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产要素可得性分析人民币汇率问题
●方文全
摘要:文章认为国际贸易壁垒障碍产生了生产要素可得性问题,是影响汇率制度的重要理论前提。从这个视角出发,
分析认为中国并不具备大幅度改变要素比价的条件和内在需要,人民币汇率升值,总体上不利于改善我国的要素可得性处境,这与“广场协议”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形成鲜明的对照。
关键词:汇率;人民币;生产要素可得性
一、汇率理论与生产要素流动障碍
汇率制度是内外均衡的结果,汇率水平受各种国际国内因素的影响,其中的机制非常复杂,相关的研究文献异常丰富;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理论观点分歧很大。其中以购买力平价为基础的均衡汇率理论观点认为人民币实际购买力低估,主张汇率升值(如俞乔,2000)。
均衡理论描述汇率等于不同国家的贸易品比价关系,讨论汇率水平时分析跨国商品和服务的比价关系,从根本上分析,其内在基础都是各种生产要素的比价。MacDonald(1999)等人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结果认为,以购买力测算的实际汇率关系反映了不同国家生产要素的比价关系,反映了实际经济变化的长期趋势。
均衡汇率理论假定在开放和有效的国际市场中商品和服务能够自由贸易。这不仅意味着贸易品和资本的自由流通,更意味着资本能够自由地代表和转化为土地、劳动力、技术和其他各种生产要素并进行组合,形成实质生产力,提供商品和服务,即要素能够跨国自由流通。
现实中这种理想状态并不存在。国际贸易中总是存在大量人为设置的贸易壁垒,产生交易费用,严重影响要素自由流动,产生所谓与“贸易品”“非贸易品”,对汇率理论形成冲击。发达国家决定了国际市场边界和资源组合模式,主导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掌握着从生产到贸易的产业链条,掌握资本与要素的流动方向,凭借其资本、技术和市场规模优势,操纵生产要素的国际配置;也设置了最为严格和繁多的贸易障碍,选择性地驱动要素转移,阻碍要素流通。对于能够强化自身比较优势的要素流动,发达国家倾向于使之成为全球市场规则,如在资本自由化、服务贸易、知识产权等方面,千方百计打开其他国家的市场,消除贸易壁垒;而在农产品、纺织品等发展中国家能够发挥劳动力要素成本优势的领域,以种种保护措施来阻碍产品和要素的跨国流动。
这样就产生了生产要素可得性问题。生产要素可得性指的是在存在严重贸易障碍的情况下,生产要素的流动是不完全和不对称的,发展中国家面临针对自己的市场准入、技术和其他要素流动的特定限制,不能够自由、完全地
在国际市场配置资源,组合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可得性具体体现为,为了获得必要的资源,需要支付额外的交易成本。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市场资源配置,增加对生产要素的额外需求,边际价格上升,需要支付额外的边际成本。另一方面则体现为国际贸易中的非价格因素,贸易和要素流通障碍,不仅增加企业等经济主体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机会成本,而且需要政府参与信息收集、谈判和规则制定,消除贸易障碍,促进要素的流通。这些成本有的可以直接观察和计算,更多的是无法直接估价的间接成本。
二、人民币汇率调整与生产要素可得性
面临日益严重的生产要素可得性问题的,中国实际的综合要素比价关系值得深入探讨。
第一,优势要素与稀缺要素的比价将长期维持较低水平。中国最大的要素优势是庞大的廉价劳动力资源,最大的稀缺要素是资本资源,目前人均资本占有量不到美国的
2%,要素比价所反映购买力差距甚大,人民币实际购买力
低估的说法值得怀疑。
第二,我国目前的要素组合程度也很低。除了人均资本以外,科技知识、市场化水平等其他要素的占有水平都较低;石油、技术等国内资源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需要在国际市场上进行配置。如果说资本要素还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在国际上吸收,科技知识、能源等要素的积累
需要一定的过程,存在各种障碍,获取的困难程度更大。
第三,生产要素可得性问题是导致国际贸易结构扭曲、贸易收支不平衡的重要因素。贸易障碍使要素流动变得不完全、不对称,扭曲了比较优势的结果,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可以大量出口,而高科技等产品进口却不能满足国内的需求,表现为国际贸易收支出现不平衡。
第四,生产要素可得性问题扭曲了资本流动。中国与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双向的资本流动,但与此相随的要素流动却是严重不对称的。FDI作为中国主要的资本流入形式,能够实现对土地、劳动力和其他要素的购买和转化,组合形成生产力,制造大量商品返回国际市场,某种程度上加剧了贸易不平衡。而中国的资本输出,只能以间接投资
-112-
■2006年第4期■现代管理科学■金融证券
的形式购买美国政府债券,收益水平不高,还要承担额外的美元汇率风险。并非中国不需要这些资本转化为其他经济资源,而是在目前的条件下,无法顺利购买获得先进技术和其他要素,只能以巨额外汇储备的形式存在,以保持长远的购买力、支付能力和议价能力。
第五,生产要素可得性问题使产业发展升级受到严重阻碍。目前我国经济已经到了产业升级关键阶段,进入重化工业化时期,需要大量进口技术和资源。由于面临生产要素可得性问题,技术贸易受到限制,将不利于我国顺利实现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发展。
可见,考虑生产要素可得性,中国实际的综合要素比价将长期保持较低水平,目前并不具备大幅度调整汇率水平的内在需要。
汇率调整对生产要素可得性又将产生怎样的影响?首先,普通的产品和服务的国际市场需求,一般都是价格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升值使要素比价上升,比较优势受到削弱,产品成本上升,丧失部分市场进入机会,主要出口国的情况会更突出。其次,能源、原材料等要素的可得性会得到改善。石油能源和原材料,国内需求迅速增加,国外供给缺乏弹性,价格由市场竞争而大幅度上升。人民币汇率升值,提高了购买力,能够通过参与国际市场竞价,获得急需的战略性资源。再次,对于资本要素,很明显汇率升值降低了国外资本的价格优势,增加了资本入的成本,不利于取得更多资本输入。最后,技术要素的情况则要复杂得多。对于那些目前受到严格限制的先进技术,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技术贸易限制范围广泛,随国家政治关系的起伏而放松收紧,与国际贸易状况无关,汇率调整也无法改善这类技术的可得性。对于已经完全市场化的先进技术,汇率升值将有效提高对其的购买力。然而,拥有先进技术的国外厂商出于抑制国内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目的,并不愿意转让技术,DVD等产品的知识产权转让等案例就是如此。同时,FDI是我国通过国际贸易获取先进技术的主要技术外溢途径,汇率升值削弱FDI的资本优势,提高国内要素成本,影响FDI输入,从而影响外溢效应带来的技术进步。还有,汇率调整将会提高中国的资本价格优势,增加资本输出获得技术的理论可能性,然而实际上并购并不是单纯的资本和汇率问题。由此看来,汇率重估对于能否改善要素可得性,获得生产要素组合,实现国际资源配置,提高国际竞争力,前景并不乐观。
三、比较“广场协议”
的条件与效应1985年日本接受
“广场协议”,日元在短时间里大幅度升值,随后日本国内经济进入了长期的不景气。日元大幅升值是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重要原因,中国目前的处境与日本当初有相似之处,而且中国经济发展阶段低于日本当年,产业结构和国际竞争力差异存在代际差异,汇率被迫升值会造成更大的冲击,处理不当会重蹈覆辙。
从生产要素可得性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加深对问题的认识。第一,日元升值之前,日本与美国的经常项目长期存在巨额顺差,升值之后,国际贸易顺差继续增长,都没有受
到特定的贸易限制。第二,日本与西方国家经历了20世纪
70年代的石油危机,重新评估了能源等战略性生产要素可得性,国内经济为资源涨价和生产成本增加做好调整准备,能够适应80年代的汇率变更的冲击。第三,日本长期没有障碍地获得先进技术。众所周知,引导日本经济起飞的产业部门的生产技术,都是从模仿、购买西方国家先进技术起步的,BernsteinandMohnen(1998)研究指出,通过国际贸易溢出效应,日本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60%来自美国R&D投资。日元升值之后,日本得以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资本输出,在美欧发达国家通过直接投资购买公司资产获得了先进技术,在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进行资本和技术输出,重新组合了生产要素,实现产业升级,在全球范围扩张其经济影响。第四,日元升值与日本经济发展阶段是相适应的。19世纪80年代末,日本经济缺乏美国的“新经济”创新能力与欧洲“一体化”动力因素,已经不可能保持经济起飞阶段的高速增长,这是经济增长收敛效应的体现。随着国内成本大幅度提高,资本输出几乎是唯一的发展途径。广场协议导致日元迅速升值,资本输出成本迅速降低,顺利实现了由产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的升级。由于政府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协调,导致国内经济进入泡沫时期。可见,因为不存在要素可得性问题,日元汇率升值给日本经济带来一些正面效应,但还是不可避免地受到汇率升值的严重负面影响。
相比之下,中国面临的要素可得性问题非常严重,处境更为恶劣。中国以非市场经济地位加入了WTO,但美欧等发达市场的贸易障碍依旧延续,发展中国家也竞相对中国进行贸易限制;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战略性资源,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需要更强的谈判议价能力;生产率提高和产业升级需要发展和引进信息、生物医药、材料、航天航空技术等领域的先进技术,都受到严格管制,很难通过国际贸易溢出和资本输出途径来获取。同时我国经济仍处于资本短缺时期,远远没有达到能够大规模输出资本购买资产和技术的阶段。这种状况绝非短期内可以改变,更非汇率变更所能解决。可见,目前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主要来自是外部因素,人民币即使调升了名义购买力,也不可能改善生产要素可得性,只会大幅度提高优势要素的成本,严重削弱国际竞争力。更值得关注的是,汇率大幅度升值带来名义购买力上升,极有可能转化为国内恶性通货膨胀,给脆弱的金融体系带来新的危机。
参考文献:
1.俞乔.购买力平价、实际汇率与国际竞争力.金融研究,2000,(1):57-62.
2.MacDonald,Ronnie,ExchangeRateBehaviour:AreFundamentalsImportant?.EconomicJournal,1999,109(459):673-691.
3.卜永祥,RodTyers.中国均衡实际有效汇率:一个总量一般均衡分析.经济研究,2001,(6):21-32,96.
作者简介:方文全,南京大学商学院经济学系博士生。收稿日期:2006-03-18。
-1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