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站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归园田居(其一)(学生版)

归园田居(其一)(学生版)

来源:爱站旅游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审核人: 科目:高一语文必修二 编制人

编号:3

7【课题】 归园田居(其一)

【学习目标】

1.了解陶渊明及其诗文并学习诗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品格 2. 以“归”为线索,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理解作者感情的读诗方法。 4.当堂背诵《归园田居》。 【学法指导】

1.认真阅读本案中的预习案,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对照注释,梳通词句。

2.熟读课文,在老师上课之前完成本案中的“预习自测”部分,并且借助手头资料初步思考“探究案”中的问题,用黑笔把思考结果写在探究案中题目下方的左边,右边空留上课讨论完成之后用红笔写上正确的答案。

3.找出自己的疑惑和需要讨论的问题准备课上讨论质疑。

【预习案】

【自主学习】 一、教材助读 1、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 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他生于东晋后期和晋宋交替之际,家势已渐渐衰落。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但再无出仕之念,最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时年六十三岁。

陶渊明今存诗歌共125首,田园生活是陶诗的重要题材,因此后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他最著名的作品为《桃花源记》,描述了一个他所憧憬的桃花源社会:和谐美好,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这使得桃花源与乌托邦齐名,都代表了一个美好的幻想。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他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县吏说:“当束带迎之。”就是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躬耕陇亩。 2、写作背景

陶渊明29岁初次出仕,做江州祭酒,不久就回家了。在家闲居了五六年后,又先后在桓玄、刘裕、刘敬宣幕下做僚佐,时间都不长。至义熙元年八月,出任彭泽县令,在任八十余天,辞官归田,这年他41岁。从此直到他63岁时去世,再也没有出仕。晋义熙二年,亦即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次年,诗人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 3、白描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是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它源于古代的“白描”。这种绘画手法运用到文章的描写上,就是用不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辞语,也不精雕细刻,大加渲染,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准确有力的笔触,简炼的语言,寥寥数笔就写出活生生的形象来,表现出自己对事物的感受。鲁迅就善于运用白描手法,他把这种手法概括成十二个字,即“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我国优秀的古典小说《水浒》、《三国演义》等多用白描手法。

例如:摊主是一位四十开外的中年人,他黧黑的面孔,两道浓眉,一对大眼睛凹进眼眶,嘴里一口结实的牙齿,好像能把嘴里的鞋钉咬断。他身上老是穿着一件很旧的中山装,一双又黑又粗的手上长满了老茧。

这里勾勒的是一位修鞋匠的肖像,运用的是白描的手法。“黧黑的面孔”、“两道浓眉”、“眼睛凹进眼眶”、“结实的牙齿”,简要传神的几十个字,写出这个长年在户外工作的修鞋匠的外貌特征,尤其是“好像能把嘴里的鞋钉咬断”这句既形象地表现出他的牙齿结实的特点,又勾起我们的想象,嘴里咬住鞋钉不是一位老鞋匠的惯常举动吗?这段话虽然还不是那样的细致丰满,却抓住了人物特征的关键之处,给人以鲜明的印象,显示出白描勾勒的妙处。 二、夯实基础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羁.( )鸟 守拙.( )榆.( )柳 荫.( )后檐 暧暧.( )狗吠.( )樊.( )笼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少无适.俗韵. (2)误落尘网..中 (3)守拙..归园田 (3)方.宅十余亩 (5)榆柳荫.后檐 (6)桃李罗.堂前 (7)暧暧..远人村 (8)依依墟里....烟 (9)鸡鸣桑树颠. (10)虚室..有余闲 (11)久在樊笼..里 (12)复得返自然..

【预习自测】学习建议:激情投入,信心百倍地完成自测题,对照答案自纠后,要把重点内容整理到笔记本。 1、填空

(1)陶渊明,又名_______,字______,__ __(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_________”。又自称作“____ _____”。 (2)《归园田居》中表现诗人厌恶官场,回归自然的心情的诗句有 , 。 , 。 , 。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1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审核人: 科目:高一语文必修二 编制人

编号:3

A.少无适俗韵. 韵:本性、气质 B.方.宅十余亩 方:方圆、面积 C.一去.三十年 去:离开 D.榆柳荫.

后檐 荫:遮蔽 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错别字。

(1)榆柳阴后檐 (2)暖暖远人村 (3)鸡鸣桑树巅 4、用散文化的语言、至少用两种修辞来描绘你所认识的陶渊明。

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惑的额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探究案】

学习建议:请同学们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并结合预习中自己的疑问开始下面的探究学习。

探究一:标题只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有隐性信息。请朗读课文,思考探究 (1)诗人从何而归? (2)诗人为何而归?(归隐原因)(3)诗人归去何处?(4)诗人归去如何?(归隐感受)

探究二:诗人描写到了哪些田园景色?是如何描绘的?这些田园景色有何特点?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

探究三: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是如何表现的?

探究四:你觉得能从本诗作者陶渊明的身上得到怎样的生活启示?

【拓展探究】

有人说,陶渊明的归隐带着无奈的妥协和投降的意味,是知其不可求而求其次的做法,不应拔高他归隐的意义。应该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训练案】

1、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少无适.俗韵 始.适还家门 B.方.宅十余亩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C.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何厌.之有 D.还顾.望旧乡 三顾.

臣于草庐之中 2、下列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鸡鸣桑树颠 B,何以解忧 C.何厌之有 D.不吾知其亦已也 3、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方宅”句,意思是说围绕住宅的土地有十来亩。方,围绕的意思。 B.“榆柳”两句,描写了榆柳、桃李遍布房前屋后的情景。

C.“暧暧”两句,远村、墟烟构成一幅远景。“暧暧”与“依依”在诗中是近义词,因此可以互换。

D.“狗吠”两句,描绘了一幅鸡鸣狗叫的农村生活图景,一切那么自然,那么纯朴。 4.对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中描绘的都是极为普通的田园生活情景,却真实地反映了回归之后的愉快心情。

B.诗中用白描手法,简练地勾画景物,从而使诗人感情得到充分抒发,使诗富有画意,生机盎然。

C.诗中描绘的画面质朴、幽静,表现出一种平和、淡远的意境。

D.“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句的意境,与汉乐府《鸡鸣》中“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宫中”有相似之处。

【课堂小结】

1.知识方面 2.思想方法

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