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站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现代德育概念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学术论文

现代德育概念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学术论文

来源:爱站旅游
现代德育概念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学术论文发表时间:2010-05-14 13:08论文来源:www.csscipaper.com 学术论文发表者:免费论文 点击:216次现代德育概念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仲稳山/李露 【专题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专 题 号】G2 【复印期号】2009年03期 【原文出处】《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南京)2008年5期第79~82页 【英文标题】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under the Concept of Modern Moral Education 【作者简介】仲稳山,李露,泰州市广播电视大学。(泰州 225300) 【内现代德育概念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仲稳山/李露

【论文分类】思想政治教育

【论文网络来源】http://www.csscipaper.com/G2 【期刊期数】2009年03期 【论文期刊来源】《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南京)2008年5期第79~82页

【英文标题】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under the Concept of Modern Moral Education

【作者简介】仲稳山,李露,泰州市广播电视大学。(泰州 225300)

【内容提要】 随着德育概念外延的不断扩张,在工作对象和终极目标上都有着统一性和互补性关系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已经逐渐衍变成现代德育概念中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各自所遵循的理论、方法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两者之间仍不可相互替代,而必须保持相互分离、彼此独立的辩证关系。

With the extension of the concept of moral educati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which have a unified and complementary relationship in the aspect of the target and the ultimate goal, gradually become the two important parts of the modem concept of moral education. However, their own theories, methods and operating mechanism, which are used respectively, are essentially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They can not be substituted for each other. They need to be treated separately and independently, and be maintained in a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关 键 词】现代德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辩证关系modern education/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mental health education/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中图分类号:C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207(2008)05-0079-04 一、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的德育工作中一直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其外延几乎等同于传统德育概念的范畴,[1] 但由于其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有一些已经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和当代大学生思想、生活的实际,许多大学生对其产生了排斥心理。如何开展卓有成效的德育工作,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目前有两种观点很有影响力:一种观点认为,必须彻底改变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2] 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心理知识培训,把心理健康教育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到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地位上来。实践表明,渗透了心理健康教育因素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确比传统的模式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对广大学生产生了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但用心理健康教育取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观点随之也蔓延开来。[3] 另一种观点认为,不能轻易改变思想政治教育

的传统模式,因为心理健康教育刚刚起步,部分高校甚至还处在探索阶段,虽然其内容、方法、途径为学生所乐于接受,并已逐步显现出勃勃生机,但为防止其偏离方向,仍应该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原则来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确保其健康有序地发展。有人甚至主张[1] 把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地、完全地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中,使其成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心理咨询教师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管理体制中来,不仅承担心理辅导和咨询的任务,还应兼顾起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以上两种观点都片面地强调了问题的某一个方面,选择其中任何一种观点指导高校的德育活动,都必然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向的偏离。

为确保高校德育工作沿着科学、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有必要对传统德育向现代德育发展的历史进行回顾,并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各自概念的生成过程做出分析,以此来澄清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及德育等概念之间的辩证关系。 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及德育的概念分析 1.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生成

思想政治教育源于思想政治工作。1951年刘少奇在全国第一次宣传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以后逐渐演变成思想政治教育一词,其内容大致包括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世界观教育。

从外延上看,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但两者经常被混用。目前比较常见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这种定义使得德育的大部分内容成为它的内涵。

其实,思想政治教育不只是中国社会特有的活动,而是人类共有的活动。许多国家为使国民适应现代社会尤其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都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如新加坡政府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国家教育政策的三大基础之一;美国许多州的大学都硬性规定,学生必须拿到政治科目的学分才能拿到学位。 2.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生成

心理健康教育源于心理卫生运动。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在英语里为同一词汇,人们一直认为两者在本质上是同一问题的不同表述。狭义的心理卫生仅指预防和治疗各种心理障碍、心理疾病,而广义的心理卫生则是指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培养健全人格,提高人类对社会生活的适应和改造能力。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大部分内容虽然与广义的心理卫生的内容相似,但已经不是心理卫生的另一种表述,[4] 而被认为是心理卫生学、健康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的产物,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在现阶段可以表述成:教育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理论,帮助受教育者化解心理矛盾,减少心理冲突,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心理素质和生活质量的过程,它的最终目标是助人自助。

关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全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如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的高校在20世纪中后期就已经有了专门的机构为大学生提供服务。我国的北京师范大学于1982年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心理测量与咨询服务中心,接着北京大学于1984年建立了心理健康咨询室,华东师范大学也于1986年相继成立了学生问题咨询所。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逐步走向健康发展的轨道。2001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和《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两个文件,明确指出高校要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具体提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经费、编制以及科研等方面的要求,从而使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部分省市学校自发开展起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始向正规化、普及化的方向发展。 3.德育的内涵与外延的变迁

18世纪七八十年代,康德把遵从道德法则,培养自由人的教育称为“道德教育”,这是近代

以来西方世界最早出现的“德育”。1860年,英国学者斯宾塞在《教育论》一书中,把教育明确划分为“德育”、“智育”、“体育”,从此,德育逐渐成为教育界的一个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5]

中国古代虽然存在着德育的事实,但却没有德育的概念,更未使用“德育”这个名词。“德育”一词于20世纪初传入我国,最早出现在1904年王国维的《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一文中。1906年,王国维又在《世界教育》第56期上发表论文《论教育宗旨》,明确提出“智育、德育、美育和体育”四育,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完全之人物”,“德育”的概念从此在中国传播开来。近代,我们启用德育术语时,把德育看成是教育者按一定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心理上施加影响,以培养起教育者所希望的思想品德,这与西方世界和苏联的德育概念基本一致,其外延较小,仅指道德教育,是狭义的德育概念。

新中国成立至今,关于德育的表述出现了很多种类。由于受到本土社会意识的影响,概念不断被泛化,内涵逐渐表浅化,外延也相应地发生扩张,逐渐形成了广义的德育概念,其内容包括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三个部分,把德育描述成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要求,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与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实践活动过程。这一德育概念并没有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包含于德育之中,而只能从其外延的表述中,将心理健康教育中涉及价值教育的部分归属于德育的范畴。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目前“大德育”的格局已经形成,[3] 许多学者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说法,认为两者同属于德育的范畴,因此,现代德育的内容逐渐发展为[5] 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个性心理健康教育等许多方面,几乎涵盖了社会意识形态的所有成分。

在初步成型的“大德育”格局下,如何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辩证关系,将直接关系到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向。

三、现代德育概念下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辩证关系

大学生素质内涵包括四个方面,即思想道德素质、人文与科学素质、专业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现代德育理念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身体心理素质,它们之间存在着既相互独立又互为补充,既统一又分离的辩证关系。 1.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统一性与互补性

(1)工作对象的一致性。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中,都存在教育与受教育的关系,尽管担当教育者的角色可能相互不同,但受教育者即工作对象却是一致的,都是社会主义高校培养的大学生。

(2)终极目标的共同性。[6]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涉及大学生心理结构中的非智力因素,终极目标都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心理、思想和行为之间的关系,通过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塑造和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人才。 (3)工作内容的重叠性。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内容存在部分的交叉与重叠,如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正确的价值观、优良的品德、坚强的意志、高尚的动机、乐观的情绪、良好的性格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也是较高的思想境界,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4)解决问题的互补性。一方面,许多表面上的思想品德问题,实际上是心理问题未能得到及时排除的结果,完全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消解;或者有些表面现象完全符合心理问题的特征,但究其本质而言却是思想问题,必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解决;另一方面,[6]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为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解决思想问题提供良好的心理背景;或者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通过形成鲜明的世界观、人

生观、价值观来影响个体对社会、群体、自身的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从而促进心理机能的正常发挥,更好地解决心理问题。

2.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立性与分离性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两大教育体系,虽然构成了现代德育的主体框架,但由于各自所遵循的理论、方法和运行机制等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两者之间仍保留着相对的独立性和明显的分离性。

(1)理论基础不同。[2] 在我国,思想政治工作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共产主义信仰、社会学、哲学以及诸多人文学科为理论基础的,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学的各种理论和原理为基础,要求从意向活动、认知活动、综合的心理活动等方面去把握人的精神状况。前者与政治—伦理学模式相联系,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而后者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相联系,属于心理科学的范畴。

(2)工作目标不同。[7] 思想政治教育是让学生形成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使学生明辨是非,接受真、善、美的事物,追求高尚的思想和品行,养成大公无私、先人后己的良好品德,其核心问题是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完美健康的人格,使学生自知、自信、自控、自律、情绪稳定、意志坚强,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及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其核心问题是学生的成长问题。

(3)教育主体不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他们都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体是心理咨询师、心理辅导员、心理学专业毕业的教师、经过心理学与教育学专业知识培训并获得合格证书的医务人员及其他专业背景的相关人员,他们除了要具备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相关的操作技能外,还要善于了解大学生的内心世界,洞悉大学生的生活隐私,帮助他们认识心理困难的真正原因,并改正不良的行为,促进大学生的心理成长。一个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该是个人品质、学术知识与助人技巧的完美结合体。

(4)实施途径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同时采用报告、讨论、座谈、个别谈心、参观访问、党团活动、社会实践、榜样示范、批评与表扬等多种形式进行;而心理健康教育通常采用心理健康知识讲座、集体心理辅导、个体心理咨询、心理测试、生活技巧训练、角色扮演、行为矫正等形式来进行。

(5)方法手段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有明确的价值导向,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经常运用讲授与灌输的方法,力求将某种思想观点、道德规范传授给学生,使之理解、接受、内化,并促使他们付诸行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教导的过程,带有强制性与约束性;而心理健康教育遵循价值中立原则,经常采用沟通与交流的方法,不需要用说教和劝告等手段来强求当事人接受某种观点和规范,也不为之出谋划策,而是采用倾听、理解、接纳、共情等方法与学生讨论、沟通,同时可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测量与心理咨询,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强调宣泄与疏导,带有启发性和发展性。

(6)涉及层面不同。[2] 思想政治教育肯定社会、集体的利益,强调个人对社会和集体的服从和适应,否定私利的欲望,鼓励个人建立对国家、社会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属于意识层面的工作;而心理健康教育则从人的本能出发,肯定个人的价值,强调个人的价值感与成就感对心理健康维护的重要性,[7] 既有意识层面的工作,也有无意识层面的问题。 综上所述,为了达到塑造和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大学生的共同目标,现代德育概念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只有明确彼此的界限,建立起相应的独立运行的工作体系,才能在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优势的前提下,实现两者之间的作用互补。

收稿日期:2008-04-21

【参考文献】

[1] 蔡丽娟.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J].思想教育研究,2006(6):25-27.

[2] 涂淑萍.试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大学时代,2006(8):62-63.

[3] 李克敏.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J].中国高等教育,2006(Z3):52-53.

[4] 余支琴.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我国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7):76-78. [5] 胡斌武.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叉与分野[J].上海教育科研,2005(7):12-15.

[6] 姚本先,杜松涛.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J].宁波大学:教育科学版,2006(4):131-133.

[7] 王运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补效应浅析[J].教育与职业,2005(29):51-53.^NU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