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卷第1 1期 2009年l1月 医学与社会 Medicine and Society Vo1.22No.11 Nov.2009 。65。 医学院校体育课程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 杨毅王红雨 蚌埠医学院体育教研室,蚌埠,233000 摘要通过访谈法、专家问卷法、数理统计法等对我国部分医学院校的体育课程建设状况进行研究,期望通过调查和分 析,得出医学院校体育师资队伍、体育教师的培养、体育课程设置的内容、体育教学实行“三自主”的状况及体育课程评价形 式等方面的结果,并根据调查结果和体育课程的发展趋势提出相关的建议和对策,从而为医学院校体育课程的改革提供一 定的依据。 关键词 医学院校;体育课程;建设: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0I.10.3870/YXYSH.2009.11.029 The sports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for Medicin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YangYi etal BengBuMedicalCollege,Bengbu,233000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d some research of status of our country partial medicine colleges’sports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through the ways of literature material law,the interview law,the expert questionnaire law,the mathematical method ofaverage and SO on.Expecting to clear the condition and culure oftrtoops ofthe sports teachers in medicine colleges,the set ofsports curriculum,the situation after the sports teaching have implemented“Three independently”.And at last give some advice to he treform ofmedicine colleges sports curriculum. Key words Medical colleges;Sports curriculum;Construction;Countermeasure 人的身体健康是优雅生存的前提,如果身体素质差,体质 弱,经常患病,就根本谈不上优雅生存…。科学研究已经证明, 合理的体育锻炼可以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发展身体机能,增强 人的免疫能力,促进身体健康。青少年时期是人体机能发展 和逐步成熟的重要时期,青少年身体健康关系到整个民族体 质健康的水平。医学院校的学生将来大都是医疗卫生工作 者,他们对参与体育锻炼的态度不仅对他们的工作产生影响, 而且对广大社会群体产生示范的作用。因此很有必要加强医 学院校体育课程的建设,促进体育课程的发展,激发学生参与 体育锻炼的热情,逐步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院、大连医科大学、皖南医学院、北京协和医科大学、首都医科 大学等;共发放问卷5O份,回收问卷50份,经过检查认为有 效的问卷为46份,有效率为90.2%。 1.2.2访谈法。对参与会议的部分专家进行个别访谈,从而 了解他们对医学院校体育课程建设与发展的见解,并对他们 的见解进行整理和分析。 1.2.3数理统计法。使用SPSS11.5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 分析,并制定出相关的图表。 2结果与分析 2.1医学院校体育师资队伍整体结构的评价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和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 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他们的思想和业务水平是影响教学 质量的决定条件 。体育教师对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形成 终身体育意识有重要的影响。从表1可知,有60.8%的专家认 为医学院校体育教师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是比较 l研究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 我国部分医学院校,包括第二军医大学、武汉大学医学 院、昆明医学院、潍坊医学院、大连医科大学、蚌埠医学院等二 十几所医学院校,研究他们的体育课程的建设状况。 1.2研究方法 合理及合理的,但仍有l,3以上的专家认为体育师资队伍还存 有问题。分析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体育课程是医学院校的公共 基础课程,不属于专业课,对教师学历要求上不是很高,许多 1.2.1 问卷调查法。采用专家问卷调查,主要发放给参加 2008年1月份在卜海第二军医大学举办的医学院校体育课 程论文报告会的专家:其中男性28名,女性22名,具有高级 职称的专家为34名,中级职称的为l6名;专家所在的学校分 别是第~二军医大学、武汉大学医学院、昆明医学院、潍坊医学 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就可以担当教学任务,从表1中可以看 出,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在教师总数中占的比例较大,此外通 过与专家进行个别交谈得知,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大多是具 有较长教龄,他们具有较多的教学经验。但随着社会的发展, 社会对高校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迫切需要具有高学历和专 省2o08年高等教育学校省级教学研究基金项目,编号:2008jyxm428; 蚌埠医学院体育教育改革研究基金项目,编号:2005.17院教(2006) l4号. 业水平的教师进行教学:同时经过个别访谈也得出部分医学 院校确实存在多年来未曾引进高学历人才或引进的力度不 ・66・ 医学与社会2009年11月第22卷第11期 大,造成高学历教师人数偏少、教师年龄结构失衡的情况。 表1 医学院校体育教师整体结构的评价 外,其他项目都较少,说明医学院校开设的选修课内容较少, 多集中在传统的三大球运动上,许多新兴项目没有得到广泛 开展,不能满足学生对体育活动多样化的需求。 2.4医学院校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 体育场馆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场所,是学生开展 体育活动提高身体健康水平的重要保证“ ,专家认为医学院 注:n=46 校体育场馆设施合理与比较合理的为39.2%,说明医学院校的 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还存有较多的问题,不能够满足学生进 行体育锻炼的要求,《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 2.2医学院校体育教师队伍培养的分析 教师是学校开展教学工作的主力军,师资队伍建设是学 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办学 层次的决定性因素0 。教师队伍的培养,尤其是年轻教师的 培养关乎师资队伍梯队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是师资队伍建 设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调查的院校中,有87.0%的学校非常 重视和重视青年教师进行学历进修,医学院校对教师进行培 训的主要形式是参加学术交流会和短期有关课程的培训,在 调查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91.3%和78.3%,采用举办学术讲座 的形式也较多,达N56.5%。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社会对高 目录》中对不同规模的学校在体育场馆设施、器材方面做出了 明确的规定,根据不同学校的学生人数提出了对体育场馆设 施、器材的要求。通过对医学院校体育场馆设施的调查发现 (除综合类大学医学院校和军事医学院校外)能满足国家标准 的仅为34.5%,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部分学校的游泳馆、健身馆、 风雨操场等场馆类设施建设不足(见表2)。随着中共中央国 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执行,以及 阳光体育运动工程的广泛开展,全国范围内掀起了进行体育 校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高学历的人才参与高等教育的教学 和科研,尤其是教育部加大了对高校评估的要求,要求高校教 师队伍必须达到一定比例的高学历人才数量,因此学校比较 重视教师学历层次的提高。 锻炼的热潮 高等院校学生是青少年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青少年时期是人体机体发展、成熟的重要时期,他们体质 健康状况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民族体质状况的好坏,因此学 校有必要加大在体育场馆设施方面的投入,满足学生进行体 育锻炼的要求。 表2 医学院校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合理状况的调查表 2.3医学院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分析 国家教育部规定普通高等院校在大学l、2年级必须开设 体育必修课程,大学3年级及以上的学生开设体育选修课程, 由图l可知,医学院校必修课设置的课程内容中,开设较多的 主要集中在三大球和田径项目上,在调查的结果中都超过 85%,其中足球项目达到100%,这些项目都是我国学校体育领 域比较传统的体育项目,且在高校开展的时间较长也比较广 泛,开设较少的体育课程主要是手球、瑜伽、重竞技、羽毛球、 游泳、轮滑等项目,经过分析以上项目的特点主要是:①有些 项目开展所需要的硬件条件较高,不易广泛开展;②一些新兴 的体育项目在师资力量或设施条件上难以满足开放的要 求;③一些体育竞技性较强的项目已在学校开展。医学院校 开设的体育必修课程主要以传统的体育项目、开展广泛和便 于开展的项目为主,当然许多新兴的体育项目和学生喜爱的 体育项目也开始在课程中设置,如网球、乒乓球、健美操等,所 以体育课程内容开始向多样化方向发展。体育选修课中开设 较多的体育项目主要为篮球、排球、足球、健美操等,而田径、 体操等传统的体育项目开设的较少,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原有 注:n=46 2.5医学院校体育课程实行三自主教学形式的分析 关于三自主教学形式,主要是指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等 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规定实行的学生自主选择教 师、自主选择体育项目、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教学组织形式, 目的是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更好的激发学生参与 体育运动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由调查可知,医 学院校中有32院校未能实行三自主的教学形式,通过调查得 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影响了三自主教学形式的实 施:①医学院校学业课程较多、任务较重,学校教务部门在教 学时间上难以做出安排;②部分医学院校的领导对开展三自 主教学形式还存有分歧,一时难以形成统一的意见;③学校体 育资源难以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其中主要集中在体育师资 的体育师资力量主要集中在三大球这一领域,而且深受学生 的喜爱,所以依据现有的教学师资及资源,开设上述项目为选 修课的较多,但田径、体操项目比较枯燥,学生对此缺少兴趣, 所以选择的人较少。其它项目中除武术、乒乓球开设的较多 120. 100。0% 力量和体育场馆设施器材方面,因此三自主教学组织性的广 泛实施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完善。 8O.d 6 0.喁 40.O% 2 o.O% 0. 图1体育必修课程内容设置情况 杨毅等. 医学院校体育课程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 ・67・ 2.6医学院校体育课程实行学分制情况的分析 由调查结果得出,目前医学院校体育课程实行部分学分 制形式的有24所,占52.2%:实行完全学分制的有10所,占 21.7%;未实行学分制的学校有12所,占26.1%(见表3)。说明 当前医学院校在开展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有向学分制方向发 展的趋势,但由于众多条件的影响,尤其是我国教育体制深受 前苏联专业教学模式的影响,在当前教育背景下还难以完全 实行学分制形式开展教学。 因此,采用部分学分制开展教学的院校较多,这样一来既 可以满足学生自由选课的需要,同时也保证某些必修课程的 教学需要,这实际上就是学校课程改革过程中从非学分制向 学分制教学形式变革的一个探索阶段和试行过程,是符合我 国国情的。 表3 医学院校体育课程实行学分制情况的调查表 注:n=46 2.7医学院校体育课程评价形式的分析 课程评价是确保教学质量的重要前题,是激励教师不断 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手段。 由调查可知,目前医学院校采用的体育课程评价形式主 要有学校教务部门的评价、体育教学部门的评价、学生的评价 等,所占比例分别为78.3%、60.9%、52.2%,其中学校教务部门 的评价是许多学校普遍存在的一种评价方式,主要是督促学 校教师爱岗敬业、提高业务素质、提高教学能力、促进自身的 发展,从而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当前教育部加大了对高校教学评估的要求,各高校也相 继成立了专门的教学督查机构,广泛开展教学检查活动,促进 教学水平的提高。体育部门的评价主要是对本部门课程的建 设进行的业务指导,发现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和建议,不断提 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能力。学生的评价主要是通过从学生的 角度了解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水平、教师的道德修养 以及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可程度,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 师资结构。医学院校体育师资队伍在整体结构方面 表现基本合理,但具有高学历的教师数量偏少,青年教师、高 学历教师的引进力度不大,在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方面有些 失衡。 3.1.2教师进修培训。医学院校重视对青年体育教师的学历 进修,对教师的培养主要通过参加学术研讨会和各种短期的 培训。 3.1_3教学内容与设施。医学院校体育课程开设的内容主要 以传统的三大球以及田径为主,新兴体育项目开设不足,但部 分院校已经开始探索实行新兴体育项目。 医学院校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不足,难以满足学生参与体 育运动的需求。大部分医学院校体育课程实行三自主教学形 势还存有一些障碍,还需要经过较长时期的探索和完善。 目前大部分医学院校体育课程实行部分学分制,这在当 前的教育背景下是符合我国高校发展特色的教学形式。医学 院校体育课程主要通过学校教务部门、体育教学部门以及学 生评价等形式对体育教学进行教学评价,以便促进学校教学 水平的提高。 3.2建议 医学院校应该加大对具有高学历尤其是年轻的、业务水 平较高的高学历人才的引进力度,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形成 长期的、稳定的教师培养机制,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不断提 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 根据社会的发展趋势以及学生对多样化体育内容的需 求,开设一批新兴的、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逐步培养学生 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把校运 动队及部分确有运动特长学生的专项运动训练纳入体育课程 之中,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 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 。 进一步探索三自主和学分制教学组织形式,充分发挥学 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 学,努力拓展体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 应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 时间的自由度,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 完善体育课程教学评价机制,采用多元化、综合性的指标 进行评价,建立不同评价标准的合理权重,着重学生课堂学习 态度及学习的进步幅度评价权重,淡化竞技达标的评价权重, 评价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反应,重视社会有关方 面的评价意见。 参考文献 【1] ̄JJ书元.健康促进与青少年体质三层说[J】.体育与科学,2007, 28(2):7.8. [2】朱永新.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系统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 版社,1998. 【3恒莉娟.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J].中国现代医药杂 志,2006(7):15.18. [4]刘官元,郭礼.普通高校体育场馆、设施、材配备建设改革[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1):54-56. [5】满昌慧.新的体育课程改革对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状 况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202.204. (收稿日期2009.05.09;编辑吴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