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与卢梭的儿童教观之比较
万承业
(广东商学院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广东·广州510320)
文章编号:1672-7894(2013)03-0144-02
摘要杜威和卢梭在尊重儿童主体性上一脉相承,但杜威
和卢梭的儿童教育观之思想基础、教育主体、教育目的、教育方法与方式仍有区别。比较杜威与卢梭的儿童教育观,对当代儿童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关键词儿童教育观比较杜威卢梭
TheComparisonofDewey'sandRousseau'sChildhoodE-ducationIdeology//WanChengye
AbstractThoughDeweyandRousseauinrespectforchildren'ssubjectivityhavethesameopinion,therespectsontheideologicalfoundationforchildreneducationideology,thesubjectofeduca-tion,educationalpurposes,themethodandmannerofeducationstillholdadistinction.ComparingwiththedifferencebetweenDewey'sandRousseau'schildhoodeducationideologystillmakesimportantimplicationsfortheroleofcontemporarychildren'sed-ucation.
Keywordschildreneducationideology;comparison;Dewey;Rousseau
儿童观是成人对儿童的认识、态度、看法以及与儿童有关的一系列观念的总和。儿童期是否能够健康成长对个人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西方文艺复兴之前,人们不承认儿童具有独特的成长需要,被当成是“小大人”,在压抑中成长。文艺复兴到19世纪末,儿童的灵性被人们发现,人们认为儿童具有巨大的潜能和发展的可塑性,不再是大人的翻版。特别是卢梭提出教育应遵循儿童内在的自然法则。20世纪初期至今,儿童成为教育的中心,特别是杜威提出儿童中心说。比较卢梭、杜威的儿童教育观,对于当代以儿童为本位、培养儿童创新能力和拓展儿童个性的儿童教育而言,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发展人。
杜威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认为当时美国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而非经学院教育模式下复制的人才。杜威认为传统教育忽视了宇宙处于变化之中的事实,过分追求那种绝对的、标准的、权威的、具有确定性的知识,而真理不是神赐之物,不是绝对的、永恒的,传统哲学家所认为的那种先验的、绝对的、永恒的真理是不存在的,所谓绝对、所谓标准和所谓权威,都须经受社会生活的鉴定和考验,提出要用经验解放力量,用经验挑战传统。同时杜威十分认可卢梭关于儿童教育的理论,认为儿童应处于教育的中心,教育应顺应儿童的自然,而不是教师灌输。在实用主义经验论和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基础上,杜威提出了“教育即自然发展”的理论。
2杜威与卢梭的儿童教育观教育主体之比较
首先,卢梭和杜威都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卢梭是儿童的发现者,在《爱弥儿》一书中首次使用儿童这一概念,“在万物中人类有人类的地位,在人生中儿童期有儿童期的地
[2],充分肯位,所以必须把人当人看待,把儿童当儿童看待”
定了儿童的价值。虽然卢梭并未直接提出儿童中心说,但毫无疑问,在卢梭看来,儿童是儿童教育的主体。杜威在卢梭的基础上首次提出儿童中心说,两人在尊重儿童主体性一脉相承。所不同的是卢梭认为儿童的教育者应该是天性,而不应该是人。他将儿童的自然天性视为第一教育者,随后才是人,最后是事物。而杜威更强调的是学校教育,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
其次,卢梭和杜威都强调儿童具有能力并不断发展。卢梭认为自儿童出生那刻起,儿童就受自然教育而具有能力并不断发展。如在婴儿阶段,婴儿的呀呀学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0~12岁的儿童,记忆力和想象力处在静止状态,虽不具有理性思维,但可以通过手、眼睛感觉事物,此时感觉能力得到发展。杜威认为儿童是未成熟状态,具有发展的潜力和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儿童是社会的正式成员,要将学校教育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儿童培养成有能力的和有用的社会成员。
最后,卢梭和杜威都强调儿童是自由的,但侧重点不同。卢梭在遵循儿童自然天性的基础上,认为儿童期具有儿童期的地位,是不可被取代的,成人不能过多干预或约束儿童自然天性的发展,这里的自由更多是指给儿童自然天性自由。杜威认为儿童的自由就是生长和发展的自由。但并不意味教师完全不干预儿童的学习,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课程、活动形式或内容,引导儿童成为有能力和有用的社会成员。同时儿童的自由是在社会规范认可下的自由,儿童作为一名正式的社会成员,一样要遵守纪律。
(下转第146页)
1杜威与卢梭的儿童教育观思想基础之比较
卢梭是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学者,资产阶级教育
家,他的儿童教育观思想来源于自然法学派的思想和性善论。自然法学派萌芽于古希腊哲学,认为“自然”是明智的、永恒的,盛行于17、18世纪,宣扬人生于自然,人的权利也即来自于自然。卢梭在此基础上认为自然赋予人人自由和平等,成人与成人之间、成人与儿童之间、儿童与儿童之间、每个人的不同年龄阶段之间,都应该是平等的。同时卢梭认同性善论,认为万物生于自然,本性都是善良的。传统教育模式下,成人是强者,儿童只不过是微型的成人,要学习成人的礼节、成人说话的口吻等,成长后会像成人一样都在掠夺他人谋取自身利益,而原本在儿童身上可以体现的天性的善良,被教育抹杀了。只有对人进行自然教育,延续或者恢复人的本性,才能在顺应人的自然本性的基础上,完善和
作者简介:万承业(1988-),广东商学院2011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
144
基础教育
我表达的机会,认真彻底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因此,班主外性,进而选择最佳的教育行为和方式去最大限度地关爱任用合理的交往方法,有利于创造师生之间平等对话的机学生。其次要做到多研究学生,因为“要教育好学生,必须先会、有利于解决师生交往过程中存在的隐性问题,有利于加了解学生,并不断地注意研究学生。这是教育学生、做好班
强教师对学生的爱。
主任工作的必要条件。”[8]
4班主任要热爱学生
“关爱学生是教师的灵魂。爱是教育的根基,爱学生是
注释
教师的天职,没有爱就没有教育。”[6]
现在的学生是有思想、①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有感情、有意识的活生生的人。他们在学习、生活、成长中非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常渴望得到教师的爱,尤其是班主任的爱护、关心和尊重,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这是目前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特征。班主任在教育教学工学生。”
作中,只有对学生抱有诚挚的友善之情,才能引起学生对其的尊敬、信任和亲近,才能创造出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才参考文献
能营造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良好氛围。这也恰好[1]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02.
证明了“亲其师,信其道”这句名言的道理所在。
[2](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G].5班主任要掌握教育分寸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29.
“所谓掌握教育分寸,是指教师要注意方法、措施、态度
[3]郅庭谨.为思维而教[M].2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81.和要求上的适度。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7]
[4]周军.教学策略[M].2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80-181.这要求班主任在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实践中,从对教育事业[5]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24.
的高度责任心和对学生的热爱、关心的角度出发,选择自己[6]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4.
适合学生成长规律的教育行为。班主任如何掌握教育分寸,[7]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手册)[M].北要做到以下两点:班主任对学生提出一定的要求之前,首先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6.
要做到认真地考虑教育条件的复杂性、教育行为后果的意
[8]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3.
!!!!!!!!!!!!!!!!!!!!!!!!!!!!!!!!!!!!!!!!!!!!!上接第144页)
3杜威与卢梭的儿童教育观教育目的之比较
威同样认为儿童教育应时刻关注儿童的实际。但他认为儿
卢梭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把儿童培养成为其自然本性的童在2~12岁虽缺乏思维能力,但可以在游戏中、各类活动人,偏重于将儿童培养成为自然人。自然人不是远离文明的中学习,而不应是“消极教育”,同时道德教育应贯穿于一切原始人,而是强调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不是把成人世界的教学活动中,而不仅仅是等到15岁才进行。
东西强加给儿童,不是让儿童死记硬背现成的知识,而是依在活动中教育。卢梭主张儿童应在生活中、游戏中学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天赋能力,分阶段进行相应的教育,习。杜威认为在活动中学,更容易让儿童成为经验的主体,使其得以自然而然地生长、发展。自然人不是脱离社会的而不是课本知识的旁观者。
人,“社会对于人类是自然的,就像衰老对于个人是自然的杜威和卢梭都重视环境对儿童教育的影响,卢梭偏于一样;艺术、法律及政府对于人民是必需的,就像拐杖对于强调家庭环境,杜威偏于强调社会环境。卢梭的《爱弥儿》主老人是必需的一样:老年状态仅仅派生于人的性质,而社会
要阐述爱弥儿在家庭中接受教育,提出成人只有以身作则,状态则派生于人类的性质”[3]
,
也就是说“自然人”是社会中才能教育好儿童。杜威认为教育要贴近儿童的生活,“学校的“自然人”,具有社会状态,而不是仅有自然状态。只不过,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儿童说来是真实而生气勃勃卢梭偏向于研究社会中的人如何返璞归真,如何寻找自己的生活,像他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
自然而然就拥有的天性。
活那样”[5]
,更强调社会环境。杜威认为遵循自然教育,容易使人误认为自然提供生长的计划和目标,从来否定教育的社会意义,使自然和社会注释
对立。杜威认为教育不应是实现某种目的的工具,教育目的①(法)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应蕴含在教育过程之中,不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专门设②约翰·杜威.我的教育信条[M].赵祥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立一种教育目的。儿童是正式的社会成员,儿童教育应蕴含2001.
在儿童不断生长、发展的要求之中。儿童教育的目的不是成③西方现代教育论著选[M].王承绪,赵祥麟,编译.北京:人民教育出人设立的、一般的、终极的教育目的,而是要符合儿童固有版社,2001.
的需要,体现在具体的活动中,不仅意在儿童在经验中成长,更意在培养社会人。
参考文献
4杜威与卢梭儿童教育观教育方法与方式之比较
[1](法)卢梭·爱弥儿(上卷)[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杜威和卢梭在承认儿童主体地位基础上,都认可分阶[2](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段进行教育、活动中教育,环境对教育具有影响力。
2008.
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对儿童进行与之能力[3](美)杜威.杜威教育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相应的教育。卢梭认为教育“应该按照孩子的成长和人心的
[4](美)杜威.我的教育信条[M].赵祥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自然的发展而进行教育”[4]
,0~2岁,对儿童进行体育教育,2001.
[5]西方现代教育论著选[M].王承绪,赵祥麟,编译.北京:人民教育出使其身体健康;2~12岁,卢梭认为此时儿童在智力方面处
版社,2001.
于睡眠阶段,缺乏思维能力,对其进行感官教育;
12~15岁,[6](法)卢梭.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M].李平沤,译.北京:可以对其进行智力教育;15~20岁,对其进行德育教育。杜
商务印书馆,2007.
146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