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站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培养孩子的情商和逆境商

培养孩子的情商和逆境商

来源:爱站旅游


培养孩子的情商和逆境商

我刚看到了有两位家长提出了问题,这两个问题是涉及了情商和逆境商的问题,我来一一解答。

那个测试主要是关于情商的。也同样在美国开展过这样的测试。美国孩子最崇敬的人多为自己的父母,父母总是排在前列的,而中国的孩子往往把体育、音乐等自己感兴趣的爱好有关的人排在前面,而忽视了父母的存在,你能在榜单上,已属难得,这充分地展示出两国在教育方式、方法上不同的效果。中国家长最自信的恐怕是他们在爱孩子方面要比美国的家长高出几倍,但却没有想到这种爱是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真正需要的爱,一种家长是给予了过多的关注,爱得让孩子透不过气;一种家长是完全不关心,忽视孩子的存在;还有一种家长是过于严厉、苛刻地对待孩子。这些都不是正确的与孩子相处的方法。我们说要培养孩子的情商,让他们爱自己的父母,那么怎样才能让他们爱父母,像以上那三种方法都不会得到孩子真正的尊敬与爱戴。我们在说要了解孩子的同时,更要让孩子了解他们的父母,让他们可以看到父母身上的优点、闪光点;让他们了解父母的为人之道、处世哲学;让他们看到父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让他们了解父母的艰辛;让他们了解父母对时事的看法;多与他们接触、交流、讨论,甚至争辩,从而彼此互通有无,从一点一滴让自己在孩子以上中的形象高大起来。对于孩子父爱与母爱同样重要。有的父亲就会抱怨说孩子和母亲更亲近一些,这说明母亲的细致入微的爱让他们感受到、体会到了,而父亲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自己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呢?其实中国父亲的爱更深沉,更不愿表现出来。这也是中国父母与美国父母的最大的不同之处,美国人更容易也更愿意主动去表达爱。当然,我们也有自己的表达方式。如果说母亲教会孩子的是柔韧、那父亲带给孩子的应该是刚毅、坚强与果敢。母亲要让孩子看到该如何优雅、美丽的生活;而父亲可以增加自己阅历,扩展自己知识面去解释孩子提出来的“十万个为什么 ”,这又回到我们的主题:要改变孩子,首先要从改变自己开始。大人是孩子的榜样,大人如果做事前怕狼后怕虎的,小

孩心理素质自然欠佳。特别是现在生活环境条件好了,大人们切忌不要把小孩宠成温室里的花朵。

有的家长把生活的一切重心都投到了孩子身上,忽视了自己的生活、工作、发展和追求,以为这是对孩子最好最无私的爱,其实不然,可能大家听过或看过这样的故事,说某个单亲母亲在生活困难、举步维艰地从小含辛如苦地养育了几个孩子,让他们都成为了国家有用的人才。如果你问这些孩子他们最崇敬的人是谁,答案一定是他们的母亲。你说这个母亲会不会像现在的家长那样去呵护孩子、宠爱孩子?当然不会,因为她没有这个时间,更没有这个条件,那为什么孩子会如此爱她的母亲,因为是她的言传身教、不断努力克服困难、坚强生活的态度是孩子从她身上得到的正能量感受。是母亲在孩子心目中伟大形象的完美体现。

作为爸爸,可能有的家长不知道该如何与孩子相处,让孩子可以以你为荣,其实也简单。首先要努力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当孩子有问题时,或一同出游时,一起吃饭时,一起看电视时,利用在一起相处的时间,将你最好,最下面的形象展示给孩子。让他们觉得自己的父亲是个知识面广,“无所不知”的父亲。当然这里的“无所不知”,并不代表你什么都知道,或什么都是对的。如果涉及到你不擅长的方面,你可以补充学习,或正视自己,甚至与孩子说实话,让孩子看到你真诚、有担当的一面。同样可以在孩子心中产生正面的影响。另外,母亲在这方面一定要支持和配合父亲,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

第二个家长提的问题,是目前独生子女存在的共性问题。因为一家只有一个孩子,这个孩子是整个家庭的焦点、像小太阳一样。因此也让孩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习惯。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无法与其他孩子沟通、交往、融入社会圈,越是被宠爱的孩子交往能力就会越差。这就要求家长在平时的教育中要教会孩子面对挫折,也就是逆境商的培

养。关键是要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比如:如果孩子想要某个玩具,你不要马上给他买,让他说个理由为什么要这个玩具,在说完一个理由后,你可以适当松口,表示可以考虑,但仍不要买给他,让他再找一个理由,反复三次,当他找到第三个理由的时候一定要买给他(可能理由比较幼稚、可笑),训练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应克服依赖思想,鼓励孩子独立面对困难,只能让孩子充分地感受到挫折带来的痛苦体验,才能激发他们考虑如何解决问题、克服困难。让孩子明白生活有苦有乐,还孩子以生活的本来面目。让孩子认识挫折、经历挫折,从而学会战胜挫折的本领。若这个过程经常得到强化,孩子就会在挫折情景中由被动转为主动,从而战胜困难。

举个例子:

印度前总理甘地夫人,是一位出色的女性,作为领袖,她为印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作为妈妈,她是孩子心中最好的导师。她认为,生活中有幸福,也有坎坷。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健全的价格,使他们以后能够从容不迫地适应生活中的各种变化。作为母亲,她必须帮助孩子平静地接受挫折,培养他自我克制的能力。

她的儿子拉吉夫12岁时,因病要做一次手术。面对紧张、恐惧的拉吉夫,医生打算说一些如“手术并不痛苦,也不用害怕”的善意谎言来安慰孩子。可是,甘地夫人却认为,孩子已经懂事了,那样反而不好,所以她阻止了医生。随后,甘地夫人来到儿子床连,平静地告诉他:“可爱的小拉吉夫,手术后你有几天会相当痛苦,这种痛苦是谁也不能代替的,哭泣或喊叫都不能减轻痛苦,可能还会引起头痛,所以,你必须勇敢地承受它”手术后,拉吉夫没有哭,也没有叫苦,他勇敢地忍受了这一切。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既会有愉快的成功,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挫折,挫折是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不是父母时刻呵护就能避免的,让孩子知道,拒绝挫折就等于拒绝成功。如果孩子在童年时期没有面对挫折的经验,长大以后就无法更好地战胜挫折。

当然这是个长期培养的过程。

这位家长也提到了孩子因不知道该如何加入,采取了从中捣乱的方法,这表明孩子是要以这种方式引起大家的注意,这是一种正常的反应,因此家长要正视孩子的这种表现,不要去因此训斥他,要看到他积极的一面,鼓励他要用正面、正确的方法去和小朋友进行沟通,告诉他在社会 上,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要尊重他人的观点、想法、做法,减少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观念,看到别人身上的优点,学会赞美他人,赞美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学会 自我展露,也就是主动展露自己的喜怒哀乐,这也是让别人了解你的最常见最有效的方法。在人际交往中显示,人们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这里的相似不是指客观上的相似性,而是人们感知到的相似性。也就是让孩子找到与朋友的相似的话题、爱好等等来拉近彼此的距离。告诉孩子没有人会无缘无故地喜欢一个人,也没有人有义务对你好。如果你希望别人是善良的,你首先要善良地对待别人,你希望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别人,这就是“互惠原则”,要让孩子学会从别人脸上读自己的表情。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互动的,就像坐跷跷板一样,不能永远固定在某一高度,只有高低交替,整个过程才会好玩,才会快乐。一个永远不愿吃亏,不愿让步的人,即使真得到不少好处,也不会快乐。因为自私的人如同坐在一个静止的跷跷板顶端,虽然维持了高高在上的优势地位,但却失去了应有的乐趣,对自己或对对方都是一种遗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