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论语》中的君子观
作者:闵 华 姚 雪 范东平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0年第07期
摘要:《论语》是最重要的儒家经典,这是一部关于加强君子德行和修养的著作,涉及到了道德修养、学习和政治思想等方面的相关内容,较为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孔子的君子观,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论语》;孔子;君子;道德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4-0006-01
《论语》可以说是一部教人如何成为一名君子的伟大著作,那么,《论语》所阐述的究竟是怎样的君子观呢?下面笔者从道德、求学和事业三方面加以阐述。 一、君子的道德标准
前面已经说过,孔子将人分为君子和小人是以道德水平为依据的,因此可以说高尚的道德素质是成为一名君子的首要条件,也是君子与小人的本质区别。那么君子的道德标准是什么呢?概括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礼、仁、义、信。
孔子主张恢复周礼,礼,其实是对君子的外在要求。虽然儒家一向提倡自身的内在修养的重要性,但并没有否定对加强修养的外在要求。这一外在要求概括成一个字,就是“礼”。“‘礼’作为一种表现形式,是德之根本的外化;同时也刺激内在之本的完善,使得“义”、“礼”相得益彰,不断完善。”“君子以义为质,礼以行之……”(《论语·卫灵公》)“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在孔子看来,“礼”对于君子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礼与仁、义等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君子所必须的道德素质。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正如《礼记·中庸》中所说的“仁者,人也”。只有具备“仁”的道德素质,一个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成为一名君子。所谓“仁者不忧”(《论语·泰伯》)孔子君子思想最核心的是“仁”,“仁”是儒家确立的最高修养境界。“‘仁’指品德,是《论语》的核心范畴,也是君子人格所具有的最重要的品格。”那么,什么是“仁”呢?“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所谓“克己复礼”,就是去掉自己身上不好的东西,努力改善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达到理想的境界。“《大学》中的‘明德修身’,即是对孔子‘仁’的思想的总结。”“仁”的思想从根本上说就是修身,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德行,在视听言行等各个方面规范自己做一个有着理想人格和符合社会规范的完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君子的学习品质
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以好学为荣,《论语》在教导人们学习方法的相关论述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孔子看来,热爱学习,乐于上进并且有着正确学习方法和态度是君子的必备素质之一。“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好知不好学,其弊也荡。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好直不好学,其弊也绞;好勇不好学,其弊也乱;好刚不好学,其弊也狂。”(《论语·阳货》)《论语》在学习方面的论述很多,归结下来有以下两点。
一是要乐于学习。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同样强调对知识的热爱才能够真正从内在驱动人们去学习,真正学有所成。
二是处理好学与思的关系。《论语》在这方面的论述很多,“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孔子强调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君子要在学习的基础上深入思考,边学习边思考,边思考边学习,才能真正学到东西,偏废其中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可取的。 三、君子的政治理想
前面讲到了《论语》在道德和学习方面对君子提出的要求,有着高尚的道德,做到“仁”、“义”、“礼”、“信”等并且热爱学习的人可以称为君子,但成为君子的终极目的是什么呢?与道家不同,儒家是入世的学说。儒家提倡德行和修养,重视培养君子,“作为不断修炼的君子和儒家弟子,其终极目标必须是胸怀天下,壮志凌云”。“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可见,君子重视修养,重视学习,其根本目的不是为了攫取个人利益,而是以此为基础为国家为人民做出应有的贡献,所谓“治国齐家平天下”才是君子的最高政治理想。 四、总结
“君子是个人道德发展的高峰”。《论语》中关于君子的论述是十分丰富的,以上仅仅反映了其中的部分内容。孔子在论语中所阐述的君子观对中国的影响是异常深远的。“孔子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伟大贡献之一在于他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给世人构建了一个丰富完整而鲜明的‘君子’的人格形象,这一形象不仅集中地体现了孔子毕生所追求的人性美学理想,而且最终也使之发展成为整个中华民族乃至东方多民族共同的理想美德的象征和标准取向。
孔子在《论语》中所阐述的君子人格不仅是历史上中国知识分子所追求的理想人格,而且对当今不断崛起的中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面对信息爆炸的新情况,在缺乏主流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的中国,重新审视孔子的君子观,继承其合理内核,对于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和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