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要求】概述五四运动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体会五四爱国主义精神的主旋律,激发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结合实际,思考“今天应怎样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关注现实,体会学习历史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五四精神
依托《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内容确定五四精神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五四运动留给后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五四精神。教材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五四精神,即爱国主义精神、民主和科学精神、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应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在当今社会如何做才能真正体现五四精神,从而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进程 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五四运动 学生填写学案上的表格并回答 观察图片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归纳能力 培养学生从教材资源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意识,且方法及手段 展示图片,创设历史情景, 播放幻灯片——表格 播放幻灯片——“五四传单”及相关画面。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 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 低头!” 大家看到这样的画面和传单上熟悉 的内容,想起了什么事件? 教师:这是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游行时散发的传单。“中国的 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 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表达了当时爱国青年对帝国主义强 烈的愤怒和对国家命运的高度责任 感。五四运动,犹如黑夜中的一声 春雷,给中国人以振奋,中国历史迈进一个崭新的时代。今天,让我 们一起来重温这一伟大爱国运动, 感受五四青年的爱国主义情怀。 新课教学: 一、五四风雷 教师:请打开课本,看65页的第二第二目 外目外争主权,内惩国贼,让我们一争主权,内起回顾有关五四运动的经过,完成表格。 惩国贼——阶中主力 斗争 结果 五四运动的段 心 方式 经过和结果 第一 五四运动的第经过 二 性质 群众爱国运动 北京 上海 学生 示威 工人 三罢 军阀 镇压 罢免 释放 拒签 展示下列图片: 1、北京大、中学校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游行 2、北洋政府出动军警逮捕街头讲演 第一目:“二十一条”与巴黎和会—五四运动的背景 的学生 3、五四运动时期的上海街头、上海商界罢市游行 4、上海商人罢市标语、口号 5、旧金山华侨举行游行,支持国内的爱国运动 问题:五四运动中的“三罢”斗争有那些人参加?有什么特点? 展示下列图片 1、图为北京高师被捕学生。返校后,受到热烈欢迎。 2、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曹、陆、章三个卖国贼终于被免职。 3、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我们通过表格知道,这是一场有工人、学生、商人、广大市民参加的群众爱国运动。青年学生和工人在运动中起了什么作用呢? “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各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逮捕之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 —《上海学联告同胞书》1919年6月12日 根据材料回答:学生和工人在五四运动中各发挥了什么作用? 教师: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那么,这场爱国运动是因何而起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64页第一目‘二十一’和巴黎和会。 二、五四探源 1、日本加紧侵华(根本原因) 展示下列图片让学生得出结论: 1、1914年11月7日,日军攻占青岛。图为日军入城仪式。 2、向袁世凯递交“二十一条” 的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 3、“二十一条”原稿 4、袁世凯签字的“二十一条” 5、《时报》刊载的反对“二十一条” 阅读教材,归纳总结。 观看、体会 学生是先锋;工人是主力军 仔细观看图片,听教师对图片的解读,将自己置身于当时的历史情景中。 观看、体会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历史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感性的角度加深学生对日本在一战期间加紧侵华这一历史史实的认识。 体会当时的中国人渴望借巴黎和会谋求公平待遇的心情。 使学生认识到顾维钧高超的外交艺术和为争取民族主权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使学生认识巴黎和会的性质:大国操纵的分赃会 教师借助图片,向学生介绍五四运动的第一个背景。 提出问题——阅读材料——解决问题 教师借助图片,向学生介绍五四运动的第一个背景。 教师展示丰富的文字、视频和图片资料,让学生进 的血书:“五月九日永记勿忘。” 2、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导火线) 播放视频:顾维钧在巴黎和会的陈词 展示图片: 1、巴黎和会“三巨头” 2、巴黎和约中有关青岛及山东权益转让日本的内容。 提问:中国外交为什么会失败? 教师:对。弱国无外交,强权即“公理”当外交失败的消息传来,中国人对帝国主义列强的幻想彻底破灭了,五四运动爆发。但是,为何是学生率先行动起来呢? 教师:很好。请看课文,66页“五四精神”一目下的第三、四自然段,让我们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3、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思想基础) 播放幻灯片《新青年》面世的情况 《新青年》面世不久,就受到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普遍欢迎,被誉为“青年界之金针”和青年的“良师益友”,他们说:“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他的发行量由创刊时的每期千册猛增之1.5万册。 ——必修三第22课《新 观察图片 听教师讲解 国家弱小 学生觉悟高 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 很多 议。中国的合理要求遭到拒绝,主权遭到破坏 行深切的体会,理解五四运动爆发的第二个背景 第三子目:五四精神 文化运动》 根据材料回答: 有哪些话可以反映学生思想得到解放? 这对青年学生有何影响呢? 教师:《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阵地。新文化运动使广大青年受到民主启蒙教育,促使他们去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从而成为五四运动的先锋力量。 4、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阶级基础) 展示材料: 全国产业工人的人数,辛亥革命时约为五六十万人,到了五四运动时已达二百万人┉┉辛亥革命后几年间,各地工人进行有组织的罢工斗争,次数增多,规模扩大。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据材料回答:这段材料能说明什么问题? 教师:对,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获得较快发展,工人队伍壮大,为在五四运动中发挥主力军作用奠定了基础。 总之五四运动的爆发不是偶然的,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过渡:五四运动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三、五四精神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下列问题: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何在? 你觉得五四精神是怎样的精神?五四精神的主旋律是什么? 对于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可以做如 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阅读教材,归纳总结。 分组讨论,代表 培养学生分析材料能力 便于学生抓住本课的重点 加深学生对五四运动历史意义的理解。便于突破本课重点:五四精神。 培养学生 提出问题——阅读教材——解决问题——典型事例——加深理解 下处理: 1、让学生通过今天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五四运动的反帝反封建性。 2、展示陈独秀的有代表性的话来说明五四运动传播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 3、用图片“攻占冬宫”说明俄国开创了一种新的制度,李大钊对于俄国革命的介绍,使中国开始传播和接受新的思想:马克思主义。说明五四运动是思想解放运动。 4、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可与此前的辛亥革命加以比较说明。 小组讨论:(示范校) 五四青年节是为了纪念五四运动中的青年学生而设的,分组讨论一下,我们现在怎样做才能真正体现五四精神? 发言 合作学习意识,并促使其将五四精神落在实处。 合作探究 五、知识链接
顾维钧回忆巴黎和会上的抗争
1919年1月28日,顾维钧代表中国在十人委员会上发言。此前顾维钧特地去了巴黎郊外的华工墓地。一战期间,中国共向欧洲战场输送了14万多名华工和大量的粮食,为协约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近万名华工死于那场战争。 顾维钧深知,以当时中国的国力和国情,向欧洲战场输送劳工,已经是中国能尽的最大努力。如果山东问题不能公正解决,不仅会有上万个灵魂在地下哭泣,世界也不得安宁,因为这些华工大多来自中国的山东。 在发言中,顾维钧采取避实击虚的外交策略。他首先感谢日本帮助中国驱逐了德国。但
又避而不谈《二十一条》和1918年的换约问题,而从中国的文化、地理、经济入手来说服各国的代表。 顾维钧的发言在代表们的掌声中结束。威尔逊、劳合〃乔治竟走过来向他表示祝贺。 “中国的孔子有如西方的耶稣,中国不能失去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顾维钧的这句名言,被《费加罗邮报》等多家重要报纸引用。
六、教学资源建议
书籍:彭明《五四运动史》、常五军《五四运动史话》、《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历史教学》。
网络:历史课程网、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历史风云网等 七、学习评价建议 (一)选择题
1.五四运动中,北京爱国学生喊出“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口号,引发这一事件的导火线是 ( ) A、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 B、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C、日军制造九一八事变 D、北平学生抗议美军暴行 2. 1919年6月3日以后,五四爱国运动的主力是( ) A.无产阶级 B.青年学生 C.资产阶级 D.农民阶级 3.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 )
A.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B.废除二十一条
C.拒绝在合约上签字 D.打倒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 4.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五四运动为开端,主要是因为( ) A.它比辛亥革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开始发生变化 C.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革命的领导任务 D.它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二、解析与探究(示范校) 材料一
1918年,美国总统威尔逊发表十四条和平意见(其主要内容有:签订公开和约,杜绝秘密外交;公正处理殖民地问题;根据国家不分大小,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的特别盟约,设立国家机构)后,陈独秀在《每周评论》的发刊词(1918年12月)中说:“美国大总统威尔逊屡次的演说,都是光明正大,可算得现在世界上第一个好人。” 材料二
1919年2月9日,《每周评论》登载《随感录》一文指出:“威尔逊总统的和平意见十四条,现在也多半是不实行的理想,我们也可以叫他做威大炮。”1919年5月4日,《每周评论》又指出:“巴黎的和会,各国都重在本国的权利,什么公理,什么永久和平,什么威尔逊总统十四条宣言,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非全世界的人民都站起来直接解决不可。”
你认为是“非全世界人民都站起来直接解决不可”吗?为什么?中国人民是怎样做的?
提示:是的。因为帝国主义的本质是向外侵略扩张,不会主动让出既得侵略权利;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国家的分赃会议,威尔逊的“十四点和平建议”是美国要求更多的侵略权益、争夺世界霸权野心的体现。
全国各界掀起了五四爱国运动,海外侨胞和留学生也参加到拒签和约的斗争中,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三)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新表现在哪?(提示:与辛亥革命相比) 提示:新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新的理论思想——马克思主义;
新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新的群众力量——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偏偏面前的是银发苍苍的老教授,只听他大放厥词起来, “法国总理克里孟梭,主张对外强硬,人称„老虎‟,英国首相乔治,手段狡猾,人送外号„狐狸‟,还有美国总统威尔逊,此人能言善辩,号称„百灵鸟‟,这就是巴黎和会三巨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