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站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古代史 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史 阶段特征

来源:爱站旅游


中国古代史 阶段特征

重要提示:

1、中国古代史通常按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五大部分来梳理,且之间互为因果。以唐代经济繁荣的原因为例,唐代经济繁荣的原因有:(1)国家统一,政局稳定;(2)统治者推行重视经济发展的政策;(此处可替换,如,民族交流频繁的原因,即可将此处“经济”换成开明的民族政策)(3)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4)对外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5)文化科技发达;(6)人民的辛勤劳动;(7)前代良好的经济基础。(这是中古史归纳原因的一般公式,务请牢记)

2、使用时注意结合课本,“阶段特征和基本线索”只起梳理和归纳的作用,答题时应注意将相关课本的知识充实进来。

第一阶段 先秦(距今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

【阶段特征】先秦包括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涉及原始社会的出现与发展及解体,奴隶社会的形成(夏)、发展(商)和鼎盛(西周)和瓦解(春秋)以及封建社会的确立(战国)时期;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形态演变的根本原因。

夏商周时期:(约前2070年---前771年)我国奴隶社会的主要时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初步阶段。

(1)

政治上:“家天下”的国家格局形成并发展。实行以宗法分封制为代表的贵族政

1

治、血缘政治,王权不断加强且带有浓厚的神权色彩和原始部族色彩。夏朝建立了奴隶制国家机器,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西周为了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政治上实行宗法分封制、经济上实行井田制,使周王朝成为地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贵族垄断政权,形成世卿世禄。

(2)经济上:实行以井田制为代表的土地国有制度。政府完全控制工商业,实行“工商食官”制度,青铜工艺成熟,使我国进入“青铜时代”。 在奴隶社会,农业生产依然以耒耜为代表的木石工具为主和集体劳作的耕作方式。商朝青铜器制造业发达,少量用于农业生产;职业商人和货币已经产生;丝织业有所发展。

(3)文化上: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信史是从商朝开始的,文字类型有甲骨文和金文(又称钟鼎文、铭文),到西周时大篆(又称籀文)的产生,使汉字不断发展。此时傩仪已经融入国家礼乐制度,由娱神转向娱人。教育由官府垄断,形成“学在官府”的贵族教育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年)以大动乱、大变革、大转折为显著特征,春秋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时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1)政治上:宗法分封制不断瓦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大夫夺位,奴隶制日益崩溃,以地主阶级为代表的封建制逐步形成,社会正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韩非子顺应社会变革的要求,提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论,符合封建统治者建立中央集权地需要。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2)经济方面:。井田制不断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封建经济产生并初步 2

发展。

随着铁器和牛耕的推广,公田日益转化为私田,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私有,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最终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小农经济和租佃经济相继产生,战国时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实行;“工商食官”制度被打破,私人工商业开始形成,产生了一批著名的商业都会,并且对国家政治开始产生一定影响;金属货币广泛使用但形制多样,不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3)思想文化方面: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剧变和经济大发展,“士”阶层解放出来,使思想和科技出现了繁荣局面。思想方面,学术下移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教育方面,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天文、历法、医学等科学技术有了发展,如《甘石星经》等;文学上产生了以《诗经》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和楚辞为代表的浪漫主义两大流派,诗歌、寓言等多种文学体裁开始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 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阶段特征】秦汉时期是结束春秋战国诸侯混战局面之“大一统”时期。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的历史时期,也是当时社会政治从天下大乱到天下大治,社会经济上从停滞倒退状态到初步恢复发展的时期。

【基本线索】政治方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并初步发展。秦朝建立后,实行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和郡县制,在全国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此外还制定经济措施、文化措施等促进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发展。西汉建立后,在沿用秦朝制度的基础上,又着手采取措施解决王国问题和加强对郡县的管辖,汉武帝实行的推恩令和十三州刺史制度

3

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汉承秦制,有所损益)。但这些王朝统治期间,也出现一些不稳定因素,如东汉的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

(2)秦汉时期“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和对外战争,使我国多民族国家开始形成和发展。

2、经济方面:封建经济得到恢复和初步发展,山东、山西成为我国经济的重心。秦朝统一后,结束了诸侯混战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生产。两汉初年,统治阶级实行了与民休息,恢复生产的经济恢复措施,出现了“文景之治”和 “光武中兴”的安定局面。但是汉朝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形成豪强地主的庄园经济,是东汉末年诸侯割据的根源。“丝绸之路”开通,对外贸易出现繁荣局面;东汉时青瓷出现,是我国手工业领域的重大发展时期。东汉杜诗发明水排,促进了冶铁技术的发展。

3、文化方面:大一统的政治局面促进了思想上的统一,秦朝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西汉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由于国家统一,生产力发展,各民族间政治经济联系得到加强,科技文化也得到迅速的发展。科学技术方面有许多发明创造在当时世界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特别是造纸术和地动仪的发明等;东汉《九章算术》标志着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以赋为代表的文学和秦篆汉隶为代表的艺术各放异彩。到汉时,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形成并日益扩展,其影响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突破了东亚的文化圈,远及欧洲和非洲。

第三阶段 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

【阶段特征】魏晋南北朝上承秦汉的强盛,下为隋唐的全面繁荣奠定了基础,因此是两大鼎盛时期的过渡阶段。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封建国家大分裂、民族大融合时期,也是江南经济大开发并开始赶上北方的历史时期。

4

【基本线索】

1、 政治方面:政权更替频繁,政治上长期处于分裂的状态。先后经历了三国(魏、蜀、吴)鼎立、西晋的短期统一、东晋十六国的对峙、南朝(宋、齐、梁、陈)和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的对峙。最终由北周统一北方,为隋的统一创造了条件。魏晋以来,在九品中正制等的影响下地主阶级中形成了士族制度。南朝末年,士族势力逐渐衰落,庶族地主逐渐取得政治地位。社会动荡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客观上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2、 经济方面: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和吴、东晋、南朝各政权对农耕经济的有利扶植,江南经济得到了初步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与此同时,北方在孝文帝改革后,经济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南北经济发展的差距缩小,这为隋朝的统一创造了条件。白瓷和灌钢法出现,我国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3、文化方面:佛、道盛行,儒家地位受到严重挑战,形成三教并立的局面;由于各族人民大融合,北方经济的发展和江南的开发,这一时期士人群体形成,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在不少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就。出现了著名的科学家祖冲之、贾思勰,书法家王羲之,画家顾恺之,田园诗人陶渊明以及民歌等。

第四阶段 隋唐时期(581年~907年)

【阶段特征】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显现繁荣景象;各民族联系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对外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全面辉煌。

5

【基本线索】

1、政治方面:国家统一,政治清明;实行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标志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民族政策开放,多民族国家迅速发展。

(1) 隋朝是我国历史上继往开来的重要朝代。隋的统一,使社会秩序安定下来,隋朝

开创或沿用前代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对唐朝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 唐以755年安史之乱为界,分为前后两期。a唐前期:统治者吸取隋亡的教训,

注意调整统治政策。政治比较清明,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社会经济相对繁荣,民族关系和睦融洽,对外交流盛况空前,文化事业兴旺发达,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b唐朝后期: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而衰。此后,地方上形成藩镇割据,中央出现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政局混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唐统治瓦解。

2、经济方面:封建经济繁荣发展,经济中心进一步南移。

(1) 隋朝和唐朝前期继续实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经济曾一度繁荣,为封

建经济繁荣打下基础。隋朝开凿的大运河,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后来我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唐朝前期,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陆海丝路开通,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重心。安史之乱使北方农业生产遭到破坏,土地兼并使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筒车和曲辕犁的发明,推动了农业的迅速发展;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度,城市的政治军事职能凸显;丝织业出现缂丝技术,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的生产格局,丝织业的中心已经转到江南地区。

6

3、思想文化方面: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三教调和之风盛行,为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隋唐时,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取得了更大的成就。隋唐时期的火药和雕版印刷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诗为代表的文学艺术光耀千古,产生了李白、吴道子、颜真卿等文学和艺术大师。唐文化泽被深远,促进了亚洲文明的发展和西方文明的时步。

第五单元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907年~1368年)

【阶段特征】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中外交流进入鼎盛时期

【基本线索】

政治方面:(1)民族战争的频繁和边境贸易的开通又促使民族融合的进程进一步加快,(2)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迅速加强。

北宋初,为了巩固统治,宋太祖采取二府三司制和加强了中央集权的措施,不仅加强了皇权专制,也解决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和武将争权的问题。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有效地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和统治。

2、经济方面: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经济中心继续南移,南宋时南方已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这一时期,农业、手工业都超过了前代水平,表现在苏湖地区成为农业中心,佃农仅次于自耕农;手工业部门增多,出现了新兴的棉织业,元代黄道婆的技术使松江成为棉纺织中心;打破了坊市制度,城市的经济职能加强;出现了纸币交子,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7

市民阶层产生;对外贸易兴盛,以海路和瓷器为主,元时明州成为外贸中心;宋代瓷窑遍布,景德镇成为瓷都,元时瓷器生产进入彩瓷时代;

3、文化方面:宋元时期,我国古代文化达到高度繁荣。三教合一,理学形成和发展,儒学再次成为官方哲学。科技成就突出,我国科技外于世界领先地位。最为突出的成就是活字印刷的发明、指南针用于航海和火药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这些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元代郭守敬的《授时历》在当时世界也是最先进的。元代重视农业,出现了《农书》等一大批农业书籍。

(2)教育事业发达。学校制度完备,书院兴起,对人才的培养起了良好的作用。

(3)文学繁荣。宋代词的创作达到最高造诣;元代关汉卿等的优秀曲艺作品作鞭挞了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

(4)宋代的哲学主要是理学。南宋的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同时陆九渊创立心学,提出“发明本心”,表明了另一种求理的方式和境界。

(5)宋元时期的艺术也有很高的成就。文人画成为绘画的主流,书法强调有意无法,突出个性,同时世俗文化兴起,雅俗共同发展,出现了宋四家、张择端等艺术大师。

第六阶段 明清时期(1368年~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

【阶段特征】明清(鸦片战争以前)的阶段特征:一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二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8

【基本线索】

1、政治方面:君主专制得到空前的加强并达到顶峰,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明初废丞相设内阁,实行厂卫特务统治、八股取士等,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清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等,使君主专制得到了强化,同时也暴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性,说明了中国制度渐趋衰落;对外趋向闭关政策,阻碍了社会进步,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后。另一方面,清朝康乾年间挫败西北少数民族的叛乱以及对沙俄保卫战的胜利,使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空前巩固,也为经济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经济方面: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发展超过了前代水平,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明朝中后期萌芽并在清代有了缓慢发展。一方面,中国农耕经济高度发达,双季稻和玉米、番薯等外来作物的引进,以及棉布的广泛使用,我国的衣食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白银成为流通货币,上海成为商业资本的集散地,商帮和一大批工商市镇兴起;私营手工业成为手工业的主体;明朝“一条鞭法”和清朝“摊丁入亩”,加速了农产品的商品化进程。但是另一方面,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的严格执行,不仅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失去进行工业革命的契机。到乾隆时期,中西方的易位已经基本定局。

3、文化方面:明清文化具有新的时代特征。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导致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同时,思想专制空前加强,程朱理学依然作为官方哲学,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进一步固化了腐朽的封建制度。在宋朝心学的基础上,明朝王阳明提出“致良知”,形成与程朱理学相对的另一大理学学派;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传统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出现了《农政全书》、《天工开物》、《本草纲目》等科技巨著,但总体而言已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文学艺术具有高度的反封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商人第一次作为歌颂对象写进文学作品,出现了八大山人、郑板桥、曹雪芹等

9

一大批文艺大家;明朝具有高超艺术水平的昆曲兴起,被称为“百戏之祖”,到清朝乾隆时期,京剧形成,同光年间,京剧迎来第一个繁荣时期。

古代史主要线索和注意事项

1、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历程,特别要关注其中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殊事例,古代监察和谏议制度对今天的影响,以及这套制度对我国历史的积极作用。

2、经济:小农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历程以及评价;近代前夜的兴衰和教训;主要的经济政策和资本主义萌芽;

3、文化: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注意汉代之后儒法并用,兼收道佛的统治思想以及儒家思想对今天中国的世界的重大意义。

4、几个阶级、阶层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地主阶级:

小农阶级:

文人阶层:

市民阶层:

士人群体:

10

5、贵族政治与平民政治势力的消长:

6、乱世中的变革、进步的因素对治世的影响: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