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戎不取道旁李》这一课选自部编版教材四年级上册最后一个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小学段的学生接触的第二篇文言文,第一篇文言文是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第八单元学习的。时隔一年,学生对于学文言文的一些方法、技巧肯定有所遗忘,于是我从多角度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第一关初读课文。在这一环节,我采取从题目入手,让学生明白文章的题目就像文章的眼睛,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抓住文章的核心内容。接着进行课文的初读,我先让学生进行自我尝试,尝试后检查他们的读音是否正确,在读音正确的情况下,再根据句中词与词之间的语意进行断句。这一关主要目的是指导学生朗读文言文,学会断句,为下一步理解文意做准备。从学生的朗读中我发现学生咬字清楚,发音准确,也能明白断句的含义。这一关不足之处是对朗读的指导不够到位,首先在学生朗读时,对断句的指导不到位,应该告诉学生断句不能比逗号或者句号的停顿还要长,而且断句时是意断气不断。其次,朗读的太少。朗读形式有些单一,只让学生采取了个别读,集体读,这样的读书方法容易造成浑水摸鱼的现象。如果在这个地方能采取同桌互读,效果会更好。
深入学习文章,理解文章的意思是这节课的第二关。在这一关我采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理解文章意思,达到了预想的效果。这一部分的亮点主要有这几个方面。一是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理解词意,同时教给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的一些方法。二是在\"折枝\"于是\"诸儿竞走取之\"这个部分进行了思维拓展训练,既训练了学生的观察与思考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三是演。在演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课文中\"诸儿竞走取之\"的理解,为下文讲王戎为何不动做好了铺垫,同时也为总结王戎的性格特点做好了铺垫。在这个地方的不足主要表现为在备学生这一关时总是担心学生年龄小,文言文知识缺乏,理解不到位,所以给学生的东西太多,让学生缺少了自主发挥,自由理解的空间。在实际的讲课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其实在课外也积累了很多文言文的知识,只不过他们不能更准确地表达,如果能放手让他们去尝试着解决,或许学生的理解还会出现更多有意思的内容。
总结人物品质特征。在这一点上的学生的总结比较到位,在板书时如果能让学生在黑板上书写人物特征,我相信一定会加深学生对人物特征的理解。
总体来说,这一堂课教学环节的设计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有梯度,有难度的,但在具体的讲述过程中低估了学生的能力。另外,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较为单一,在评价学生回答问题方面还需多下功夫,多总结一些评价的方式方法。再者,在指导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的方法时若能及时将学习方法板书在黑板上或者用大屏幕进行出示,学生一定能够加深记忆,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一定的基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