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站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文化传承情景交融_以乐山沙湾区沫若长廊景观设计为例

文化传承情景交融_以乐山沙湾区沫若长廊景观设计为例

来源:爱站旅游
 

风景园林

文化传承  情景交融

———以乐山沙湾区沫若长廊景观设计为例

成国涛,陈其兵

1

13

,李嘉驹

2

(1.四川农业大学林学园艺学院,四川雅安625014;2.铁道第二勘察设计研究院)

摘 要:文化内涵是景观设计的灵魂。在景观设计中注重文化内蕴的挖掘与传承使景观得以提升。通过对四川乐山沙湾区滨河地带的分析,对滨水长廊进行景观设计,挖掘地方文化,弘扬具有时代意义的人文精神,形成了以沫若文化为主题的滨水景观长廊。

关键词: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景观长廊;沫若文化

  沫若长廊是四川乐山市沙湾区一个特殊的沫若文化展示带。在沙湾区范围内是可贵的集历史人文与自然

风景融糅于一体的线状滨水空间,也是沙湾人重要的生活、休闲、娱乐场所。在该项目的景观规划设计中,笔者着力挖掘其独特的沫若文化,寓文化于景观中,营造了情景交融的沫若文化主题景观长廊。1 历史文化背景分析

乐山沙湾从公元742年建镇,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取“灵山秀水,沙岸湾环”之意名曰“沙湾”而沿用

2

至今,实为古镇。沙湾区地处四川盆地边缘,乐山市西南部,幅员618km,是世界文化名人、当代的科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史学家、革命活动家、爱国诗人郭沫若少年时期学习和生活的地方。

“绥山毓秀,沫水钟灵”的沙湾区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丰富的自然资源,集山水、人文、休闲为一体,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今天的沙湾已成为乐山市重要的工业基地,是乐山市名人、名城、名山、名佛的重要组成部分。2 场地区位与现状分析本项目位于沙湾城区北端,南至铭桥交接于陈大溪,北止于沫东大桥与九龙街相连,西面为规划中的商业住宅地块,拟建沫若高档住宅区。东临宽阔水面的大渡河。滨河景观绿化带为不规则带状,窄处约12.0m,宽

2

处则50.0m,长约1490.0m。根据规划设计范围,沫若长廊的用地面积约316万m,用地形态完整。3 设计构思

在设计构思的过程中,首先对沙湾的风土人情、文化传统、历史典故、著名人物等资料进行了整理,针对沙

[1,2]

湾这种独特的历史人文资源和自然景观特色,最终确定以沫若文化为长廊的主题思想。从南至北,按照郭沫若的人生经历概括为“出生、熏陶—求学、奋进—辉煌、纪念”的序列展开。从而将沙湾的地域文化要素转化为景观规划设计的构成要素,并转化成人们可以赏析、可以触摸、可以感受的景观设计语言。

通过立意构思,我们把沫若景观长廊设计成为融历史、文化、生态、景观及爱国主义教育于一体的旅游休闲地,从而成为沙湾城市的核心形象与对外宣传的窗口(见图1)。4 规划定位

根据项目的区域位置、历史文化特征、场地现状和周边的环境,在对用地性质、使用人群、对外交通和外部视觉景观等作了详细分析后,将沙湾滨河景观带定位为以沫若文化为主题,集沙湾地方特色、历史人文、休闲娱乐为一体,构建和谐、人文、生态、可持续的景观长廊。长廊主要突出以下3个方面内容:4.1 以城区规划为指导,构建区域特色景观

符合沙湾城市总体规划,使“沫若长廊”景观带的文化景观、生态植物群落、游憩场地、生活设施与周边各种功能建筑、社会活动、交通等关系协调,布局科学合理。4.2 传承文脉,寓情于景

以历史文脉主义、环境文脉主义的手法展现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文化思想。“承”即继承,“传”则是弘扬,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弘扬沙湾地方传统文化,交融于滨河绿带之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物质

收稿日期:2007-10-14    修回日期:2007-11-15

第一作者简介:成国涛(1981-),男,硕士生,研究方向为园林规划设计。通讯作者:陈其兵,男,教授,博士生导师。E2mail:cqb@sicau.edu.cn

 林业科技开发 2008年第22卷第1期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117

风景园林 环境与精神环境的双重需求,同时协调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既满足不同分区功能的要求,又能体现特定环境的人文内涵和景观特色。4.3 体现滨河特色,形成整体风格

根据不同分区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特点,力求创造景观内容丰富、地方文化鲜明、文化脉络清晰的滨河景观

[3]

公共空间。

图1 沫若景观长廊鸟瞰图5 景观规划设计

由于规划地块狭长,又有5条道路与其西边界沿江路相交,怎样打破长廊空间狭长单一并体现文化性和趣味性,怎样创造供人们追索、回忆、记忆的空间环境成了景观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对长廊进行空间划分时,一方面利用植物等园林要素将滨水景观系统与外围城市交通空间有序分隔,似断非断,似连非连;另一方面,将长廊沿线设计成软质的公共场所,以空间位置的不同而划分出与外围道路紧密相接的“全开放空间”和面向大渡

[4]

河为主的“半围合空间”。

长廊在景观规划设计时,强调“以景生情”,利用不同的空间处理手法,配合形体、尺度、色彩不同的植物与环境小品,创造出不同的景观特色,从而形成不同的场所感受。让景用情去感染人,使人们在休闲娱乐的同时,更感受到郭

(见图2)。沫若正气浩然的爱国主义情怀。经过空间的分割与创建从而达成的景观结构归纳为:“一带、三段”

图2 沫若长廊总平面图

5.1 一 带

即形成的沫若长廊景观带,是满足防洪需要提高的江堤与滨江大道围合所形成的滨江绿地景观通廊。整

 118

林业科技开发 2008年第22卷第1期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风景园林

个长廊充分利用地形的高差,营建自然式疏林草坡、跌落式四季花台、阵列式高大乔木,序列式主题广场。长廊景观带在整体设计时,有意识局部打开和种植景观的天际线,将城市街景、滨水绿地美景和天然江河的秀丽水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整体景观的视觉通廊,使市民和游客充分欣赏到步移景异、浑然天成的城市景观与自然风景。5.2 三 段

景观长廊以沫若文化为主线,沿岸开辟了一系列规模不同、空间各异的游园、绿地与广场空间。以不同的景观设计语言详细介绍了郭沫若的

图3 沫若长廊入口节点效果图

生平、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与不朽成就,点明景观长廊的主旨及内涵特征。总体空间布局做到有序、有景、有重点、有主题。首尾相顾、传神立意。景观长廊划分为以下三段:

第一段:“出生、熏陶”———郭沫若,原名郭开贞,留学日本时,取其家乡的两条河,即沫水(大渡河)、若水(雅河,又名青衣江)而改名沫若。他以“脚先下地”的形式降生,跨出了“反逆者的第一步”的“骄子”,少年的沫若创作了《早起》、《荼溪》、《村居即景》等诗作,即初露锋芒。此段包括沫若长廊入口广场(见图3)和渡河听涛景观节点,是沫若长廊景观带的开端、起点。主要展现故乡的亭台与环廊、竹木与池水、花草与虫鸟给少年图4 扬帆远航节点效果图郭沫若以熏陶与启发。具体设计中运用松、竹、梅

等文化寓意植物进行合理配置,结合地形,形成动与静、高低错落的空间环境;借助松林的“松涛滚滚”、渡河的“惊涛拍岸”以及清脆的虫鸣鸟语,展现园林中的声音美;设置地雕、石刻、文化柱、浮雕墙等园林要素,通过对郭沫若少年诗歌文学作品的引用与介绍,意在把游客引入这条漫漫的沫若文化长廊。

第二段:“求学、奋进”———青年郭沫若远赴日本,他乡之地,屡受挫折,重整旗鼓,更名沫若,弃医从文,奋发图强。留学期间愤世疾书,写出了《凤凰涅 》、《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王昭君》、《卓文君》、《屈原》等大量的爱国诗篇与歌剧、历史剧,展现了他文艺思想的转变过程,折射着他的思想、生活、作风的变化。此段包括扬帆远航和闲情雅阁两个景观节点,是沫若长廊景观带的发展和转折点。

扬帆远航景观节点表达出3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展示沙湾古老的码头文化,古镇在大多数人的记忆里,纤夫、码头、船只等成了人们对城市最深的印象,留在深深的脑海里,从而折射沙湾古城的悠悠历史和渊源文化底蕴。另一方面蕴含年轻郭沫若别离故乡,乘船远赴日本之时的复杂思绪。第三方面用帆船寓意现今的21万沙湾人正扬帆远航,朝着“工业强区、生态优区、特色农业区和先进文化区”的目标前进。具体表现这一主题时,是以3艘木质帆船为主景,结合其他园林要素,形成一围合的公共空间。人们可在船中喝茶、休闲、看书、观望,感受帆船给人们留下的思索。整个节点渲染出一种“帆樯栉比,百货鳞集”的兴盛景象(见图4)。  闲情雅阁节点是以川西民居风格的茶室为主题,设计时运用现代的词汇对传统民居建筑形式作了新的诠释,并使之视觉更通透,产生内庭景观与室外相融合的艺术效果。节点运用路廊岛桥、墙垣门窗等园林要素进行造景,通过聚隐透借、幽曲疏漏的手法进行“日本枯山水”式造园,表达出“日出有清荫,月照有清影,风来有清声,雨来有清韵,露凝有清光”的清淡之美(见图5)。  第三段:“辉煌、纪念”———中年的郭沫若实现了由个人本位的“自我表现”的创作主张到“革命文学”的文

 林业科技开发 2008年第22卷第1期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119

风景园林 艺主张,再进到以人民本位的文艺观,反映了他文艺思想的成熟。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等其他国家要职。主要有《新华颂》、《东风集》、《蔡文姬》、《武则天》、《李白与杜甫》以及《郭沫若文集》等作品,反映出他的人生走向了辉煌。

此段主题主要是以沫若人文景观点来表现,节点以跌水之轻柔、驳岸之蜿蜒、花儿之妩媚来体现浪漫主义与爱国主义诗人的情怀。在具体设计时,运用假山石跌水池来表现溪水和流云,溪水代表沫若的创作源泉常流不息,流云象征沫若的志向之高远;溪水映流云,溪水涟漪,流云变幻,相辅图5 闲情雅阁节点效果图相成;设木质亲水平台与岛桥,突出空间的疏朗与开阔,展示虚复空间一正一倒、一虚一实的艺术意境;配置银杏、天竺桂、大叶榕等遮阴树种以及睡莲、菱角等水生植物等形成自然和谐、以动透静的优美画面(见图6)。5.3 植物种植设计

结合项目周边条件,充分考虑人们步行、驻足、休憩、亲水等功能,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应用植物生态学原理和美学原理,合理配置植物,创造各种植物景观。在具体种植设计过程中,滨水景观带规则式布置的地方多以草地、花坛为主;自然式布置的绿化带多以树丛为主;乔木多以孤植或

图6 沫若人文节点效果图对称种植。树木种类运用常绿与落叶、速生与慢

生、观花与观叶等进行合理搭配,高低错落,疏密相间,体现植物的多样性与季相变化。  在中国德育史上,松竹梅“岁寒三友”和梅兰竹菊“四君子”等独特的文化现象孕育了独特的松文化、竹文化和梅文化。我们在植物的选择和配置在注重“色、香、姿、韵”的同时,也别有匠心地选择了具有文化寓意的“岁寒三友”和“四君子”,效仿自然使心灵融进自然,自然楔入心灵,人与自然融合为一,从而使植物寓意表达出沫若文化的深层内涵。6 结 语

四川乐山沙湾区滨河地带滨水长廊的景观设计,充分尊重当地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挖掘了地方文化,弘扬具有时代意义的人文精神,形成了以沫若文化为主题的滨水景观长廊。景观情景交融,令游人流连其间之时,还体味了沫若文化的深邃与悠长。

参考文献

[1]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2]齐康.城市环境规划设计与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3]张庭伟,冯辉.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4]日本土木学会.滨水景观设计[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吴祝华)

 120林业科技开发 2008年第22卷第1期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