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站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人生三德

人生三德

来源:爱站旅游


人生三德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好人,他们为人处事,言行举止,都会流露出淳朴、友善、热忱的品性,往往给周围的人留下难忘的、美好的回忆,同时也给社会添加着和谐与温馨。

好人是人世间最美好的存在。概括好人之品德,我以为,他们是知恩图报的人,是助人为乐的人,是与人为善的人。由此引发些感触,题目姑且称之为“人生三德”。

知恩图报之德。知恩图报,是一种优秀的品格和良好的心态,也是一个好人应具备的基本品德。对一切帮助过自己的人心存感激,念念不忘,并施以回报的实际行动,这是良心的驱使,也是富有责任感的表现。人们应该确信,知恩图报,给帮助过自己的人带来的是一种安慰或欣慰,留给自己的则是内心的无愧和安详。有人说,懂得感恩,会产生一种良好的人生感觉,会拥有阳光和笑脸,会获得宁静和快乐。还有人说,懂得感恩,可以消除内心所有的积怨,可以涤荡世间的一切尘埃,可以享受人际交往中的愉快和温暖。这些见解都是很有道理哦。西方有个“感恩节”,在感恩节那天,人们要进行各种欢庆活动,以感谢上帝赐予丰收之恩。这种感恩,是对上苍、对大自然的感激和敬畏。对上苍、对大自然的赐予知道感恩,对现实生活中给予过自己恩惠的人,就更应该怀有一颗感恩之心。当然,仅仅懂得感恩还不够,重要的是应在行动上力求更好地报答。中国有句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涌泉之恩,当生死相报;生死之恩,当一生相报”。应该说,知恩图报并能尽快加倍偿还恩人的给予,既是一种值得赞美的人生姿态和做人的准则,又是一种应该大力推崇的处事哲学和处事智慧。崇德重礼的孔子曾对知恩图报品行大加赞扬,却将忘恩负义的人斥之为“小人”,而他所不能容忍的行为就是“以怨报德”。可以说,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国人做人的基本准则。人之一生,会遇到许多帮助过自己的人,对这些人都应将其视为恩人,或者说是生命中的“贵人”,对恩人和生命中的“贵人”,

都应感恩在心并力图回报。其中,每个人最大的恩人,是自己的生身父母。所以,知恩图报,最重要的是要感恩和孝敬父母。须知,父母的恩情是儿女一辈子都报答不完的,而且孝心不能等待,须在父母健在时抓紧进行。因此,要像爱孩子一样爱父母,像父母照顾自己那样来照顾父母。当然,感恩父母、孝敬父母,不光是让父母在物质上得到满足,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在精神上得到安慰。羔羊跪乳,乌鸦反哺;人在这方面应该做得更好,无论如何也不能亏待、冷落或是寂寞了生养我们的父母。有人在文章中写道:人应该有这种品格——任何时候不能亏待自己的 恩人,即使你的恩人成为众矢之的,你也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即使帮不上忙,也决不去做对不起恩人的事,这就守住了人生的道德底线。一位教师说得好:当每个人都真正懂得了感恩戴德是一种美好的德行时,人类的诗篇就真正完成了。

助人为乐之德。以帮助别人为快乐,是一种高尚的情操,这种行为历来就被人们所赞扬、所倡导,这也是一个好人最显著的特点。助人为乐之表现种种,但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曰有“成人之美”之风格。如,看到他人有困难,能够主动伸出援助之手,雪中送炭;有人学只是求助自己,能够做到诲人不倦,助其成才;知道某人有专长却无用武之地,能够无私举荐,甘当人梯……这些都是成人之美的表现。古人把上述行为誉为君子之风,故有“君子成人之美”之古训。二曰有“吃亏是福”之胸怀。凡能自觉地做到助人为乐的人,大都有“吃亏是福”之胸怀。因此,才能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坚持做到给人多一些,要人少一些,处处让别人多得好处,甚至慷慨解囊地去帮助别人,却不想着能够得到回报。能够把吃亏当作福分,可谓是助人为乐之更高境界。当然,这里讲的“吃亏是福之”胸怀,是从助人为乐的意义上来讲的,并不是倡导人们去当“阿Q”或是做冤大头。三曰有“见义勇为”之境界。“见义勇为”一词,出自《宋史·欧阳修传》:“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义,即正义,为,就是做;见义勇为,即看见正义的事情就奋勇地去做。具有见义勇为风格的人,能够自觉地做到解人之所急,救人之所危,甚至舍己为人,舍己救人。同时,见义勇为者,更是热心于公益事业的人。应该说,见义

勇为之品格,乃助人为乐之最高境界。

与人为善之德。与人为善,词典上解释为帮助别人向善的方面发展,是指善意帮助他人或以善意对待别人,这也是一个好人最重要的思想基础。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必定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所以,他才能时时、处处、事事善意地对待他人或善意地帮助别人。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特质和核心价值。对于善,《老子》中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上善之人如水之性”。老子以水喻道,高度赞扬了水的品性,并指出上善之人应该像水那样能够“滋润万物”而不求回报,即使居于“下游”,或“污泥处”也不为之感到羞辱,且能泰然居之、择机为之。人若能够达到水之品性,那将是一个非常高尚的人了。可以说,善是一个好人最基本的特点。善因对象不同,可分为两种。一般情况下,人若与为善者为善,较为容易做到;但要与不善者为善,则很难做到。但老子所强调的“善”,却在后者。他要求人们重在做到“不善者吾亦善之”,即能做到“以德报怨”才是真正的大善。当然,从老子一贯思想上看,他主张的“以德报怨”,即是道的体现,其思想的重点在于为善去恶,而不是无限度地容忍和放纵邪恶。道家主张善待天下所有的人,其目的在于,善者使其更善,不善者使之得到感化而潜心为善,从而达到“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的理想状态。今天我们赞扬和提倡与人为善,也有讲善的原则,这就是鲁迅所说的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也就是说,衫,不应负与恶人;善,并非是放纵恶人。现实生活中,与人为善的任何事并不鲜见,概括一下,大致有这么几种情况:一曰善而有礼。能够做到宽容、大度、礼让,有容忍的雅量。如对别人不当的言论不计较,容人之言:对别人的缺点能正确对待,容人之短:对别人的优点能虚心学习,容人之长。二曰善而重义。重义轻利,以义相亲 ,同事邻里以及在社会交往中,能够做到同道相益,同心相济。三曰善而去恶。在人际交往中,不整人、不害人;在工作岗位上,不扯皮、不斗争;在日常生活中,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四曰善而无私。为人方正,出以公心。能够做到激浊扬清,嫉恶如仇。善而有礼、善而重义、善而去恶、善而无私,都体现出一种风度、一种胸怀、一种精神、一种力量,是一个有道

德的人在时间行走的高尚人格写照。

知恩图报之德、助人为乐之德和与人为善之德,构成了一个好人的基本品行,他们可以称之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愿在现实生活中,能够涌现出更多的具有上述美好心灵的人,从而把我们的社会建设的更加和谐,把我们的生活点缀得更加美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