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 学/撬交 新课改革放光芒鉴赏古诗闻幽香 浅议初中古诗词高效课堂教学的途径 丈,黄孥暂 古诗词朗读的节奏一般有规律的,诸如五言律诗可分为“二/ 【摘要】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的精神财富,苏教版选用的古诗词篇目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 中的经典篇章,蕴含着作者的高尚情操和伟大的民族精神。 三”或“二,_一/二”形式;七言律诗可以分为“ ̄/-'/三”的形式; 至于重读主要体现在诗句的关键词上,特别是那些能够体现 作者内心情感的词语;在语调的处理上,要让学生正确把握 为了提高古诗词课堂教学的效率,广大初中语文教师锐意进 取,大胆创新,在各自的岗位上谱写了可歌可泣的新篇章。本 文作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从巧妙导入、反复诵读和由诗 入画三个方面阐述了提高初中古诗词课堂教学效率的体会, 值得大家深思。 【关键词】巧妙导入;反复诵读;由诗入画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 富,苏教版选用的古诗词篇目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经典 篇章,蕴含着作者的高尚情操和伟大的民族精神。初中语文 新课程标准强调:“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 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以及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 书理解诗文大意。”为了提高古诗词课堂教学的效率,广大出 海语文教师锐意进取 大胆创新,在各自的岗位上谱写了可 歌可泣的新篇章。笔者借此平台,浅谈提高初中古诗词课堂 教学效率的点滴体会,以达抛砖引玉之目的。 一、巧妙导入。培养学生的审美心境 兴趣是学生探究新知识内在需要的外在表现,正如孔子 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于古诗词创 作时间已经很遥远,许多学生很难自觉自愿地产生学习动 机。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探究 活动由一种负担变成一种享受,教学效率同步提高。俗话说: “良好的开端是事业成功的一半”。所谓心境就是一种在较长 时间内影响人整个行动的情绪状态,能使一个人的活动和体 验染上一种情绪色彩。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时,可以 通过巧妙导人来培养学生学生审美心境,具体可以从以下几 方面着手: 其一,激情导入,奠定古诗词的情感基调。一般而言,教 师激情洋溢富的导语可以先声夺人,一下子扣住学生的心 弦,为进一步展开师生互动奠定了情感基调,有效地调动学 生的情绪,诱发学生对赏析古诗词产生浓厚的兴趣,对进入 诗词情境起到妙不可言的效果。 其二,音乐导入,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音乐是人们 丰富感情的旋律,是融合思想与情感的美妙境界。教师在引 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时可以通过播放相应的音乐来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诸如引导学生鉴赏杜牧的《赤壁》的导入时,先 播放了《i国演义》的主题曲,全班学生情绪高涨,自然进入 审美心境。 其j,画面导入,构筑形象化的情境。丰富多彩的文学艺 术作品,尤其是古诗词既有鲜明的形象性,恰似绘画一样,又 有深刻的哲理与内蕴。因此,让学生在鉴赏栩栩如生的画面 中感知古诗词的艺术境界,更好地掌握诗词的韵味。 二、反复诵读,感-晤作品的音乐美 教师在引导学生鉴赏古诗词时,不仅要让他们作品的情 境美,而且要在反复诵读中品味音乐美。教师在引导学生进 行反复诵读时,一定要注意停顿、重读语凋以及情感的处理。 文濮导航201 5/r{{ 节奏上的抑扬顿挫。在情感的投入上,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平 仄的高低错落、仄声雄健挺拔、平声流连舒缓”的道理,坚持 恬淡自然和深沉悲愤、凄清悲凉与昂扬激越的有机结合。诸 如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无题》)一 句中的“难”、“残”两词表达了作者沉重的离别之情,对自身 命运的坎坷感到无比失落,学生在朗读时一定读得深沉悲 愤。 三、由诗入画。体验诗词的构思美 构思是动笔之前对创作文学作品的总体构想和设计,只 有具备完美的构思,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来。我国古 代作家在创作十常侍往往采取由诗人画构思丰富 使抽象的 文字形象化、具体化。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鉴赏古诗词时, 绝不应“高度概括”,而应“充实想象”,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作 者构思优美,作品具有诗情画意的特点。譬如,我在执教杜甫 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课时,鼓励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想 象出狂风肆虐的情境。当学生沉浸在狂风席卷大地的时候, 我提出疑问:“作品中的‘我’到底在哪里?”学生通过讨论后 顿悟:第一节虽然看上去描写“风”,当象外之意是“人”。在狂 风的怒吼下,奔波半生的老人何以堪?国破家亡,客居草堂却 被肆虐的狂风所破,胸怀大志而寸步难移的杜甫何以堪?从 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就是人学,既没有无“人”的景,也没有无 “人”的物,古诗词作者创作时的构思都注重虚实相间,情景 交融,我们在引导学生鉴赏佳作时可以通过由诗入画或由内 入外等途径,真正体验诗词的构思美。 四、把握意象,感知作品的意境美 所谓意境就是指艺术创造尤其是诗词所达到的一种能 令人感受领悟、趣味无穷却又难以言表达的艺术境界,它是 形神情理的有机统一,既生于意外,又蕴于象内。在古诗词教 学中,教师一定要千方百计的激励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使 诗词意境的惟妙惟肖的再现出来,顺利进入作者营造的意境 之中,从而深刻领悟作品展示的意象与蕴含的哲理,充分调 动学生的审美经验和生活积累,不断提高审美情趣。譬如,我 在执教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课,先就引导学生找出全 诗的意象,EIJ:作者生动描写的具体事物: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和夕阳一共十个事物。接 着,我提出问题:“诗人是用什么方法把这十个意象巧妙串联 起来的?通过师生互动新的讨论、总结,得出了如下结论:作 者以游子的羁旅愁思为线索把它们串起来的。最后,我要求 学生用简练、优美的语言把《天净沙・秋思》的意境描述出来, 切身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新潮流,教育部颁布的初中语文新 课程标准对古诗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愿广大一线教 师开拓进取,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 作学习的习惯和学习古诗词的浓厚兴趣,不断提高阅读和鉴 赏古诗词的水平,让学生在体验古诗词独特魅力的同时,探 究古诗文内涵的博大精深。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实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