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练说,先练胆。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 【教学内容】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
第1页/共6页
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教材第80~81页丰收的果园。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教学目标】 1.应用学过的数、计算以及简单的方位知识解决现实情境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培养学生从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使学生经历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通过实践活动,巩固前面所学知识。 【教学难点】
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第2页/共6页
PPT课件、小兔、小鸟头饰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谈话引入:秋天我们常会看到这些景象。(图片展示) 同学们,秋天美吗?你们喜欢秋天吗?秋天的果园更加美丽,大象伯伯邀请我们去它的果园做客,你们愿意吗?
二、参观果园,搜集信息,解决问题
想象: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大象伯伯的果园会是什么样子?
1.引导学生观察果园全景图。(课件出示)
提问:睁开眼睛,看看,大象伯伯的果园都有些什么呀?
引导:谁能用学过的数字说一说?(5棵苹果树,4棵梨树等)
2.观察梨树局部图。 问:谁在梨树上?谁在梨树下?
小猴在谁的上面?在谁的下面?第二个问题“在谁的下面?”是说哪个在谁的下面?
追问:谁能根据小鸟和小兔的情境图,说一句话? 3.观察动物局部图。
谈话:果子熟了,一支运输队来帮大象伯伯摘果子,它们是谁?
第3页/共6页
教师批注
提问:(1)猫前面的一辆车是谁在推?后面的一辆车是谁在推?
(2)运苹果的车有几辆?是哪几辆?运梨的车有几辆?是哪几辆?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预设: (1)梨有( )筐?
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板书:2个2个地数 2+2+2+2=8 (2)苹果有( )筐?
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板书:3个3个地数 3+3+3=9
(3)从前面数,小猫排在第4个,从后面数,小猫还是排在第4个,运输队一共有几个小动物?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4.方位操:前面前面前拍拍,后面后面后指指,左面左手拍左肩,右面右手拍右肩。(连续说两遍) 三、你问我答,发现问题,自主探讨
谈话:请小朋友们把在“丰收的果园”里看到的、想到的提出问题来考考大家,比一比哪组提的问题好,哪一组回答的问题多。
1.各组代表戴头饰上台提问(小兔、小鸟、松鼠、小猴组)。
预设场景:(1)哪一组能回答小兔组提出的问题?
第4页/共6页
(2)小鸟组,你们想请哪一组回答?他(她)的回答你满意吗?
(3)松鼠组,这个问题你们能自己解决吗? (4)小猴组提出的问题真与众不同……
问题(例如)板书如下:苹果树有5棵,梨树有4棵,一共有几棵?5+4=9
一共有9棵果树,苹果树有5棵,梨树有几棵? 9-5=4
一共有9棵果树,梨树有4棵,苹果树有几棵? 9-4=5 苹
果
树
比
梨
树
多
几
棵
?
5-4=1
追问:“5”表示什么?“4”又表示什么?
2.谁还能提出与别人不同的问题,为小组获得更多的红旗呢?
3.结束讨论,评比小结。 四、布置作业
《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第5页/共6页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培养学生按顺序观察的方法,从整体到部分。今天这节课是综合应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引导学生根据场景中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选择信息的能力,让学生体会数与计算的应用价值,发展数学应用意识。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还是比较理想的。有些学生甚至已经很迫切地去计算梨子的总个数了(超过十,计算的数据比较大),这样就为后面学习十几的加减法做了一次经验的铺垫。
[不足之处] 课堂教学实施下来,才发现一堂课的教学容量实在太少(原来的课型都是设计了相关的课堂练习的,今天的这堂课没有设计相应的内容,所以教学完毕,课堂上的最后十分钟只好进行口算练习)。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要注意课堂容量,对于加减法的训练要加强。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探求计算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6页/共6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