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站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动画分镜头脚本课

动画分镜头脚本课

来源:爱站旅游


动画分镜头脚本课程

思考题:

①、电影镜头的角度主要有哪些变化?

②、举例说明,不同的角度会产生什么不同的艺术效果?

一、镜头角度的划分

两大类:垂直变化和水平变化。

1、垂直变化:

①平角;②仰角;③俯角。 (示意图):

平角:

电影中绝大部分镜头的角度是平角。

注意:电影中的平角是指成年人视力水平线的平角。有些影片为了达到特殊的艺术效果,便采取压低平角,即变成儿童的视力水平线的平角,甚至是动物的视力

水平线的平角:

儿童:《城南旧事》、《锡鼓》;

动物:《库车》、《白比姆黑耳朵》。

仰角、俯角:

仰角、俯角是电影镜头的特殊角度。

2、水平变化:

正面(0度 ),侧面(90度 ),背面(180度 )。

正面角度:显得庄重、正规,如拍领袖作报告。另外,正面角度易于较准确、较客观、较全面地表现人或物的本来面貌。

侧面角度:显得活泼、自然。它是一部影片中用得最多的角度。

背面角度:显得含蓄、丰富。

在一部影片中,所谓的正面角度、侧面角度、背面角度不是绝对的0度 ,90度,或者180度 。它们应该是0度 〉90度 〉180度。

二、角度在电影中的作用:

角度在电影中异常重要。

巴拉兹讲:“每一个物体本身(不管它是人还是动物,自然现象还是人为现象),都有许许多多不同的形状,这决定于我们从什么角度去观看它和描绘下它的轮廓……每一个形状

都代表一种不同的视角,一种不同的解释,一种不同的心情。一个视角代表着一种内心状态。因此,再也没有比镜头再主观的东西了。”

巴拉兹讲:“影片里每一个物体的外形都是由两种外形构成的:一种是物体本身的外形,它是脱离观众而独立存在的;另一种是以观众的视角和画面的透视法为转移的外形……”

巴拉兹讲:“电影艺术中的基本信条之一就是:任何一个画面都不允许有丝毫中性的地方,它必须富有表现力,必须有姿势、有形状。”

每个镜头都有它的角度,而镜头的角度将会引导观众的视角,并导致观众对镜头中被摄对象的评价。

我认为:角度在电影中的具体作用如下:

1、表现剧中人物的主观视线,表现剧中人物的心理感受。主观镜头。

2、表现制作者的视线,表达制作者的主观评价:

3、剧中人物视线与观众的视点合一。取得观众的心理认同。

(“双视线”:剧中人、观众。其实也是“三视线”包括制作者)

4、刻划人物:

《黄土地》拍翠巧几次挑水,开始是俯角,后来是仰角。

三、角度与景深

电影镜头角度的核心是一个“视点”问题,一个“怎么看”问题。电影镜头景深,我体会是一个场面调度问题。但是,说到底,它也是一个角度问题。这里我要提醒大家的是:电影元素之间是相互渗透的。机械地划分不是电影,不是艺术,而是数学。我们划分元素,并将元素分别讲述的目的是为了提醒大家对电影元素中的各个元素有更加明确、更加深入的认识。

首先,电影镜头的景深是指一个镜头中的众多被摄物之间的关系。

其次,景深镜头是电影镜头中的、包含制作者特殊想法的、制作者精心安排的特殊镜头。

最后,景深往往与双表演区、多表演区相关。

景深具体表现为两种情况:

1、清晰区与模糊区:

所谓清晰区与模糊区,就是电影镜头的前景和后景,一个清楚,一个模糊。

主要有两种情况:

A、双表演区,清晰区与模糊区相互置换。置换代替了镜头的组接。特别是日本电影(低成本),和日本、韩国的电视剧中。

这种处理的弱点是:显得不够专业,懒。

优点是:有一种特殊的神秘的效果。

B、表达主观的感受,即所谓的主观强调。

《一个与八个》老烟鬼。焦点的由“实”到“虚”,写老烟鬼跨越两个境界,写老烟鬼的灵魂的转变。

2、全景深:

一个镜头之中,没有清晰区与模糊区的区别。前景和后景同样清楚。

景深镜头往往是长镜头。说到底,景深镜头是把十几个、几十个镜头安排到一个镜头中拍摄。这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场面调度。

需要注意的是:景深镜头在电影中又可以分为“运动景深镜头”与“静止景深镜头”。

“运动景深镜头”的核心是纪实,是表现生活的状态。以欧洲电影为代表。

《阿基米的后宫的茶》:“工厂被占领”。

“静止景深镜头”则是一种东方式的距离和冷静。以侯孝贤、杨德昌、李安为代表。

《悲情城市》开头。

《悲情城市》“医院救护”。

《悲情城市》结尾。

此时,我们已经进入了长镜头。我们在长镜头部分再详细论述。

四、角度与艺术:

比电影角度、或者说摄影机角度更高层面的是:人的境界,人的世界观,人的看生活的视角。时代上下五千年,社会三百六十行,至于我们人,更是芸芸众生。

你的选择是什么?你的视角是什么?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视角。

《雨人》与《鸟人》,选择的都是不正常的人。但是有差别。

贾樟柯的视角。

《张大吹》的视角:

一个人的视角也会有变化。

父亲:朱自清的《背影》与我的父亲。

陈凯歌随着年龄变化,视角也有变化。《黄土地》的视角是土地,是豪情万丈的“恰同

学少年”时候的作品。我一直认为:《黄土地》是陈凯歌最好的电影。《孩子王》是极强的文化批判。《边走边唱》很做作。《霸王别姬》很好,是陈凯歌最成熟的作品。陈凯歌有了儿子之后,更注意普通人的情感。拍摄了《和你在一起》。

杨德昌从《独立时代》到《麻将》到《一一》。我认为:《一一》是华语电影中最好的作品。年龄的变化,视角也有变化。现在杨德昌已经到了“一”了。“一”是什么?“一”是最小,同样,“一”也是最大。

镜头的运动

思考题:

①、电影影像中的运动主要由哪些方面的内容构成?

②、摄影机运动的方式主要有哪几种?各有何特点?

③、举例说明推、拉、摇、移、跟在电影中的作用?

1、长镜头与短镜头

“长镜头的创作方法”:

① 、“长镜头的创作方法”能够增加影片的真实感,使影片更加接近生活,使影片充满生活的魅力。

② 、“长镜头的创作方法”使电影的影像减少了剪辑所造成的人为的痕迹,使影片更

加自然,更加贴近观众。

③ 、“长镜头的创作方法”能够增加观众的参与意识。电影中的“长镜头的创作方法”与现代文学的“读”是一致的。

④ 、“长镜头的创作方法”是“不露技巧的技巧”。我们不能认为在一部影片中,它的长镜头多,它的镜头的组接少,那么它的电影技巧的处理也就相对地减少了。其实,“长镜头的创作方法”虽然它是减少了镜头组接的工作,但是,它却得把更多的工作放到镜头拍摄时的场面调度中去。其实也就是把组接溶入到了场面调度之中,或者说是把技巧溶入到了生活和自然之中。因此说,“长镜头的创作方法”实际上是一种“不露技巧的技巧”。

“蒙太奇的创作方法”:

① 、“蒙太奇的创作方法”形成的镜头组接关系,能够鲜明、有力地表现戏剧性,制造冲突,表现故事、人物和思想。

② 、“蒙太奇的创作方法”形成的镜头组接关系,有利于表现特殊的电影时空关系。

③ “蒙太奇的创作方法”能够使电影形成较快的节奏。这与今天人类生活的快节奏一致。

④ 、“蒙太奇的创作方法”更加合乎一般电影观众、电影消费者的电影观赏习惯。

我认为:从实际的考察出发,电影的特性主要有两个:1.电影是商品。电影是一种大规模的工业生产。这就是说电影的票房属性。没有票房,电影立刻灭亡。2.电影属于人民。观众看电影的状态,主要是放松消遣,而不是接受教育。电影百年的历史证明,“蒙太奇创

作方法”是电影实现票房价值的有力手段。

最后应该指出的是,如果一定要对“蒙太奇的创作方法”和“长镜头的创作方法”做一个好坏、优劣的判别,这不是对待艺术所应持的态度。应该说,两种方法各有优劣。我们应该注意的是:“蒙太奇的创作方法”和“长镜头的创作方法”的不同之处。“条条大路通罗马。”重要的是:为了达到我们所期望达到的效果,我们应该学会和掌握各种各样的手段。

2. 运动镜头与静止镜头

1、推镜头(推):

两种情况:

A、摄影机沿光轴方向向前移动;

B、采取变焦距镜头,从短焦距调至长焦距

推镜头的作用:

①、介绍:镜头的移动把我们带入故事环境。

②、突出一个重要的戏剧元素。

③、内心表现。

2、拉镜头(拉):

两种情况:

A、 摄影机沿光轴方向向后移动;

B、 采取变焦距镜头,从长焦距调至短焦距。

拉镜头的作用:

①、作为结论;

②、表现在空间中远离;

③、孤独感、痛苦感、无能为力感和死亡感。

3、摇镜头(摇):

在拍摄一个镜头时,摄影机的机位不动,只有机身作上下、左右的旋转等运动。

摇镜头的作用主要是:

①、介绍环境。

②、从一个被摄主体转向另一个被摄主体。

③、表现人物的运动。

④、代表剧中人物的主观视线。

⑤、表现剧中人物的内心感受。

4、移动镜头(移):

摄影机沿水平方向作各方面的移动。(“升”、“降”是垂直方向)。

两种情况:

A、人不动,摄影机动;

B、人和摄影机都动。(接近“跟”,但是,速度不一样)。

5、跟镜头(跟):

摄影机跟随被摄主体一起运动。

“跟”与“移”的区别:

①、摄影机的运动速度与被摄主体的运动速度一致;

②、被摄主体在画面构图中的位置基本不变;

③、画面构图的景别不变。

6、静止镜头

要树立大的运动观念。在这种观念下,“静止镜头”也是一种电影运动的一种。

如《悲情城市》的静止景深镜头。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在一部影片的实际拍摄中,推、拉、摇、移、跟和静止,往往是综合运用的。不应该把它们严格分开。

课堂练习:

用一段镜头描述大街上警察追捕小偷的情形(要求用到镜头的运动,标注景别)

课后作业:段观看经典影片中一段追捕镜头,并写出文字分镜头脚本。

(要求用到镜头的运动,标注景别)

电影创作中的运动处理

我认为:在“影像部分”,运动、照明、色彩(声音部分主要是音响)都是极为重要的内容。所以,如果你要创作一个剧本,或者你接到一个剧本,你要去当导演,以上这几个问题,一定要特别用心地去考虑。

创作中如何处理运动元素(主要指摄影机运动):

1、总的运动风格:

你将来的影片到底是一种什么风格,是纪实的,还是表现主义的,还是商业片?这是一个大问题,是个路线问题,以后我们讲的每一部分如照明、色彩、音响等,都要首先考虑这个问题。那么,你的影片是一个什么风格,你就应该采用一种与它相适应的运动方式。

A、纪实风格的作品:

①、多用长镜头,以减少大量镜头组接所造成的人为的痕迹。

②、运用长镜头的时候,摄影机的运动、被摄物的运动,要努力和生活中该事物的运动方式、运动速度、运动时间等相一致。

③、摄影机要尽量隐藏。注意这并不是说要在画面上看不到摄影机,而是要使观众感不到摄影机的存在。

B、浪漫、夸张、表现主义风格的作品:

对摄影机几乎没有什么要求。可用长镜头,也可用短镜头,运动可有可无,运动的速度可慢可快,摄影机可藏也可不藏。

C、商业片:(特别是动作片)

镜头长、短无所谓,摄影机藏与不藏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不管是被摄物还是摄影机一定要不停的运动,要充分地运动,要夸张地(违反生活常态)运动。总之,要通过运动,达到吸引观众、刺激观众,达到卖钱的目的。

2、具体人物的运动处理:

作品中的主要人物都要有运动方案。要根据人物的①年龄特点、②性别特点、③生理特点、健康情况和精神状态,来制订不同的运动方案。老头、老太太,病人、失恋者、存在主义者、男大学教师,镜头要少动(《鸟人》);少男、少女、春风得意者、热恋者、浪漫主义者、女大学生摄影机的镜头要多动(《恋人曲》)。

3、具体场景、具体段落的运动处理:

上面的“1”是指整个影片而言。在一部影片中,一个具体的场景、一个具体的段落也要有它具体的运动处理方案。这些具体的场景和段落在一部影片中,它们的运动风格有时候它们是一致的;但是,更多的时候它们是不完全一致的。如影片中的葬礼的段落,镜头当然应该少动,或者干脆是静止的;相反,影片中的婚礼的段落,镜头就应该多动。

4、现场能够为运动提供的可能性与观赏性:

可能性:在一间小屋里,就无法拍大量的追杀,应换另一个场景如废料场,或者搭一间小屋的景,从四面墙拍小屋。

观赏性:用飞机跟拍火车,绝对比汽车跟拍火车的效果好。在超级市场里拍追杀肯定比在废料场或者烂菜地里拍追杀,更能刺激观众。《警察的故事》大砸彩电、冰箱。中国人看了兴奋不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