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语言发展二十年的变化特征
提要:网络语言,是在网络上出现并使用的语言。即所有网络环境中产生并在使用中与现实常用语言相区别的词汇(包括有含义的符号)以及语音、语法、修辞现象。简化性、包容性与符号性是网络语言二十几年来相对稳定的特点。而语码、内容、形式等方面则一直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这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网络语言在中国已经发展了二十年的时间,发展速度越来越快。随着网络的发展,人们不满足于一对一的交流,百度贴吧、各种论坛渐渐流行,“某某门”、“某某流”成为网络流行语。最近十年来,人人网、博客、微博的发展又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网络词汇的“创作”中,网络语言的形式与内容进一步改变、扩大。
网络语言,顾名思义,就是在网络上出现并使用的语言。即所有网络环境中产生并在使用中与现实常用语言相区别的词汇(包括有含义的符号)以及语音、语法、修辞现象。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林纲安方琦对其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文章刊登在汉斯《现代语言学》2014年12月期刊上。
它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三个阶段。萌芽阶段是1994年~2000年,这段时期互联网普及率并不高,大部分的网民都是由年轻人构成。其中,网络词汇一般为简单的表情符号,比如,“CU”是“see you”(再见)的意思,“B4”即“before”,以及“斑竹”等等。第二阶段是2000年~2007年,网络普及率大大提高,中老年人也学会了电脑的使用,网民平均素质明显提高。这一阶段的网络语言大多为网络交际时为求简便应运而生。成熟期是2007年至今。此间网络管理日趋完善,网民素质更高。网络语言从原来只用于交
千人智库
千人智库
际转向关注社会生活等,如汶川地震“思念与祈福”,“吐槽”,“我去年买了个表”,“马上有XX”,“喜大普奔”等。
总之,这三个阶段的网络语言变化特征如下:形式由改造走向原创,内容由浅显走向深奥,语码由单一语码走向多重化,关注点由娱乐走向社会,语言环境由单一走向多元。简化性、包容性与符号性是网络语言二十几年来相对稳定的特点。而语码、内容、形式等方面则一直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这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文中指出,网络语言是一种顺行性语言。网络语言的形成并不是通过网友的协商、规定形成的,它是网友在使用网络时没有强制自由选择而成的语言。网友在自觉或不自觉中通过选择不同的语言达到了自己的说话目的。作者从语境顺应、结构顺应、动态顺应与意识凸显程度四个方面解释网络语言,并找出网络语言发展规律,大胆预测网络语言的未来。
语境顺应下的简化现象一直贯穿网络语言发展的三个阶段,具体情况却又不尽相同。第一阶段语言发出者根据语境所进行的顺应选择是单一的,简化现象并不多见,仅停留在拼音缩写或英语缩写。第二个阶段,简化现象发生反弹,甚至出现复杂化现象。网络语言(以火星文为代表)不是以完成交际为目的产生的,而是表现语言发出者个性为目的。这是个摸索时期。于是第三阶段,简化现象依然存在且渐渐发生新变化。原本单一的简化变得丰富多彩,更加合理健康。网民对于语言的选择满足了自我意识的需要,且顺应了网络的文化语境。
对于结构顺应,第一阶段不明显,而在第二阶段大量青少年群体接触网络语言,这些网络语言活动参与者选择通过改变网络语言本身(即上文提到的形式、语码和内容)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要。发展到第三阶段,网民本身年龄结构变化与文化结构变化使网民不再满足于停留在语言内部,“社会民生”作为一种话题被网民广泛选择。至此,网络语言实现了结构顺应与动态顺应的结合。这种发展趋势是由点及面的发散过程。网络语言特点相互交织使得它更加稳固、强大。
千人智库
千人智库
网络语言有着较强的互动性。网民在网络上发言是试图将自己的意识与他人共享并希望得到相应的反馈。网络语言的动态顺应体现在:就说话人来说,他本身是将自己作为语言接受者来积极表达思想。随着时间变迁,网民本身年龄结构与教育水平结构发生着变化,导致了网民语言交际的矛盾。正是因为这些矛盾的不断产生、激化直至化解的这一过程推动着网络语言不断前进。这也是网络语言内容、关注点变化的最根本原因。
纵观网络语言发展的第一、第二阶段,网络语言参与者语言选择的意识凸显程度是成上升趋势的。在这两个阶段,由于网络中彼此身份并不透明,网友在进行语言选择时有更大的自由空间,所以大多都是以自我需求为主进行选择。一些不健康、不成熟的语言频繁出现在网络环境中。转折发生在第三阶段,网民想要在现在的网络环境中进行交流则必须创建与自己信息相关的帐号,甚至有些网络平台已经开始实名认证(如人人网)。因此,现在我们在网络环境中进行网络语言选择时依然是有被动选择成分的。但是这没有影响正常网络语言的发展,反而制约了网络黑话,为健康的网络语言提供肥沃的土壤。
千人智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