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刻度尺是测量 的工具,测量前要观察刻度尺的 、 和 。
〔1〕使用时,要正确放置刻度尺:零刻度线对准 ,有刻度线的一边要 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保持平行,不能歪斜。
〔2〕读数:视线要 刻度线;估读到 。 〔3〕记录:数据包括 和 。
〔4〕如图:是用厚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其中正确的测量图是 。
〔5〕小明同学用刻度尺测出一个物体的长度为172.5mm,下面物体中最接近这个数值的是〔 〕。
〔6〕小明利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三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2.35cm,2.36cm,2.36cm,那么测量结果应为〔 〕 A.2.36cm
B.2.357cm
C.2.35cm
D.2.4cm
2.用停表测量 ,请观察如图甲机械停表的表盘,大表盘指针走一圈等于 ,使用停表测量时,用手握住停表,按一下按钮,表针立即走动,按第二下,表针走动,按下归零按钮时,秒针和分针都回到零点。
甲 乙 丙 〔1〕图乙停表的读数为 。 〔2〕图丙秒表的读数为 s。
供学习参考
3.利用公式 可求出平均速度,因此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时需要测量的是 和 ,需用到的测量工具是 和 。 〔1〕在图中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让小车由斜面的A点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2〕图中AB段的路程SAB= cm.如果测得时间tAB=1.6s,那么AB段的平均速度VAB= cm/s.
〔3〕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会偏 。
〔4〕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由B点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对吗? 。理由是 。 4.拨动张紧的橡皮筋,观察到橡皮筋在 ;边说话,边用手摸颈前喉头局部,感觉喉头局部在 ;由此,我们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
〔1〕如图,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我们听到声音__________________,再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注意到,声音又________________,这个实验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可以传播声音,而_____________不能传播声音。
〔2〕用一张桌子做实验。一个同学轻敲桌子〔不要使附近的同学听到敲击声〕,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到桌面上,_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 〕听到敲击声。此实验说明,__________________也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固体中和空气中哪个传播速度更快?__________________
〔4〕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你会听到___________敲打的声音,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下列图,在探究影响声音上下的因素时,将钢质刻度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拨动伸出桌面的一端,使它振动发声,显著改变钢质刻度尺______________,比较改变前后钢尺振动的____________和声音的______________。
〔1〕物理学中把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__________________。
供学习参考
〔2〕探究频率与单调之间的关系时,某实验小组的同学选用了如下器材:甲乙两个不同的音叉,声波传感器,计算机等。当在声波传感器附近敲击甲、乙两个音叉时,观察到甲、乙两个音叉产生声波的波形分别发图a、b所示。请答复以下问题:
①由图可知甲、乙两个发声音叉发出声音的____________相同(填声音的特性),你是通过观察图中声波的____________来判断的.
②由图可知, ____________音叉的音调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图,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我们能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当用小锤以更大的力敲击音叉的时候,会发现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较轻触时音叉弹开的幅度__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产生的声音的响度越大。这说明响度与____________有关。
7.以下列图分别是音叉、钢琴、长笛的波形图,发出的都是C调|〔do〕。
从上面的声音波形可知道,音调相同的不同乐器发出的波形总体上的___________是相同的,即频率相同,但是波的形状不同,即___________不同;波形的___________反映了响度大小。
〔1〕能分辨出琴声和笛声的主要依据是〔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振幅 〔2〕“女高音〞“男低音〞中的“高〞“低〞,描述的是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速度
供学习参考
8.如图,同不们的自制一件小乐器,在8个相同的透明玻璃瓶中装有不同高度的水,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击9个玻璃瓶,会发出不同的声音,“不同〞主要是指声音的〔 〕 A.音调 B.振幅 C.音色
D.响度
水瓶琴
9.在筷子上捆上一些棉花和碎布,做一个活塞。用水蘸湿棉花后插入两端开口的塑料或竹管中。用嘴吹管的上端,可以发出悦耳的哨音,往上推“活塞〞,音调会变_______,往下拉“活塞〞,音调会变_______。之所以会发出声音,是因为____________在振动,用大小不同的力吹管的上端,听到的声音的_______不同。
10.如图,将杨声器对准烛焰,播放音乐,我们能看到____________,这说明取声音可以传递____________。
11.观察泡沫塑料块刮玻璃时产生的器声的波形,从物理学的角度讲,发声体做无规那么振动时会发现噪声,控制噪声要从三个方面着手,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入盒中,声音会变__________〔填“大〞或“小〞〕取出后,分别用塑料袋、报纸、海绵绵等不同材料包住正在响铃的闹钟,再放入盒中的同一位置,我们会听到声音在__________中最小,__________中最大,由此说明,__________的隔音性能最好,__________的隔音性能最差。 13.如下列图,为一自制温度计。
〔1〕将小瓶放入热水中,细管中水柱的位置会________〔填“上升〞或“下降〞 。把小瓶放入冷水中,水柱的位置会___________。 〔2〕自制温度计的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我们可以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使用温度计时,首先要观察它的__________和认清它的分度值。
供学习参考
〔1〕以下列图中哪种测量方法正确〔 〕
〔2〕读数时,温度计的__________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__________,如右图__________〔“A〞或“B〞或“C〞〕正确。
〔3〕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微等一会,待温度计的示数__________后再读数。
〔4〕如图中所示的用温度计分别测得冰和水的温度,那么冰的温度是_________℃,水的温度是__________℃。
15.小军同学用如下列图的装置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并作出了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1〕这个实验需要用到的测量仪器是温度计和__________。
〔2〕由图乙可知,冰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__________〔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冰的熔点是__________℃,在7min处于__________态。 〔3〕实验中收集多组数据是为了__________〔选填“A〞或“B〞〕 A.寻找普通规律 B. 减小实验误差
〔4〕将装有冰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这样做不但能使试管受热均匀,而且固体的温度上升速度较__________〔选填“快〞或“慢〞〕,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
供学习参考
16.在探究海波和石蜡熔化规律时,小琴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请根据表中的实
验数据解答以下问题。 时间/min 海波的温度/℃ 石蜡的温度/℃ 0 40 40 1 42 41 2 44 42 3 46 44 4 48 46 5 48 47 6 48 48 7 48 49 8 48 51 9 48 52 10 50 54 〔1〕在海波和石蜡这两种物质中,属于晶体的是__________。 〔2〕该晶体的熔点是__________,熔化时间是__________min。
〔3〕当该晶体的温度为42℃时,它处于__________态〔选填“固〞或“液〞〕。 17.如下列图,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袋挤瘪,排尽空气后用绳把口扎紧,
然后放入80℃以上的热水中,你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这是__________现象,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从热水中命出塑料袋,过一会又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这是__________现象,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小明同学的实验装置如下列图 〔1〕他在大烧杯上加了一个盖子,是为了__________。
〔2〕实验中,记录的数据如下表,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烧杯内水面
上方气压__________标准大气压〔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 时间/min ……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温度/℃ …… 92 93 94 95 96 97 98 98 98 98 98 〔3〕实验时,当看到水中的大量气泡不断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
来,里面的___________散发到空气中,就说明水沸腾了。 〔4〕该实验说明:水沸腾过程中吸热,温度___________。 19.纸锅中盛满了水,将盛满水的纸锅在火的上方〔不让火
苗碰到水面以上的纸〕水沸腾了,纸锅为什么不会燃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纸的着火点大约是183℃,普通煤炉的火焰温度约600℃,酒精灯的火焰温度约400~500℃〕
供学习参考
20.〔1〕把酒精擦在手背上,手背会感觉__________,原因是酒精在__________过程中,
会__________〔填“吸〞或“放热〞〕
〔2〕把酒精反复涂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用扇子扇,温度计的示数会__________〔填
“上升〞、“下降〞或“不变〞〕如果温度计不涂酒精,用扇子扇,温度计的读数会__________。
21.在试管中放少量碘,塞紧盖子后放入热水中,会发现固态的碘变为紫色的_________
并充满试管,迪种物质从__________直接变成__________的过程叫做__________,这时再把试管放入冷水中,试管中又出现了__________,这个过程叫做__________。 22.如下列图,在盛水的玻璃水槽内滴
几滴牛奶,用激光笔将一束光射到水中,我们能观察到光在水中是沿__________传播的。
23.如下列图,在一个空罐的底部中央
的打一个小孔,再用一片半透明的
塑料膜蒙在空罐的口上,将小孔对着烛焰,我们可以看到烛焰在薄膜上成__________的像,原因是从烛焰的不同位置发出的光穿过小孔后是沿__________传播的。
24.如图所法,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在平面镜上方垂直放置一块光屏,光屏由可绕ON
折转的E、F两块板组成,让一束光贴着光屏左侧的E板沿AO方向射到O点,在右侧F板上能看到反射光线OB。
实验次数 入射角 1 2 3
供学习参考
反射角 75° 60° 45° 15° 30° 45° (1)实验时从光屏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这是因为光在光屏上发生了
________ (选填“镜面〞或“漫〞)反射.
(2)假设将F板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那么在F板上________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说明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法线________ (选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
(3)如果一束光沿BO方向射到O点,它反射后沿________方向射出.
(4)课后,某同学利用同一套实验器材,选择入射角分别为15°、30°、45°的三条光线进行实验,结果得到了不同的数据,如上表所示.经检查,三次实验中各角度的测量值都是准确的,但总结的规律却与反射定律相违背,你认为其中的原因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如下列图。
〔1〕实验中用玻璃板而不用镜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明将位于玻璃板前5cm处的蜡烛A以5cm/s的速度匀速沿直线远离玻璃板
2s,蜡烛B应放在与A相距_________cm处,才可能与A的像完全重合 〔3〕实验中,假设观察到蜡烛A的像偏高且倾斜,你认为在以下列图所示的甲、
乙、丙三幅图中,_________图是产生以上实验现象的原因。
〔4〕该实验为了使像看起来更清晰,实验最好在________〔选填“较亮〞或“较
暗〞〕的环境中进行。
26.让一束光以一定的角度射入水中,我们能观察到
光束进入水中后传播方向发生了_________,并且向法线方向_________,折射角_________入射角〔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在折射现象中,光路_________。
供学习参考
27.在图中起初茶碗是空的,当慢慢往茶碗中倒水时,就会发现碗中原来还藏着一枚硬
币,这是因为光的_________。我们看到的硬币是它的_________像。〔填“虚〞或“实“〕
28.让一束太阳光照射到三棱镜上,我们会发现它通过棱镜后被分解
成各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叫_________,光的三原色是指_____________。
29.如下列图,在没有三棱镜时,可以用以下方法来分解太阳光:在较
深的盆中放入一些水,靠盆边斜放一个平面镜,使太阳光照射在平面镜上,并反射到白色的墙壁上,就能观察到光的_____________现象。在可风的色光中,波长最长的是_______________色光。 30.太阳离我们非常远,射到地面的阳光可以看做平行光。
〔1〕小云拿一透镜正对太阳光放置,透镜另一侧20cm处的白纸上出现一个小亮点,
那么此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__,此透镜为_________〔填“凸〞或“凹〞〕透镜。 〔2〕如右图所示,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其下方的纸上呈现
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这时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l。假设凸透镜远离纸的过程中光斑一直变大,该凸透镜的焦距〔 〕 A.一定小于l C.一定大于
B.一定等于l
D.可能小于l,也可能大于l
31.小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中:
〔1〕为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调到同一__________; 〔2〕小华绘制的像距和物距的关系图像如图甲所示。
①如图甲,由图甲的信息,可知凸透镜的焦距f=_________cm.
供学习参考
②假设她把蜡烛放在图乙中A的位置,在凸透镜另一侧前后移动光屏,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实像;________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假设蜡烛以1m/s的速度远离透镜,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__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且像移动的速度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m/s。
③假设把实验中的凸透镜看作“眼睛〞的“晶关体〞,光屏看作“视网膜〞,当给“眼睛〞戴上近视眼镜时,烛焰刚好在“视网膜〞上成一清晰的像,假设取下近视眼镜,那么清晰的像会成在“视网膜〞的________〔选填“前面〞或“后面〞〕。 32.在用天平测量矿石的质量时,应将天平放在________工作台上,游码移至标尺左端
的“〞刻度线处,发现指针左右摆动幅度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__〔选填“左〞或“右〞〔调节,使天平平衡。把矿工放到天平左盘,当右盘中所加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时,天平再次平衡。那么矿石的质量是________g。
33.〔1〕用天平称一个塑料瓶的质量,然后将其剪碎再放到天平上称,发现两次所称质
量________〔填“相等〞“不相等〞〕。
〔2〕称量一小杯水与一小匙白糖的总质量,然后将白糖溶于水,再称糖水的质量,
发现两次量的结果___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 〔3〕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________、________和位置而改变。
34.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时,同学们找来大小不同的蜡块和干松木做实验,得
到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供学习参考
〔1〕在上图的方格纸中,用图线分别把蜡块和干松的质量随体积变化的情况表示
出来。
〔2〕分析图表可知,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________;不同
物质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________________〔以上两格选填“相同〞或“不同〞〕。物理学中将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定义为密度。初中物理中用比值定义的物理量还有〔写一个即可〕________________。
〔3〕本实验测量多组数据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35.如下列图,量筒的最大测量值是________,刻度的一大格表示的体积是________,
一小格表示的体积是________。液面原来到达的刻度为________,放入固体后液面到的刻度为________,可以计算出该固体的体积为________。
36.小明妈妈为家里自酿了很多红葡萄酒,小明想知道自酿葡萄酒的密度,于是和学习
小组的同学们一起利用天平、量筒进行测量。他们的操作如下:
(1)将天平放在——上,游码拨至标尺左端____________处,并调节天平平衡。 (2)用天平测量空烧杯的质量,如图甲是小明测量过程中的情景,他的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纠正错误后,测得空烧杯的质量是41.6g。
(3)取适量的葡萄酒倒人烧杯中,用天平测葡萄酒和烧杯的总质量,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砝码及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其总质量为_______________g。
供学习参考
(4)将烧杯中的葡萄酒全部倒人量筒中(如图丙所示),那么量筒中葡萄酒的体积是________________cm3.根据测量数据计算出葡萄酒的密度是__________g/cm3。 (5)分析上述方法,测出葡萄酒的密度会偏_______________(选填“大〞或“小〞)。 37.在室温下,用橡皮膜把一个空锥形瓶的瓶口封上,然后把瓶子放入热水中,可观察
到橡皮膜会________,过一会,再把瓶子放入冷水中,橡皮膜会________,整个过程中,瓶内空气的质量不变,放在热水中时,其体积________,密度________,放在冷水中时,其体积________,密度________,所以________会影响物质的密度。
供学习参考
八年级物理下册实验汇总
第七章 力
1.如图7-1甲所示,让一个小铁球从斜面上滚下,沿着它的运动方向放一个磁体,我们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如图乙所示再次让小铁球从斜面上滚下,在它的运动路径侧旁放一个磁体,我们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7-2分别在A、B、C处用同样大小力推门,我们感觉在_______处最轻松,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
3.如图7-3,在两个靠的较近的小车上分别放一块磁体,松手后看到的现象是两小车都________________,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
4.如图7-4让一位同学穿上旱冰鞋向右推墙,我们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图示,小明坐在船上,用力推另一艘小船,结果两船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请写出此现象中包含的两个相关的物理知识: (1)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练习使用弹簧计
(1)在使用测力计时,首先要观察它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如图示该测力计的量程为__________, 分度值为__________。
供学习参考
(2)检查测力计的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上,如果不在应该__________。 (3)弹簧测力计是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理制成的。
7、如图7-7示,跳水运发动在向下压板的过程中,运发动对跳板的力改变了____________,跳板由于发生________________形变,产生的弹力使运发动的__________________发生改变。
8、如图7-8示,将厚玻璃瓶装满水,把细玻璃管通过带孔的橡皮塞插入瓶中。沿着不同的方向用力捏厚玻璃瓶,我们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这说明:____________ _________,松开手后液面回到原位置,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1)每个钩码的质量是50g,当钩码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钩码的重力,这是因为钩码所受重力与弹簧对它的拉力是一对____________________。
(2)逐次增挂钩码,分别测出它们所受的重力,并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图7-9甲〕 (3)在图中以质量为横坐标,重力为纵坐标画出G—m图像。〔图7-9乙〕 (4)由实验数据和图像可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测得的G与m的比值g=________________,它与9.8N/Kg不相等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质量m/kg 0.05 0.1 0.15 0.2 0.25 重力G/N 0.5 1 1.5 7-9(甲)
2 2.5 供学习参考
第八章 运动和力
1.在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中,用图8-1所示示中的同一小车,从一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使它在三种不同外表的水平轨道上继续运动。
〔1〕使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车在三种不同外表上运动的距离不同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实验可以推理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车在毛巾外表运动时受到的阻力最__________,运动的距离最____________,小车在木板外表受到的阻力最______________,运动的距离最______________,由此我们可以推知:假设小车不受摩擦阻力,那么小车将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拨动簧片,把小球与支座之间的金属片弹出时,小球并没有随金属片飞出。金属片被弹出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球没有被弹出是由于小球具有___________,保持了原来的___________状态。
3.行驶中的汽车突然刹车时,乘客身体会前倾是因为刹车前人与车是一起运动的,刹车后由于人的下部 与车之间有___________所以随车停了下来,但人的上身由于具有惯性要保持原来的___________状态。
4.如图8-4所示,同学们在进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
(1)甲、乙两组同学分别选择器材后,设计组装的装置如下列图,老师指出乙组同学选择的器材更加合理,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保持两盘的砝码质量相等,用手将小车扭转到图丙位置,松手后,小车将无法在
供学习参考
此位置平衡。实验中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二力平衡时,两个力必须满足哪个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上述可得: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_________,方向__________,且作用在___________,这两个力就平衡,此时这两个力的合力为___________N。 〔4)假设只在一个盘里放法码,小车不会静止,这说明物体只受一个力作用时_________平衡(填“能〞或“不〞能〞)。当两端放相同数量的钩码时,,小车可以平衡,这说明二力平衡的条件是:___________。
5.小明用如图8-5所示的步骤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实验中,他应将弹簧测力计沿___________方向___________拉动木块,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步骤___________可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外表上的压力有关,且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比较步骤甲、丙可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明在实验中还发现,在木块还没有被拉动的情况下,弹簧测力计仍然有示数,且示数逐渐增大,直到拉动木块为止。该现象说明,物体在静止时也可能受到摩擦力的作用,且该力的大小与___________力的大小有关。
(4)上学路上,小明看到一辆汽车陷入了泥坑里,司机将一些稻草塞进后轮底下,汽车很快就爬了上来,这是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来增大摩擦力。 (5)某同学还想探究摩擦力与接触面积的大小关系,他应如何操作: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请你对可能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供学习参考
第九章 压强
1.为了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小丽同学用控制变量法 做了如以下列图所示的实验:
图9-1
〔1〕观察比较甲、乙两图的情况可知压力的作用效果与__________有关。比较图甲、丙的情况可知压力的作用效果与__________有关。用控制变量法还可探究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只填一个〕。
〔2〕做实验时,要把泡沫塑料放到水平面上进行,这是为了使物体对泡沫的压力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实验中用泡沫做实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力的作用效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实验中压
力的作用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1〕液体可以从小孔喷出,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越靠近下面
的小孔喷出的水越远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饮料瓶底切掉后扎上橡皮膜,将液体倒入瓶中,会发现橡皮膜____________ __________,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假设将这时的饮料瓶放入水中(瓶内水面不低于瓶外水面)会发现橡皮膜的形变程度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了,这说明液体有向____________________ (填方向)的压强。
图9-2
供学习参考
3.在研究液体压强的实验中,进行了如图9-3所示的操作。
图9-1
〔1〕实验前,应调整U形管压强计,使左右两边玻璃管中的液面____________。 〔2〕甲、乙两图是探究液体压强与____________的关系。
〔3〕要探究液体压强与盛液体的容器形状是否有关,应选择____________两图进行比照,结论是:液体压强与盛液体的容器形状____________。
〔4〕要探究液体压强与密度的关系,应选用____________两个图进行比照。 〔5〕在丙图中,固定U形管压强计金属盒的橡皮膜在盐水中的深度,使金属盒处于向上、向下、向左、向右等方位,这是为了探究同一深度处,液体向____________的压强的大小关系。
4. 如图9-4所示,两侧液体都是水,该实验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设要检验“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压强跟液体密度有关〞,隔板两侧应装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的液体,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图9-5是卫生间“地漏〞结构示意图,存水杯与“扣碗〞形成了______________,
当卫生间有水时,水会通过存水杯进入_________________,因存水杯始终有水,故下水道内的异味____________通过存水杯进入卫生间(填“能〞与“不能〞)。 6.洪运通同学做托里拆利实验时,实验现象如图9-6甲所示。设实验过程中管口不离开水银面,试答复:
(1)此时此地大气压的值为____________mm高水银柱,合
供学习参考
____________Pa。
(2)如图甲所示,将试管口略向上提(管口不离开水银槽内水银面),管内外水银柱的高度差为____________mm高水银柱;将试管口略向下压(管内仍然有一局部真空),管内外水银柱的高度差为____________mm高水银柱。
(3)如图乙所示,玻璃管倾斜,管中水银柱长度将___________,高度____________;如果此时测量液柱的高度,将水银柱的长度当高度,测量的结果将__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没有影响〞)。
〔4〕实验时管中不慎进入少量空气,管中水银柱高度将______________(选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5〕如图甲所示,利用托里拆利实验装置测量大气压强时,当玻璃管内的水银柱稳定后,在玻璃管的顶部钻一小孑L,那么管内的水银液面将 ( )
A.保持不变
B.逐渐下降,最终与管外液面相平 D.稍微下降一些
C.逐渐上升,最终从小孔中流出
〔6〕在做实验时,选用粗一点的或细一点的玻璃管对实验结果____________影响; 将该实验装置移到高山上去做,水银面的高度差将____________,假设将实验装置移到地窑里去做,水银面的高度差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硬币上方沿着与桌面平行的方向用力吹一口气,硬币就可能跳过木块,这是因为硬币上方的空气流速____________,硬币下方的空气流速_____________________。 8.如图示,在两张纸的中间向下吹气,我们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如图是飞机机翼的模型,MN是固定在“机翼〞前端的细线。把细线拉平绷紧,用嘴对着“机翼〞前端细线沿水平方向吹气,可以看到“机翼〞会_______________,这是因为“机翼〞上方空气流过的路程__________________“机翼〞下方空气流过的路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流速大,压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流速小,压强____________;这样就产生了向____________的压力差,
供学习参考
这就是飞机产生升力的原因。
10.如图9-10所示是某种喷雾器的原理示意图。当空气从小孔迅速喷出时,小孔附近
空气的流速较大,压强____________,容器里液面上方的空气压强____________,在这个压强差的作用下,液体就沿细管上升,从管口流出后,受气流的冲击,被喷成雾状。
第十章 浮力
1.小明在生活中发现木块总萍在水宙上,铁块却沉入水底,由此他提出两个问题。 问题l:浸入水中的铁块是否受到浮力? 问题2: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为此他作了进一步的猜想,设计并完成了如图10-1撕示实验。
图10-1
〔1〕图乙、丙中弹簧测力计示数均小于图甲中弹簧测力计示数,说明浸入水中的铁
块__________(选填“受到〞或“不受到〞)浮力。
〔2〕做__________ (填写序号)两次实验,是为了探究铁块浸没在水中时所受浮力大小与深度是否有关。
〔3〕做丁、戊两次实验,是为了探究浮力大小与__________的关系。
〔4〕如图10-1甲,弹簧测力计对物体的拉力等于物体的__________,因为这两个力是一对__________。
〔5〕该图〔10-1〕还说明物体受到的浮力与__________有关。
〔6〕某同学猜想:浸没入水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可能与物体的形状有关,假设要进行该探究,你认为可以怎么做(可以添加器材)
2. 〔1〕阿基德原理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供学习参考
公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假设甲、乙、丁、戊中测力计的示数分别为F1、F2、F3、F4,那么物体所受浮力为____________,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为__________,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阿基米德原理成立。假设实验中发现G排比F浮略小,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图10-2
图10-3
〔3〕如图10-3将新鲜的鸡蛋分别放+入水、盐水和浓盐水中,发现鸡蛋在水中下沉,在盐水中悬浮,在浓盐水中漂浮。假设鸡蛋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为F1,在盐水受到的浮力为F2,在浓盐水中受到的浮力F3。那么F1____F2____F3。
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
1.如图11—1参是“探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
图11-1
(1)实验中通过观察木块在同一水平面上被推动的——来比较小球的动能大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___________。
(2)将同一小球从同一斜面的不同高度(h1<h2)由静止开始释放的目的是:伸小球到达斜面底部时的速度__________。其目的是为了探究动能大小与__________的关系。 (3)小球推动木块,最后静止时的位置如图甲、乙所示,分析可知小球的动能与速度的大小___________ (选填“有关〞或“无关〞)。
(4)假设要研究动能与质量的关系,应选用___________的小球,并让它们从_________
___________由静止开始滑下,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它们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供学习参考
2.把一个铁锁用绳子悬挂起来,将钻铁锁拉到自己的鼻子附近,稳定后松手,铁锁会来回摆动,在这一过程中是___________能与___________能的想互转化。铁锁摆回时不会打到你的鼻子是因为铁锁的一局部___________能转化为了___________能。 3.人造卫星在大气层外运行,不受空气阻力,因此___________能守衡。卫星在远地点时___________能最大,在近地点时___________能最大。当卫星从近地点向远地点运动时___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___能。
图11-2
图11-3
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
1.在“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把杠杆挂在支架上,实验前没有挂钩码时,发现杠杆右端下倾,可将右端螺母向_________边旋转,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填“左〞或“右〞),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是_________。
(2)小明实验时,在杠杆两端挂上钩码后,通过调整钩码的位
图12-1
置后使杠杆平衡了,并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后,接下来的实验步骤应该是:改变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大小,并相应调节阻力与阻力臂的大小,使杠杆平衡。实验中要屡次测量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明某次实验中共有6个钩码,杠杆上每格距离相等,调节好杠杆后,在杠杆左边离支点2格的A。处挂了3个钩码,如下列图2l,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请你在杠杆右边挂上钩码(用一种方法)。你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中得到的两组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序号 1 2 供学习参考
动力F1(N) 2 1 动力臂L1(m) 阻力F2(N) 0.2 0.08 1 2 阻力臂L2(m〕 0.1 0.04 这两组数据中,实验序号为_________的一组数据肯定有错误。经检查,发现是测量动力臂时读数错了,实际值比记录值_________ (选填“多〞或“少〞)。 (5)通过实验探究应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雪和小红在“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一起组装好如下列图的实验装置,她们分别记下了钩码和弹簧测力计的位置。 〔1〕小红应___________向上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升高。弹簧测力计显示出拉力为0.5 N;同时小雪用刻度尺测出钩码提升的高度为0.1 m,以上测量准确无误。其他被测物理量和计算的数据如下表: 钩码重 测力计提升高度 有用功 G码/N 2 h/m 0.4 W有/J 0.2 总功 W总/J 0.2 机械效率 η 100% 图12-2
〔2〕小雪和小红测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100%,她们意识到出现了错误,请你帮她们找出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际为__________;
〔4〕假设提升的钩码重增加到6 N,那么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将__________。 3. 在测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用同一绕绳方法的滑轮组先后两次将重力不同的两组钩码匀速提升相同的高度。第二次比第一次钩码重,如图12—23所示,两次实验中摩擦均不计。两次实验中有用功W
有甲
______W
有乙
〔选填“>〞“=〞或
“<〞,下同),额外功W额甲______W额乙,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甲_____η乙。由此可知,可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来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图12-3
供学习参考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答案
1.长度 零刻度线 量程 分度值
〔1〕被测物体的一端 紧靠 〔2〕正对 分度值的下一位 〔3〕数值 单位 〔4〕B 〔5〕D 〔6〕A 2.时间 30s 15min 〔1〕20s 〔2〕337.5s
s3. v 路程 时间 刻度尺 秒表 (1)40 25 (2)小
t (3)不对 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
4.振动 振动 振动 〔1〕逐渐变小 逐渐变大 空气 真空 〔2〕能 固体 〔3〕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更快
〔4〕2次 第一次是靠铁管传播的 第二次是靠空气传播的 5.伸出桌面的长度 快慢 上下 〔1〕频率 〔2〕①响度 振幅 ②乙 乙音叉的振动频率比甲高 6.乒乓球被弹开 变大 振幅
7.疏密程度 音色 振幅 〔1〕C 〔2〕A 8.A 9.高 低 空气 响度 10. 烛焰在摆动 能量
11. 防止噪声产生 阻断噪声传播 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12. 小 海棉 塑料袋 海绵 塑料袋 13. 上升 下降 液体的热胀冷缩
14. 量程 (1)D (2)玻璃泡 相平 B (3)稳定 -2 88 15. (1)秒表 (2)不变 O 固液共存 (3)A (4)慢 16.〔1〕海波 〔2〕48℃ 5 〔3〕固
17.塑料袋胀大 汽化 汽化需要吸收热量 塑料袋又变瘪了
液化 液化时要放出热量
18.〔1〕减少热量散失 〔2〕小于 〔3〕水蒸气 〔4〕不变
供学习参考
19.水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未到达纸的着火点。 20.〔1〕凉 汽化 吸热 下降 不变
21.碘蒸气 固态 气态 升华 碘颗粒 凝华 22.直线 23.倒立 直线
24.〔1〕漫 〔2〕不能 在 〔3〕OA 〔4〕把反射角误认为是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 25.〔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和像的大小 〔2〕30 〔3〕乙 〔4〕较暗 26.偏折 偏折 小于 可逆 27.折射 虚
28.光的色散 红绿蓝 29.色散 红
30.〔1〕20 凸 〔2〕A
31.〔1〕高度 〔2〕①10 ②倒立 缩小 照相机 靠近 小于 ③前面 32.水平 右78.4
33.〔1〕相等 〔2〕相等 〔3〕形状 物态 34.〔1〕如图:
〔2〕相同 不同 速度 〔3〕寻找普遍规律
35.100mL 10mL 1mL 50mL 70mL 20mL 36.〔1〕水平台 零刻度线 〔2〕称量过程中调节平衡螺母 〔3〕81.6 〔4〕40 1 〔5〕大
37.凸起来 凹下去 增大 减小 减小 增大 温度
供学习参考
八年级物理下册实验答案
第七章 力
1、小球运动速度加快,小球运动的方向发生了改变,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A,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3、向相反的方向运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人会向后退,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 5、(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说相互作用力的方向是才相反的); 6、(1)量程,分度值,0-5N,0.2N; (2)将测力计的指针调到零刻度线处(调零); (3)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量就越长; 7、跳板的形状,弹性形变,运动状态;
8、玻璃管中的液柱上升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玻璃瓶发生的是弹性形变; 9、(1)平衡力;
(3)图像为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要有描点,要是直线,如画成了线段要扣分; (4)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它的质量成正比;10N/Kg,弹簧测力计不够精确所测重力有误差;每个钩码的质量不标准不一定都是50 g(只要说出一条即可);
第八章 运动和力
l、(1)使小车到达平面时的初速度相同; (2)小车在三种外表上受到的阻力不同; (3)假设小车不受阻力它将会做匀速直线运动: (4)大,近,小,远,做匀速直线运动;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惯性,静止; 3、摩擦,运动;
4、(1)小车与桌面的摩擦力比较小,对小车的平衡产生的影响小(只要说出摩擦力小即可);
供学习参考
(2)两个力必须在同一条直线上; (3)相等,相反,同一条直线上,0; (4)不能,两个力的大小相同;
5、(1)水平,匀速(直线),使拉力等于摩擦力;
(2)甲和乙,在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3)拉力; (4)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5)在压力与接触面不变的条件下,将木块侧放后用弹簧测力计匀速直线拉动,观察力计的示数变化;假设测力计的示数不变那么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假设测力计示数发生变化那么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第九章 压强
1、(1)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只要说一个利用控制变量法的实验即可。 (2)物体的重力;泡沫容易发生形变;
(3)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形状; 2、(1)液体对容器的侧壁有压强,(同种)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2)会向下凸,液休对容器底有压强—;小,上;
3、(1)相平 (2)深度 (3)丙、丁 (4)乙、丙 (5)各个方向
4、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深度相同但密度不同,液体内部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5、连通器,下水管,不能; 6、(1)730,9.73×10;
(2)730,730: (3)增加,不变,偏大; (4)减少; (5)B (6)无,减小,增加; 7、快压强小,慢压强大;
8、两张纸向中间靠笼,流体在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
9、向上升,长,短, “机翼〞上方空气,小; “机翼〞下方空气,大,上。 10、小,不变。
供学习参考
4
第十章 浮力
1、(1)受到; (2)丙、丁; (3)液体密度; (4)重力,平衡力: (5)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6)用一块橡皮泥测出它在水中浸没时受到的浮力;然后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再让它浸没在水测其受到的浮力; (其它方案只要合理即可)
2、(1)略,F浮=G排; (2)Fl-F3, F4-F2, F1-F3=F4-F2, 溢水杯开始可能不是满的(溢水杯的水有一少局部流到了小烧杯外,其它只要说法合理即可)。 (3)<,=;
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
1、(1)距离,转化法; (2)不同,速度; (3)有;
(4)质量不同的小球,同一斜面的同一位置,到达斜面时的初速度相同,控制变量法。 2、动,重力势,机械,内(热);
3、机械能,势(填重力势能不对),动,动能,势;
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
1、 (1)左,便于测量力臂;
(2)动力,动力臂,便于得出规律;
(3)只要合理即可; (4)l,小;
(5)杠杆平衡的条件是:动力X动力臂等于阻力X阻力臂(写公式也可以)
2、(1)匀速(竖直); (2)测力计的提升高度弄错了,应为0.5m; (3)80%; (4)提高; 3、<,=,<,适当增加提升物体的重力。
供学习参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