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5期 新农村经济与文化发展专题笔谈 5 作用。传统农民的价值观念是光宗耀祖、望子成龙。 门风。家庭文化的改造与重建是当前家庭经济发展 农村世俗生活中的大办婚事、大办丧事、大兴土木、 的重要问题。 多子多孙等都和这种价值观相联系。社会主义市场 (二)村落文化与乡村发展 经济要求新的价值体系与之相适应。以为 村落是农村社区的基层单位,农民主要活动在 价值理想,以为社会作贡献为人生追求,以集体主义 村落里。在村子里形成良好的宗族关系和邻里关 为行为准则,这些应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 系,很容易组织和形成乡镇企业。村子里的信息是 值体系的重要方面。农民新的价值体系形成了,农 共享的,有什么信息很快就传遍全村。一个农户发 村新文化的方向也就确立了。 展起来,往往会带动整个村子的发展,形成专业村。 五、农村文化和农村发展 在村落发展中形成村风、村俗、村规,并制约着村民 的行为和村落经济发展,村落文化建设已成为乡村 企业文化已成为热门话题,但是反映农业经营 基层组织的重要任务。村落文化为经济发展提供了 的农业文化却很少为人论及。从管理角度来说农业 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正确的经济发展方向。 文化是指农业经营的价值观念、经营思想和经营的 (三)乡镇文化和乡镇发展 道德规范。这里从家庭、村落、乡镇三个层次来论述 乡镇是农村的活动中 tl,,乡镇企业是农民学习 农业文化与农村发展问题。 先进管理思想的重要场所,乡镇农贸市场是农民学 (一)家庭文化与家庭经营 习市场经济的课堂 乡镇是政治、科技、教育、信息 传统农业社会是以家庭为中心的,改革开放以 中心,农民的知识、技术、信息是从乡镇得到的。乡 后重新恢复了家庭经营,使家庭文化又突现出来。 镇是城市和农村的联结点,农村的工业化、城市化是 改造与重建家庭文化成为家庭经营的突出问题。农 从乡镇开始的。乡镇文化对乡镇企业的管理和发 村中先富起来的农户,也是家庭文化先走一步的农 展,对乡镇市场的管理与发育,对广大农村发展的辐 户。户主有正确的经营思想,懂技术,懂管理,家庭 射与带动等方面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内部成员之间平等、协作,家庭经济就会有大的发 (作者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中 展。中国有重视家庭文化的传统,注意家教、家风、 国农村社会学学会副会长陕西杨凌712100) 建设和谐农村社会的内涵及路径选择 同 春芬 一、建设和谐农村社会的基本内涵与主 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应当是农村和农业经济系统与 要特征 自然生态系统相和谐,农村和农业经济活动的需求 增长与农村自然生态系统供给能力相适应,农村和 从社会学角度考察,建设和谐农村社会的内涵 农业生产、生活排放废物量与生态系统净化能力及 和意义,涵盖四个方面的和谐:一是人与自然和谐, 环境容量相协调,从而实现农村和农业经济社会发 就是人类既开发利用自然,又保护、养育自然,以它 展由反自然性向生态文明的根本转变,形成人与自 为自身的自然家园,而自然则大度地以其一切宝藏 然共同生息与协调发展关系。二是人与人和谐。就 为人类服务。工业文明发展,使人与自然的矛盾日 是当代人与后代人、当代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和谐。 益突出,它比人类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为尖锐,成为 在人与自然的矛盾日趋尖锐的基础上必然伴随着人 工业社会自身难以克服的内在矛盾。因而重建人与 与人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这就使当代人之间、当代 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文明,就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 人与后代人之间的矛盾加剧,成为农村与农业发展 现实基础和首要任务。建设和谐农村社会,构建人 的重大矛盾。“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f几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6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第27卷 年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现代化进程相伴随的 实现全面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因此,农村和谐社会 是社会阶层分化的迅速和多层化、复杂化。这就涉 运行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的发展, 及各个阶层之间的利益平衡与冲突、收入分配的公 还包含着生态、环境的发展,并且是经济发展必须同 平合理与发展机会均等以及文化心理的一致与摩 政治、文化、科技、生态、环境的发展相适应、相协调。 擦、抗衡。因此也就产生阶层隔膜。这里,就会产生 这种协调发展集中体现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 不和谐音,产生对立以至矛盾冲突,从而发生社会问 文明、生态文明四大文明建设整体推进、全面发展与 题.产生不稳定现象。合理妥善地解决这种和谐问 协调发展。因此,农村和谐社会的运行与发展过程, 题,是建立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l J因此,人与 就必然表现为经济与生态、社会与环境、人、社会与 人应该和谐发展,不仅要代内相和谐,而且要代际相 自然的全面协调发展过程。这是农村全面小康社会 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要一代更比一代和谐。 建设的必然进程。第三,可持续发展是农村和谐社 三是人与社会和谐,“是指人以社会为自己的‘集体 会模式的本质特征。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人与自然的 家园’、‘生存家园’,而社会则是作为家园保护、保证 协调发展,而且是人与人的协调发展和人与社会的 人们的安定、祥和、温馨的生活。”…社会的发展和人 协调发展。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核心问题是实现经 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甚至可以说社会的发展就是 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这种发展,必 人自身的发展,两者发展是一个双向同步发展的统 须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协 一运动过程。因此,人与社会应该和谐发展,即个人 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所以,可持续发展是农村和 自由与社会认同相适应,个人的利益与需要的满足 谐社会模式的内在属性,这就决定了构建农村和谐 和整个社会的利益与需要的实现相适应,人的素质 社会,就是要推进整个农村的全面发展与协调发展, 的全面提高与社会不断进步相适应,人的能力发挥 实现农民可持续生存与发展。 与社会公平公正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农民 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和谐统一。四是人、社会 二、建设和谐农村社会的路径选择 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 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有 关系,是现代人类社会的两种基本关系。它们相互 效解决“三农”问题,是建设和谐农村社会,调蕉农业 联系、相互制约,是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因此,人、 与农民经济活动的终极目标和必由之路。因此,建 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交织和相互融合比它们之间 设和谐农村社会的过程,就是解决“三农”问题的过 的相互区别更为重要,农村与农业的生态和生 程,这是全面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客观要求,是 态文明建设,就是重塑人、社会与自然这个有机统一 中国农民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村与农业现代 的整体,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统 化的基本实践,在这里,仅谈以下四个基本问题。 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终创造出一个可持续发 (一)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是解决“三农”问题、创 展的农村社会。 建农村和谐社会模式、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宏 建设和谐农村社会模式的主要特征主要有:第 伟目标的根本问题与关键所在创建和谐农村社会 一,全面发展是建设和谐农村社会模式的重要特征。 模式,首先需要巩固与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 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要求实现农村现代化在 我们认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必须按照农业与农民 经济、政治、文化及人的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 经济活动的两重目的与终极价值尺度,使农村与农 各个方面的任务。因此,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 业的发展既要增强农村与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经济 整体发展目标,就是要建立一个高度物质文明、高度 功能,大力加强农业的经济基础地位;又要增强农村 精神文明、高度政治文明、高度生态文明的和谐发展 与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生态功能,大力巩固农业的 社会,实现农民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因 生态基础地位,二者的有机统一就是全面加强农业 而,农村和谐社会模式必定是一个全面发展与全面 基础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 进步的社会。第二,协调发展是农村和谐社会模式 设,实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当前, 的根本特征。人类社会是一个由经济、政治、文化、 我国农村现行的县、乡两级政权表现为机构庞杂、人 生态、环境等多种要素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与相互转 员臃肿、条块分割、效率低下,严重制约了农村生产 化的有机整体。只有这些要素形成和谐统一、整体 力的发展和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已经成为制约农 优化、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关系,整个社会才能真正 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政治问题;同时,现存的一家一户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5期 新农村经济与文化发展专题笔谈 7 的小生产毕竟无力建设大型农业基础设施,无力接 路。一句话,就是要致力于建设以生态农业为核心 受高新科技投入,进行不了现代化大生产,抵御不了 的生态农村,使有权有钱的人懂得同情、关怀与帮助 大的自然灾害,经受不了大的疾病和其他意外灾祸, 无权无钱的人,使广大民众有权决定自己的命运,有 筹措不出子女接受高等教育以至普及教育的足够费 权选择自己前进的道路,有权选举与监督自己的公 用。的有限投入又难以使分散的农户受到实惠 仆,有权反对一切不公平的、非正义的行为,使人民 而常流失于中间环节,如此等等,都会影响我国农业 能与幸福,实现家庭和睦、邻里和睦、干群 现代化的实现和“和谐社会”的推进。因此,必须以 和睦;就是要在建立农村和谐社会模式过程中,不断 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具有 增强农村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改善生态环 不同区域特色的农村和谐社会模式,这种模式应该 境,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农村与农业经济和 既能保障当今农村“生态一经济一社会”复合系统多 人121、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要素、多结构的全面协调发展,又能够为未来社会多 发展,推动我国农村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 要素、多结构的全面协调发展提供基本条件,是一种 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长时期促进社会公正、文明、安全、健康运行的农村 (四)把农村社会治安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 全面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来。创建农村和谐社会模式,是实现农村社会稳定发 (二)在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和 展的根本保证首先,以和谐社会的理念抓好农村 生态化协调发展大格局中,创建农村和谐社会模式, 社会治安。和谐社会理念的核心是和谐,抓农村社 实现农业与农民经济活动的两重终极目的。促进“三 会治安要树立和谐理念,我国农村社会注重以和为 农”问题的真正解决通过工业化和城市化,使城镇 贵。要从广大农民的生活安宁出发,从社会稳定与 非农部门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大量农业人口 和睦出发,区分社会治安问题的性质,采取多种途径 向非农产业永久性转移;通过深化改革,使农民真正 和形式抓好社会治安,为农村居民的安居乐业创建 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把农村与农业经济 一个良好的环境。其次,用和谐社会的要求整治农 纳入全国统一市场化和社会化的发展轨道;通过信 村社会治安。在建设农村和谐社会进程中,农村社 息化带动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用信息化支撑 会的政治和谐要求政治民主,严禁破坏农村的社会 农村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农村与农业结构调 治安问题发生;农村经济和谐需要维护正常的生产 整和优化升级;通过生态化即绿色化,优化农村工业 和市场秩序,要防止危害农村市场经济环境的治安 化和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绿色农业,走出一条生态 问题发生;农村社会的人际关系和谐需要平等相待, 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和平相处,要围绕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进行农村的 (三)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实现 社会治安工作,使之适应建设农村和谐社会的要求。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和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这 最后,要以和谐社会的标准规范农村社会治安。农 是构建和谐农村社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核心问题 村社会治安问题多发生在管理不规范的环境中,因 目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恶化问题相当严重,人与 为农村生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社会控制发生松动, 自然很不和谐,生态与经济很不协调。因此,我们在 农村社会治安也失去应有的规范,而创建和谐农村 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中,必须把加强农村与农业 社会模式,就必须按照建设农村和谐社会要求的标 生态环境建设放在优先地位.必须加大治理农村与 准,规范地做好农村的社会治安工作,确保农村各项 农业环境污染的力度,将农村与农业发展建立在自 工作的稳定。 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承载力允许的基础之上。统筹人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科学的发展 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就是在建立和谐农村 观为指导,在实践中创建农村和谐社会模式,走出一 社会模式过程中,不断增强农村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农村现代化发展 能力,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道路。 推进农村与农业经济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 (作者为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 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推动农村以至整个社 山东青岛266071) 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