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扮演的妙用
当我第一次走进课堂看着那些渴望知识的眼睛我感到自己的压力有多大,觉得自己的责任有多重,同时我也告诉自己从今天开始这些孩子就是我的学生,我就是他们的引路人。我怀着激昂的心情开始了我的第一堂课,我讲的滔滔不绝、津津乐道但是当我看孩子的表情时我大吃一惊,孩子们一脸的茫然,很显然他们听不懂我在说什么。一节课下来我感觉自己好失败。经过那堂课我不断的反思自己总结自己失败的原因,经过几天的时间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一、为什么会出现“冷场”----学生和老师“不配合”的现象?
观察课堂,反思这种现象,可能存在下列原因:1、使用的语言过难。例如,老师使用“ 大家过得不错吧?”问候学生,可是学生却不知如何应答,出现“冷场”现象,“令”老师陷入尴尬。2、课堂指令不够清晰。有的老师在布置任务时,口语罗嗦,指令不清,学生弄不清应该做什么,出现了“木然不动”的场面。因此,教师应该修炼语言、精炼口语。能用一个核心词表达,不用两个;能用简单句表述不用复合句。3、问题设置太难,辅助不够。由于受词汇和表达能力的限制,很多学生不能在课堂上自由表达思想,于是在话题谈论或问题讨论时,经常出现“有话说不出”的现象;也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基础较弱的学生可能“无话可说”。在问题设置较难的情况下,教师应当搭建台阶,加强辅助。如,提供关键词汇,展现完成任务所需的句型结构,出示提示图片等。
二、怎样处理语言的输入与输出关系?
以阅读课为例,有的教师在学生阅读之前,提前把信息内容提炼出来,转换成重点句型、重要知识点进行会话等多种形式的运用,而对文章“一读”而过;有的在默读之前安
排朗读;有的在阅读之前,安排听力任务,要求学生回答问题。等等上述做法都忽视了“阅读”的功能,失去了“阅读”学习的意义。阅读课是一个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即语言输入与输出的过程。教师不应过于“包办”,把信息提前提炼出来“喂饱”学生,使学生失去通过阅读独立获取信息的机会。也不能把语言的输入与输出关系倒置。默读或速读可以帮助学生获取信息,属于语言的输入,而播放录音完成听力要求和朗读文章应放在默读或速读之后进行,它们属于语言的输出。阅读课应该以“读”为主,兼容默读、速读、朗读等阅读方式。只有学生在“一读再读”充分获取信息之后,才能回答好问题、完成填表、采访、汇报等信息处理任务,才能达成语言的输出。这时我们就要采用互动。互动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我们通常所说的互动,是相对狭义的互动。指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与具体情况下,人与人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课堂是一个微观社会,课堂教学过程是课堂中各种角色间相互作用并发挥其特有功能的过程。课堂中的角色主要是教师和学生,课堂中的互动,是指发生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即通过影响课堂氛围、课堂中的反馈以及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进而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有效的促进课堂中的人际互动,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三、传统教学对课堂互动的限制
课堂互动包括两方面: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我们的传统教学某些观念、方式会限制课堂互动。
1、教师角色的高高在上。
从古代的“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天地君亲师”到现代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未来成员的培养者”。教师往往被赋予一种“完善的权威形象”,教师角色高高
在上。而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师生之间有一条鸿沟,师生间互动有了障碍。
2、课堂教学囿于书本、教室
我们的课堂,往往就书论书。脱离生活实际,单一的场景,狭窄的时空,造成了互动的障碍。另外,课堂组织形式仍以秧田式为主,把学生圈在一定范围之内,学生交往结构单一,生生之间的孤立性造成互动的隔阂。
四、角色扮演是促进课堂互动的好办法
角色扮演主要有以下两类:
1、真实角色的转换
真实角色的转换是指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角色变换、互调,来达成对其他角色的体味感知。同时,也是对自身角色的反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可开展“我当小老师”“一天班长制”“小小班主任”等角色扮演活动。
人与人之间,由于地位、身份、经历的不同,往往会产生对他人理解造成一定偏差。只有当其设身处地、亲临其境,才会真正理解他人。真实角色的转换,通过场景、事件、人物、身份的置换,会淡化原有的权威,使我变成你,你变成我。双方在一种心平气和中,倾听对方的话语,经历和体验对方的经历和体验。
教师通过角色扮演,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唤起自身的早年经历,站在学生角度来体会学生所思所想,往往对今后制定教学策略有很大帮助。站在学生的角度,想想这样的教法我想学吗?这样做我能听懂吗?今后的教学该如何改进,也就心中有数。而学生扮演教
师角色,既能体会教师的良苦用心,又能给学生一种全新的感觉,不知不觉对学习活动产生极大兴趣。比如,笔者在期末考试之前宣布,往常是老师出题你们考,这一回,你们当老师,自己出卷考试。不过每人出的题,自己负责出标准答案。如果谁出的题目最好,老师就用他的题目做期末试题。学生们群情激昂,投入的热情让教师始料不及。而老师也从与学生交谈之中,知道他们怕什么题目,也就知道了他们对什么知识掌握不够好。在教学中,让学生上讲台来做一回“小老师”,更是对学生的一种鞭策,一种锻炼。而台下的同学也会由于好奇,更能集中注意力。看看小老师教的怎么样,这又达到了生生互动。
学生扮演学生,也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往,使学生之间动起来。利于学生更自然、更主动交流,达成互相理解。有一个学生,他平时打扫卫生总是马马虎虎,还与批评他的劳动委员发生争执。老师就让他也当一个星期的劳动委员,赋予他重大责任:班上的卫生流动红旗能不能得,就看你了。结果,他在这一星期的体验当中,达到情感互动。他反省了自己过去的做法,进而又反过来理解了劳动委员。
2、虚拟角色的模拟
虚拟角色的模拟是指文学、社会、历史角色的模仿,达成生生合作,加强交流。共同体验,消除互动隔阂。
课堂虚拟角色的扮演。
情境中的体验非常深刻,最易给人启示,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通过虚拟角色的扮演,学生体验典型角色的心理活动,模仿其行为,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丰碑》一课,教师通过语言、动作等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想想军需处长牺牲前的感受,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在做《赤壁之
战》的同步练习时让学生排演课本剧,充分发挥学生的不同特长,让一些看过《三国演义》的同学讲述大致内容。使得周瑜、诸葛亮等文学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得以再次塑造。《狮子和山羊》一课当中, 让学生扮演角色以一种演绎的形式来展现课文内容,使得全班同学耳目一新。这样即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有利于参与课堂。通过惟妙惟肖的演绎,狮子的愚笨和山羊的聪慧在同学们面前展现的一目了然。这一教学重点、难点,很快迎刃而解。
角色扮演利用移情作用。形成身临其境的主观感受,不仅可以达到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而且在课堂教学中发生实效,角色扮演的热烈情绪渲染了整个学习情境,不仅是角色扮演者,而且是全体学生都在无意识作用下不知不觉的进入了角色,最深切、最生动地经历了角色的心理活动过程,从而更好的理解课文,提高语文素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