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一 过渡时期(1949~1956年)我国社会的特点
1.社会性质:从政权组织形式和经济基础而言,是新民主主义国家,但从实质和发展方向而言,是社会主义国家。
2.经济基础: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前,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非社会主义成分占有很大比重。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分占主导地位。
3.社会主要矛盾:三大改造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4.政治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建立。
整合二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56~1976年) 1.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1)核心问题
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速度与比例问题,即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 ②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也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
(2)失误的原因
①历史传统的影响。受封建专制主义遗毒的影响,人们民主法制观念淡薄。
②急于求成心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很高,迫切希望尽快摆脱落后状况。
③中央领导人的错误估计。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错误地认为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④国际环境的影响。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尖锐对立,容易产生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心理。
2.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左”倾错误及其教训
事件 社会主义建 多快好省 设总路线 高速度 国的实际出发;要以特征 影响 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教训 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大跃进” 大炼钢铁 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 人民公社 一大二公 化运动 “文化大 革命” 以阶级斗 争为纲 的生产积极性 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盲目求快;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 整合三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新中国的外交 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特点
(1)革命性: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等方针,从解决的主要问题看,这几项原则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
(2)结盟性:“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等国结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一大特点。
(3)平等性: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基础上,提出了外交三大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时也在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等外交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
2.20世纪70年代外交关系的突破
(1)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中日建交,使中国打破长期的外交僵局,开创了外交的新局面,对世界局势产生深远影响。
(2)中美正式建交的标志不是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而是1979年中美建交。 (3)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关系实现完全正常化,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压制中国的政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