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站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货币银行读书笔记

货币银行读书笔记

来源:爱站旅游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一节货币的本质

一.货币的产生

货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的经历了四个阶段

简单的(或偶然)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扩大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经常地表现在一系列的商品上 一般价值形式--一切商品的价值都在某一种商品上得到表现

价值的货币形式--从交替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分离处一种经常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商品,执行这货币的职能,成为表现,衡量和实现价值的工具。

二.货币的本质

用来代表财富并充当交易媒介的凭证

1.货币是一般等价物(1)货币是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 (2)货币具有直接同所有商品相交换的能力 2.货币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和手段,这就是货币的本质

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货币反应者不同的社会生产关系

三.货币形式的发展

货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演化而变化

货币的自身形式不断发展有足值的金属货币(金币银币)到足值货币代表(纸币)到不可兑现的信用货币

第二节货币的职能

价值制度--表现和衡量商品价值,表现为一定货币量(只需观念上的货币)

流通手段--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发挥媒介作用(可能产生买和卖的脱节--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流动中所需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

(1)待流通的商品数量(2)商品价格(3)货币流通速度

货币流通必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商品价格*待流通商品数/货币流通速度

贮藏手段--退出流通,贮藏起来(蓄水池作用,自发调节市场货币流通量) 支付手段--作为交换价值而独立存在,非伴随着商品运动而作单方面的转移(赊购者还欠款) 货币流通必要量=(商品价格总额-赊销商品价格总额+到期支付总额-相互抵消的支付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世界货币--当货币超越国界,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表现在三方面 (1)作为国际间一般的支付手段,用以平衡国际收支差额 (2)作为国际间一般的购买手段用以购买国外商品

(3)作为国际间财富转移的一种手段,如战争赔款,输出货币资本

第三节货币制度的演变和发展

一.货币制度的形成

货币制度是指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货币流通的组织形式,简称币制

前资本主义时期,铸币流通的分散性和变质性,货币流通混乱。后逐步建立了统一完整的货币制度

二.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

1.货币金属与货币单位:先确定金属的种类再规定货币单位 2.通货的铸造发行与流通程序:通货制造指本位币和辅币的制造 金属铸币不能满足商品的流通,出现了银行券和纸币

3.金准备制度:金准备制度就是黄金储备制度,是货币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国货币稳定的基础

黄金储备主要用途:(1)作为国际支付手段

(2)作为时而扩大时而收缩的国内金属流通的准备金

(3)作为支付存款和兑换银行券的准备金(纸币不兑换黄金,后两条用途消失)

三. 货币制度的演变

银本位

分为银两本位制&银币本位制,存在时间不长范围不广原因1白银产量激增,银价不稳定2白银与黄金比体积大而价值小不适合经济发展 金银复本位制两货币可自由兑换 按两金属关系分为

平行本位制:金银两种货币均按其所含金属的实际价值任意流通的货币制度 双本位制(可能出现劣币驱逐良币):金银两货币按法定比例流通,按金银比价确定金币银币的固定兑换率

跛行本位制:金币可自由铸造,银币不可以,金币银币可以固定的比例兑换 金本位制:

金币本位制:以黄金为货币金属的金本位制 特点(1)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

(2)流通中的辅币和价值符号可以自由兑换金币

(3)黄金可以自由输入输出 金块本位制:没有金币的铸造和流通,而由中央银行发行以金块为准备的纸币流通的货币制度。

与金币本位制的区别(1)以纸币和银行券作为流通货币,不铸金币,纸币银行券是金单位,规定含金量 (2)不像金币本位制一样实行辅币和价值符号同黄金自由兑换,规定黄金有政府集中储存,居民可按本位币的含金量在达到一定数额后兑换金块

金汇兑本位制;以银行券作为流通货币,通过外汇间接兑换黄金的货币制度

与金块本位制相同点:货币单位规定含金量国内流通银行券,没有铸币流通;银行券不能兑换黄金,但可换取外币 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以不兑换黄金的纸币或银行券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纸币代替黄金成为本位币,黄金完全退出货币流通--黄金的非货币化。 不兑换的信用货币制度是双刃剑,使国家获得干预经济的手段,同时使通货膨胀成为可能

第四节货币的层次和衡量

一、货币层次的划分

货币供应量:是指一国在某一时点上为社会经济运转服务的货币存量总额,它由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供应的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两部分组成

狭义货币

M1=流通中现金+商业银行体系的支票存款

广义货币

M2=M1+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 M3=M2+其他金融机构的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

M4=M3+其他短期流动资产(如国库券、银行承兑汇票、商业票据等)

准货币:又叫近似货币,是一种以货币计值,虽不能直接用于流通但可以随时转换成通货的资产

准货币主要由银行定期存款、储蓄存款以及各种短期信用流通工具等构成,如国库券、储蓄存单、承兑票据 准货币=M2-M1

二、货币层次划分的现实意义

1. 通过对货币供应量指标的分析,可以观察、分析国民经济的变动

2. 考察各种具有不同货币型的资产对经济的影响,并选定一组与经济的变动关系最密切的货币资产,作为中央银行控制的重点,有利于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应,并及时观察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

第二章信用和利率

第一节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一、信用的产生

商品的买卖能够做到钱货不必两清,即赊购赊销,因此形成商品卖出者的债券和商品买入者的债务,信用由此产生

二、信用的发展

1. 高利贷信用

高利贷资本是通过放贷货币或实物获得高额利息的一种生息资本。 高利贷信用就是高利贷资本的运动形式 高利贷特点:

1) 高利贷的利息率非常高

2) 高利贷不利于生产发展,升职对生产有破坏作用 高利贷积极作用:

1)高利贷的高利率使无数小生产者被剥削殆尽、纷纷破产,只有靠纯麦劳动力维持生活,从而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提供了工人阶级;

2) 高利贷这积蓄起大量的资本,为资本的积累和转化为生产资本创造了条件

2. 资本主义信用

借贷资本,就是货币资本家为了获取利息而贷给只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资本主义信用主要指借贷资本的运动

拥有闲置货币资本的资本家把他的这部分货币资本以信用形式暂时借给那些需要货币资本的资本家使用,并在一定时期以后连本带利收回,限制的货币资本就成了借贷资本

借贷资本与高利贷资本区别:

资本来源:高利贷资本主要来源于商人、僧侣、奴隶主、地主等少数富人 借贷资本主要来源于货币资本家,还包括社会各阶层的部分货币收入 用途:高利贷用于消费、生存、挥霍

借贷资本主要用于生产,产生更多剩余价值

借贷资本特点:

1) 借贷资本是一种所有权资本

2) 借贷资本是一种特殊的商业资本(价值不仅保存下来,而且还会增值,产生利息) 3) 借贷资本具有特殊的运动形式产业资本运动形式:货币—商品…生产…商品—货币

商业资本的运动形式:货币—商品—货币 借贷资本运动形式:货币—货币

4)借贷资本有特殊的转让形式(价值单方面转移)

5)借贷资本是资本主义腐朽性的表现

资本主义经济中信用双重作用:1)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2)加深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矛盾,为社会主义生

产方式取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创造了物质条件

信用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主要表现:

1) 信用促进了资本的再分配和利润率的平均化 2) 信用节省了流通费用,加速了资本的周转 3) 信用加速了资本的集中和积累

资本主义信用加剧啦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1) 信用使得社会财富越来越多地为少数资本家所掌握,使得生产社会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

有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

2) 信用由于其盲目性加剧了资本主义各生产部门间的不平衡 3) 信用可以造成虚假的繁荣 3.社会主义信用

社会主义信用是指社会主义经济中借贷资金的运动形式

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形式,因此,其运动形式与借贷资本的运动形式是完全相同

第二节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

一、信用的基本形式

1. 商业信用:是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延期付款形式或预付贷款等形式提供的信用 商业信用的特点:

1) 商业性用所提供的资本是商品资本,仍处于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仍是产业资本的一部

2) 商业性用体现的是工商企业之间的信用关系 3) 商业信用与产业资本的变动是一致的 商业信用的局限性:

1) 商业信用的规模手工商企业所拥有的资本量的限制 2) 商业信用具有严格的方向性 3) 商业信用具有对象上的局限性

2.银行信用:银行以货币提供给工商企业的信用 银行信用的特点:

1) 银行信用中贷出的货币是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不从属于产业资本循环中的商品资本阶段,

而是从产业资本循环中独立出来的货币资本

2) 银行信用是一种间接信用,它是以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为中介,以货币形式对社会提供

的信用

3) 银行信用与产业资本的变动是不一致的 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的关系:银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扩大了信用的范围、数量。但不能完全代替商业信用

3.国家信用:是以国家为主体进行的一种信用活动 国家信用形式:

按信用资金来源分:国内信用—国债 国际信用—外债 按信用的期限分: 短期国库券 1年以内 中期国库券 1—10年 长期国库券 10年以上、 按发放方式分: 公开征募:指国家公债公开向公众、企业发行,由后者认购

银行承销:指公债由银行通过与国家订立协议进行包销,由银行负责

向公众、企业出售,并从中赚取承销费

4.消费信用:是由商业企业、商业银行以及其他信用机构以商品形态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信用

消费信用商品形态:由企业直接向消费者提供所需的消费品 分期付款信用卡业务 货币形态:有商业银行和其他信用机构向消费者提供贷款 消费贷款分抵押贷款和信用贷款(无需抵押)

5.租赁信用:是指租赁公司或其他出租者将其租赁物的使用权出租给承租人,并在租期内收

取租金、到期收回租赁物的一种收回信用形式

现代租赁主要有经营性租赁、融资性租赁和服务租赁 经营性租赁:是指出租人将自己经营的设备或用品出租的租赁形式,目的在于对设备的使用 融资性租赁:出租人案承租人的要求购买租赁物,然后再出租给承租人使用的一种租赁形式 服务租赁:又称维修租赁,出租人负责租赁无的保养、维修、配件供应以及培训技术人员等

服务

6.国际信用:是指国与国之间相互提供的信用

国际信用的主要形式:出口信贷银行信贷政府信贷国际机构信贷

出口信贷:出口国银行对出口贸易所提供的信贷,以促进本国商品的出口 分买方贷款和出口方贷款

银行信贷:是进口商为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设备而从外国银行取得的贷款 政府信贷:是国际间一主权国家政府对另一主权国家政府提供的信用 国际金融机构信贷:金融机构所提供的信用

二、信用工具

1.商业票据:商业票据是以商业信用进行交易时所开出的一种证明债权债务关系的书面凭证 2.支票:支票是以银行为付款人的即期汇票

3.银行票据:银行票据是在银行信用基础上产生的,有银行承担付款义务的信用流通工具 4.股票:股票是股份公司发放给其投资者,证明其所投入的股份金额并取得股息收入的凭证 5.债券:债券是由债务人签发的,证明债权人有按约定的条件取得固定力量型和回收本金的权利凭证

信用工具特点:

1.偿还性 2.可转让性 3.本金的安全性 4.收益性

第三节利息和利率

一、利息的本质 二、利率的分类

1. 年利率、月利率、日利率(按计算利息的期限长短划分)

2. 固定利率:是指在整个接待期限内,利率不随资金供求状况而变动的,适用短期借

浮动利率:是指在接待期限内随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定期调整的利率 3. 实际利率:是指物价不便,从而货币购买力不变条件下的利率

名义利率:是指包括补偿通货膨胀风险的利率 名义利率等于实际利率和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之和

4. 市场利率:是市场上货币资金的供求关系而变动的利率

官定利率:是由政府金融管理部门或中央银行确定的利率,实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

种政策手段

公定利率:由民间金融组织所确定的利率是行业公定利率 .

5. 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以信用行为期限长短为划分标准 6. 一般利率和优惠利率:一利率是否带有优惠性质为标准划分

三、利率的作用和结构

1.利率的作用 宏观作用:

1) 积累资金的功能 2)调整信用规模的功能

3)调节国民经济结构的功能 4)抑制同伙膨胀的功能 5)平衡国际收支的功能 微观作用:

1) 激励企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功能 2) 影响家庭和个人的金融资产投资的功能 3)作为租金计算基础的的功能

2.利率的结构

1〉利率的期限结构:利率的期限结构就是利率与金融资产期限之间的关系 1) 预期理论:任何证券的利率都同短期证券的预期利率有关

它假设:人们是风险中性

远期利率是将来利率的完善预期

债券的将来价格是确定的,从而任何投资期的债券的手艺率是确定的 2)市场分割理论:将不同期限证券的市场分割开,认为它们都是完全独立的市场,而不

同期限的利率水平是由各自供求的情况决定的,彼此互不影响。这种理论认为不同期限的债券是难以相互替代的,因而一种期限的债券的预期收益率对另一种期限债券的利率并没有影响

3)流动性偏好理论:接受了预期理论认为预期收益率对收益率曲线有影响这一观点 还考虑了不同期限证券的收益和相对风险程度对收益率曲线的影响

2〉利率的风险结构:相同期限的金融工具与不同利率水平之间的关系,反映了这种金融工

具所承担的风险大小对其收益率的影响.

利率与风险呈正比,风险越高,利率越大 利率的风险结构影响因素:税收及费用违约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四、利率决定的理论分析

1.古典学派的储蓄投资理论

1)充分就业条件下,储蓄与投资的真实数量都是利率的函数

2)储蓄取决于人们对消费的时间偏好,人们大多偏好当期消费,如果要增加储蓄,就要

求他们放弃当期消费,投资者必须给予利息补偿,储蓄是随着利率的上升而上升的 3)资本的边际收益率会随着资本投入两的增加而递减,投资是随着利率的上升而下降的 2. 凯恩斯学派的流动性偏好理论

利率不是由储蓄和投资的相互作用决定的,而是由货币量的供求关系决定的

货币的需求是一个内生变量,取决与人们的流动性的偏好,利息是对放弃流动性的补偿补偿

人们流动性偏好的动机: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资动机 货币的总需求量L=L1(y)+L2(r)

L1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带来的货币需求是收入y的增函数 L2 表示投机动机带来的货币需求,L2(r)是利率的减函数

流动性陷阱:人们会认为利率只有可能上升而不会继续下降,因此他们将只持有货币,对

货币的需求就会无限大

3. 新古典学派的可贷资金理论

利率应有可用于贷放的资金供求来决定

可贷资金的需求主要包括(1)投资和利率呈负相关

(2)货币的窖藏货币的窖藏是与利率负相关的,因为利率代表了窖藏的机会成本的高低 可贷资金的需求=投资+货币需求增量利率的减函数 可贷资金的供给=储蓄+货币供给增量利率的增函数

4. 利率决定的宏观模型——IS-LM模型 利率

投资收入

储蓄

第三象限用45度的直线表示投资与储蓄相等的关系 第二象限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 第四象限储蓄随收入增加而增加 第一象限每点由矩形连接而得

第四章商业银行

第七节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与收缩

商业银行最重要的特征是,商业银行能以派生存款的形式创造和收缩货币,从而非常强烈的影响货币供应量

一、商业银行信用创造的前提条件

银行创造信用和存款的前提条件:现代银行采用部分准备金制度和非现金结算制度

部分准备金制度又称存款法定准备金制度,是指国家已法律形式规定存款机构的存款必须按一定比例,以现金和在中央银行存款形式留有准备的制度

非现金结算制度使人们能够通过开出支票进行货币支付,银行之间的往来进行转账结算,无需用现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