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与协调:探析中俄能源合作的博弈
——以俄远东输油项目为例
朱光强∗
———————————————————————————————————— 【内容提要】2009年2月17日,被称为“贷款换石油”的中俄大型输油项目终于敲定。这标志着两国间长达15年的石油博弈终于突破了重重困境,有了一个较为完满的结局。回首中俄两国15年间围绕远东石油资源所进行的一系列博弈,每一轮谈判都是一场事关国家利益的针锋相对,每一份协议的签订都体现了双方寻求双赢的妥协。本文将从博弈论的视角,以俄远东输油项目为例,从输油管线之争及石油定价
机制谈判等几个方面,对中俄能源合作进行系统的梳理,提炼双方博弈策略的精髓,发掘竞争背后蕴藏的合作因素。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今后中俄能源合作的走向依旧是“博弈—困境—协调”模式。
【关键词】能源合作 输油管线 博弈 中俄
【中图分类号】D822.3【文章标识】A【文章编号】1009-721X(2009)04-0107-(14) ————————————————————————————————————
2009年2月17日,在中俄两国高层领导人的见证下,中国最大的国家石油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俄罗斯石油公司和俄罗斯国家石油管道运输公司分别签署了开展长期原油贸易的协议。根据这份协议,俄罗斯在从中方获得250亿美元贷款的基础上,将在未来20年中向中国输出3亿吨原油。这项新的“贷款换石油”协议是对中俄能源合作形式的新探索,它不仅冲破了两国能源合作的僵局,更为双方在经贸领域的合作打开了新的窗口。回顾近15年来中俄能源合作的风风雨雨,从最初的远东输油管线之争,到后来的石油定价机制谈判,中俄能源合作的每一次 ∗ 朱光强,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硕士研究生。 ①“中俄‘贷款换石油’协议达成将进一步推进双方能源合作”,新华网,2009年2月18日。
①
- 107 -
竞合都牵动双方权力和利益的博弈,中俄两国关系也在一次次能源博弈中变得更加成熟。本文将从博弈论的视角对中俄能源竞争与合作作一代表性分析。
一、文献综述及研究方法
鉴于严峻的世界能源形势,国内学界、政界都对中国能源安全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和担忧。以《全球能源大棋局》、《能源安全与能源发展战略研究》为代表的一大批论著,从不同的角度,以调研或讨论的形式对我国能源安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阐述了各自的看法。特别是近年来国际石油市场价格的剧烈动荡,愈发引起了学界对于中国石油安全问题的关注。从降低我国石油安全风险的角度来看,除了提高石油自给率之外,如何开拓多元化的石油市场已成为当务之急。俄罗斯与我国东北地区接壤,是世界上重要的石油输出国之一,与我国保持着良好的石油合作基础。一批学者据此从俄罗斯能源外交战略入着眼,对中俄能源合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特别是针对中俄输油管道项目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纵观上述三类研究文献,多采用地缘政治学、国际政治学、能源经济学等理论方法对中俄两国能源合作进行分析,鲜有论文以博弈论的方法对俄远东输油管线之争的整个具体过程进行全面的分析。笔者在认清中俄两国远东输油项目中的共同利益和相互分歧的基础上,从双方国家利益的理性选择出发,以博弈论的视角,对远东输油项目的一波三折逐一进行了分析。在分析模型的选择上,作者秉承恰当展示事物本质的原则,选取了5个博弈模型作为分析工具;在确定支付矩阵的过程中,兼取了基数支付和序数支付两种方式,力求准确、直观地表现中俄两国的博弈收益。
③
④
①
②
二、中俄远东输油管道线路的由来——偏好性博弈
众所周知,能源安全牵涉到每个国家的利益,尤其是石油管道,因其投资巨大、涉及利益范围广泛,所以更加引人注目,各方冲突也更加明显。在石油管道的决策 ① 经济安全研究中心编:《全球能源大棋局》,北京:时事出版社,2005年。 ② 陈元主编:《能源安全与能源发展战略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 ③ 如袁新华:《俄罗斯的能源战略与外交》,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姜琦主编:《俄罗斯重新崛起》,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戚文海:《中俄能源合作战略与对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④ 如陈支农:“‘泰纳线’考验中国能源战略”,《中国石化》,2005年第2期;徐世刚:“从中俄石油管道项目‘安大线’的夭折看中日能源战略竞争”,《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石磊:“透视一次石油外交之伤——评‘安大线’出局的深刻原因”,《沂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 108 -
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莫过于线路的选择。早在1994年,俄石油企业就向中国石油公司提出铺设输油管线的设想,建议该管线过境蒙古直接通往中国,这也是一条最近、最安全的线路,而中方则出于保住大庆这个因石油枯竭而逐渐衰落的资源型城市的考虑,提出了从满洲里绕道贝加尔湖的“安大线”方案。双方在线路问题上争执不下,一场谈判桌上的博弈就此开始。
摆在中俄两国面前的选择都有两个——向对方妥协或者强硬地争取。如果单从经济获益上看,双方都选择“争取”才合乎理性。因为即便不修建通往中国的输油管道,俄罗斯的石油依然可以在欧洲卖个好价钱;而当时中国从中东进口石油与通过管道从俄罗斯购进石油的成本是接近的。那么博弈的结局将是双方僵持在互不相让的境地,谈判最终也将走向破裂。
但事实上,中俄双方看重的并不仅仅是经济获益。经济获益只是双方整个考量体系的一部分。作为以实现本国国家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函数的理性人,真正决定中俄两国战略和行动的根本因素只能是国家利益。那么,双方在此问题上的国家利益究竟是什么呢?从俄方来看,政府希望通过远东西伯利亚地区的能源建设吸引外来投资,进而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而站在能源和经济安全的角度,占领中国这个大市场,不仅能够实现自身能源出口的多样性,还可以降低本国经济对西方过分依赖的风险。况且当时俄罗斯国力较弱,亟需以能源出口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最优的策略组合莫过于自己选择争取而让中方选择妥协,次优的选择则是俄方妥协,但无论哪个方案都将促成中俄输油管线成型,而这将有助于俄国家利益的最大化。从中方来看,自己选择争取让俄方妥协也是最优的策略组合,次优策略是己方妥协。应避免出现双方同时选择争取或妥协,造成最差的结果。因为中国自1993年起已由石油出口国转变为石油净进口国,必须依靠进口来弥补国内石油的缺口,如何获取足够的石油已经成为中国能源安全的头等大事。相对于从中东以海运的方式进口石油,取自俄罗斯从陆路进口的石油无疑更加安全。
如果我们以此重新计算中俄双方就石油管道线路问题的博弈支付,并按照序数排列的规则从1到4表示出来,可以得到以下支付矩阵(图1):
①
① 双方都选择“争取”最终将导致谈判破裂,这无疑是个糟糕的结果。双方若同时选择妥协,中方放弃“安大线”,俄方放弃输油管线取道蒙古,同样使得谈判无法达成一致。现实中发生这样的情况也基本不可能,所以我将其作为最差的结果,都是双方的第4选择。
- 109 -
争取 中国
妥协
1
4
俄罗斯 妥协 争取
2 3 4 2
1 3 图1中俄双方就石油管道线路问题的支付矩阵
很明显,在上述博弈中存在两个纳什均衡(1,2)和(2,1),形成一个偏好性博弈。而协调偏好的关键在于双方对选择的价值评估。从俄方看,虽然“安大线”的造价要比直接取道蒙古的线路高一些,但对于俄罗斯来说,能够占领中国这个市场是最重要的,管线的走向处于次要的位置。另外俄所制定的远东西伯利亚发展规划也希望得到中国的参与和支持。而对于中国而言,输油管线取道蒙古则增加了一个过境国,也就增大了风险,这与中国所追求的安全价值背道而驰。况且它距离中国最需要石油的东部较远,在当时海、陆进口石油成本大抵相当的情况下,中国对于取道蒙古的输油管线评价不高。但若输油管线通往大庆情况则完全不同,不仅解决了石油进口的风险问题,还使这个石油城市重新焕发青春,省去了新建石油加工基地的费用,可谓一举多得。基于两国对输油管道线路的价值评估,双方通过一系列谈判最终达成一致,“安大线”出炉。
三、“安大线”久拖——公共品供给的囚徒困境与破解
“安大线”从提出到基本论证通过经历了10年之久。固然线路的实地考察和技术论证耗费了大量时间,但更难以解决的分歧在于如何分担建设费用。按照国际惯例,两国应各自承建本国境内的线路。“安大线”在中国境内795公里,而在俄境内的管线长达1450公里,按照管线长度估算,中国境内需8亿美元建设费用,俄境内则需要大约17亿美元,是中方投资的两倍还多。俄罗斯希望中国能够提供建设融资,为此双方进行了又一轮谈判,一个新的博弈对局由此展开。
摆在中俄双方面前都有两个选择,承担这笔建设费用或者拒绝。在这个博弈对 ① http://finance.sina.com.cn/nz/zrjze/.
①
- 110 -
局中,共有2×2个策略组合:如果只由一方承担,则需单方支付17亿美元;或者双方共同承担,各自承担8.5亿美元;假如双方都拒绝承担建设费用,那么“安大线”就将夭折,前期3000万美元的科研经费也将浪费,双方已各自分摊1500万美元。于是这场博弈陷入了一个“公共品供给的囚徒困境”,谁也不愿意独自承担这笔建设费用,相较四个策略组合,只有(-0.15,-0.15)才是该博弈的纳什均衡,即无论对方采取什么行动,拒绝承担建设费用永远是自己的最优选择。
从表面上看确实如此,这也是中俄双方在资金问题上僵持了长达10年之久的重要原因,但最终的结果却和预想的支付矩阵相反——中俄输油管线合作并没有走向破裂。其关键在于(-0.15,-0.15)并不是真正的支付。因为在这场博弈中,中俄输油管线合作一旦破裂,损失的将不仅仅是3000万美元的前期科研经费,一并失去的还可能有中俄两国的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与之相关的利益,这个损失是不可估量的,用(-∞,-∞)来表示一点也不为过。基于上述原因,中俄之间的博弈支付矩阵可以重新表示为(图2):
俄罗斯 承担 不承担
-8.5
承担不承担
-8.5
-17
0
-17 -0.15(-∞)
-0.15 (-∞)
0
①
图2 中俄双方就“安大线”俄境内线路资金承担问题的支付矩阵 在新的支付矩阵中,我们很容易找到新的纳什均衡是(-8.5,-8.5),即双方各自承担建设费用的一半,而实际也和支付矩阵显示的一样,中方承诺提供俄方17亿美元中50%的借贷资金援助(将来用石油款抵扣)。
① 为了便于比较,本文只取了1:1的比例。事实上双方达成的协议也是按1:1的比例分担——“俄方负责的1600公里管线建设费用(17亿美元)仍然可以获得中方50%的借贷资金(将来用石油款抵扣)援助。”http://info.news.hc360.com/html/001/002/003/013/15702.htm
中国
- 111 -
四、要不要修建“安大线”——囚徒困境
在解决了线路和资金两个重要问题之后,中俄双方对“安大线”项目的合作意向已经十分明确。1996年,两国政府签署《中俄关于共同开展能源领域合作的协议》,输油管道项目赫然在列。到2001年9月,输油管线的规划已经大致完成。同年12月,中国政府批准了中石油与俄罗斯尤科斯公司的合作协议。按照惯例,这一协议只待俄罗斯总统签字批准后就可生效。但就在等待总统签字的过程中,情况发生了变化。2002年底,承担“安大线”管道技术经济论证的俄罗斯石油运输公司突然声称要放弃“安大线”,提出改修一条从东西伯利亚经过远东地区到太平洋港口纳霍德卡的输油管道的新方案(即“安纳线”)。这一方案得到了日本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不仅承诺将每天从俄进口100万桶石油,还准备提供50亿美元贷款协助俄罗斯开发油田及建设输油管道,致使俄罗斯方面对修建“安大线”的态度急转直下。2003年10月下旬,支持“安大线”的俄罗斯尤科斯石油公司的主要负责人被捕,使这一问题更加复杂。要不要修建“安大线”已经成为中俄石油合作新的冲突点,中俄之间的博弈关系呈现出囚徒困境的特点。
俄罗斯可以选择继续同中国合作修建“安大线”,或是选择背叛,转而修建“安纳线”。与此相对应,中国方面拥有同样的选择:合作或背叛。如果我们以序数的规则从1到4分别表示中俄双方在是否修建“安大线”问题上的偏好和收益,可以得到以下支付矩阵(图3):
俄罗斯 合作 背叛
3
2
4
1
3 4
2
合作背叛
1
①
图3 中俄双方就要不要修建“安大线”的支付矩阵
① 这里的“背叛”并不是说中国不要修建“安大线”,而是指对两人合作共赢的背叛。
- 112 -
中国
站在俄方的角度,无论中方选择合作还是背叛,其选择背叛所获得的收益总是比选择合作的收益大。修建“安大线”确实不是实现俄罗斯国家利益最大化的最优选择。首先,“安大线”的终端客户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石油价格有可能受到中方的控制。如果改建终端在俄境内的“安纳线”,就没有类似的烦恼,还能增加俄罗斯的主动权,石油出口的范围也变得更大——不仅辐射包括中国在内的东北亚地区,甚至可以远达美国。其次,和“安大线”相比,“安纳线”全线都在俄罗斯境内,经过整个远东地区,有利于带动输油管线沿途地区的相关产业,从长远看更有利于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的经济发展。再次,修建“安大线”俄方需自己负担17亿美元(50%由中国融资)的俄境内输油管线建设费用。而修建“安纳线”则无需自筹资金,日本提供的50亿美元即可完成整个“安纳线”油气管道的铺设,这让俄罗斯在输油管线的问题上更加偏向于“安纳线”。最后,由于“安大线” 经过图宁斯基国家公园,距离贝加尔湖仅20公里,其可能造成的生态污染也是俄放弃“安大线”的原因之一。另外,俄国内利益集团和地方政府围绕着远东输油管线的利益冲突,也使得的“安大线”的前途越发暗淡。综上所述,单就这一次博弈来说“安大线”的出局是不可避免的。
站在中方的角度看,假如俄方选择合作,中方也选择合作策略,这将是一次双赢。但我们还应看到,其实背叛策略也能够给中国带来最大的收益——如果中国背叛了双方的合作,单方面控制“安大线”的终端,那么也就控制了俄罗斯远东石油的出口权,正如俄罗斯担心的那样,中国在油价方面的发言权增大,将影响俄方的利益。但事实上俄方只有一个纯策略,即背叛——放弃安大线。中方在此情况下几乎没有选择权,博弈在(3,2)达到均衡。2004年6月,俄工业和能源部长宣布俄未能通过安加尔斯克——大庆输油项目,“安大线”夭折。
五、“泰纳线”——霍特林模型、可信性威胁与囚徒困境的破解
基于对石油综合利益最大化的考虑,俄罗斯越来越倾向于报价更高的“安纳线”方案。国际舆论也普遍看好“安纳线”的胜出,并预测中俄两国经贸关系也将随之步入低谷。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虽然“安大线”的出局给中俄能源合作蒙上了一层阴影,但并未破坏两国关于石油问题业已达成的协议,俄仍继续扩大对中国石油出口的规模,并于2004年初启动了利用铁路向中国输油的方案。而在远东输油管线的具体抉
- 113 -
择上,俄罗斯最终并没有同意叫价最高的150亿美元“安纳线”合同,而是重新规划了一条“安大线”与“安纳线”的折中路线——“泰纳线”,并承诺将优先修建一条通往中国的支线(由斯科沃罗季诺到大庆的输油管线),第二阶段再考虑修建至东部太平洋港口的输油管道。
②
①
图片来源:田原:“俄远东石油管道最终选择‘泰纳线’,中国支线谈判有望率先启动”,《资源市场》,2005年第1期。
图4 俄罗斯远东输油管线示意图
探究俄方态度的转变,不妨先从“泰纳线”的线路说起(图4)。“泰纳线”从距离安加尔斯克不远的泰舍特出发,连接远东和东西伯利亚所有重要的油气产区,终点是俄罗斯东部太平洋港口纳霍德卡。相对于“安大线”而言,它的线路和终端都在俄境内,俄罗斯可以全程控制,同时利用太平洋港口纳霍德卡出口到更多的国家,降低了自身石油出口的风险。对比“安纳线”,“泰纳线”沿途经过了更多不发达地区,能更好地带动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另外“泰纳线”较前两个方案距离贝加尔湖地区更远,降低了因石油泄漏造成生态破坏的风险。可以这么说,“泰纳线”既是两条线路的“折中”,更是两者优势的“综合”。至于“泰纳线”中国支线的确定,这一方面是俄罗斯出于安抚中方的考虑,另一方面,中国通过开辟中亚能源市场,特别是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签署了中哈输油管线协议,给俄方带来了一定压力,也加速了中国支线的成形。如果我们以经济学上的霍特林模型(Hotelling model),用线段图的方式表示远东石油输出管道,或许更容易理解为何俄最终选择“泰纳线”,并优 ① 日本承诺50亿美元石油管线建设费用+80亿美元购买石油价款+20亿美元沿线地区社会保障基金资助=150亿美元,http://www.cctv.com/ program/ jjbxs/ 20030927/ 100465.shtml. ② 周永生:“俄国决定修筑‘泰纳线’的启示”,《国际论坛》,2006年第1期。
- 114 -
先建立中国支线的决定。
假设中、日、韩等石油需求国均匀排列在一条线性的市场上,而输油管线则看作是销售石油的店铺(◆为“安大线”,◇为“安纳线”, ▲为“泰纳线”, △为“泰纳线”中国支线,▽为中哈石油管线),且销售石油的成本和价格相同。石油需求国购进石油的成本和意愿直接取决于距离输油管线的远近。
“安大线”覆盖范围
“安纳线”覆盖范围
中 韩 日 美 “泰纳线”及其中国支线覆盖范围图5 远东输油管线的霍特林模型示意图
从上述示意图(图5)中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安大线”仅能提供中国所需的石油,“安纳线”虽然覆盖了韩、日等东北亚国家,甚至可以向美国输出原油,但其距离大庆太远,实际上失去了中国的市场。中国完全可以转向距离更近的中哈石油管线,而事实也和示意图反映的一样——2004年5月中哈双方在北京签订了共同修建总长1240公里、年原油输送量1000万吨的输油管线协议。而到2011年,输油量将提高到每年2000万吨,将有效地缓解中国的能源紧张。它迫使俄国重新考虑远东输油管线的走向——毕竟俄罗斯也不想失去中国这个大市场,更不必说两国间业已存在的伙伴关系。2004年12月31日,俄政府宣布放弃“安纳线”,修建“泰纳线”,其一期工程的终点斯科沃罗季诺距离中俄边境只有60公里,为以后中国支线的建设埋下了伏笔。2005年4月5日,俄罗斯总统助理伊万诺夫明确表示,俄罗斯政府已基本决定建设“泰纳线”的中国支线。同年7月8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出席8国集团首脑会议的苏格兰记者会上明确表示:俄罗斯将优先铺设西伯利亚通往中国的输油管道,然后才会兴建供应日本的远东港口路线。
这场博弈从表面上看是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争夺中国市场的博弈,但事实上,它的背后依旧是中俄两国在输油项目上的又一次角力。由于历史的原因,哈萨克斯坦对俄罗斯一直存在着经济上的非对称依赖关系,这种关系决定了哈萨克斯坦根本 ① 丁晓红编译:“美国专家评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能源关系——中、俄能源合作关系濒临崩溃,中国加强与哈萨克斯坦的能源合作”,《国土资源情报》,2005年第1期。 ② 周永生:“俄国决定修筑‘泰纳线’的启示”。 ③ 杨雷:《俄哈关系论析》,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第149-170页。
③
②
①
- 115 -
无力、也不想和俄罗斯就石油出口展开针锋相对的竞争。换句话说,中俄两国这对买卖双方才是博弈的主角。
这次博弈同时也是中方对于俄方在囚徒困境中选择背叛的回应。中国借中哈输油管线向俄方传递“中国并不完全依赖进口俄罗斯的石油”的信息,或是看作一次可信性背叛威胁——如果俄罗斯不考虑中方的利益,那么中国将放弃与俄方的合作。从结果看,俄方固然获取了一定的背叛收益,但中方依然通过“泰纳线”的中国支线获得了俄远东石油,双方重新回到偏好性博弈的对局。
六、石油定价机制谈判——“分冰淇淋蛋糕”的博弈
俄远东输油项目管道走向的波折还未平息,而石油价格的博弈已然开始。2004年,中国和俄罗斯曾达成一项“贷款换石油”的长期合作协议。协议规定,中石油一次性支付60亿美元贷款,换取俄罗斯石油公司在 2004-2010年间向中国提供总计约4840万吨石油。按照协议,俄罗斯向中国供油的价格约合17美元一桶,而当时的国际油价已经升至每桶50美元左右,远高于协议价格。俄罗斯之所以愿意做这种“亏本”的买卖,是因为当时俄罗斯石油公司急需一大笔资金用以收购尤甘斯克石油公司,而中石油也因“安大线”的夭折,迫切需要在俄罗斯找到新的石油进口渠道。双方各取所需一拍即合,在当时看来可谓双赢。
但随着国际油价的节节攀升,俄罗斯越来越觉得不平衡,要求与中国就输华石油价格重新进行谈判。2005年,俄罗斯先是借口 “泰纳线”污染贝加尔湖水源,以“环保原因”暂停了输油管线建设工程,之后又剑指中俄长期输油合同,威胁中国如果不提高购油价格,将在2010年合同到期后不再续签。受此影响,中俄石油贸易额逐年下降。到2007年底,国际油价已逼近一百美元,俄罗斯在谈判桌上的态度也变得更加强硬,中俄两国在石油价格的谈判上陷入了僵局。
这一僵局直到2008年才得以缓解。由于国际油价的大幅下跌和国际金融危机的打击,俄罗斯的能源收入大幅下滑,俄各大能源巨头也陷入了流动性危机,其在谈判桌上的强硬立场也随之软化。俄罗斯不再一味要求提高石油价格,而是更加关注向中国输送石油的战略意义和市场价值;中国方面也不会继续寻求低价,而是要在一个合理的价格范围内保证石油的持续、稳定供应。双方不再试图以一个较高或者较低的价格签订长期供油合同。讨价还价博弈对双方的影响不可忽视。
中俄作为博弈的局中人,其谈判结果是集合S,谈判破裂d当然是集合S的备选 ① http://news.qq.com/a/20081129/000148.htm.
①
- 116 -
方案之一,而且局中人在结果S上定义的效用函数ui:S→R,满足(1)谈判破裂结果给两个人局中人带来的效用都是最低的,即对于任意结果s∈S,u1(s)≥u1(d),u2(s)≥u2 (d);(2)至少有一个结果给两个局中人带来的效用,要大于谈判破裂的效用,即至少存在一个s∈S,使得u1(s)>u1(d),u2(s)> u2(d),我们将此讨价还价问题记为B=(S,d;u1,u2),其中d∈S。它的效用配置记为U(B)={u1(s),u2(s):s∈S}。两人讨价还价问题B确定解集σ(B)={s∈arg maxs∈s[u1(s)-u1(d)][u2(s)-u2(d)]}的对应,就是讨价还价问题的纳什解法。
中俄双方就好像在进行着这样一场分冰淇淋蛋糕的博弈,价格不断缩水的石油就是那块融化中的冰淇淋蛋糕。博弈的规则很简单,一人先提出分法,另一人有权选择接受或拒绝。如果拒绝,则由此人提出新的分法,而选择权转换到第一人的手中,直至最终双方达成一致或者蛋糕全部融化,游戏结束。如果蛋糕只需两轮就会融化完毕,那么最明智的选择是一开始就提出“对半分”的方法,两人各得一半蛋糕;如果是三轮的话,则先提出建议的人得到2/3,后者得到1/3,是为最优解;四轮的话则又变成五五分,五轮则以六四分……依次类推,则轮数为偶数时,理性博弈的双方各得一半,当轮数为奇数时,双方各得(n+1)/2n;(n-1)/2n。乍一看,最后一个提出条件的人可以得到全部,但由于冰淇淋蛋糕在讨价还价中不断融化,拖延到最后恐怕什么也得不到,而在一个漫长的讨价还价过程中,谁首先提出条件也并不重要,妥协平分几乎是不可避免的结果。
深陷流动性危机的俄罗斯石油公司不希望因资金链断裂而破产,中石油也不可能从破产的俄石油公司获得任何好处。只有双方同时预见到妥协平分结局的不可避免,那么中俄两国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谈判中才能达成互惠互利、平分共享的协议。
②
①
N
七、破解困境的新方法——从“上游换下游”到“贷款换石油”
其实,谈判桌上的中俄双方早就参透了讨价还价博弈的玄机,在双方核心利益一致的条件下,协调彼此的偏好收益是达成合作的关键。而要达成双方协调妥协,顺畅且高效的沟通渠道必不可少——中俄两国领导人的高层互访提供了这样的平台。
2006年3月21日,俄罗斯总统普京访华期间,中石油集团和俄罗斯石油公司达成了在年底前组建合资公司的协议,分别经营上游和下游业务。中俄能源合作的新 ① 王则柯、李杰:《博弈论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52-360页。 ② 王则柯:《新编博弈论平话》,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年,第202-207页。
- 117 -
形式“上游换下游”就此诞生。协议确定,中石油以入股的方式与俄石油公司在俄共同组建“东方能源公司”,俄方持股51%,中方持股49%,主要业务是在俄罗斯进行地质勘探及能源项目融资,并联合开发俄罗斯万科尔油田。同时,中国开放能源下游市场,在中国建立中俄合资的炼油厂——中俄东方石化(天津)有限公司,中石油集团占股51%,俄罗斯石油公司则占股49%。这种新型的合作方式满足了双方对各自核心利益的追求,以交换的形式促成了互利合作。中方以入股的形式获得了俄罗斯石油的共同开发权,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中国的石油供给,并且在石油定价机制上拥有了更大的发言权。而俄方不仅获得了足够的资金启动新的油田开发项目,还解决了此前一直担心的石油出口权被控制的问题,并深入到俄石油深加工领域,最大限度地开发了俄远东石油资源。
2008年10月2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访俄期间,中俄双方又在莫斯科签署了《关于在石油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该备忘录为两国另一项石油合作计划——“贷款换石油”计划奠定了基础。中国将向俄罗斯石油公司和俄罗斯国家石油管道运输公司分别提供150亿美元和100亿美元的贷款,俄罗斯将在未来的20年内每年向中国输出1500万吨原油,同时将在俄罗斯远东原油管道中国支线原则协议的基础上,共同建设和运营从俄罗斯远东城市斯科沃罗季诺经中国边境城市漠河到中国大庆的中俄原油管道。
这两项合作协议的签订将中俄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逐步引向深入和制度化,建立起一套以市场为原则的多领域长期合作,将双方合作由单纯的能源领域逐步扩大到整个经贸乃至国防科技等国家重要部门。这不仅解决了中俄能源合作的困局,也为中俄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②
①
八、未来的博弈——中俄能源合作的明天
回首15年来中俄输油管线项目的曲折进程,从输油管线之争的一波三折,到石油定价机制的艰难谈判,每一次都是两国为实现本国利益最大化而进行的博弈。虽然由于双方利益上的分歧造成了两国相持不下的局面,形成了种种难于解决的困境,但基于中俄在能源问题上的利益一致性和互补性,两国始终没有放弃合作的可能性,并且本着双赢的态度,在不伤及本国核心利益的前提下,进行了合理的协调与妥协 ,最终一一破解了重重困境 。这种 “博弈—困境—协调”的过程不仅是这15年来中 ① http://www.cpmec.com.cn/pub/syzbzx/yjdt/t20080509_81015.htm.
② 2009年4月27日,中俄输油管道俄境内段正式开工,中国境内段5月中旬开建,2010年建成。http://hy.gzntax.gov.cn/k/2009-5/1358089.html.
- 118 -
俄远东输油项目的真实写照,也为两国能源合作的明天定下了基调。
不管明天中俄能源问题的博弈对局怎样变化,局中人的目标却始终如一,那就是——实现本国国家利益的最大化。2004年10月,普京访华前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就曾强调:“ 把输油管道修到哪里,是由俄罗斯的国家利益决定的。”只要我们抓住国家利益这个核心,在准确定位俄罗斯国家利益诉求和博弈心理的基础上,从战略的高度对博弈对局进行充分的研究,就不难理解局中人制订各项策略的真实意图,并可以据此预测对方可能采取的行动,进而在现实博弈中占据主动。
同样,中国也必须明确地向俄方表达自身国家利益所在,努力减少对方的偏离激励,增加其背叛成本,传达可信性背叛威胁,同时综合运用多种外交手段和博弈策略,使俄方不轻易地背离双方的合作。例如,中哈石油管线的建设就对中俄能源合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我们应广泛地利用如提供贷款和投资、支持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经济手段,充分发挥上海合作组织在反恐、军事合作等方面的作用等,加强与俄罗斯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另外,必须加强中俄两国能源合作的交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沟通渠道和高效的沟通机制,并且使其定期化和长期化。这将是中俄能源合作进一步发展的必由之径。中俄两国的对话不能仅靠谈判桌上的针锋相对,更需要双方平和的沟通。特别是促进双方高层领导人的对话,往往能对中俄能源合作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在这方面,欧洲和俄罗斯的能源对话机制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借鉴。
总之,中俄两国在今后的能源合作博弈中,其诉求依旧是实现本国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必然会造成双方在某些问题上的冲突,甚至是尖锐的对立,我们必须对此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必对中俄能源合作抱悲观的态度,毕竟两国在能源等经贸领域以及政治、文化等其他方面存在着巨大的互补性和利益结合点。这就决定了中俄两国的能源合作不会破裂,而是将逐步深入和扩大化。
————————————————————————————————————
【Abstract】On February 17, 2009, known as “loans-for-oil” large-scale Sino-Russian pipeline project has been determined. This marks the 15-year petroleum game has finally broken through various difficulties and has gained a good result. Looking back to the Sino-Russian games for petroleum resources during the past 15 years, each ① 宋国华:“俄罗斯远东石油管线峰回路转幕后”,http://www.china.com.cn/chinese/2005/May/ 874690.htm.
② 张忆南、相征:“解析俄罗斯石油管线泰纳线的定局”,《西伯利亚研究》,2007年第1期。 ③ 罗英杰:“俄罗斯与欧盟的能源合作——兼论对中俄能源合作的启示”,《国际经济评论》,2005年第4期。
③
②
①
- 119 -
round negotiation is an issue of national interests against each other, each agreement reflects the negotiation of the two sides to seek win-win compromise. This article will collate the Sino-Russian energy cooperation systematically from a perspective of game theory and make a case study of Russia’s Pipeline Project in the Far East. The main content includes dispute over oil pipelines, oil pricing mechanisms and other aspects of negotiation. This article tries to extract the essence of game strategy and explore cooperative factors behind competition. Meanwhile, based on this, the author has pointed out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Sino-Russian energy cooperation is still a “game - dilemma – coordination” mode.
【Key Words】Energy Cooperation, Pipeline, Games, Sino-Russian
【Ключевые слова】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а в области энергетики, трубопровод, игры, китайско-российское
————————————————————————————————————
(责任编辑 姜睿)
- 120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