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站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基于人口“乡-城”动态迁移视角的农村人口预测——以黑龙江省为例

基于人口“乡-城”动态迁移视角的农村人口预测——以黑龙江省为例

来源:爱站旅游
第40卷第6期2019年12月大连大学学报JOURNAL OF DALIAN UNIVERSITYVol.40No.6Dec. 2019基于人口 “乡-城”动态迁移视角的农村人口预测—以黑龙江省为例—

吕 卓,徐鑫亮,万祥荣(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摘 要:在我国城镇化的背景下,我国农村人口的动态迁移主要体现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的人口流动。基于人口\"乡一城\"动态迁移的视角,构建修正的Leslie农村人口预测模型,运用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和黑龙江省2010年人口 普查数据,对2011-2060年黑龙江省农村人口总量及结构进行预测和分析。从人口总量来看,黑龙江省农村人口呈持续平滑下

降趋势,由2011年的1668万人减少至2060年的177万人,人口总量将减少89.39%,年均减少速度将达到4.39%;从人口结 构来看,黑龙江省农村人口结构时变化大致可以分为老龄化加速期(2011-2036年)、人口结构稳定期(2037-2053年)和老

龄化衰退期(2054-2060年)三个阶段,人口结构从动态上呈现出峰值年龄先增后减和青年人口大批减少的特征。随着城镇化 的逐步实现,黑龙江省农村各年龄段人口数量将基本保持稳定。关键词:人口迁移;农村人口;修正的Leslie人口预测模型中图分类号:C921.2 收稿日期:2019-11-0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395(2019)06-0087-09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17JYC143、18JYC257);黑龙江省博士后基金资助项目(LBH-Z18015);东

北农业大学青年才俊项目(18QC59)o作者简介:吕卓(1989-),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保险学与社会保障。0引言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随着人口流动限制政 策的放开,我国农村地区和城市的人口数量不断变

向非农业收入,以及户籍身份从农民转变为城市居 民。考虑到我国人口的实际发展情况,本文研究的 农村人口转移指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移,运

用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和黑龙江省2010年 人口普查数据,对2011-2060年黑龙江省农村人

化,主要体现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的

人口流动。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人口

口总量及人口结构进行预测。进一步,考虑死亡率

总数达到139538万人,城镇人口达到83137万人, 比2017年增加了 1790万人,农村人口达到56401 万人,比2017年减少了 1260万人。从城镇化水平

和出生率变化以及二胎政策实施等因素的影响,

由2011-2016年黑龙江省农村人口数的实际值略 高于理论预测值,对理论预测值进行调整,预测

来看,我国城镇化率有了显著提高,2018年已达到

2017-2060年黑龙江农村调整后的人口数。59.58%,比2017年提高1.06个百分点,比2010年 提高了 9.63个百分点。目前,我国农村的老龄化阶

1相关文献综述1.1人口迁移理论关于人口迁移如何产生,为何产生的问题,

段与并不发达的经济发展阶段处于同一时期,使得 农村老年群体的长寿风险加大。此外,许多农村青

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导致农村地区面临的人口 老龄化问题比城市地区更加严峻,并且这种趋势仍

Lewis (1954)在《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 一文中率先提出城乡二元经济理论,认为农业部门

在持续。农村人口 “乡一城”迁移主要指农村居民生 存空间和居住场所的改变,收入来源从农业收入转

的剩余劳动力为工业发展提供无限的劳动供给,工 业部门能够以最低工资雇佣农村劳动力,人口发生

88犬连大学学报第40卷乡城迁移。当资本增长水平达到劳动供给水平时, 两部门收入随劳动边际生产率的提高而上升,二元

经济逐步变为一元经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 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 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这种状态既是发展

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 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解决和突破这一矛盾 的根本出路是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走农村城 市化道路,实现城乡良性互动,逐步减少农村人口,

向城市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变生产增长方式, 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农村整体的经济效益和 社会效益。所以,城市化是解决我国二元经济结构 矛盾的根本出路。哈里斯和托罗达认为,劳动力在城市和农村工 作的预期收入存在差距,这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 移有重要影响。Everett基于前人研究,从微观视角

提出了推拉力理论,认为农村劳动人口的迁移,既 有推力作用,又有拉力作用,推拉因素主要集中在 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地理因素三方面经济因 素方面,一个地区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外商投资比

重提高、就业机会增多等因素都会促进人口流入図, 部门生产率差异、城乡收入水平的显著差距以及城

市劳动力供给失衡也是人口迁移的动因叫社会因

素方面,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劳动力进行迁移的概率

更大,且更倾向于向公共服务完善的地区流动[呦, 户籍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也会对人口迁 移产生推力作用叫地理因素方面,自然禀赋和交通

区位优越的地区往往会对人口迁移起到拉动作用[7]»

此外,人口迁移还受到地区经济发达程度、行政管理 方式和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8>9]=1.2人口 “乡一城”迁移对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影响在城镇化背景下,人口迁移对人口的数量和结 构都会产生重要影响。我国农村人口逐渐减少,城 镇人口数逐渐增加。城镇人口增长的动因主要体现 在三方面:一是城镇人口自身数量的增长;二是农

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带来城镇人口数量的增长;三 是由于农村地区的行政区划调整为城镇地区,农民

身份发生相应转变,城镇人口相应增多凹。农村人 口的“乡一城”迁移不仅改变了农村人口的总量, 还改变了农村人口的结构。一方面,人口的“乡一城” 迁移显著降低了农村人口的生育水平,在对生育率

的降低有显著影响。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农民工群体

工作极不稳定,收入水平低,流动性强,社会保障 也不够完善,不稳定的生存状态导致育龄妇女的生 育时机推迟和生育意愿降低[1U2]o另一方面,流动 人口内部在不断地迭代更新,社会保障不足的农民

工选择返回农村养老,年轻的流动人口不断替代年

老的流动人口,加速了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速度,进

一步拉大了城乡的差距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 加深,直接影响农村老年群体的养老保障程度和效

果。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不仅促进其自身收入的增长, 还激励了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和劳动生产率的提 高悶。因此,正确认识我国城乡人口迁移趋势,

对农村人口总量和结构进行预测和分析,将有助

于制定必要的政策、推进人口城镇化与农业现代 化的协调发展[16]o1.3人口预测方法为了掌握人口的数量和结构变化规律,可通过 建立模型对人口规模和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人口预 测方法主要有年龄移算法和直接推算法。前者虽然

计算和预测的准确率较高,但计算过程复杂,后者 虽然计算过程相对简单,但准确率较低。关于人口

城乡迁移背景下人口预测模型的研究,李建民等呦 运用PEOPLE人口预测模型,在不考虑人口迁移的 条件下,预测了不同生育水平下的中国人口变动趋

势。王桂新问运用多区域人口预测方法,将研究区 域分为城镇和农村,分别对各区域人口进行预测。 此外,基于人口发展的时间序列特征,还可以利用 指数平滑法、灰色模型和ARIMA模型等自回归模

型进行人口预测。Leslie人口预测模型是一个离散 化模型,主要适用于种群数量变动的研究,对我国

人口预测有很强的适用性。然而,以往运用该模型

进行的人口预测研究中,多数研究都没有考虑人口 迁移的影响2如;张良等㈤虽然在理论上引入了人 口迁移因素,对Leslie模型进行了修正,但没有进 一步进行实证分析。2研究设计2.1 Leslie人口预测模型传统的Leslie人口预测模型是建立在没有人口

第6期吕 卓等:基于人口 “乡-城\"动态迁移视甬的农村人口预测89流动的基础上,通过初始人口的数量及其年龄分布 预测该系统未来某时刻人口的数量及年龄分布的数

学模型。考虑到我国存在明显的“乡一城”人口迁 移的现象,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会对农村人口的年 龄结构和未来人口数量产生重要影响,因而本研究

采用张良等提出的修正的Leslie人口预测模型。在修正的Leslie人口预测模型中,假定时间延

续、人口的生存状况和人口迁移是决定人口数量变 化的全部因素,不考虑其他因素对人口变动的影响。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城镇化的人口迁移中只存在农 村向城镇的迁移,不存在城镇向农村的逆向人口流

动,并且农民只有通过家庭化迁移方式才能真正实 现农村到城市长期稳定的迁居。预测期内社会经济 稳定发展,没有自然灾害、战争、大规模致命的传 染性疾病以及人口政策等因素对人口数量及其分布

造成重大影响。假设人最多可以活1年,将其等分为s个时间

段一一期,每期均为t =扌年,而后按照年龄将人分 为S个类。令ak,n(k = 1,2,…,s)表示未来第n期第k个

年龄分类(年龄介于(匕1)T和之间)的人 口总数,向量表示在第d期的年龄结构向量,= (%”,做”,…,如”)蔦用bk表示在单位时间段T内,

第&个年龄分类平均每个女性所生殖的后代数量, 心;&表示第R个年龄分类人口中女性所占比例,

0 < dfc < 1, k = l,2,-,s;妊表示第&个年龄分类能活 过单位时间段T而变成第&+1个年龄分类的比例,

0b3d3 … bs_ids_i bsds-m-i

Q Q

0 0L =

0 m2 0 •••

0

0.0

0

0

ms-i

0 .人口数量的关系式用Leslie矩阵表示为:

§”+i = M”。若当前的年龄结构向量品为已知: fo =(%, a2,o< ->as,o)T,则可得到Leslie年龄结构模型:

fn = \"fo。2.2修正的Leslie人口预测模型用0”表示第丘个年龄分类中,农村净迁出人口占

第&个年龄分类中农村人口总数的比例,0訓<1,

k = 1,2,7。农民只有通过家庭化迁移方式才能真正

实现农村到城市长期稳定的迁居,因而假定属于第

一年龄分类的农村幼儿总是随其母亲迁移到城市。al,n+lA 加必(1 一 Pk)0-k,n 一 hO-l.n+1

fc=lak,n+l = mk-lak-l,n ~ Pkak,n+1» 住=2,3,…,S联立以上方程,求解抵”+1和可得:al,n+l =[亠氏》瓦必(1 - Pk)ak,nP1 k=l1 _

ak,n+l =

mk-lak-l,n再令:瓦=驾評,喩=蔬。显然,瓦20,k = 1,2,-^s; k = 1,2,— lo由以上推导,可得到修正的Leslie矩阵M:?2is] &3爲00 -- 00M =0mz 000.00 0 -.7hs-i0.因此,人口数量的关系式可以用修正的Leslie矩阵表示为:fn+1 = Mfno如果当前的年龄结构向量 品为已知,则可得到修正的Leslie年龄结构模型:fn = M 吒。3黑龙江省农村人口预测3.1黑龙江省与全国农村人口死亡率差异比较由于不同地区人口数量和生存分布略有不同,

因此,分别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

黑龙江省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编制全国农村国民 生命表和黑龙江省农村国民生命表,对比全国和黑

龙江省农村国民生命表分年龄死亡率,如图1所示。60岁以前,黑龙江省农村人口的死亡率与全国

农村人口死亡率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处于低于1%

的较低水平;60-99岁,全国农村人口的死亡率迅 速增加,由60岁的1.03%上升到99岁的29.02%,

而黑龙江省农村人口的死亡率由60岁的1.18%上升 到93岁的16%,而后略有下降;100岁以后,全国 和黑龙江省农村人口死亡率分别增加至46.72%和

43.84%„将黑龙江省农村人口的死亡率与全国农村 人口死亡率相比较,80岁以前,二者基本保持一致;

80岁以后,前者大大低于后者,即黑龙江省80岁

90犬连大学学报第40卷以下农村人口的寿命处于全国平均水平,而黑龙江

3.2 2011 - 2060年黑龙江省农村人口预测省80岁以上农村人口的寿命较全国80岁以上农村

考虑到黑龙江省农村大规模的“乡一城”人口 迁移的特点和严重的人口老龄化背景,本文引入农

人口的寿命更长,导致黑龙江省农村人口面临更大 的长寿风险,使得黑龙江省面临比其他地区更严重 的老龄化问题和更大的养老压力。因此,需要有针

村人口迁移率,对农村迁移人口分年龄、分性别进 行预测,以反映农村人口迁移状况的人口发展总体

对性地对黑龙江省农村人口总量和结构进行预期和 分析,以便更好地制定必要的政策、推进黑龙江省

情况。以黑龙江省为例,在农村地区“二胎政策” 未完全放开的假设下,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导致的

人口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全国:fcH同昆生命叢分年務宛亡率...黑龙江智农村国艮生命生育率降低会在一定程度抵消农村实行的“二胎政

策”带来的生育率提高。将黑龙江省2010年人口普 查数据中户口登记地在外乡镇的分年龄、分性别城

市人口,剔除市区内人户分离人口后,除以相应的 农村人口,计算人口迁移率,作为分年龄、分性别

图1全国与黑龙江省农村国民生命表分年龄死亡率比较的黑龙江省农村人口迁移率,如表1所示。表1分年龄、分性别的黑龙江省农村人口迁移率人口迁移率人口迁移率年龄男年龄女0.06060.0741合计0.1206男女0.07750.07120,06970,0711合计0.16750.14790.14020.13910~45~910 〜140.06000.077150-540.09000.07670.07050.15130,169455-5960-640.08590.22960.30640.08360.26040.314015-1920-240.49010,62040.320965-6970-7475-7980-8485-890.06800.06460.06050,06870.13330.12370.10930.09980.09830.119825-2930-340.16500.15640.15590.06310.05370.05050.05300.14040.11970.10210.29680.25720.05560.04930.04530.059035〜3940-4445-490.13740.11940.11140.221590-9495-990.09100.20240.0608数据来源:由作者测算得到人口普查数据每10年更新一次,因此本文以 为2011-2015年,第2期设为2016-2020年,以此 类推,第10期为2056-2060年。假定黑龙江省农村

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为基期,预测2011-2060年的 人口数量,通过2011~2016年人口理论值与实际值 的对比,进一步对2017-2060年预测的人口数进行

居民最多可以活4100年,将其等分为s=20个年龄

组,每个年龄组均为T = £ = 5年。令%/* = 1,2,“.,20)表

调整。假设每5年为一期,则n的取值为n = 0,1,2,…,10。

示未来第n期第k个年龄组的人口总数,向量表 示在第Z2期的年龄结构向量,其中n = 0,l,2,.“,8,则:?n =(。1肿 a2tnf

由于本文选取的数据为2010年黑龙江省人口普查数 据,因此,将第0期设为2005-2010年,第1期设

Ta20,n^期初年龄结构向量品由2010年黑龙江省农村分第6期吕 卓等:基于人口 “乡-城\"动态迁移视甬的农村人口预测91年龄人口数得到;bk>o,表示在单位时间段T内, + 7^7+7-1]/T,则在第&个年龄分类中,从第AT岁至

(kT+T-l)岁的人在T年后仍然存活的概率Mr为:mjc = 1 1 [ T^kT + T^kT+l + T^kT+Z ■!-------!■ T?fcT+T-l]/^第&个年龄分类平均每个女性所生殖的后代数量, 可根据统计资料得到;&表示第&个年龄分类人口 中女性所占比例,OMd/l, fc = l,2,-,so皿表示第 丘个年龄分类能活过单位时间段T而变成第&+1个 年龄分类的比例,且0根据黑龙江省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将期初年 龄结构向量品、该年龄段妇女平均活产子女数亠、

该年龄段人口中女性所占比例<4、该年龄段能活过 5年而进入下一个年龄段的概率血上和该年龄段中农 村净迁出人口占该年龄段中农村人口总数的比例代

年龄分类中,从第kT岁至(kT+7^1)岁的人在T年 内死亡的概率为这第丘个年龄分类中,各年龄在T

进行整理,如表2所示。年内死亡概率的平均值为:[T<7kT + T如0000.01dk

0.47250.47880.48360.48940.5061rnk0.9984Bk

0.12060.1513瓦000饨0.86720.85430.67017845157826347778499352491482566129800913572190.99900.99850.997410-140.169415-190.49010.62040.32090.29680.00220.03940.12940.09170.04800.04690.05980.07350.13310.61550.75470.76840.791420-2425〜290.230.430.300.150.140.170.99690.99640.49650.48730.48320.48240.49470.49450.500130-3435-3940〜4445〜4950〜540.99500.99220.98780.98050.97000.9497172166517633070.25720.22150.81230.82150.83980.8451150971313043670.20240.16750.200.350.48000000055-5912207358302424726870.14790.14020.83290.80270.75140.68460.590460-6465-6970〜740.49420.48580.47270.48580.50950.53430.56770.57280.91430.85160.76930.65490.52870.38440.182000000000.13910.133335782721326975-790.12370.10930.09980.09830.119880-8485-8990〜94117268460340.48080.3500120990.34430.31060.3075-95-993022数据来源:由作者测算得到92犬连大学学报第40卷将以上数据代入修正的Leslie年龄结构模型中, 数据可以大致看出,未来黑龙江省农村人口总量将 大幅减少,老年人口比重增加,而劳动人口比重降低, 农村人口老龄化将加剧。运用Matlab软件,可计算2011-2060年分时期的

黑龙江省农村总人口数、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和

15~59岁劳动人口比重,如表3所示。从分时期的

表3 2011-2060年黑龙江省农村总人口分组预测年份2011-20152016-20202021-2025农村总人口 /人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15-59岁劳动人口比重14356900122225001031870085595400.17310.66200.58590.51100.22160.27392026-20302031-20352036〜20402041〜20450.33280.45570.41180.39360.3865694551055085300.38310.40630.41930.4351427358032591502046〜20500.37590.40662051-20552056〜2060244840018143900.40700.36460.4550数据来源:由作者测算得到为了更进一步分析,可以测算出每一年份组 黑龙江省各年的农村总人口数。具体地,将每个年

份组计算的总人口数作为组中值,即2013年黑龙 江省农村总人口为1435.69万人,2018年黑龙江 省农村总人口为1222.25万人,以此类推。假设每

1990 2000 2010 2020 2030 2040 2050 2060…....2011-2060年黑龙江农村人口预测---19942060年黑龙江农村实际人口及调整后人口组人口数量线性均匀变化,釆用线性插值法推算 2011-2060年黑龙江省总人口,如图2所示。由于该模型中未考虑二胎政策、死亡率和出生 率变化等因素对人口数量的影响,2011-2016年黑 龙江省农村人口数的实际值略高于理论值,因此,

图2 1990-2060年黑龙江省农村人口(万人)3.3 2011 - 2060年黑龙江省农村人口结构分析假定农村人口结构主要受城镇化的影响,采用

需进一步对理论值进行调整。经测算,2011年人口 数平均为理论值的1.13倍,将1.13作为2011-2060 年黑龙江农村人口的整体调整系数,可计算出

线性插值法计算2011-2060年黑龙江省60岁以上

人口比重,如图3所示。对2011-2060年不同年龄 阶段的人口比重进行比较,黑龙江省农村人口结构

2017-2060年黑龙江农村调整后的人口数,如图2

的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老龄化加速

所示。从人口总量来看,2011-2060年黑龙江省农

期(2011〜2036年),60岁以上老年抚养比从2011 年的22.20%提高至2036年的99.04%=在这一时

村人口呈持续平滑下降趋势,由2011年的1668万 人减少至2060年的177万人,50年间人口总量减

期,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迁移至城市生活,而老 年人则选择在农村留守,因而农村15~59岁劳动 人口比重从2011年的69.24%逐年下降至2036年

少89.39%,年均减少速度将达到4.39%,这主要是 工业化与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所带来的结果。第6期吕 卓等:基于人口 “乡—城” 动态迁移视甬的农村人口预测93的40.09%,而老龄人口比重则从2011年的15.37% 大幅上升至2033年的39.70%。农村人口老龄化程

度持续增强,直到2036年,农村老龄人口与劳动

人口数量基本持平;第二阶段为人口结构稳定期(2037-2053年),60岁以上老年抚养比从2037年 的101.11%降低至2053年的100.10%。这一阶段,

已有一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完成了从农村向城镇的 迁移,部分农村老龄人口也因达到寿命而死亡。随 着农村人口总量的大幅减少,老龄人口比重基本稳

定在40.17%至43.51%之间,而劳动人口比重则保 持在37.59%至40.66%之间,农村老龄化程度保持

稳定;第三阶段为老龄化衰退期(2054~2060年), 60岁以上老年抚养比从2054年的95.73%降低至

2060年的73.29%0这一阶段人口总量继续减少, 老龄人口比重也略有降低,从2054年的39.85%下

降至2060年的34.76%,而劳动人口比重有所提高, 从2054年的41.63%增加至2060年的47.44%,农

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减弱。2011

2016 2021 2026 2031 2036 2041 2046 2051 2056---农村60岁以上人口比重 ----农村15-59岁劳动人口比重---农村044岁人口比重图3 2011〜2060年黑龙江省农村人口结构比较2011-2015年2016-2020年ihinlllllll1In. Illhlllllllll-2021-2025年202&2030年llllllllllllIlli...

Illllllllllllllll..$3 Z s Z» £a 3r $ 孕辛号于甲茅毎2031-2035年203・2040年III1 IIIIII.. Ill 1 怙加llllllh..$ Z Z & 3 $ 孕豈于&茅毎耳$2041-2045年2046-2050年Illillhm1hlS3 Z ?R 3S £& ?8 $St.300000 - mi 1岫 3琴罩弓*®召8千■站般9$mill.. *年审會耳$2051-2055年205Z060年llllllllllllilllli.. illllllllhiiillh..$3 ? ?R 3e B $ $ 95盘◎千聲9申MR碎毎图4 2011〜2060年黑龙江省分时期、分年龄农村人口结

构比较(单位:人)进一步,对2011-2060年黑龙江省分时期、分

年龄的农村人口结构进行动态比较,如图4所示。 动态来看,分时期、分年龄的农村人口结构呈现两 大特征。第一个特征是峰值年龄先增后减。一方

面,1958年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

例》,限制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另一方面,

20世纪60年代,各地为了响应国家精简职工,回 乡支农的号召,大批农村户籍的城镇职工回到家乡

支援建设,使得农村新生人口和总人口大幅增加。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峰值年龄从2011-2015年的

45〜49岁逐渐提高至2046-2050年的75-79岁;处 于峰值年龄的老年人陆续死亡后,峰值年龄下降为

2056〜2060年的70〜74岁;第二个特征是青年人口

大批减少。一方面是由于农村教育水平较低,一部 分15〜25岁的青年在初中或高中阶段选择辍学去城

市打工,另一方面是一些农民作为农民工迁移至城 市生活,为子女在城市提供教育,导致2011-2025

年的近15年间,农村青年人口数量持续较少,约 2026年以后,城镇化进程逐渐减慢。从图4可以看出,

2050年以后,农村各年龄段人口数量已大量减少, 并基本保持稳定。4结论本文基于农村人口 “乡一城”动态迁移的 视角,运用修正的Leslie农村人口预测模型,对

2011〜2060年黑龙江省农村人口总量及结构进行预 测分析。从人口总量来看,2011-2060年黑龙江省

农村人口呈持续平滑下降趋势,由2011年的1668 万人减少至2060年的177万人,50年间人口总量

减少89.39%,年均减少速度将达到4.39%;从人口 结构来看,黑龙江省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化大致可以 分为老龄化加速期(2011〜2036年)、人口结构稳

定期(2037〜2053年)和老龄化衰退期(2054〜2060

年)三个阶段,人口结构从动态上呈现出峰值年龄 先增后减和青年人口大批减少的特征,直至2050年 以后,农村各年龄段人口数量基本保持稳定。考虑

到黑龙江省未来40年的人口变化,地方政府应结合 地区实际情况制定经济和人口发展方案。一方面,

地方政府应积极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加强对青年人

94犬连大学学报第40卷才引进,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充足的资本和技术支持; 另一方面,应积极响应国家的人口政策,鼓励生育, 为城镇新增育龄妇女提供基本医疗和就业保障。对

于我国其他省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政策的 实施效果、人口流动规模均有所不同,需要根据不 同地区的人口迁移特征和影响因素,对人口动态迁 移的结果进行分析和预测。参考文献:[1] 陆丰刚,陈寅平.市场化进程加速了人口流动吗? 一一人

口流动的市场化陷阱[J].人口与发展,2019, 25(1): 2-11.[2] 杨晓军.中国户籍制度改革对大城市人口迁入的影响[JJ.

人口研究,2017,41(1): 98-112.[3] 张广胜,田洲宇.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

变迁、贡献与展望[J].农业经济问题,2018(7): 23-35.[4] 邢春冰,贾淑艳,李实.教育回报率的地区差异及其对劳

动力流动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3(11): 114-126.[5] 杨义武,林万龙,张莉琴.地方公共品供给与人口迁移[J],

中国人口科学,2017(2): 93-103.[6] 张学浪,潘泽瀚.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人口转移与分布空

间[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13(4): 88-

100.[7] 王桂新,潘泽瀚.中国人口迁移分布的顽健性与胡焕庸线

[JJ.中国人口科学,2016(1): 2-13.[8] Xianlei Ma, Nico Heerink, Ekko van Ierland, et al. Land tenure insecurity and rural-urban migration in rural China[J].

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 2016, 95(2): 383-406.[9] 钟水映,李春香.乡城人口流动的理论解释:农村人口

退出视角一一托达罗模型的再修正[J].人口研究,2015,39(6): 13-21.[10] 李健,屠启宇.农村人口结构变迁与新型城镇化道路选

择[J],江海学刊,2015(4): 227-233+239.[11] 郭志刚.流动人口对当前生育水平的影响[J].人口研究,

2010, 34(1): 19-29.[12] 梁同贵.乡城流动人口与农村本地人口的生育水平差异

[J],中国人口科学,2017(3):91-100.[13] 邹湘江,吴丹.人口流动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影响研

究一一基于“五普”和“六普”数据分析[J].人口学刊,

2013, 35(4): 70-79.[14] 殷海善,凌日平,安祥生.农村人口老化对农村人口发展

及人口城乡分布影响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13, 12(1): 20-23.[15] 蔡昉.改革时期农业劳动力转移与重新配置[J].中国农

村经济,2017(10): 2-12.[16] 向晶,钟甫宁.农村人口转移、工业化和城镇化[J],农业

经济问题,2018(12): 51-56.[17] 李健民,原新,王金营.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实现人口零增

长的关系探讨[J].中国人口科学,1999(5): 11-1&[18] 王桂新.区域人口预测方法及应用[M],上海:华东师范

大学出版社,2000.[19] 任强,侯大道.人口预测的随机方法一基于Leslie矩阵

和 ARMA 模型[J],人口研究,2011, 35(2): 28-42.[20] 吕俊兴,徐天琛,王辉,等.新二胎政策下基于Leslie矩

阵等数学模型的山东省人口预测[JJ.青岛大学学报:自然 科学版,2017, 30(1): 14-20.[21] 张良,时书丽,窦春轶.Leslie人口年龄结构模型的修正

[J],大学数学,2011, 27(4): 99-102.第6期吕 卓等:基于人口 “乡-城\"动态迁移视甬的农村人口预测95Rural Population Predi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Urban\" DynamicMigration------Take Heilongjia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LV Zhuo, XU Xin-liang, WAN Xiang-rong(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30, China)Abstract: The dynamic migration of rural population in China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flow of population dominated by migrant work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rural-urban\" dynamic migration,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modified Leslie

rural population prediction model. Taking Heilongjia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uses the data of the sixth

national population census in 2010 and the 2010 population censu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to predict and analyze the total number and structure of rural population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from 2011 to 2060. Judging from the

total population, rural population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shows a continuous smooth decline, from 16.68 million

in 2011 to 1.77 million in 2060. The total population will decrease by 89.39%, with an average annual decrease rate of 4.39%.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pulation structure, the changes of rural population structure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accelerated aging period (2011-2036), stable population structure

period (2037〜2053) and aging declining period (2054〜2060). With the gradual realization of urbanization, the rural population of all age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will remain basically stable.Key words: population migration; rural population; modified Leslie population prediction model[上接第86页]Review and Prospect of Research on Online and Offline Corporate MarketingGUAN Hui, SONG Li-hong(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Dalian University Dalian 116622, China)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mmerce, multi-channel retailers are actively engaged in

online and offline marketing collaboration business, but this multi-channel strategy will cause online and offline channel conflicts, and the online and offline store images perceived by customers will also have some differences,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multi-channel retailers. Therefore, how to choose online and offline marketing integration strategy becomes a key issue. This paper adopts qualitative methods to sort out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literature on online and offline enterprise marketing synergy strategy and online and offline store image consistency. The use of stimulus-response learning theory and brand equity theory analysis explains the

existence of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providing a basis for further research.Key words: marketing integration; online and offline; store image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