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研究
摘 要: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课堂提问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有效提问;研究
教学中适时恰当的有效提问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动力,也是理性思维深入的标志。情到浓时方为真,层层追问不仅是课堂教学最为真实的表现,而且也是新课程课堂教学回归本真的理念追求。那么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提问,演绎更多的精彩课堂教学呢?
一、从初中生的兴趣点入手,进行提问
初中生总是存在探究新事物的心理倾向,但由于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愿望去选择学习内容,所以对知识的需求常处于一种潜伏状态,好课首先是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激活课堂首先要激发学生对探究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数学教材有许多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感兴趣的题材,设计好问题情景,抓住兴趣点提问,使学生的探索活动在有序和谐中展开,使一堂课的提问系统环环相扣,构成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链,真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积极体验、保持长期的兴趣。例如:在教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请学生观看多媒体展示日出情景,然后回答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几种情况?学生在观看的同时要认真思考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能归纳出三种情况。又如,
在教学指数时,设计趣问问题让学生探究。请学生观看多媒体展示兰州师傅做拉面时的情景,然后回答拉三次有多少根面条?拉五次有多少根面条?拉十次有多少根面条?学生饶有兴趣地一一解答问题,从而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针对教学中的重、难点进行有效提问
每堂课都有重点和难点,只有把这些重点和难点逐一突破,这堂课的教学任务才算完成。因此在教学的重、难点处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解惑,正确掌握知识的实质。比如教学“角平分线”的内容,课本给出了两个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在实际教学中,虽然教师多次强调,但总是有部分学生觉得两句话表达的是一回事,甚至认为一句话要说两遍,是多余的。当教学中碰到这种情况时,就需要教师及时设问,用问题链把思维引向深入,同时用学生的回答来代替教师的一再强调。教师可以从“两句话是否相同?”开始,层层推进,“文字表达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两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各是什么?”“你是否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说一下它们到底有什么不同?”其实只要学生能回答以上问题,那么两个貌似相同的命题之间的关系就一目了然了,所以教师反反复复地讲,不如有效的提问。
三、针对教学中的隐含问题进行有效提问
有些概念、定理貌似没有疑问,其实问题隐含在其中,教师只有及时发现,才能有效解决。例如圆的切线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
学生、教师都很重视,对于它的定义和判定的学习学生感觉还是比较清楚、没有疑问。但是如果设问“如果要判定一条直线是圆的切线,你到底有哪些方法,你能把这些方法总结一下吗?”这时学生往往会感到意外,不能全面总结说明其方法。通过仔细思考,学生最后总结了关于切线的三种说明方法:①交点的个数,②d与r的数量关系,③半径和直线的位置关系。所以在无疑处设疑,能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反思和归纳,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加全面。
四、从知识的交融处进行有效提问
数学教学中常常出现知识的交叉,此时各知识点会互相重叠、覆盖,使学生无法理清脉络、线索,陷入迷茫之中,所以我们的提问应能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通过学生的思辨进行概括、归纳和比较,以点带面,积极建构。如“平行四边形”一章,其中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这几个概念的定义、判定及性质相互交叉,学生容易产生认识偏差。单元复习时,就需要教师在这里有效设问,这时有些教师会提问“什么叫平行四边形?性质、判定有哪些?”然后依次再问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情况,可是这样的问题学生虽然可以一一作答,但是四个问题的关系是互相平行的,学生不能对它们进行横向比较。所以,交叉处的设问不妨提出一个大问题——“这四种图形各增加或者减少一个什么条件会成为另外一个图形?”这个问题的解答就需要学生全面回顾各个图形的知识,并重点去理清它们之间的交融关系,使学生的思维在纵、横
两个方向上开展,使复习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改进教学方法,恰到好处地提出问题的本质,才能达到富有成效地培养学生有效提问的能力。只要我们在今后教学中坚持不懈地努力,相信教学质量定会不断提高,从而为现代社会培养更多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刘兼,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赵文莲.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提问初探[j].中国数学教育,2007(9).
(作者单位 福建省邵武六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