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纵横・反思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语文课堂的教学反思 江苏泰州市鼓楼路小学(225300)祁亚琴 面对一群天真、活泼、可塑性很强的新一代,需要 我们教师在生活、学习上潜移默化的影响,循循善诱的 教导,教会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带领他们走进知识的 殿堂。 一、变化的点点滴滴 陶行知先生要求教师善于变,优秀的教育在于让 你所教育的对象有所改变、往好的方面改变,我们要在 每一天的生活中感受教育给孩子们带来的新变化。 比如,一次外校的老师到我们班听课交流。本来只 想靠单纯的说服教育来动员大家上好这堂课,但是我 的脑海中突然跳入了另一个想法,这样效果肯定不会 很明显,我用“给自己鼓鼓掌”这样的做法来激励他们。 到了上课时间,孩子们早早地做好了准备,就连平时几 个不听到上课铃就不回座位的孩子,今天也乖巧地旱 早坐回到座位上,安静地等着老师的到来。时间过得很 快,一节课匆匆而过。下课了,当我走进教室时,黄老师 略显激动地对我说今天学生表现得太好了,连平时不 爱听讲、不怎么爱举手发言的几个小鬼今天都积极举 手发言,当交流的老师刚走出教室,教室里就响起一阵 热烈、持久的掌声,此时这掌声让我想起书本中学过的 一篇课文《掌声》,那掌声让小英勇敢地走上了讲台,让 小英鼓起了对生活的勇气,而今天的这掌声是孩子们 对自己的赞赏、对同学的鼓励、也是对老师的肯定。没 想到我的一个小小的建议会在孩子们心中泛起如此大 的波澜。 从那以后,我看到他们在一天天变化着,一天天成 长着。我不但鼓励他们在各方面取得进步时给自己掌 声,我还鼓励他们遇到困难时也给自己掌声,给自己鼓 劲加油,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我们在对孩子教育时,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 和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 育效果。 二、知识来源于生活 无论是杜威提倡的“教育即生活”。还是陶行知提 倡的“生活即教育”。他们的教育理论都是主张教育与 生活的一致性,要学生在生活中学习。 如今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应将教育内容与生活更好 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槐乡五月》是一篇语 言优美形象的散文,生动地描绘了槐乡五月是槐花飘 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我们学校李老师在 进行第一课时字词教学时出示了这样一组词:“大米拌 槐花、浇上麻油、洒上芝麻、挎篮儿。”很快大家就发现 这组词里都有表示动作的词。李老师就让孩子们来做 一做、演一演这些词,・孩子们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快 就把前三个词所表示的含义演示出来,唯独“挎篮儿” 让不少孩子为难。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几时挎过竹篮 呢,理解“挎”这个词有点难度,此时李老师转变了思 路,说:“谁来挎挎老师。”刚刚还很茫然的孩子们,这下 可高兴了,老师走在行间,大家伙都争着去挎老师,再 去挎挎同学。无需更多的语言,“挎蓝儿”这个词的意思 也就迎刃而解了。 这个例子让我感受语文教学可以和生活很好的联 系起来,用我们身边的无字词典去解释学习中所遇到 的难题,将索然无味的语文知识生活化,将形象生动的 教学带进我们的课堂。 三、进入知识宝库的钥匙——学会学习 陶行知先生有句话: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 生,乃是教学生学。 今年是祖国建国六十周年,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庆 祝建国六十周年系列活动”,在“我给祖国写封信”征文 比赛中,要求学生以书信的形式与祖国对话,可以从 “歌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光辉历程和伟大 成就”、讴歌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面对自然灾 害表现出的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的精神等方面来完成。 刚开始将这个活动布置给孩子们时,还会有一些顾虑, 认为这样的作业对于一个三年级的孩子来说难了些。 到作业交上来的时候,一篇篇作文却让我感动起来,他 们通过自己查阅资料,整理笔记,写出心得,最后形成 文章,每一篇都包含着对祖国的无限祝福,祝福我们的 祖国更加美好。 这件事让我感受到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完成的作 业,就是最好的作业。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活的人才 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 们知道的交给学生。我们要把进入文化宝库的钥匙交 给学生,用他们自己的双手去叩开知识宝库的大门,这 样才能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的人。 (责编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