宽阔的河道一直陪伴在马路边,河上有桥,河边有塔,还有广袤的田野(P配图),河上有金色的倒影。最后我到了这里(P配图)。请问,有谁知道我的行走路线?(生沉默) (B板书:倒影)
师:太遗憾了。我们身处象牙塔,却忽略了很多身边的美景。这条老街往右拐的马路叫“山阴路”,沿着“山阴路”一直往前走,经过娄宫镇,最后到达兰亭。这就是我的“好的故事”,这也是鲁迅先生的“好的故事”。在先生的日记里,我找到了这样一条记载:(课件出示)
P1913年6月26日“同三弟至大路浙东旅馆偕伍仲文乘舟游兰亭,又游禹陵,归路经东郭门登陆,步归”。――《鲁迅日记》
师:我们刚才领略的就是当年先生的行船路线。今天,让我们一起感知先生的《好的故事》。(P课件出示课题)(B板书课题)(齐读)(课件出示)
P作者
师:请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细细品读课文,注意其中的字词。(生默读,师巡视)
师:我们先来解决一下课文的字词问题。(课件出示) P生字、生词、易错字(音)
师:现在请同学们回到课文中,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件出示)(生默读、生思考)
P“好的故事”其实就是一个( )。这个故事( )、( )、( )。
师:谁来说说?(生答,师随评,师引导:好的故事是一个梦;这个故事“美丽”“幽雅”“有趣”)
师:“好的故事”是一个梦境。梦境虽是虚幻的,但在作者的笔下却是有色彩的,一切事物的色彩都是明亮的,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相关的词句(课件出示)(生找,师巡视)
P找一找描写梦境“色彩”相关的词句。
师:谁先来分享?(生答,师随评)(课件出示)(齐读)
P闪烁的白光、镶嵌的日光、发出水银的火焰、大红花、胭脂水......
师:发现了没有?上面这些词语,本身都“自带光芒”,或者有着“明艳的色彩”,大家都很容易发现,但是,文中还有一些事物并非如此,可以通过想象去感受景象中含有光亮成分,再找找看(生找,师巡视,生答,师随评)(课件随机出示)
P作者将自己“看见”的景象比作色泽光丽灿烂、美如天上云霞的“云锦”; P一切事物“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里”
P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而且分明。
师:我们来梳理总结下,看看这以“色彩”为中心的梦境世界是什么样的?(课件出示)
P色彩的明亮:闪烁的白光、镶嵌的日光
P色彩的清楚:两岸边的......水里的......我一一看见在,知道...... P色彩的分明:青天、白云、澄碧、大红花、胭脂水、红锦带......
师:在“我”的梦境中,一切美好的事物纷纷登上了这个光影大舞台。他们因为色彩的鲜明而显得离“我”那么近,似乎触手可及。一起再读一读这些词句(齐读)
师:梦中的一切,色调明亮,美丽多彩。那梦外的现实又是什么样的呢?这篇文章将梦境与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教学中还可以紧扣色调,让我们试着用表格进行梳理与发现(课件出示)(生答,师随评,课件随机出示) P 现实 梦境 昏沉的夜...... 美丽的故事 昏暗 清楚 蒙胧 分明 ...... ....... 师:梦中的一切,色调明亮,美丽多彩;梦外的现实却昏沉、昏暗、蒙眬,为什么会这么矛盾呢?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得走进作者的心境,了解他彼时的处境,因为内心的想法是现实的隐射。
师:透过他对现实世界“昏沉的夜”的描写,同学们可以设想一下当时的社会可能是什么样的?(生答,师随评)当时社会处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清末廪生、县北侯寺人侯恂曾作诗描述当时全县军阀混战不休的场面(课件出示)
P“日盼享自由,算来建设六经秋。谁堪华夏执牛耳?日鼓鸿钧铸虎头。去岁也如前岁恶,来年还似今年不?只今人尽无家日,可肯息兵与暂休。”当时由于军阀混战,全县各地的土匪蜂起,日夜出没,杀人越货,肆意抢掠。有的土匪杂团竟与当地官府、劣绅、流氓、失意的中小官吏勾结一起,狼狈为奸,残害乡里,人民整日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劳动人民的生命财产没有任何保障。
军阀的苛捐杂税,也是对农民极其残酷的掠夺。除田赋正税有所增长外,附加税的增加每亩超过正税数倍。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永城除按人口、土地计算的赋税外,其他捐税、费不下40余种。如车马捐、灯油捐、清洁捐、粪担捐、茶桌捐、席桌捐、牲畜捐、房票捐、地丁附加捐、清乡捐、民团捐、扩充捐、区丁薪饷捐、屠宰税附加捐、营业税附加捐,另外还有娱乐税、人丁税、牙贴税、印花税、当税、契税、盐税、门牌税、保甲税、烟酒税、壮丁费等等,可以说天天有税、样样有捐,甚至是婚丧嫁娶都要纳税费,而且税捐额重。
师:看完资料说说自己的感受(生答,师随评)《好的故事》编排在本单元第二课,前面,我们刚好读过节选自鲁迅小说的片段《少年闰土》。但在《少年闰土》这部分文字中鲁迅只刻画了那时旧中国一个尚未经风历雨的少年农民的形象,那个天真活泼的孩子以及他在农村所经历的一切,都令人向往。
师:而小说《故乡》同样创作于上世纪20年代的小说《故乡》,原文对成年后的
闰土也进行了刻画,在当时的社会下,饱经风霜的闰土变得苍老、木讷。让我们在对比中形象地感知那个时代。我们来读一读(课件出示)
P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规定……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节选自《故乡》
师:那时的“闰土”们,在那种社会环境的折磨下,选择的是默默承受。鲁迅面对这一切时,虽然也彷徨,但却仍对未来抱以希望。而通过对以上文本的阅读,我们已然发现在《好的故事》中,“昏沉的夜”代表的正是——(当时的社会),这种借非常具体的事物,来表达一种非常抽象的思想与情感的手法,叫做象征——象征(B板书:象征)
师:举个例子说明一下,比如我们福清市的市花是桂花,有很多的文人墨客都喜欢在自己家里放上一盆桂花,这其实也是一种象征。因为文人墨客给人的感觉往往是高雅的,而兰桂花给人的感觉也是高雅的。有的时候,文人墨客希望借这盆桂花告诉来拜访他的人,我就是一个如桂花般的人,高雅,不庸俗。这其实就是象征。借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抽象的思想与感情。
师:我们在夜晚睡觉时会做梦。鲁迅在“昏沉”的夜进入梦境,他为何不像常人那样在“漆黑”的夜进人梦乡呢?我们可以再进一步去思考“昏沉”的深意(象征着社会的黑暗)
师:有同学提到“昏沉的夜”象征着社会的黑暗。我们可以先来看看,它还有一些怎样的特征?(生沉默)
师:老师提醒下:要真正理解这个“昏沉的夜”的精髓,离不开一个标点(课件出示)
P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
师:请大家注意第一节倒数第二个标点,是一个冒号。冒号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前面那两句话是解释冒号后面的“昏沉的夜”的关键的句子)我们来读读这个句子,体味一下,这是个怎样的夜?(生读,齐读) 预设:
生1:孤单的夜----因为“鞭爆的繁响在四近”再加上文章最后的时间是“2月24日”,提示我们,这应该是个过年的时候。鞭炮在响,而他却独自一个人抽着烟拿着书听着鞭炮的声响享受着夜的黑暗,我觉得他非常孤独。
师:我觉得你很感性。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体会,过年的时候鞭炮的响声并不是连着响的,而是响一声,停一下,再响一声,再停一下,而在响声与响声的中间,在那空白里,却比较容易让人伤感孤独。所以说,喧嚣之后的孤独更容易让人心生凉意。
生2:是个寂寞的夜----鲁迅先生在过年的时候,别人在喧嚣,他却很寂寥,用抽烟来排遣自己的情绪,他是孤独而寂寞的。
师:一个人在很寂寞很孤独的时候会抽烟。让我想到了曾经读到过的一个句子,叫“寂寞是一支烟”。大家可以想想,烟雾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包围着你。如果我走近你,我对你说一句话,对你打一个手势,这个时候你身边还会有烟雾吗?烟雾也好,鞭炮也好,都是很虚幻的东西,当我走近你的时候,你的身边便只有我,而没有烟雾了。先生为什么会被烟雾包围,因为他身边没有人,只有他自己孤独地坐着。所以,这个昏沉的夜,不仅仅黑暗,也是个寂寞而孤独的夜晚。
师:那么,先生为什么会如此的寂寞?(生沉默)读文章有一点非常重要,知人论世,还要了解文章写就之前的背景以及作者的心情,只有了解了这些,才有可能真正地读懂一篇文章。那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当时,先生的寂寞,缘何而来,再来看一份资料(课件出示)(生默读)
P此文写于1925年,当时的中国极其混乱,帝国主义的正在中国,广大的劳动人民活较艰苦。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鲁迅同广大人民一样,期望美好的未来尽快来到,故作此文寄以希望。鲁迅弃医从文,希望从精神层面挽救中国。他在《新青年》上发表一系列惩前毖后的文章。
P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并且落得一“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不过已经逃不出在散漫的刊物上做文字,叫做随便谈谈。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鲁迅
师:在沙漠中走来走去的鲁迅,失掉了同伴的鲁迅,显然是十分寂寞的。如果说“好的故事”是明媚而美好的,它象征着鲁迅的希望;那么“昏沉的夜”便是黑暗的,孤独的,与希望相对,它是――(绝望的)(B板书:昏沉的夜――绝望)
师:刚才,我们从“色彩”角度破译鲁迅的心境。我们再次来回顾一下课文的结构,它从一个昏沉的夜开始,做了一个关于“好的故事”的梦,然后又回到了昏沉的夜。也就是说,先生从绝望开始,进入虚幻而美好的希望,最后又回到了绝望,你可以想象,先生心中的绝望有多么重。但是如果只有绝望,那么他便不是伟大的鲁迅了。所以,先生在文章的结尾,还有一句话(课件出示)(齐读)
P虽然梦境消逝了,但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我要追加他,完成他。
师:理想与现实交织在一起,作者于对现实的失望之中,又满含着对美好未来的希望。“暗”中透着“亮”,“昏沉”之中的光彩成分才破解鲁迅心境的一种密码。
师:绝望是无法避免的,但“我”的心里却总是记着这个“好的故事”,这又是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呢?
生1:这是鲁迅的一种积极而乐观的精神。即便现实再怎样的绝望,可是他对这美好却有着积极的向往。他对美好的东西积极地追求着。
师:他有着对美好的向往。整个故事的结构从绝望开始,经由希望,再入绝望,你觉得先生对待绝望的态度是怎样的?这个绝望在先生心中的分量是怎样的?
生:应该还是比较重的。在现实与梦境之间,先生存着一种矛盾的心情。
师:我们在前面讲倒影的时候说,先生会自然而然地把两个互相矛盾的东西放在一起。能不能说,其实先生自己本身的思想也是很挣扎、很矛盾的,对吧?
生2:我觉得他在绝望中还是存在着一丝的希望。他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可以去影响现实。
师:一丝希望。说到这里,我想给大家推荐先生的一篇文章,《〈呐喊〉自序》,从文章里,我们可以很好地理解先生对待希望与绝望的态度。那么,在这里,我们就用先生自己的话来为先生的态度做一个解释。先生是这么说的――(课件出示)(齐读)
P我的作品,太黑暗了,因为我常觉得‘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却偏要向这些作绝望的抗战。
师:直面绝望,是先生的人生态度。先生对这样的态度下了个定义,先生说――(课件出示)(齐读)
P虽然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要走,就是反抗绝望,因为我以为绝望而反抗者,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更悲壮。
师:这就是先生的精神,反抗绝望。如果只有绝望,或者心中充满希望,那就不是鲁迅了。正是这样一个在矛盾中挣扎的,在绝望中追求希望的人,才是我们中国的,咱们绍兴的鲁迅。这也是先生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B板书:昏沉的夜――希望)
师:大家可以想一想,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在自己的人生中遭遇绝望的境地,在那样的时刻,希望大家可以想到,在某一天的某一个时刻我们曾经学过先生的《好的故事》,想一想先生在人生的大哀痛和大悲戚中依然可以保有生命的大热情,那么,我们的生命中还有什么可以让我们妥协呢?而我想,真正能够继承先生精神的人,可以直面人生中的绝望的人,想必也能看到先生的微笑。(课件出示)(齐读)
P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鲁迅
师: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愿大家心中都能拥有一个好的故事。(课件出示)
P愿大家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的真正的好的故事! 补充:(可不教)
师:刚才,我们从“色彩”角度破译鲁迅的心境。其实,在《好的故事》同时期创作出的小说《故乡》里,也可以用“色彩”去破译。看这段《故乡》里的文字,试着比对阅读,从而发现其中的奥秘(课件出示)(生默读)
P我冒着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少年便是闰土。 ......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一九二一年一月。
——节选自《故乡》
师: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将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进行了对比,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与社会将一个活泼可爱的少年“折磨”成了一个苍老木讷的中年的事实(课件出示)(生思考、生答、师随评)
P
文章 《故乡》 《好的故事》 色彩一 天气阴晦 苍黄的天 ? 色彩二 深蓝的天空 金黄的圆月 碧绿的西瓜 ? 读一读,想一想,《故乡》文中的两种色彩分别对应《好的故事》中的什么色彩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