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缝的危害及其处理工艺
1. 引言 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无论是基础、 板、梁、柱还是墙等,均要求从上到下进行浇筑。而在浇筑过程 中,由于施工工艺、设计要求或是现场管理等方面的原因,有时 不可避免要进行分层分段浇筑。 不同时间浇筑的混凝土由于初凝 时间的差异而形成的结合面即为施工缝。
对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缝的的处理方法和施工工艺进行研 究, 对提高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施工缝如果妥善处理, 结构的整体性能得到保证, 不会影响其安 全性和使用性,对结构的影响可以忽略。若处理不当,就会埋下 隐患。如在汶川地震中, 出现一些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施工缝破坏 现象,常见的有:框架柱施工缝处呈现一圈水平裂缝, 下截面 处部分混凝土剥落, 露出柱横截面;楼梯距平台段三分之一处 (留设施工缝处)出现水平裂缝 [1] 。其原因大多为施工缝处混 凝土骨料集中、酥松、接茬明显、渗漏水等。因在施工缝处的处 理不当, 施工缝极易成为结构的薄弱部位, 在荷载作用下结构的 抗弯、剪能力及耐久性和使用功能降低, 破坏很容易先在施工缝 处产生,同时由于新老混凝土间变形不协调, 引起很大的内应力, 甚至会造成混凝土开裂。 再考虑到施工质量易良莠不齐, 能否对 施工缝进行妥善处理, 使工程质量不受影响, 严格控制施工缝的 留置和施工质量,是保障结构整体性和安全性的重要环节之一。
2. 施工缝对结构构件力学性能的影响
由于施工缝的存在, 混凝土构件上形成一道天然的缝隙, 无 疑会对混凝土的连续性产生一定的影响。针对施工缝的力学性 能,Monks W L沈蒲生等及 Mattock Alan H 均进行了一系列研 究[2-4] 。其中,有施工缝混凝土构件的抗拉强度经室内试验及 现场试验证明, 无论施工缝面是否铺砂浆层, 在施工缝处去除乳 皮, 微露粗砂, 表面粗糙的情况下, 均不低于整体浇注混凝土; 而有施工缝混凝土构件的抗压强度也没有表现出与整体浇注混 凝土构件的明显差异。 在纯弯荷载作用下, 施工缝对构件的变形 能力及极限弯矩均没有影响,构件的裂缝宽度也具有相似的特 征,构件的破坏截面均不在施工缝处;然而,当构件上有施工缝 时,其抗拉强度将被显著影响, 施工缝面的抗拉强度为整体浇注 混凝土截面抗拉强度的 41%-86%。即使结构构造相当好,
施工
缝处的抗拉强度也会低于一次浇筑的混凝土。 无论使用何种施工 缝面处理方式, 施工缝的抗拉强度都不可能完全恢复;同样, 施工缝对混凝土构件的抗剪强度的影响也不可忽略。在施工缝 处, 剪力通过黏聚力和摩擦力来传递。混凝土的浇筑时间间隔 对抗剪强度只有轻微影响。 虽然经适当的处理, 如在施工缝面使 用黏结剂及粗糙的施工缝面均能对构件的抗剪强度下降进行一 定的弱化, 然而无论处理得多好, 有施工缝混凝土构件的抗剪强 度也不会超过整体浇注混凝土的 85%。并且,在循环剪力作用下, 如果接缝面的黏结破坏, 剪力的传递性能会疾速退化, 能传递 的剪切强度只有单调荷载作用下的 60%。因此,保障接缝面足够 的粗糙度和良好的黏结是非常必要的。
3. 我国相关规范的规定及对比
3.1 《混凝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新旧版对比
我国GB50204《混凝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三版规范在 施工缝的留设位置和处理方法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1992 版的 第 4.4.19 条明确规定:在施工缝处继续浇筑混凝土时, 应符 合下列规定: 已浇筑的混凝土抗压强度不应小于 1.2MPa; 应 清除已硬化混凝土表面上的水泥薄膜、 松动石子和软弱土层, 并 加以充分湿润和冲
洗干净, 且不得积水; 在浇筑混凝土前, 宜 先在施工缝处铺一层水泥浆或水泥砂浆; 混凝土应细致捣实, 使新旧混凝土紧密结合。 2002 版及 2011 版的第 7.4.5 条规定: 施工缝的位置应在混凝土浇筑前按设计要求和施工方案确定。 综 合上述三版规定, 可以得出, 新版规定对于施工缝的处理方式留 出了更大的灵活度, 而旧版规定则综合考虑了剪力较小和便于施 工两方面因素, 可以作为施工缝留设位置及处理方式的参考。
3.2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新旧版对比
我国行业标准JGJ3《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的新 旧版标准对施工缝的规定也进行了一定的变化。 1991版第 5.2.1 条规定,梁、柱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大于
5 MPa , 如超过时,
梁柱节点区施工时应作专门处理, 使节点区混凝土强度等级与
柱相同。然而在实际的高层建筑物结构中,为了达到“强柱弱 梁”,要达成这条规定是不甚可行的。第 7.3.4 条规定,钢筋混 凝土框架柱应在梁底标高以下
20-30mm处或在梁、板面标高处留
设水平施工缝。在 2002 及 2010 版第 13.5.8 条中规定:混凝土 施工缝宜留置在结构受力较小且便于施工的位置。 大体积混凝土 及结构复杂的工程, 应按设计要求留设施工缝。 同时规程也指出, 凡是梁柱节点之混凝土强度低于柱混凝土强度较多者, 皆必须 仔细验算节点区的承载力, 包括受剪、轴心受压、偏心受压等, 并采取有效的构造措施。 当柱混凝土设计强度高于梁、 楼板的设 计强度时, 应对梁柱节点混凝土施工采取有效措施。并且把施 工缝设置要求划出,归入《混凝土结构施工指南》中,作为指导 性意见。
3.3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
我国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 397条规定, 混凝土墙体、 框架柱的水平施工缝, 应采取措施加强混凝土的结 合性能。对于抗震等级一级的墙体和转换层楼板与落地混凝土墙 体的交接处,宜验算水平施工缝截面的受剪承载力。
4. 施工缝常见处理方法及施工工艺
综合各新旧版规范, 可以得出基本结论: 施工缝应设置在受 剪力、弯矩较小的部位,尽量避开钢筋锚固区及主筋搭接部位。 同时还应考虑施工工艺限制, 在指定部位设置施工缝, 否则会影 响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内在质量。 还应充分考虑收缩变形和温度应 力等因素,避免裂缝的产生。 4.1 对于梁、柱的混凝土强 度等级不同的情况, 我国规范没有明文规定如何处理施工缝与节 点之间的关系,常见的处理方法有 [5] :
(1) 当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比梁高出不超过 5MPa时,将 节点核心区和梁板一起浇筑, 使节点混凝
土强度与梁板混凝土 强度相同,将施工缝留设在柱脚或者梁底;
(2) 当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比梁高出超过 5MPa不超过 i0MPa且柱四周有现浇梁时,将节点核心区
和梁板一起浇筑, 并对节点核心区进行抗震验算;
(3) 当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比梁
高出超过 10MPa时,将混 凝土交接面
设在梁上, 节点处混凝土先浇筑强度等级高的, 再浇 筑强度等级低的, 并严格控制在节点混凝土初凝前浇捣梁板的混 凝土,并在梁板混凝土处采用二次振捣法, 以增加混凝土交接面 处的密实性, 减少因变形不协调产生的内应力。 柱的施工缝可以 留设在梁底或者梁板面, 当在梁底的柱的施工缝上继续浇筑混 凝土时, 柱内混凝土要浇至板的上表面。
4.2 处理施工缝时,常用的施工工艺为: (1)混凝土浇注间隔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但其强度未 达到 1.2MPa 时,不能继续施工。此时继续施工会影响混凝土强 度提高,破坏产生的裂缝将不可恢复, 影响混凝土与钢筋的黏结, 严重影响施工缝的质量, 永久性降低该部位混凝土的性能。 但是, 由于在工程施工现场缺少可靠的检测手段和保证满足这一条件 的技术措施,实际上很多时候施工缝处的混凝土还未达到 1.2MPa, 就又继续浇筑了。对这一问题, 施工中普遍存在着重 视不够的现象, 常常被忽略 [6] 。
(2)混凝土浇注间隔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强度达到 1.2MPa 以上: 高、低强度混凝土的交接面留设成垂直面和倾斜 面,垂直面要在交接面处加封堵模板(钢丝网),混凝土浇筑前 先将钢丝网用铁丝绑扎或点焊在附加钢筋上, 距离柱边缘 500 mm或者距离与梁高相同的梁内, 该距离可视混凝土坍落度的大
小适当调整。钢丝网的孔眼在 15 mm 左右。钢丝网可以形成高 粗糙面, 大大增加结合面的粘结力和咬合力, 同时便于截成小片 和钢筋穿插,又利于混凝土排水排气减压,增加密实度,浆液可 以从网眼微冒, 但不跑浆; 钢丝网可以作为永久性混凝土模板留 在构件中。
其具体实施步骤为: 将钢筋上的水泥浮浆刷净, 对先期混凝 土施工缝进行凿毛处理, 将混凝土面凿出不规则走向的凹槽, 凿 毛深度控制在 20mm 左右,以增加接触面积,提高咬合力;将原 浇注混凝土表面上的水泥浮浆、 松散的石子以及软弱混凝土层等 清理干净。 可以采用表面涂刷缓凝剂进行处理, 马上用钢丝刷或 压力水在拆模后清洗表面水泥浆, 使石子显露出来。 做到“去掉 乳皮,微露粗砂,表面粗糙”,以提高接茬部位黏结强度,避免 影响新老混凝土的紧密结合; 将旧混凝土表面用清水冲洗, 使旧 混凝土在浇筑新混凝土前保持湿润状态, 但仓内不能有积水, 否 则会改变施工缝处的混凝土的水灰比, 降低混凝土强度, 增加混 凝土的收缩;浇注混凝土前, 在水平施工缝处先铺一层水泥砂浆, 该砂浆厚度为10-15m m同标号水泥砂浆,这种做法可以避免石子 在水平施工缝处聚集而影响混凝土强度。 也应先在垂直施工缝处 刷一遍水泥浆( 水泥:水 =1:0. 4 );浇筑混凝土时,应严格 分层布料、 细致振捣并综合运用二次振捣、 模外振等方法将施工 缝附近新浇筑的混凝土振捣密实, 使其紧密结合。 浇注复杂部位 的混凝土时还应提前预留空间和高度标示已便于下料和振捣。 浇 注高大墙身时宜用串筒或振动溜管下料,避免混凝土离析。
5. 结论
鉴于施工缝的客观性和必然性, 以及施工缝对结构构件抗剪 及抗拉强度的显著影响, 正确地处理施工缝对于维持结构的整体 抗震性能不可或缺。 虽然我国规范对施工缝的留设位置和处理方 法做了较为详细的规定, 施工缝的处理方式在实际现场施工时仍 然具有不确定性。在实际施工中,为对生命和财产安全负责,必 须对现浇结构的施工缝进行仔细和恰当的处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