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陶渊明接受研究的历史回顾与学理反思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陶渊明接受研究的历史回顾与学理反思
第30卷第2期2006年3月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Xiangtan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Vo.l30No.2Mar.,2006

陶渊明接受研究的历史回顾与学理反思

刘绍瑾,汪全刚

(暨南大学 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

*

摘 要: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将现代西方的接受美学和阐释学视野引入传统的陶渊明研究,进行接受的、影

响的和效果的研究,隐然成为了陶学研究的一个新的学术生长点。它不但推动了陶渊明研究领域自身的发展,也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及文论研究在新时期的开拓、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陶渊明;接受;研究;回顾;反思

中图分类号:I0-03;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81(2006)02-0094-06 近年来,将现代西方的接受美学和阐释学思想,

引入传统的陶渊明研究中,渐成陶学研究的新热点,这既是国内学界对西方现代文艺思潮,特别是接受美学与阐释学思想吸收、应用渐趋成熟的一个标志,也是传统的陶渊明研究纵深发展的理性要求和必然趋势。

接受美学为传统的文学研究揭示了一个新的维度)))文学活动的读者之维,从而将文学研究导入了一个可以提供思考和再思考的巨大空间,开辟了广阔的新的研究领域。/接受美学意欲造成过去与现在的对话,从而将所有的事实联系在一起,为理解

[1]451

过去发生的一切提供了一个选择模式。0以现代西方现象学和解释学为哲学基础的接受美学,赋予了文学活动以变动性、未定性和历史性,打破了传统的寻求本文客观存在/原意0的思维迷信,开拓了读者接受和阅读向度这一新的研究视角。接受美学的读者中心论,突出了读者在具有/未定性0、/不确定性0的本文实现这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历史传统悠久、研究成果丰厚的陶渊明研究中,引入具有根本的变革性意义的接受理论,毋庸置疑,具有一种中西融通,古今结合的创新价值。一方面,它是将西方的文艺思想,运用到本土具体的研究领域当中去的一种实践,必将对原有的西方文艺思想和本土研究领域发生共同的促进、深化意义;另一方面,接受美学本身所具有的/对话0意识,以读者接受的视

野,将过去与现在对接观照、互比互识,有利于陶渊

明研究的宏观思考和纵深探索,同时也可以对古代文学、文论的研究领域提供重大的借鉴意义。

一、陶渊明接受研究的历史鸟瞰

陶渊明作为大诗人的意义和价值,在中国古代有一个不断被发现、不断被诂定的过程。陶渊明在他自己所处时代,诗歌批评家钟嵘仅把他列为中品,而刘勰在几乎论遍历代诗人、作家的文论巨著5文心雕龙6中对其只字未提!唐代虽有提及,但也只注重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格以及山水隐逸精神。只是到了推崇平淡老成、闲雅深沉的两宋,陶渊明的身价才开始暴涨起来。自此以后,陶渊明成了与杜甫相提并列的代表中国文化精神和艺术传统的两位指标性诗人。明人王圻纵观历代诗人,独钟情地认为/晋惟渊明,唐惟少陵。0清代陈祚明更是直

[2]463-464

截了当:/千秋之诗,谓惟陶与杜可也。0现代著名学者朱自清、朱光潜亦有类似观点。陶渊明这一文学接受历史的特有现象,就为后世从影响、接受、阐释的角度对之进行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文本基础。

纵览陶渊明接受研究的历史,我们把20世纪80年代中期西方接受美学、阐释学传入中国作为一个历史分界,前者属于/潜研究0或曰/前研究0阶段。之所以把这一不太短的历史时期称之为/潜研究0、/前研究0,不是说那时的陶渊明研究没有其影

*收稿日期:20051021

作者简介:刘绍瑾(1962- ),男,湖北监利人,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汪全刚(1978- ),男,湖北荆州人,暨南大学文艺学硕士研究生。

94响、接受的相关发见和论说,而是指明确的读者维度并以之作为学术研究的明确意识的茫昧和阙如。如果我们沿用阿姆布拉斯的/文学四要素0理论,传统的文学研究重点立足于社会生活、作家、作品这三个维度,陶渊明的/读者之维0只是在以下两方面得到体现:一是以/集评0、/汇评0、/研究资料0的形式出现。大量的陶渊明集注本,许多在后面/附0有/集评0,选录后世关于陶氏的评价之有代表性言论;清代温汝能的5陶诗汇评6、20世纪30年代朱太忙编辑的5陶渊明诗话6(上海大达图书公司1934年),都是以读者的反应、接受为纲搜集、整理相关资料的。这一工作至北京大学中文系编5陶渊明诗文汇评6(中华书局1961年)和北师大师生编5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陶渊明卷6(中华书局1962年),更成气候。平心而论,这些搜集、汇编工作很有意义,甚有价值,它从接受者、评论者的角度为我们展开了历代陶渊明阐释史丰富多彩的内容,为此后陶渊明接受研究提供了扎实的基础。但我们也不得不指出,这些工作大多是从作家、作品研究的辅助材料、参考资料着眼的,换句话说是作家作品研究的一个/附录0,而非以接受美学的视野,从读者维度出发的自觉研究。最明显的例子是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编选的5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6(中华书局1962年版),就在作家的作品选、注(正文)后/附录0有该作家的后世评论,于陶渊明就附有数页/关于陶渊明的评价0作为/参考资料0,以供文学史教学研究之用。二是一些不自觉的、侧面的、零星的探索和考察。据笔者掌握的情况,较早粗略地考察陶渊明接受情况的有萧望卿5陶渊明历史的影像6;更引人注目的是写于战时、初版于1948年的钱钟书之5谈艺录6,以翔实材料,梳理了陶渊明在历代声名的显晦,提出了/渊明在六代三唐,正以知希为贵0、/渊明文名,至宋而极0

[4]88-91

[3]1-16

释、评价等被接受情况0。传统的陶渊明研究也正因为有了接受理论的指引而焕发了生机与活力,

陶渊明的接受研究也进入了自觉的/研究0新纪元,并且逐渐走向繁荣和鼎盛。这一时期又可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大约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20世纪90年代初,是为陶渊明接受研究的尝试、开拓期。西方有关接受理论、阐释学著作的编译出版,以及同时期的接受美学研究、评介论著,对接受美学在中国文艺界的传播、吸收、转化与应用,起到了积极的意义。与此同时,将接受美学和接受理论自觉运用到陶渊明研究,也因而有了理论自觉而走上了积极发展的道路。一批中青年学者对此研究作出了有意义的尝试,对陶渊明的出生地,5九江师专学报6集中刊发了一些有关陶渊明接受研究的论文。这一时期值得注意的论文有:龚斌的5苏轼论陶渊明6(5九江师专学报61986年第4期)、李华的5苏轼的3和陶诗4研究6(5广东社会科学61987年第4期)、金诤的5宋诗与陶杜6(5中州学刊61988年第4期)、丁永忠的5昭明太子<陶渊明集序>/风教0说平议6(5四川师范大学学报61989年第4期)、钟涛的5从陶诗显晦看中国古代诗歌审美观念之走向6(5青海民族学院学报61991第1期)、徐声扬的5陶诗对后代诗论的影响6(5九江师专学报61991第2期)。而钟优民1991年出版的5陶学史话6(台湾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更是此一时期有关研究的标志性成果,被同行评为,/以其陶学学术史奠基之作5陶学史话6,标志陶学作为学科的真正意义上的诞生。0

[6]

[5]

第二阶段大约发生在90年代中期到现在,经过第一阶段在理论指导和实践应用两方面的尝试、积累和发展,陶渊明接受研究进入了繁盛期。适逢20世纪末学界以/回顾与反思0为中心的学术史研究热潮的勃兴,它与已经传入中国的接受美学、阐释学思想合流,共同演绎了陶渊明接受研究走向繁荣的新图景。从数量上看,这方面的研究专著和论文都远远超过前一阶段,自1979-1991年,陶学研究论文总计仅有300篇左右,其中陶渊明接受研究有关的篇目更少。而从1991-2005年,陶学研究论文总计有1000多篇,其中从接受角度考察的就超过300篇。当然,陶渊明接受研究成熟与繁荣更多的还是表现在研究成果质量上的不断提高和纵深开拓。此阶段成果较为突出的有李剑锋、钟优民、魏正申等学者。李剑锋在各类学术刊物发表了陶渊明接受研究

95的

接受历史。但也应该指出,钱氏的这一深具接受研

究意味的精彩论析却并不以接受研究为鹄的,而是针对陈延杰、古直的5诗品6笺注本以有疑问的版本窜说陶潜在5诗品6中/本列上品0所进行的反驳。他通过陶渊明的接受、评价历史考察在于阐明陶渊明在钟嵘所在的时代并不显赫,陈延杰、古直的笺注本/力为记室回护0实乃想当然之举。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西方接受美学、阐释学传入中国,文学活动的读者之维日益受到重视,使一些古典文学研究者逐渐认识到文学研究应关注/一部作品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被阅读、理解、阐

系列论文十多篇,并在此基础上出版了专著5元前陶渊明接受史研究6(齐鲁书社2002年版);而钟优民更是在陶学资料汇编和陶学史研究两方面开创了陶渊明接受研究的新局面,出版了专著5陶学发展史6(吉林教育出版社200年)、5陶渊明研究资料新编6(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他们的这些成果代表了陶渊明接受研究所取得的最高成就。

二、近20年来陶渊明接受研究的成就与收获由前述可知,陶渊明接受研究真正达到自觉而成熟的境地,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到现在,也就不过20年的时间!而促成此研究的背景则是此时的两股学术大潮:西方接受理论、阐释学的传入与文学活动读者之维的确认,以及盛行于20世纪后期的学术史、研究史热潮。正是这两股热潮的合力推动,成就了陶渊明接受研究的繁荣。纵观20年陶渊明接受研究,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引人注目:

(一)历代作家、批评家对陶渊明的接受。此一方面的研究论文数量多、质量高、收获大,这也充分表明此一研究领域学术生长的潜力,以及陶渊明接受研究资源的丰厚。具体来看,又可以将此方面的研究细分为历代专书对陶渊明的接受和历代作家、批评家对陶渊明的接受两类。

历代专书对陶氏的接受。论及的历代专书主要集中在钟嵘5诗品6、萧统5陶集序6和5文选6、刘勰5文心雕龙6、刘义庆5世说新语6。宁稼雨通过5世说新语6不选陶渊明的现象,揭示了魏晋以来的门第流品意识对编者编选的影响(5<世说新语>何以不收陶渊明6,5天中学刊62000年第6期);王澍的5再论钟嵘<诗品>中的陶诗/源出于应璩0说6(5社会科学家62003年第3期)通过还原钟嵘5诗品6对陶渊明接受的文学环境,肯定了其评价的中肯合理;力之就专书对陶渊明的接受发表了数篇论文,并颇有创意地将几本著作联系起来,考察了5文心雕龙6未论及渊明的原因,萧统在5陶集序6与5文选6中之不同价值取向,以及刘勰、钟嵘、萧统评陶识力高下比较等问题。

作家与批评家作为特殊的/读者0,其对陶渊明接受创造性地融入了他们的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因而研究历代作家、批评家对陶渊明的接受,其意义就不只是限于陶渊明研究了。

大批的学者投入到这个充满生机、富有意义的学术领域,许多论者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焦到了这样一些接受者身上,如钟嵘、萧统、江淹、王绩、孟浩然、李白、杜甫、储光羲、韦应物、白居易、梅尧臣、苏96轼、陆游、辛弃疾、王国维等,通过深入探究他们与陶氏/视野融合0的过程,不但可以从侧面看出陶渊明

声名显晦的历程,而且能够透视出接受者们所具有的独特的接受视野和去取眼光。赵治中在5浩然可匹渊明 只是近陶而已6(5九江师专学报62003年第1期)中系统考较了孟浩然和陶渊明既存在/生活道路、为人作风和审美趣味0方面相似之处,也存在/时代不同、人生遭际有异、接受教育与影响的差别0而导致的孟浩然对陶渊明的传承特点。胡迎建在5试论杜甫对陶渊明的传承与创新6(5江西社会科学62002第10期)中揭示了杜甫对陶渊明在志趣方面有契合点,在诗艺方面力求承传,以及其具体的变通路径:/一承陶诗平淡风格而见清旷;二承其纵横浩荡的气势而见顿挫飞动、错综变化。0陈建华将李白对陶渊明的接受概括为一种/文化情结0。(5陶潜)))李白诗歌的一个文化情结6,载5青海社会科学62001年第6期)至于苏轼对陶渊明接受问题则集中了数十篇论文加以探讨:有由苏轼从崇陶到慕杜之转变,考察其人生与艺术演进过程的(杨胜宽5从崇杜到慕陶:论苏轼人生与艺术的演进6,5四川大学学报62004年第2期);有比较研究苏氏对陶渊明与白居易接受、发展、转化过程的(张再林5/渊明吾所师0与/出处依稀似乐天0)))论苏轼对陶渊明和白居易的接受6,5贵州文史丛刊62004年第4期);有考论苏轼学陶/固穷节0的文化内涵及其生活影响的(如梅大圣发表的多篇文章);还有十多篇论文专就苏轼5和陶诗6作了各个侧面的细致考查,,这些表明在陶渊明与苏轼的影响)))接受研究上隐然形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热点。也有多位学者关注到了辛弃疾接受陶渊明的现象,赵晓岚的5二分梁甫一分骚)))辛弃疾认同陶渊明的辨析6(5学海6,2003年第4期)论述了两人在生活方式、思想情怀诸方面的异同,指出辛氏对陶氏接受上从/从闲适文化入、从载道文化出的移位0;邓红梅的5辛弃疾与陶渊明6(5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61998年第2期)一文揭示了辛氏早期继承的是屈子精神,本有别于陶氏延续的庄子精神,但中年以后却由于/政治大气候、官场小环境及道家思想的时代背景合力0表现出了/一个理想主义者向理性主义者的巨变0。此外徐丹丽在5归来偶似老渊明6(5湖北社会科学62005年第2期)中结合陆游的前后两阶段人生经历和诗歌风格的变化,论述了其对陶渊明的接受从否定到肯定的转变过程。

(二)陶渊明接受中的综合、宏观考察。梳理和

研究历代对陶渊明接受用力最勤、成果最著的几位学者是钟优民、李剑锋、刘中文和高建新等。刘中文以多篇论文讨论到了钟嵘、萧统、沈约、江淹、储光羲等诗人、诗论家对陶渊明的接受;高建新探讨了陶渊明在唐代、元明清及近代地位和影响的变迁史,将史的考察与历史上重要的接受家如王维、孟浩然、王国维、梁启超等联系起来。而李剑锋则以十多篇论文集中、系统地发掘历代对陶渊明的接受历程,并以此为基础成形5元前陶渊明接受史研究6一书,/着力探讨陶公在历史价值河床中的浮沉变化,颇见工力。0

[7]

学、中国诗歌美学的历史嬗变中进行分析的努力更显理论意识。有多位学者深入探析了陶诗/平淡0

的风格在历史上的/发现0和阐释。郭杰认为,后世对陶诗/平淡0风格的阐释,是客观认知和主观理想的交织,/一位诗人和一种诗学思想,就在-平淡.的标帜下叠合为一了。0(5/平淡0:陶诗风格之阐释6,5社会科学战线61999年第2期)。高建新从两方面总结了陶渊明对中国古典诗歌美学所做出的独特贡献:一是在诗歌审美视野上的开拓,二是/开千古平淡之宗0(5关于陶诗/自然0/平淡0的美学评价6,5内蒙古大学学报62002年第1期)。唐登高的5论陶潜隐逸诗的极致境界)))兼释王国维的/无我之境06(5上海大学学报61996年第6期)和傅正义的5中国诗歌/无我之境0的奠基者)))陶渊明6(5西南民族学院学报62002年10月),则将陶诗放到中国诗歌美学和文化的大背景下,论述了其对中国诗歌美学的重要范畴)))/无我之境0的重要贡献。韦凤娟的5论陶渊明的境界及其所代表的文化模式6(5文学遗产61994年第2期)论述了陶氏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模式的价值符号0在历代文人心目中的建构和凝定。另外还有少数诗学史、文学批评史著作颇有识见地看到了陶渊明的接受与阐释在中国古代诗学思想,特别是宋代诗学思想史上的重要意义。萧华荣将崇陶与尊杜一并视作宋代诗学的两个解释学意义上的支柱。/宋代随着性理之学的兴起和主静尚淡的人生态度的流行,陶的地位才逐渐提升。0应该说,萧氏的这一看法抓中了宋代诗学的命门,对我们思考陶渊明意义的被发现、被阐释、被推崇与中国诗歌美学的形成之关系具有重要启发。

(三)现代陶渊明阐释的新视野。跨越古典,把研究视角放到中西文化大碰撞、大融合的20世纪,探讨现代视野下陶渊明的新解读,成为本时期陶渊明接受研究的一个新的亮点。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学者对陶氏诗文的研究和阐释,处在/西学东渐0、中西文艺交融的文化语境下,因此/天然0地体现了一种古今对识、中西融通的现代视野。王攸欣、贝京分析了陈寅恪研究陶渊明的方法和结论,指出其失误之处及方法论根源(5陈寅恪的陶渊明研究述论6,5中国文学研究62001年第2期;5论陈寅恪研究陶渊明的方法与结论6,5浙江学刊62003年第5期);李剑锋考察了梁启超从观点、方法、文风上对近代陶渊明研究的开创性拓展(5近现代陶渊明研究的开创者梁启超6,5山东师范大学学报62002年

97[9]171

同时,钟优民先生以5陶学史话6和5陶学发

展史6开创性地完成了/梳理和建构这样一部陶渊

[8]

明接受史0。这些论著,通过由点及面的细致钩沉,详细系统、综合宏观地考察了历代对陶渊明的接受情况;与此同时,一些论文也超越了对单个作家(批评家)的接受轨迹的探寻,提升到对整个时代、思潮的综合考察与透视,其中着墨较多的主要集中在唐、宋二世。李剑锋的5论唐代人接受陶渊明的原因和条件6(5文史哲61999年第3期)一文出,刘中文、王辉斌、袁愈宗、李红霞、高林广都有不同程度的补充和推进。在宋人接受陶氏方面,萧庆伟的5北宋党争与杜诗陶诗之显晦6(5河北大学学报61996年第3期),丁晓、沈松勤的5北宋党争与苏轼的陶渊明情结6(5浙江大学学报62003年3月),从北宋党争着眼;周期政的5论宋词中的陶渊明意象6(5安徽教育学院学报62003年7月)、5从宋词看宋人对陶渊明的接受6(5南昌大学学报62004年1月),从宋词入手;胡建次的5宋代诗学批评视野中的陶渊明论6(5九江师专学报62002年第2期),则侧重于宋代的诗学批评视野;周远斌的5陶渊明在宋代被空前接受原因之探究6(5文史哲62003年第4期)侧重于宏观勾勒、总体评价,该文颇有见地的将宋代推崇陶氏的原因归结为/由作为享乐性文化气候之-反动.的淡泊精神、复古革新运动中产生的平民心态及高风绝尘之诗风追求、思想感情上的禅定和老大心态、诗歌审美上推尊萧散简远之趣0等四个主导因素;而傅正义的5论陶渊明对中国诗境的七大开拓6(5西南师范大学学报62000年7月)、周晓琳的5崇陶现象与古代文人的自由观6(5四川师范学院学报61996年1月),则进一步从陶渊明接受中折射出中国诗歌史、文人心态史的变迁。

这一综合、宏观研究的另一表现,就是以美学风格、诗歌美学理论的形成着眼的影响)))接受研究。这种将陶氏诗文风格接受的变迁放到整个中国文

第3期);白振奎将鲁迅研究陶渊明的方法特色概括为两个统一:/两点论0和/重点论0的统一、社会论和阶级论的统一(5鲁迅之陶渊明研究方法论特色及成因探析6,5复旦学报62001年第2期);陈蕾从艺术风格与技巧,写作题材等方面分析了朱自清对陶渊明的继承关系(5陶诗对朱自清创作的影响6,5湘潭大学学报62003年第2期);吴云对朱光潜论陶的/静穆说0及其后期的/充实、修正和阐发0做了细致的研究(5论朱光潜评陶诗/静穆0说)))兼答钟优民先生6,5九江师专学报61999年第3期)。这些论文把陶渊明放在现代语境下进行接受的、阐释的观照,不仅启发着人们对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的思考,也同时书写了陶渊明接受史的新篇章。另一方面,站在世纪之交的转折点上,对20世纪的陶学研究进行学术回顾,也成为学界关注的内容。魏正申回应了这一期待,他的5二十世纪陶学论著6(花城出版社1999年)一书,就从学术史角度对20世纪陶渊明的新解读、新阐释作了系统的探求。

三、陶渊明接受研究的学理反思

有学者将20世纪的陶学研究视为/陶渊明逝世后1500多年来,陶学研究取得成就最大的一百年0,而20世纪这一陶渊明研究的总体成就,在笔者看来,有大半来自于陶渊明的接受研究!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学科的拓展和打通,多学科的观念与方法的引进,中西比较与对照视野的提倡,这些都为传统的陶渊明研究增添了新的研究手段,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和领域。而陶渊明接受研究就是在这样一种/中西融通0、/古今结合0的学术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因此,从微观上来看,此领域的研究对古老的陶学研究在新世纪的继续前行有促进意义;从宏观上来看,它对世界背景下的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论等领域的研究势必能够产生重要的借鉴作用。

但是,我们亦不能盲目自信、过于乐观,也应该看到收获与失误并存,经验与教训同在。就近几十年来的陶渊明接受研究而言,随着研究领域的逐渐繁荣以及专业论文的大量涌现,相关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其一、论文低水平的重复现象比较严重,虽然我们提倡就同一问题展开争鸣和讨论,但是我们也不赞成没有新意和提高的重复研究。它不仅是一种学术精力和生命的浪费,也意味着学术作风的不严谨。其二、极少数论文也表现出急功近利、妄下断语的毛病。有些研究没有扎实客观的研究功底,盲目98[10]

自信,否定前人,研究过于轻浮。其三、在进行陶渊明接受研究的过程中,也有少部分论文反映出了对

理论理解不透彻,对传统陶学既有成果了解不深入的缺憾。

正是针对陶渊明接受研究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学理反思,亦可视为笔者对未来这方面研究进一步拓展的方向的建言。

一要厚实/通识0的学术知识,拓宽/通观0的学术视野,在陶渊明影响)))接受链条上的授、受关系上继续深化拓展。从事陶渊明接受研究,如果只局限于陶渊明研究一隅,那只能作成陶渊明研究史、评价史的流水账式的罗列。反过来,如果只注重于接受者的选择、解读和阐发的一面,又势必缺乏历史文化的纵深感和厚实感。真正有价值的陶渊明接受研究,应该是陶渊明文本本身所形成的/视界0与陶渊明接受者所有的历史文化语境、美学视境的有效对话与融合。严格意义上的20世纪陶渊明接受史,就不是陶学专家或现代文学批评专家们在各自围墙里所能作出,而必须是打破围墙、两种知识背景兼备的/打通0型学者。

二要厘清影响史、效果史、接受史、阐释史、评价史、研究史的关系,注意区分作为接受者/身分0的作家、批评家、研究者的不同取向以及互相影响。/接受研究0这一宽泛、笼统说法只是传统陶渊明研究领域新开辟的一块园地,但深入的研究则需要我们对上述概念差异处的细心体会和把握。清代诗论家沈德潜就说到:/陶诗胸次浩然,其中有一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唐人祖述者,王右丞有其清腴,孟山人有其闲远,储太祝有其朴实,韦左司有其冲和,柳

[11]535

仪曹有其峻洁;皆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0非但单个作家对陶渊明影响的接受依其/性之所近0而千差万别,而且作家与批评家在对陶氏接受中也存在差异。作为陶渊明的/特殊读者0,批评家以显在的、明确的理论话语,其独到的批评眼光和审美/发现0具有引领文学风向和改变时代思潮的作用;而作家们潜在的、通过创作实践的接受更能发挥潜移默化、移风易俗的优势。二者既叠合交叉,又迥然有别。和他们相比,陶渊明的研究者、注释家则要/客观0得多(当然这一/客观0也是相对的),而且往往会充分考虑作家的接受经验和批评家的阐释成果。逐渐深化、走向成熟的陶渊明接受研究,就应该充分注意到他们之间的差异和互动。

三要注重陶渊明的接受史与中国传统美学嬗变

关系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已有一些涉足,但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大凡历史上重要的文学理论观点,都是通过对经典的阐释这一活动中提出。陶渊明在南朝不受重视,萧统在5陶渊明集序6中推崇渊明,却从/风教0观点出发。/渊明文名,至宋而极0。只是到了两宋,作为陶渊明标志性特点的/平淡0风格和美学意境才经由时人的阐释而特别凸现出来并为世人所重。黄庭坚5跋陶渊明诗卷6云:/血气方刚时读此诗,如嚼枯木。及緜历世事,知决定无所用

[2]457

智。0陶渊明平淡诗境只有在老到、圆熟、类似老年心境的美学期待中方能发见。而胡震亨在5唐音癸签6中则说我国传统审美趣味/大概中唐以后稍厌精华,渐趋淡静0。陶渊明价值的被/发现0,与中国传统美学趣味的嬗变惊人同步!李泽厚、刘纲纪就认为,/平淡0这种艺术境界和审美理想/成为宋代及其以后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观念,并且获得了在陶渊明那里还没有的理论上的阐述和论证0。它/构成了中国美学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0。

[12]401

参考文献:

[1]H#R#姚斯,R#C#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周宁,金元浦,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2]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萧望卿.陶渊明批评[M].上海:开明书店,1947.[4]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

[5]李剑锋.加强陶渊明接受史研究[J].九江师专学报(哲社版),2000(3).

[6]魏正申.对陶学两大症结)))/隐逸0与/忠晋0的阐释[J].九江师专学报,1995(4).

[7]钟优民.世纪回眸,陶坛百年[J].江西社会科学,2001(2).[8]龚斌.新世纪瞻望:再创陶渊明研究的辉煌[J].九江师专学报,2001(增刊).

[9]萧华荣.中国诗学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0]吴云.陶学百年[J].文学遗产,2000(3).

[11]沈德潜.说诗脺语[M]//清诗话: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

[12]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第二卷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在陶渊明那里还没有

的理论上的阐述和论证0这一接受、阐释活动的诗

学、美学意义,深入研究陶渊明的接受、阐释活动是怎样参与到中国传统美学的历史进程中的。

责任编辑:莲 郊

HistroicalRetrospectandTheoreticalIntrospection

OntheReceptionStudyofTaoYuanming

LIUShao-jin,WANGQuan-gang

(CollegeofLiberalArts,Jinan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510632;CollegeofLiberalArts,Jinan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510632,China)

-Abstract:Sincethemid-80softhenineteenthcentury,ithasbecomeagrowingandnewfieldofstudytoapplythewesternreceptionaestheticsandhermeneuticsintothetraditionalstudyfieldofTaoYuanmingtomakethestudyofreception,influenceandeffect.SuchkindofstudynotonlyimprovesthedevelopmentduringthefieldofTaoYuanmingstudy,butalsoenlightenstheentirestudyofChineseancientliteratureandliterarytheoriesforfurtherexploration.

Keywords:TaoYuanming;receptionstudy;retrospect;introspection

9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