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站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江户时代的中日文化交流

论江户时代的中日文化交流

来源:爱站旅游
文化长廊

论江户时代的中日文化交流

李佳澍 四川工商学院外语系

摘 要:江户时代是日本文化发展史当中的关键阶段,中日文化交流频繁,同时也是中日文化变换发展方向的重要转折点,日本江户时代打破了中日文化交流的壁垒,在各领域发展中实现了突破,为日本明治维新运动的成功做好了铺垫,本文将针对江户时代的中日文化交流内容以及交流路径展开讨论,探索中日文化交流对日本文化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江户时代;中日文化;交流

作者简介:李佳澍(1974-),男,汉族,四川人,硕士,瑜的朱子学说影响,在日本成立了一种类似于儒家思想的分支学派,也就是水户派。而日本学者江藤树则吸收了我国王阳明学派的思想,成立了日本的阳明派[2]。(二)史学交流

在江户时代的中日史学文化交流中,日本的史学书籍也是按照我国《史记》模式进行编撰的,同时也将朱之瑜的“大义名分论”思想注入到日本史书当中,由日本水户藩主来调动幕府中的儒学学者编写成《大日本史》。除了《大日本史》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日文化。1995-2004留学日本爱知大学、硕士学位。2003年考入日本《金泽大学》社会环境科学博士研究科,现就职于四川工商学院外语系,担当中日文化研究和日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1-170-02前言:

自古以来,中日文化交流中,我国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由我国向日本输出思想文化、史学文化、佛教文化以及文学、戏曲,书画艺术作品等,江户时代的日本在中日文化交流中,吸收了许多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点,为日本步入近代资本主义社会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物质文化基础,调整了日本的社会关系,进而转变了中日文化交流格局。

一、江户时代

要想对江户时代的中日文化交流进行深入性地了解和学习,首先要对日本江户时代的背景有所了解。1603年,日本的德川家康在江户成立了幕府,代表着日本江户时代的政权兴起,一直到1867年12月日本发生了王政复古政变,幕府政权制度被废除,代表着江户时代政权的结束。日本的江户时代大致与我国明朝末期以及清朝时期所处的时代是相同的,在这一时期内的中日文化交流可以说是十分密切的,直到江户时代的结束,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才逐渐停止。在江户时代的文化交流期间,日本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吸收加工,并且创造出了具有日本风格的文化,同时也通过我国文化的媒介作用,学习到了不少西方文化,为日本资本主义政权的兴起做好了铺垫[1]。

二、江户时代的中日文化交流内容(一)思想交流

在江户时代的中日文化交流当中,主要有思想方面的碰撞与交流,学术思想受到我国传统儒学思想以及朱之瑜的朱子学说思想的影响比较大,江户时代中幕府的几位将军十分崇拜儒家学说,同时也将朱子学说称之为“幕学”,可见我国儒家思想对日本江户时代幕府政权的重要性,巩固了日本幕府政权,朱子学说思想中的“大义名分论”被幕府设定为中心政权指导思想,为日本的明治维新改革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德川纲吉将军后来在幕府成立了儒学官员,还在江户地区建造了孔子庙。日本的很多水户藩主则深深受到朱之

170

的编写以外,大师赖山阳则编写了《日本外史》,受到了我国清朝时期所编写的《四库全书》影响,同时在中日史学文化的交流中,日本的史学研究也和我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相互作用,来往的贸易商人将日本山川鼎所著的《七经孟子考文》带回了国内,并且收录在了《四库全书》当中,据不完全统计,江户时代的史学材料有很多都受到了我国史学文化的影响,《日本考略》就是一本由中国人编写而成的关于日本文化历史的书籍,同时也对我国政府的对日态度产生了一定影响。

(三)佛教交流

在佛教文化传播方面,我国清朝初期,有很多的僧人到了日本进行了佛教宣传,最有名的僧人要属隐元隆琦,我国福建人,是日本后水尾法皇的主持,后来被日本的万福寺赐予了禅宗法师的称号,万福寺的法事则继续沿用了我国的佛教法事传统,用唐音来念佛经。由于我国大量的佛教僧人到了日本,使得江户时代的日本佛教文化有着很深的我国文化烙印,除万福寺以外,像长崎地区的福济寺以及兴福寺等庙宇,都是在我国的僧人帮助下建设完成的,因而江户时代的日本庙宇建筑大多数都是我国明清时期的建筑设计风格,寺庙里面的佛像也都是由我国的僧人制造完成再送去日本[3]。(四)文学戏曲交流

在江户时代的中日文化交流中,对于文学戏曲的交流也是非常密切的,日本汉学诗词的发展可以说是和我国明清时期诗词文化的传播分不开的,同一时期也诞生出许多优秀的文学诗人。除了诗词以外,我国明清时期的小说也深深受到了江户时代人民的喜爱,像是《金瓶梅》、《红楼梦》等明清小说,在日本民间广泛流传,不过日本人民最为喜欢的小说则要属《水浒传》了,由汉学大师冈岛冠山翻译而成,并且取名为《通俗忠义》。江户时代的日本学者会按照明清小说的形式来模仿小说写作,并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在戏曲文化传播时,中日往来的游客和商人,也会在平时哼唱一些戏曲作品,像是《桃花扇》、《牡丹亭》等曲目,都受到了日本民众的喜欢[4]。

三、江户时代的中日文化交流路径(一)民间贸易往来

关于江户时代的中日文化交流路径,首先可以通过中日两国民间的商业贸易往来实现文化交流,清朝时期是中日两国贸易往来次数是最多的,这可能是因为清朝时期与近现代的时间相接近,中日两国的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较以往相比有着很大的飞跃,日本在民间贸易往来的过程中,更

文化长廊

是积累了不少我国的社会经验,同时也逐渐意识到了闭关锁国的危害。在江户时代的中日文化交流中,我国政府曾经有一段时间设置了“限海令”,对于中日商业贸易往来的船只严格控制,而日本幕府政权也对中国的贸易船只及活动范围进行了限制,由双方贸易变成了中日单箭头贸易,随着江户时代幕府政权的衰败,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也发生了中断[5]。(二)人员往来

还有一种中日文化交流途径,则是通过江户时代的中日人员往来而形成的,在明朝末年,清朝政权刚刚建立的时候,我国内陆的战争频发,老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因而大量的汉民寻求到日本移民,这些移民到了日本的汉民大多是僧人或者文人,在往来移民的过程中,当起了中日文化交流的传播者,将我国许多优秀传统的汉学文化传播到了日本。随着中日两国商业贸易的发展,很多僧人或是文人都随同商业贸易船只来到日本,根据史书的不完全记载,江户时代我国僧人到日本传播佛教的人数达到了上百人,在向日本传播佛教文化的同时,也带去了我国许多优秀的书画艺术作品[6]。(三)战争

在江户时代的中日文化交流发展中,中日两国之间的战争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明末清初时期,日本大肆侵犯我国沿海地区的城市,打扰了我国沿海人民的日常生活,在打击日本侵略者的同时,也加深了我国对日本文化的研究。在中日战争中,双方会俘获一些对方国家的俘虏,很多俘虏都是文人或是生产工艺技术人员,还有一些是随军的医药师,比如说我国的随军医师张膏,在中日交战中就被日本

参考文献:

[1]程茜.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潇湘八景”[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6.

[2]李莹.论易学在日本江户时代的传播和影响[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4,(03):98-101.

[3]王艳艳.浅析江户前期的中日文化交流[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12-15.

[4]李晓航.略论江户时代的中日文化交流[J].学术交流,2012,(09):211-214.

[5]蔺静.日本“锁国”的实质和“锁国”时期的中日交流[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01):116-118.

[6]陈景彦.江户时代日本知识分子对儒学的态度[J].东北亚论坛,2008,(04):118-121.

所俘虏,他的眼科技术非常高超,为了防止技术失传,张膏的技术便传给了日本的渡边氏,促进了日本眼科医学界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因而说战争是中日文化交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不过分。

结论:

综上所述,日本江户时代的中日文化交流在日本的历史文化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关键作用,同时也是近代日本崛起的关键,为日本明治维新改革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促使日本走上了资本发展的道路,这同我国的文化交流是分不开的,顺应了德川幕府政权的政治发展需求,以中国为文化传播载体,促进了日本启蒙运动的发展。

(上接第169页)

的战败国,能在短短的时间内崛起,不得不谓是一个奇迹。这对于匠人们的要求是要不断努力去追求极致并且要创新。

在日本,其制造业非常具有优势,也常进行创新。早在江户时代,除了到欧洲去学习国外的科技技术,自己也有独立创新。例如日本的传统行业人偶,已精巧到可以毛笔写字。而国外的火枪由1543年传于日本,他们经过仿制,在1575年时的长筱之战,将火枪大规模运用到战争中,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次大规模使用火枪的战争。

日本佳能企业研究所总监濑口清之还指出日本企业开发、生产是一起完成的,最重视的就是企业的创新,如果一个企业不会创新那等待它的只有“关门大吉”。政府虽然主导科技研发,但在数量上只有20%,其他的研发工作均由企业自己完成。民间企业更是日本科技发展的主要动力,而匠人的敬业精神和有效创新才是日本科技发展的动力。

另外现在日本各个地区都有银行、医疗、宠物服务等等,且很多服务机构都会把原有服务改良,让服务更加人性化等等这些做法,是中国人看到后需要反思的。并且要时刻记住,在反思的同时要积极学习日本匠人的认真、敬业精神。例如认真和敬业都是非常重要的品质,一定要做一行而爱一行,不能浮躁,不能急于求成。就以拉面为例,在中国,拉面师傅可能只是穿着随便,做式随意。但在日本一定要穿上拉面店所定做的衣服,扎一个特有的发型,制作拉面时更是一脸虔诚,煮好后再开始认认真真摆上鸡蛋、肉丝、海苔等,非常精致,这已不单单是一份拉面,而更像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品。

四、结语

综上,日本的匠人文化总能带给我们感动,这种匠人文化要求日本国人对所有行业都要尽善尽美,同时这也是日本制造下的一个扎实基础,更是其复兴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于我们国家来说,当前社会比较浮躁,缺乏工匠精神。当中国制造渐渐成为了“山寨”的代名词后,我们不禁要反问自己,并要看到日本匠人文化的精髓所在。取他人之所长补自己之所短。实际上纵观历史我们其实并不缺乏工匠精神。如今,我们更需要的是匠心归来,重塑工匠精神。因此,深层次的剖析日本匠人文化的精髓所在,让认真、执著、创新成为更多人的职业追求,使工作做到极致,从而促进中国企业的发展及质量提升。参考文献:

[1]蔡雨蒙. 日本的匠人文化[J].才智,2016,06:178-179.

[2]张琼林. 日本“匠人精神”面面观[J].决策,2016,Z1:92-93.[3]汪中求. 看日本工匠,悟“工匠精神”[J].企业管理. 2016(08).

[4]赵永霞. 匠人可遇,匠心难求[J].纺织导报. 2016(04).[5]唐辛子. “一根筋”的日本匠人[J].同舟共进. 2017(01).

17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