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站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兰亭集序》中的“悲”,到底“悲”什么?

《兰亭集序》中的“悲”,到底“悲”什么?

来源:爱站旅游
教学反思

《兰亭集序》中的“悲”,到底“悲”什么?

浏阳三中 程艳飞

对《兰亭集序》,历来有争议。郭沫若甚至认为,《兰亭集序》不是王羲之所写,而是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所书。42人在一个美好时刻,一起饮酒赋诗,应该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文中的悲,悲得没有道理。其次,文中的悲悯情感也与王羲之的性格不符。王羲之时年47岁,正以忧国忧民的士人自居,不应该生发“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

文章的情感变化从乐起笔,由乐生痛,以悲作结。“乐”容易理解,关键是“痛”什么?“悲”什么?

从第二段来看,“痛”的理解也不难。

人生一世,极其短暂。一晃之间,却不知老之将至了。痛在人生苦短。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痛在世事无常。

“悲”什么?这个问题有点麻烦。个人以为,是否可以如此归纳:

一悲古人。“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一代一代的人,同样都有“前不见古人”的悲哀,只能面对文章发生感叹;

二悲后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

三悲今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悲今人轻生死的社会风气。

晋朝社会动荡,士人大都以保命为主,崇尚道家的虚无思想。王羲之否定一生死、齐彭殇的风气,有其积极的意义。

从今人以及古人再及今人,他询问古今,发出悲叹。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更加深刻感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在王羲之“悲”叹的背后,我们或许可以看到他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和珍惜之情。

2010-12-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