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
【学习目标】
1.了解本课作者及其代表作品。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3.理解并体会本文论述的道理。
【知识链接】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小戴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 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
系。
【自主学习】
1.注音
嘉肴( ) 自强( 兑命( ) 学学半(2. 解释下列词语
旨: 至道:
困: 达到:
学学半:
【整体感知】
给文章断句,理清文章大意。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教学相长(
) )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合作探究】
1. 本文论述了哪两者之间的关系?
提示:教和学的关系 。
2. 本文说明了什么道理?
提示:实践出真知,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拓展延伸】
1. 文章是怎样论证观点的?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提示:文章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类比,然后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2.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请你具体说说 “教学相长”的原因。
提示:类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才能反省自己;感到不了解,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大道之行也》
【学习目标】
1.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句。
2.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自主学习】
1. 基础字音
选贤与能( ) 讲信修睦( )
矜寡孤独( ) 男有分( )
货恶其弃于地也( )
门闩( )
2. 解释下列词
大道:
分: 归:
乱贼: 作:
大同:
鳏寡孤独:
选贤举能:
讲信修睦:
【整体感知】
给文章断句,划分节奏,理解文章大意。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
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合作探究】
1.什么是“大道”,什么是“大同”?
提示: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2.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3.“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点?
4.“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点?
提示:有。“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23 马说
【学习目标】
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2.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3.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4.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学习难点】
1、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2、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1. 作者介绍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
哲学家,政治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韩愈初登仕途之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始终未被采纳,只得相继依附于节度使幕下,郁郁寡欢。他一生多次被贬,纵有“忧天下之心”,却无施展之处。
2. 文体常识
“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裁。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自主学习】
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祇( ) 骈( ) 槽枥( ) 食马( )粟( )邪( ) 奴隶( ) 执策( )
2、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 骈死于槽枥之间______________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_______________
(3)执策而临之_____________
(4)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_______
(5)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
3、指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食马者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
(2)才美不外见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
(3)不能尽其材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
(4)其真无马邪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
4、解释下列一词多义词。
(1)食:一食或尽粟一石______________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___
(2)策:执策而临之______________
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
(3)其:其真无马邪______________
其真不知马也____________
5、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一食或尽粟一石______________
(2)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
(3)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__
【整体感知】
(1)“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在文中各有什么比喻义?
千里马 喻 __________
食马者 喻 __________
伯 乐 喻 __________
(2)本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托物寓意)
【合作探究】
1.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呜呼”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当今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怎样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拓展检测案】
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祗 骈死于槽枥之间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2分)
(1)一食或尽粟一石___ (2)策之不以其道____
3、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食不饱,力不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安求其能千里也 虽有千里之能
C、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6、如果想成为“千里马”,你认为最需要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各是什么?请结合文本与现实生活谈谈看法。(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语段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7~10题。
蝂 ,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卬①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②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所累,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③矣。苟能起,又不艾④。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
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注:①卬ánɡ:高举着头。②踬zhì仆:跌倒。③病:疲惫。④艾yì:停止,悔改。
7.解释加粗字的意思。
辄持取( ) 人或怜之( )
苟能行( ) 又持取如故( )
又不艾( )
( )
8.选出加粗词用法不同的一项( )
A.以厚其室B.为去其负C.日思高其位D.大其禄
9.选出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
10.这则寓言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主要寓意是什么?
【拓展检测案答案】
1、zhĭ pián cáo lì shí sù dàn sì sì
2、(1)吃一顿 (2)正确的方法
3、C
4、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5、蕴含着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痛恨。(答对一个要点即可)
6、主观条件:把握机遇,自强不息;客观条件:适合成长的环境,识才爱才用才的伯乐。(意对即可)
7..①就,总是 ②有的人 ③如果 ④先前,从前 ⑤停止,悔改 ⑥疲惫
8.B
9.B
10.特点:用了对比写法,用 蝂的生活习性同“嗜取者”的思想行为作对比。寓意:深刻地讽刺了那些贪得无厌的贪官污吏,指出他们实际上跟小虫一样愚蠢,结果必然自取灭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