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卷第3期 (二)调查结果 1.SCL一90标准筛查结果 高等教育研究 2008年9月 表2标准化筛查后需要关注的学生人数 关注人数 样本数 百分比 需要关注 I7l3 24.5%重点关注 6l3 8.77% 特别关注 86 1.23% 注:(1)需要关注的学生:总分≥160,并且任一因子分/>3,或阳性项目数≥43,并且任一因子分/>3 (2)重点关注的学生:总分≥160,并且阳性项目数/>43,并且任一因子分t>3 (3)特别关注的学生:l5题(想结束自己的生命)选项选3分以上者 由表2可看出,筛查后需要关注的学生人数占24.5%,重点关注占8.77%,特别关注占1.23%,说明学生的心理健康 水平不容乐观。 2.因子均分结果 表3最高的5个因子均分 因子 均分 排序 强迫 1.95 1 人际关系敏感 1.78 2 抑郁 1.6O 3 偏执 1.59 4 焦虑 1.52 5 由表3可以看出,筛查后因子均分排在前五位的分别为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焦虑。 二、家庭教育模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关系分析 家庭情况调查表的内容主要包括:家庭结构、教养方式、6岁前与父母共同生活情况、家庭氛围、父亲文化程度、母 亲文化程度、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情况等8项。 (一)家庭结构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 家庭结构是家庭成员的组合状况,即家庭中的代际结构和人口结构的统一组合形式。 l 家庭结构不同,家庭功能、家 庭关系、家庭的生活管理也不相同。对家庭结构的基本划分方法很多,有人按照家庭成员结构,将家庭分为单亲家庭、核 心家庭、杂居家庭。本文主要将之分为单亲家庭、完整小家庭(相当于核心家庭)、(三代同堂的)大家庭(相当于杂居家 庭)、寄居家庭、重组家庭。具体结果如下(见表4): 表4来自于不同家庭结构的学生筛查均值比较 类别 总分 单亲家庭 143.25 34.46 33.74 完整小家庭 140.41 大家庭 寄居家庭 重组家庭 均值 F值 P值 身区体化强迫症状人鬟系 抑郁 焦虑 敌对 恐怖 偏执 精神病性附力口项 1.32 1.31 1.34 1.49 1.36 1.32 4.21 .001 1.966 1.942 1.958 2.202 2.003 j.950 2.87 .014 1.80 1.77 1.80 1.94 1.77 1.78 1.50 .186 1.65 1.59 1.61 1.84 1.65 1.60 4.O0 .001 1.53 1.52 1.54 1.66 1.54 1.52 1.49 .188 1.53 1.49 1.53 I.65 1.49 1.50 2.】5 .057 1.38 1.39 1.38 1.41 1.39 1.39 .07 .997 1.64 1.58 1.62 1.67 1.63 1.59 2.50 .029 1.55 1.51 1.54 1.66 1.58 1.52 3.52 .004 1.52 1.47 1.50 1.68 1.53 1.48 4.23 .001 142.60 34.14 156.o0 39.61 144.o7 141.16 3.27 .006 34.41 33.92 1.70 .132 在家庭结构上,除了阳性项目数、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恐怖因子上得分差异的显著性没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因子 得分差异显著性均具有0.001或0.050水平上的统计学意义。 来自干寄居家庭的学生在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敌对、偏执、精神病性、附加项这些因子得分上明显高于其他家 庭结构的学生; 来自于重组家庭的学生在总分、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精神病性及附加项上明显高于单亲家庭、完整小家庭、大 家庭; ・2.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5卷第3期 大学生的家庭教育模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研究 2008年9月 而来自于单亲家庭的学生在抑郁、敌对、偏执等因子上高于完整小家庭、大家庭、重组家庭。 从5种家庭结构中各个因子的分布看:寄居家庭学生的各项因子分均高于其他家庭结构的学生,其次是重组家庭和单 亲家庭。 (二)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 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教养态度、行为、非言语表达的结合,它反映了亲子互动的性质,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Darling Steiberg,1993) 。在父母教养方式上,有的划分为权威、溺爱、忽视及专制,本文则划分为民主式、权威式、放任式及 其他四种类型。 表5来自于不同的父母管教方式影响的学生筛查均值比较 类别 总分 身区体化强迫症状人 系 抑郁 焦虑 敌对 恐怖 偏执 精神病性附力口项 民主式 136.31 31.79 1.28 1.87 1.69 l_52 1.47 1.45 1.36 1.54 1.47 1.43 权威式 148.67 37.29 1.37 2.06 1.89 1.70 1.6O 1.58 1.43 1.68 1.60 1.54 放任式 147.36 35.55 1.32 2.O3 1.88 1.72 1.56 1.59 1.40 1.68 1.59 1.53 其他 145.73 36.16 1.34 2.O1 1.85 1.67 1.57 1.52 1.41 1.63 1.58 1.52 均值 141.17 33.92 1.3l 1.95 1.77 1.60 1.52 1.5O l_38 l_59 1.52 1.48 F值 53.8O 42.40 18.40 46.34 57.68 58.33 3O.29 3O.04 l1.47 33.30 14.53 24.56 P值 .000 .000 .000 .0oo .o0o .ooO .0oO .0oO .O0o .Ooo .00o .O0o 在父母管教方式上,各个因子得分差异的显著性在0.001水平上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来自于权威式的父母教养方式背景中的学生在除敌对外的其余各因子上均明显高于来自于其他父母管教方式背景的学 生。其次是放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背景中的学生得分较高。 ’ (三)6岁前与父母共同生活情况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 表6 6岁前是否与父母共同生活的学生筛查均值比较 类别 总分 躯体化强迫症状人 系 抑郁 焦虑 敌对 恐怖 偏执 精神病性附力口项 共同生活 139.79 33.35 1.30 1.934 1.76 1.58 1.51 1.48 1.38 1.58 1.51 1.46 分开 148.86 37.12 1.38 2.039 1.87 1.70 1.60 1.59 1.44 1.67 1.62 1.59 均值 141.15 33.92 1.32 1.950 1.79 1.60 1.52 1.50 1.39 1.59 1.52 1.48 F值 1O.o7 7.54 6.39 5.93 5.56 8.83 6.13 7.07 3.80 5.47 11.08 11.75 P值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由表6看出:各个因子得分差异的显著性在0.001水平上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6岁前与父母分开生活,不在一起居住的学生,其各个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早年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学生。 【四)家庭氛围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 表7来自不同家庭气氛的学生筛查均值 类别 总分 躯体化强迫症状人 系 抑郁 焦虑 敌对 恐怖 偏执 精神病性附加项 很和谐 132.19 29.05 1.25 1.82 1.64 1.46 1.43 1.40 1.33 1.49 1.43 1.39 和谐 142.47 35.47 1.35 2.Ol 1.79 1.61 1.540 1.496 1.37 1.56 1.53 1.50 一般 140.O1 34.11 1.30 1.94 1.76 1.58 1.51 l_48 1.37 1.58 1.51 1.45 不和谐 153.59 39.83 1.40 2.10 1.96 1.78 1.64 1.63 1.48 I.73 1.65 1.61 均值 141.15 33.91 1.31 1.95 1.77 1.60 1.52 1.50 1.38 1.59 1.52 1.47 F值 104.62 94.38 41.96 69.68 89.39 110.40 60.02 67.O1 31.67 65.70 83.61 67.12 P值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5卷第3期 高等教育研究 2008年9月 由表7看出:各个因子得分差异的显著性在0.001水平上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五)父亲文化程度与学生心理健康关系 表8 父亲文化程度对学生影响筛查均值 类别 总分 身区体化强迫症状人 系 抑郁 焦虑 敌对 恐怖 偏执 精神病性附力玎项 文盲 153.47 37.55 1.39 2.115 1.97 1.79 1.69 1.6O 1.44 1.68 I.69 1.59 小学 143.65 34.88 1.33 1.999 1.83 1.64 l_55 1.5O l_39 1.60 1.56 1.49 初中 142.69 35.13 1.32 1.984 1.82 1.62 1.53 1.51 1.41 1.60 1.54 1.48 高中 139.59 33.oo 1.3O 1.913 1.74 1.58 1.51 1.50 1.38 1.59 1.5O 1.48 高中以上 134.oo 3O.O8 1.29 1.819 1.60 1.49 1.45 1.47 1.33 1.55 l_45 1.44 均值 141.17 33.92 1.32 1.950 1.78 1.6O 1.52 1.5O 1.39 1.59 1.52 1.48 F值 14。72 14.72 3.19 18.52 29.46 14.95 1O.04 2.41 5.11 2.80 15.14 3.48 P值 .00o .00o .OD7 .Oo0 .000 .ooO .o()o .0B4 .Oo0 .016 .Ooo .004 由表8看出:各个因子得分差异的显著性均在o.001或0.05水平上具有统计学意义。父亲是文盲的学生,其各个因子 得分明显高于父亲是其他文化程度的学生。同时,除阳性项目数、敌对及恐怖因子外,其他各因子均随着父亲文化程度的 提高而得分有所降低。 (六)母亲文化程度与学生心理健康关系 表9母亲文化程度对学生影响的筛查均值 类别 总分 身区体化强迫症状人 系 抑郁 焦虑 敌对 恐怖 偏执 精神病性附力口项 文盲 147.67 36.64 1.36 2.05 1.92 1.71 1.59 1.52 1.43 1.62 1.58 1.53 小学 143.68 35.44 1.32 2.O0 1.84 1.63 1.55 1.5O 1.41 1.6O 1.56 1_49 初中 142.46 34.65 1.32 1.97 1.81 1.61 1.53 1.52 1.41 1.6O 1.54 1.49 高中 135.49 30.98 1.29 1.85 1.65 l_53 1.47 1.47 1.34 1.56 1.45 1.45 高中以上 133.42 29.33 1.28 1.82 1.59 1.48 1.44 1.47 1.31 1.56 1.45 1.44 均值 141.16 33.91 1.32 1.95 I.78 1.60 1.52 1.50 1.39 1.59 1.52 1.48 F值 l7.31 20.36 4.12 21.27 38.29 15.80 11.04 2.34 9.77 2.57 14.50 3.82 P值 .000 .000 .001 .000 .000 .000 .000 .039 .000 .O25 .000 .002 由表9看出各个因子得分差异的显著性均在0.001或0.05水平上具有统计学意义。母亲是文盲的学生,其各个因子得 分明显高于母亲是其他文化程度的学生,其次是小学、初中、大学文化程度。而母亲为高中文化水平的学生各项因子 最低。 (七)独生子女情况与学生心理健康关系 表1O是否是独生子女的学生筛查均值 类别 总分 身区体化强迫症状人 抑郁 焦虑 敌对 恐怖 偏执 精神病性附力口项 独生子女 138.41 32.39 1.30 1.91 1.71 1.56 1.48 1.50 1.35 1.59 1.49 1.45 非独生 143.37 35.14 1.32 1.98 1.82 1.63 1.54 1.49 1.41 1.60 1.55 1.50 均值 141.17 33.92 1.31 1.95 1.77 1.60 1.52 1.50 1.38 1.59 1.52 1.47 F值 8.46 10.78 2.56 6.58 16.12 9.86 7.24 .41 9.53 、.37 8.08 5.10 P值 .000 .000 .037 .000 .000 .000 .000 .804 .000 .828 .000 .000 ・4・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5卷第3期 大学生的家庭教育模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研究 2008年9月 从表1O看出:除了敌对与偏执因子外,其余各因子得分差异显著性在0。001或0.05水平上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非独 生子女在这些因子得分上均明显高于独生子女。 (八)家庭经济情况与学生心理健康关系 表11 不同家庭经济情况的学生的筛查均值 类别 总分 躯体化强迫症状人 系 抑郁 焦虑 敌对 恐怖 偏执 精神病性附加项 特殊困难 151.O2 36.84 1.39 2.O8 1.9l 1.78 1.62 1.58 1.45 1.67 1.64 1.58 困难 146.15 35.95 1.36 2.O1 1.87 1.68 1.58 1|52 1J 42 1.61 1.57 1.53 一般困难 142.37 35.02 1.32 1.97 1.82 1.61 1.53 1.50 1.40 1.61 1.54 1.48 不困难 137.O2 31.87 1.28 1.89 1.70 1.54 1.48 1.48 1.36 1.56 1.47 1.45 均值 141.16 33.92 1.32 1.95 1.78 1.60 1.52 1.50 1.39 1.59 1.52 1.48 F值 18.8O 15.58 1O.91 13.92 25.38 22.94 11.45 3.27 7.O0 4.60 16.46 9.42 P值 .Ooo .Ooo .0oo .Ooo .00o .ooO .0o0 .oo6 .000 .001 .000 .000 在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程度上,各个类别学生,其因子得分差异显著性均在0.001水平上具有统计学意义,随着家庭经 济困难程度的增加,各个因子的得分越高,学生的症状表现越明显。 三、讨论与建议 (一)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重点关注大学生的家庭状况与成长经历 1.家庭结构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起着重要影响 来自寄居家庭、重组家庭和单亲家庭的学生,均表现出明显的强迫和抑郁,这些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他们更怕自己表 现不好而被家人排斥,因此对自己有更为严格的要求和更多完美主义的期待,对身边的人的态度和行为更为敏感。表现在 大学里,许多来自这些家庭的学生常常和周围同学的人际关系以及自己的亲密关系相处上有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困难与 问题。同时,早年亲密关系的丧失往往导致其持续地处于抑郁状态中。从调查结果看在不同家庭结果中所表现出心理问题 的因子数和症状的严重程度分别为:寄居家庭>重组家庭>单亲家庭。 2.父母的文化水平与教养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应对方式 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的应对方式,甚至是心理健康存在着不同影响。来自于权威式的父母教养方式背景中的 学生(占16.46%,1150人)在除敌对外的所有因子上均明显高于来自于其他父母管教方式背景的学生,其次是放任型的 父母教养方式背景中的学生(占5.95%,416人)得分较高。 只有在良好的教养方式下,父母提供积极的情感表达,同孩子能开诚布公地交流、对其制定明确的行为规则,这些互 动方式既影响孩子与父母持续积极地关系,又能进一步促使孩子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细的健康的心理能力模式。 调查中发现父亲和母亲的文化程度越低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负性影响越大,这可能与父母的教养方式以及父母的 教育理念有关。07级新生中,父亲文化程度高中以下的比例为59.96%;母亲文化程度高中以下的比例为73.08%。由于文 化程度的限制,许多父母并没有意识到与辅导员班主任沟通的重要性。 因此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如果忽略了与家庭的沟通,忽略了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心理健康辅导是 远远不够的,高校家庭教育系统应考虑如何让父母也有意识地参与到学生的成长发展中来,重新学习和调整过去的教养方 式与教育理念。 3.家庭氛围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家庭氛围影响着家庭每个成员的心境,尤其对子女个性品格的形成有着特别深刻的意义。[3 家庭氛围不和谐的学生 (占21.O6%,1472人)各个因子均明显高于其他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学生,各项筛查结果表明:随着家庭氛围由很和谐、 和谐、一般、不和谐,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逐步下降。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要重点关注那些家庭氛围不和谐的学生。 4.早年是否与父母共同生活对大学生的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6岁前与父母共同生活成长对一个个体来说是形成良好依恋关系的重要时期,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他成年后的亲密 关系与人际关系建立的能力与质量,6岁前的成长经历也影响着一个人人格的形成与发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要特别关 注那些从留守儿童成长起来的学生,他们在各项心理健康指标上均高于其他学生。各学生工作者在学生工作中要注意了解 学生的家庭信息和成长经历,以更好地理解学生的人格特征、行为方式和心理状态。 5.家庭经济状况影响着大学生心理健康 调查表明:随着家庭经济困难程度的增加,各个因子的得分越高,学生的症状表现越明显。加强贫困生的心理健康辅 [下转第9页] ・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5卷第3期 高校教师聘用合同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 学院学报,2006(4). 2008年9月 动争议的特点。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 法》的施行,我国劳动争议的调解、仲裁的法律体系已建 立起来,劳动争议解决机制也逐步完善。因此,在教师聘 用合同中应该明确约定发生纠纷时,参照劳动争议的处理 [3]刘剑文.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的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北 京大学出版社,2005:107. [4]杨挺.论公立学校教师聘任合同的法律性质[J].中国教育学 刊,2007(4). 程序解决。这样可以降低教师的维权成本,有利于公正及 时地解决聘用合同争议。 参考文献: [1]丁文珍.教师聘任制与教师合法权益[J].教学与管理,20o4 (3O). [5]胡林龙.高校教师聘用合同纠纷法律适用的制度与理念——以 教师流失纠纷法律救济为视角[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007(3). [6]关怀.劳动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 [责任编辑刘瑜] [2]赵杰宏,严妍.教师聘任合同之法律性质[J].国家教育行政 [上接第5页] 导工作。大多数心理学家也认为,较之普通家庭中的青少年,那些家庭遭受严重经济损失或者长期生活在贫困中的青少年 出现心理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危险更大。 (二)探索有效的高校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提高家庭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使高校教育者和家长认清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成长的价值 高校教育者要树立整体教育的新观念,改变过去忽视、低估大学家庭教育的作用,在继续加强高等教育对大学生的全 方位引导、教育和培养的前提下,加强家庭教育的功效,避免过去一贯的只有在学生出了问题才与家长沟通的被动局面, 通过各种渠道将家庭教育纳入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培养计划中来。 2.构建“学生+学校+家庭”的立体心理健康支持系统 目前高校家一校一学生彼此之问沟通不畅,学生从其原生家庭中带来的各种心理问题或人格缺陷,辅导员并不能完全 知晓和理解,而家长更少意识到自己的教养方式与家庭关系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影响。学生上大学后力图摆脱家庭的约束, 结果出现了学生不汇报,学校不通气,家长不了解的教育真空状态,许多家长因为时空限制,鞭长莫及,于是要么就是把 孩子交给了学校,一切不管,要么就是每天打电话问孩子的情况使孩子或者更加反感或者更加依赖。结果是家长、学校、 学生三者往往不能形成合力。在此,我们希望建立一个“学生+学校+家庭”的立体心理健康支持系统,从以下几个方面 推动高校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1)传输新的教育理念。每年新生报到期间,对新生家长开设家庭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学生心理健康与其成长发展 等的相关讲座,以及开展亲子团体辅导等拓展性活动等等,使家长和学生在报到之初就形成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离不开 “学生+学校+家庭”的立体心理健康支持系统的观念。 (2)机构设置。高校建立家长委员会,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使其参与到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共同管理与辅导中 来,每年定期邀请不同年级、不同职业的家长来校指导,为学生做辅导、报告等等,共同探讨学生的成长问题,这就能在 一定程度上调动起家长和学校双方的积极性。 (3)建立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档案。通过每年的新生普测建立新生的心理档案,通过让学生家长填写学生家庭基 本情况表,收集学生的家庭地址、家长的联系方式以及成长发育等主要信息,建立新生的家庭教育档案,由此构成一个学 生完整的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档案,以便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与成才指导。 (4)建立家一校沟通平台。利用家长热线、网络(家长园地)、校报等多种形式建立家校沟通平台。 总之,大学阶段的家庭教育应以健全学生人格、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主要内容开展。家庭、高校和 社会教育各自发挥作用,相互影响,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庚常.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趋势及其未来影响[J].晋阳学刊,1999(5):26—28. [2]Dading N,Steinberg L Parenting styles as context:an integrative mode1.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3,1 13(3):487-496. [3]张振松.家庭教育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高职教育研究,2007(12):224—225. (徐超凡、肖楠、周彦余、王惠莹、郭鑫、裴飞云参与了相关工作,特此感谢!) [责任编辑顾航字]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